鄂溫克族的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3日

鄂溫克族的民風民俗是啥??

鄂溫克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居住在薩馬街的鄂溫克族群眾每逢喜慶佳節,就會穿起民族服裝,跳起歡快粗獷的“努給勒”或“阿罕伯”舞。並湧現出一大批舞蹈、聲樂、文學創作等各種人才。   (1)服飾   舊時扎蘭屯地區鄂溫克族獵民的服裝主要以狍皮等獸皮製作的衣服為主,除此以外,樺樹皮夏帽為該民族服飾的一大特點。樺樹皮帽為一方塊樺樹皮捲成錐形,用麻線連綴起來,狀如斗笠,主要用於遮陽御雨。   如今鄂溫克族居民的服飾與漢族相同,但部分年長者仍願穿著傳統的皮袍,逢喜慶節日或重大場合,年輕人了著民族服裝,但面料多為綢緞。   (2)飲食   鄂溫克族獵民喜食肉食,主要是野獸肉,其中多為狍子肉,其次是鹿、犴、熊和野豬肉。食肉方法很多,如“達拉嘎蘭”(燒肉),將肉扔在火炭上燒;“席拉蘭”(烤肉),把肉切成大塊或條放在鍋裡煮,“阿期根”(生吃),主要是生吃狍、鹿等的肝、腎;“庫呼樂”(晒熟肉乾),將熟肉切成塊晒乾。如今鄂溫克族獵民的飲食同當地漢族居民漸趨相同,但仍喜歡食用野獸肉和野菜等。   (3)居住   扎蘭屯市鄂溫克族獵民舊時住山林和靠近江河的地方,主要以遊獵為主,無固定場所,一般多住“木刻楞”。定居後,所住房屋與室內裝飾等與當地漢族居民基本相同。   (4)禮儀   鄂溫克民族十分講究禮節。老年人普遍地受到社會的尊重,年輕人見到長輩,首先要施禮問安和敬菸。落座讓長輩先坐,喝酒請長輩開懷,吃肉讓長輩先動刀,起程讓長者先走;如騎在馬上則下馬問安,然後側身讓老人先行。長幼之間恪守嚴格的禮節,見面相互問安,相互尊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為本民族所憎惡。   鄂溫克人十分熱情好客。他們常說:“外來的人不會揹著自己的房子走”。因此,不論對本民族客人還是其他民族客人,來到自己的家,主人都認為是大喜事,熱情地將客人讓到屋裡,讓客人坐在貴賓座位,敬茶遞煙。對遠方的來客,還要用豐盛的肉食和好酒款待。   (5)姓氏   鄂溫克族歷史上曾分為三大部分,即從事遊獵生產的“雅庫特”、主要從事牧業生產的“通古斯”和嫩江流域從事農業生產的“索倫”。他們的姓氏根據本氏族的名稱而來,又因居地不同有所區別。薩馬街鄂溫克人的主要姓氏有:俄格都塗格敦、尼格混塗格敦簡姓塗;俄格都杜拉爾、尼蘇混杜拉爾、謝盼杜拉爾、左然杜拉簡姓杜;那哈塔、卜勒吉格勒簡姓卜;薩馬基爾簡姓薩;蒙古勒達圖、黑格特達圖簡稱代;俄格都何音、依格吉日何音簡姓何;伊格吉日簡姓伊;白格日簡姓白;瓜爾佳簡姓郭等。   (6)傳統藝術   >>>舞蹈   鄂溫克語也稱“額黑勒格”、“額黑勒仁”。鄂溫克族的主要舞蹈有《鄂溫克舞》、《哲輝楞舞》、《愛達哈喜楞舞》等。這些舞蹈節奏性強,動作有力,腳的動作和上身的姿態和諧優美,加上有節奏的呼號聲,構成鄂溫克舞蹈的特點。   還有一種被稱作《努經勒》的舞蹈,多由鄂溫克婦女參加。這種舞蹈動作有力,節奏性強,腳的動作比較突出,鄂溫克風格比較濃厚。   >>>歌謠   鄂溫克人長期生活在森林、草原、田野之中,創作大量反映狩獵、採集、種植以及社會交往、男女愛情、婚喪嫁娶、宗教儀式等歌謠——“扎恩達仁,其中包括獵歌、牧歌、情歌、酒歌、薩滿歌等,此外還有逃婚歌、反抗徵兵歌等,內容比較豐富。鄂溫克歌謠比喻優美,抒情真摯感人,詩句樸實豪放。韻律以押頭韻為主,雙句一韻,每首歌謠韻律多變,易於即興演唱。   (7)婚嫁   鄂溫克族基本上沿襲一夫一妻制,所不同的是有“氏族外婚”和“姑舅表親”現象。“姑舅表親”就是姑表兄弟姐妹......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鄂溫克旗在哪裡,鄂溫克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鄂溫克族自治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總面積19111平方千米,總人口15萬人。

【服飾】 舊時扎蘭屯地區鄂溫克族獵民的服裝主要以狍皮等獸皮製作的衣服為主,除此以外,樺樹皮夏帽為該民族服飾的一大特點。樺樹皮帽為一方塊樺樹皮捲成錐形,用麻線連綴起來,狀如斗笠,主要用於遮陽御雨。 如今鄂溫克族居民的服飾與漢族相同,但部分年長者仍願穿著傳統的皮袍,逢喜慶節日或重大場合,年輕人了著民族服裝,但面料多為綢緞。

【飲食】鄂溫克族獵民喜食肉食,主要是野獸肉,其中多為狍子肉,其次是鹿、犴、熊和野豬肉。食肉方法很多,如“達拉嘎蘭”(燒肉),將肉扔在火炭上燒;“席拉蘭”(烤肉),把肉切成大塊或條放在鍋裡煮,“阿期根”(生吃),主要是生吃狍、鹿等的肝、腎;“庫呼樂”(晒熟肉乾),將熟肉切成塊晒乾。如今鄂溫克族獵民的飲食同當地漢族居民漸趨相同,但仍喜歡食用野獸肉和野菜等。

贊助廣告

【居住】 扎蘭屯市鄂溫克族獵民舊時住山林和靠近江河的地方,主要以遊獵為主,無固定場所,一般多住“木刻楞”。定居後,所住房屋與室內裝飾等與當地漢族居民基本相同。

【禮儀】 鄂溫克民族十分講究禮節。老年人普遍地受到社會的尊重,年輕人見到長輩,首先要施禮問安和敬菸。落座讓長輩先坐,喝酒請長輩開懷,吃肉讓長輩先動刀,起程讓長者先走;如騎在馬上則下馬問安,然後側身讓老人先行。長幼之間恪守嚴格的禮節,見面相互問安,相互尊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為本民族所憎惡。 鄂溫克人十分熱情好客。他們常說:“外來的人不會揹著自己的房子走”。因此,不論對本民族客人還是其他民族客人,來到自己的家,主人都認為是大喜事,熱情地將客人讓到屋裡,讓客人坐在貴賓座位,敬茶遞煙。對遠方的來客,還要用豐盛的肉食和好酒款待。

【姓氏】 鄂溫克族歷史上曾分為三大部分,即從事遊獵生產的“雅庫特”、主要從事牧業生產的“通古斯”和嫩江流域從事農業生產的“索倫”。他們的姓氏根據本氏族的名稱而來,又因居地不同有所區別。薩馬街鄂溫克人的主要姓氏有:俄格都塗格敦、尼格混塗格敦簡姓塗;俄格都杜拉爾、尼蘇混杜拉爾、謝盼杜拉爾、左然杜拉簡姓杜;那哈塔、卜勒吉格勒簡姓卜;薩馬基爾簡姓薩;蒙古勒達圖、黑格特達圖簡稱代;俄格都何音、依格吉日何音簡姓何;伊格吉日簡姓伊;白格日簡姓白;瓜爾佳範姓郭等。

【傳統藝術】

1、舞蹈。 鄂溫克語也稱“額黑勒格”、“額黑勒仁”。鄂溫克族的主要舞蹈有《鄂溫克舞》、《哲輝楞舞》、《愛達哈喜楞舞》等。這些舞蹈節奏性強,動作有力,腳的動作和上身的姿態和諧優美,加上有節奏的呼號聲,構成鄂溫克舞蹈的特點。還有一種被稱作《努經勒》的舞蹈,多由鄂溫克婦女參加。這種舞蹈動作有力,節奏性強,腳的動作比較突出,鄂溫克風格比較濃厚。

2、歌謠。 鄂溫克人長期生活在森林、草原、田野之中,創作大量反映狩獵、採集、種植以及社會交往、男女愛情、婚喪嫁娶、宗教儀式等歌謠——“扎恩達仁,其中包括獵歌、牧歌、情歌、酒歌、薩滿歌等,此外還有逃婚歌、反抗徵兵歌等,內容比較豐富。鄂溫克歌謠比喻優美,抒情真摯感人,詩句樸實豪放。韻律以押頭韻為主,雙句一韻,每首歌謠韻律多變,易於即興演唱。

【婚嫁】 鄂溫克族基本上沿襲一夫一妻制,所不同的是有“氏族外婚”和“姑舅表親”現象。“姑舅表親”就是姑表兄弟姐妹之間通婚,並且有優先婚配的權利。女子出嫁後,在婆家如生女孩,則喜歡嫁給舅舅家人,俗稱“還骨頭”。鄂溫克族歷史上的婚姻嫁娶習俗,實質上是兩氏族之間的婚配,後來才逐步發展到與外族通婚。與外族通婚早已習慣化,薩馬街的鄂溫克族......餘下全文>>

鄂溫克族的生活習性

1.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

2.鄂溫克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於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

3.鄂溫克族好客並講究禮節,到鄂溫克族家裡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裡,客人就在哪裡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客人落座後,女主人隨即端上奶茶,然後煮獸肉,肉煮好後,女主人拿出獵刀切一小塊肉投入火堆裡,然後再給客人們吃。

4.如果來者是貴客,通常還要獻上馴鹿的奶。鄂溫克族待客必須有酒,除飲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釀野果酒。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往火中傾注點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請客人喝。

5.鄂溫克族認為:外出的人誰也不會揹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後也不會有人照顧。

6.鄂溫克族重禮好客,長幼礎間恪守著嚴格的禮節。無論何時何地,老人都受到普遍的尊重。聽到長輩呼叫時,必須立即站起來答應。吃飯時,必須老人動筷後晚輩才能吃。年輕人遇到長輩,必須施禮問安、敬菸等,如果是騎在馬上,必須下馬;有客臨門,他們認為是家裡的喜事,必須熱情相待。

7.當你走進鄂溫克牧民的蒙古包時,主人準會給你端出香甜的奶茶,當你走進鄂溫克獵民的撮羅子時,你就會大飽口福,嚐到鹿或麋鹿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腸及馴鹿奶等山珍野味。

8.鄂溫克人敬火如神。無論在家中還是野外,均不用有刃的東西撥火,不用水潑火,不能將汙穢之物扔進火中。吃肉、喝酒時也要先敬火。

9.每年的12月23日,牧區的鄂溫克人還要舉行祭火神儀式:在火位的正面放一桌子,擺上多種供品。在火架的四周點上燈,掛上五種彩色布條,火架裡面用木條搭一個框,上放羊的胸骨,撒上羊油,然後將火點燃,把各種供品投入火中。

10.與此同時,主祭火神的婦女還要跪在火前,口中唸叨著請求火神寬恕這一年中家人對火的失禮之處。之後,全家人向火磕頭。祭火後3天內禁止撥火、掏灰。

11.他們之所以如此敬重火,除了火在他們生產、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外,還因為他們認為火的主人是神,每戶的火主就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主,這戶人家也就香火難續了。

鄂文克族過年風俗

鄂溫克族是隻有3萬人口的東北少數民族,他們主要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和大小興安嶺林區,從事畜牧業、農林業、飼養馴鹿業等生產經濟活動。“鄂溫克”是鄂溫克語,其意義是“從高山峻嶺走向草原的人們”。鄂溫克族有悠久而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

春節,鄂溫克語稱之為“阿涅別”,是鄂溫克族傳統而隆重的節日之一,其中“阿涅”是“狂歡”、“喜悅”、“聲勢浩大”之意;“別”是指“月”,“阿涅別”合在一起表示“狂歡月”或“喜悅月”等概念。鄂溫克族過“阿涅別”的日期與我國傳統節日春節的時間完全相符。

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鄂溫克族提前一個月開始做各種準備工作。其中最有意義的,是從臘月二十到三十,這10天中他們每天都有傳統而特定的安排。如,臘月二十宰殺過年的羊,臘月二十一做各種野果醬餑餑,臘月二十二炸制用牛奶、奶油、野雞蛋、白糖、麵粉和在一起做成的各種 子,臘月二十三全家人圍在爐火旁祭火神,臘月二十四打掃房屋,臘月二十五包羊肉凍餃子和牛肉凍包子,臘月二十六祭北斗星,臘月二十七打掃牛羊圈,臘月二十八女的修飾髮型,男的理髮、剃鬍須,臘月二十九全家人洗浴,臘月三十祭祖先神。

在這些準備工作中炸 子的工序比較複雜,講究也比較多。鄂溫克人的傳統信仰觀念中 子味道的好壞,花樣的豐富與否,直接關係著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甜美。所以,臘月二十二炸 子備受鄂溫克婦女的重視,也是她們展示勤勞和手藝的好機會。

按照鄂溫克人的傳統生活習俗,臘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手扒羊肉,喝用酸奶、肉湯、白米煮成的肉粥。鄂溫克人認為,除夕之夜吃手扒羊肉會在一年內一切順心、萬事如意。吃完年夜飯全家人走出屋,用酒、肉等食品共同祭祀祖先神,祈禱祖先神給他們帶來幸福、美好的一年,並永遠造福於後代。

初一,天還沒全亮之前,年輕人和孩子們穿戴新年服裝到長者家裡拜年、磕頭,祝老人健康長壽。長輩們給孩子一些吉祥物,主要包括潔白的毛巾和自制的保護孩童的神偶;初二,青年們騎馬或乘坐雪橇到遠方的長者家拜年;初三,中年人相互拜年;初四,老年人相互拜年;初五,家族全體成員共同度過;初六,基本上開始正常的生產生活活動。初十五,每家都煮凍餃子吃,這意味著春節圓滿而快樂的結束。

呼倫貝爾盟的民風風俗

鄂倫春族主要居住在鄂倫春自治旗,我市鄂倫春族約佔全國鄂倫春族的半數。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的一通古斯語 族,與鄂溫克語十分相似,無文字,使用漢文。解放前多信薩滿教。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解放後,逐步實現了定居。在做好護林防火的前提下,由從事狩獵生產逐步轉向護、養、狩獵並舉,開展多種經營。1984年人口增加到2,105人,是解放初期的2.4倍。鄂倫春族是現今世界上少有的狩獵民族。男子擅長射箭打獵,女子以雕刻和刺繡見長,有“男人不怕山高,女人不怕活細”的民諺。鄂倫春族能歌善舞,音樂節奏明朗悠揚,舞蹈模仿動物動作,多表現生產和生活。本民族內同氏族禁止通婚,一般由男方託媒求婚,多為三次才成/人死後安放在選好的五尺高的樹。權上,叫風葬;因急病故去者也可火葬。達斡爾族原居住在黑龍江北岸,十七世紀中葉遷至大興安嶺東麓、嫩江中上游。原以狩獵為主,後定居並轉為經營畜牧業和農業。今大興安嶺以東地區的達斡爾族多以農為主,兼營林牧業;牧區的達斡爾族多從事牧業輔助性生產,兼搞多種經營。呼倫貝爾盟達斡爾族人數佔全國達斡爾族人口的60%。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清代時用過滿文。辛亥革命後至今普遍使用漢文,一少部分生活在牧區的達斡爾族兼用蒙文。 達斡爾族婦女擅長縫製各種皮衣。歷史上,男子喜歡打“貝闊”(用牛毛或樹根做的球人這種傳統的體育活動就是現代曲棍球的前身。解放後,莫旗已成為著名的“曲棍球之鄉”,向國家輸送了一些優秀的曲棍球運動員。達斡爾族的民間文學、民間舞蹈廣為流傳,如邊喝邊舞的“路日給勒”等。達斡爾族有尊老好客的傳統。在婚姻上,同姓、近親禁止通婚。人死後棺殮土葬。 十五的月亮,升_上天空喲,為什麼旁邊沒有呀雲彩……《敖包相會》這首悅耳動聽、扣人心絃的歌曲就是電影 《草原上的人們》的主題歌。這首歌就是在巴,彥呼碩敖包山上的敖包旁飛向全國全世界的。1956年夏天,一彪人馬來到巴彥呼碩敖包山安營紮寨,他們就是《草原上的人們》電影攝製組。《草原上的人們》是內蒙古作家瑪拉沁夫發表在《人民文學》上的頭條處女作,後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著名作家、編居日海默改編成電影。電影拍得很順利,只是主題歌還沒產生。出生在呼盟鄂溫克旗巴彥查崗的作曲家通福已經構思了許多優美動聽的樂句,只是一時還沒找到理想的歌詞,他不得不按下一次又一次的創作衝動。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晚上,海默徜徉在巴彥呼碩敖包山上。頭頂是一輪明月,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恩和森和烏日娜在影片中的出色的表演閃現在眼前……此刻,海默的情緒來了,一句句優美的歌詞從天而降,跳在眼前。他捕捉靈感,掏出紙筆,一揮而就。他馬不停蹄地去找通福。通福看後,興奮地說:“天助我也!”多年過去了,“草原上的人們”有的已經作古,電影情節也早已被人們淡忘。而海默和通福的珠聯壁合之作《敖包相會》卻久唱不衰。遊人站在敖包旁高唱一首《敖包相會》,留影一張,該是一件多麼幸運和值得紀念的事情。 有些來呼倫貝爾草原旅遊的賓客,見到一些蒙古族同志愛問“貴姓”,令蒙古族同志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一個人的人名從表面上看,好像就是一個符號,其實,一個人的人名是一個很有趣的社會現象,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特點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可以具體地反映一個民族心理習慣的某些側面。蒙古族的名字,既不同於其他少數民族,也不同於漢族,有自己民族獨特的命名方式。首先,從男人和女人的命名範圍來看,有的男人的名字寄託著長輩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願,如吉日嘎拉(幸福)、巴雅爾(大喜)、巴圖(堅強)、白音(富有)、布和(結實)、烏日塔那順(長壽);有的用勇猛矯健的飛禽走獸命名,如......餘下全文>>

各個民族的風俗有哪些?

中國少數民族的節日和風俗習俗

阿昌族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潑水節 農曆四月十五日

會街節 農曆九月初十

東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潑水節 農曆二月二十九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撒神 農曆七月初一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嘗新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蘆壟節 農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農曆三月十五日 侗年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曆二月

漁潭會 農曆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伐歷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曆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曆三、四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鄂倫春族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

布朗族

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鄂溫克族

米闊魯節 農曆五月二十二日

關門節 傣歷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農曆十二月

潑火節 農曆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燈杆節 農曆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農曆六月初六 仡佬節 農曆三月初三

三月三 農曆三月初三 嘗新節 農曆六、七月

四月八 農曆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庫扎節 傣歷三月

朝鮮族

元日 農曆正月初一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節 農曆正月初五 嘗新節 傣歷十二月

寒食節 農曆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農曆三月初三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穫節 農曆九月

哈尼族

十月節 農曆十月初一 澡塘節 農曆正月初三

六月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過年節 農曆正月初一

哈薩克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刀杆節 農曆二月初八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珞巴族

旭獨龍節 藏曆二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隆德節 藏曆四月

赫哲族

赫哲年 農曆正月初一

滿族

頒金節 陰曆十一月十三日

回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廟會 農曆四月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景頗族

目腦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克爾克孜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基諾族

打鐵節 農曆一月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京族

哈節 農曆六月初十 諾勞孜 農曆正月初一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餘下全文>>

鄂溫克族自治旗

鄂溫克族自治旗是我國三個少數民族自治旗之一,是鄂溫克民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大興安嶺西側、呼倫貝爾大草原東南部,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溫度在零下2.4度---零上2.2度之間,自治旗以鄂溫克族為主體、由蒙古、漢、達斡爾等20多個民族組成,總人口14.95萬,土地總面積19111平方公里,轄3鎮一區一鄉5個蘇木44個嘎查。

鄂溫克族的風俗習慣:

鄂溫克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點,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間進行,同一氏族內禁止通婚。他們也與蒙古、鄂倫春、達斡爾等族通婚。在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人中尚保有“逃婚”習俗,互戀的青年男女決定結婚日期後,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塔的“撮羅子蟹裡,由候在此處的老婦把姑娘八根小辮改梳成兩根,即成為合法的婚姻。人死後,以前曾行天葬(即風葬),後因受鄰近兄弟民族的影響,多改土葬。

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皮佔有一定的位置,可稱之為“樺皮文化”。其打獵、捕魚、擠奶用的製品很多都是用樺皮製作的。餐具、釀酒具、容器、住房“撮羅子”、籬笆、皮般。甚至人死後裹屍都用樺皮製作。除此外,鄂溫克族許多服飾也是用樺皮做的。象樺樹皮帽、樺樹皮鞋等十分廣泛。各種樺樹皮製品,尤其是樺樹皮容器,除了輕便實用外,還配有花紋圖案裝飾。一般婦女從七八歲開始學習世代相傳的雕刻、壓印、繪畫、拼貼等手藝,逐步產生了鑽研技藝的熱情,對器皿用具進行美術創作。圖樣多源於生產、生活之中,有花草、樹木、山峰、蟲魚、石崖等模擬自然構圖,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鄂溫克族人不但勤勞、勇敢、純樸、爽快,而且具有老實的美德。在鄂溫克族獵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麼叫偷竊。獵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設有倉庫,存食品、衣物、工具等,從不上鎖,假如有人途中斷糧、缺衣,可以到任何二個倉庫去取。鄂溫克族講究禮節,非常好客。年輕人見到長輩,要施禮問安和敬菸。最通常的禮節是屈膝、側身、拱手作揖。家中來了客人被認為是喜事,牧區對客人敬以奶茶,獵區則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馴鹿奶待客。節日主要有祭敖包、陰曆年和“米闊勒”節等。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會上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活動。“米闊勒”節是生產節日,每年夏曆五月二十二日舉行,這一天要給馬烙印、剪鬃、去勢、除壞牙,給羊剪耳記號等,並舉行宴會。

鄂溫克族的住房叫什麼?

撮羅子,木刻楞,葦子包撮羅子,木刻楞,葦子包

各色的民族風俗

各民族風俗習慣

中國各民族風俗習慣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www.oh100.com/a/201201/46655.html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蹟,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揹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鄂溫克族的風俗有什麼?
鄂溫克族的風俗?
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
鄂溫克族的服飾?
鄂溫克族的節日?
哈薩克族的風俗?
哈薩克族的風俗圖片?
鄂倫春族的風俗?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
鄂溫克族的主要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