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張的名人名字有哪些?
姓張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張的名人大全
姓張歷史名人
張 儀: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戰略增強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國的統一程序。
張 良:西漢謀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封留侯。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在今中亞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直達現在的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的撒馬爾罕。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麼遠的地方。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在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訊息。後來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張 角:東漢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組織發動的農民戰爭給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製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阪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省南樂人,唐初開國功臣張公謹之孫,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於曆象、陰陽、五行之學。為避武則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號一行。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氣象、地震的調查統計工作,支援“渾天說”。後人只知其善演算法,他演算法方面的書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迴繞,人稱“草聖”。
張 謇:江蘇南通人,清代著名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開創了士林一代新風。
張 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擇端 字正道,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因為丟失官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宣和年間翰林待詔,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廓、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圖》,據說歷時十年完成,歷經輾轉,後為明賈似道得手,迭經明清兩朝皇室收藏。曾被溥儀帶至關外,是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的極品,存北京故宮。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東漢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留候張良九世孫,生於吳之天目山。通達五經,曾入太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棄官隱居北邙山(今洛陽北)。漢章帝、漢和帝徵沼皆不就。與弟子王長杖策入淮,經鄱陽(今波陽),溯流至雲錦山(今貴溪龍虎山)煉丹,修長生之道,三年丹成。聞巴蜀診氣為害,遂與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一作鴿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傳道。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僧繇:南朝梁代吳中(今江蘇省蘇州)人,著名書畫家。創造了“凹凸法”的繪......餘下全文>>
姓張的名人有哪些
張姓歷史名人不勝列舉,僅中國古代十四聖,張姓就獨佔四聖,成百姓之首。張氏人才之多,略舉如下:
最早記載的周宣王時期,中興周朝的張仲。戰國時期的“戰國說客雙雄”之一的縱橫家張儀。漢時,“漢初三傑”之一的謀聖張良,為輔佐劉邦得天下,出過許多奇謀良策。兩次出使西域的張騫,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聯絡,發展了漢與中亞各地人民的友好關係,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科聖張衡,創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儀(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醫聖張仲景,寫下《傷寒論》、《金匱要略》。書法家張芝,“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被稱“今草”。以及人稱“張天師”的道教創始人張道陵。
漢之後,有黃巾起義首領“大賢良師”張角;三國大將張飛、張遼、張郃;晉時文學家張載、學者張湛;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前涼王朝-張軌家族;高昌國國王張孟明;唐代詩人張九齡、張繼、張說、張籍;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天文學家張遂,“安史之亂”時期著名的英雄張巡,書法家草聖張旭;宋時詩人張耒、清明上河圖繪製者張擇端、被稱為“宋亡三傑”之一的張世傑;元代有著名將領張柔,武功高強的道教首領觸三豐;明代有被譽為“宰相之傑”的著名政治家張居正,中醫理論家張景嶽,“西湖三傑”之一的張煌言。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大西國皇帝張獻忠;清朝有受雍正、乾隆帝倚重的軍機大臣張廷玉、洋務派首領張之洞、清末苗民抗清領袖張秀眉、義和團首領張德成;清後有寸土不讓的大軍閥“東北王”張作霖、策劃西安事變的偉大愛國者張學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愛國將軍張自忠(盟軍犧牲最高將領)、新中國國旗提倡者“和平將軍”張治中、新中國國名的提出者張奚若、新中國成立時副主席張瀾、近代四大才女之一的張愛玲……
當代張姓名人
張翰 張傑 張藝謀 張學友 張燊悅 張艾嘉 張柏芝 張會廣 張楚 張德豪 張德蘭 張帝 張萌 張豐毅 張鳳鳳 張鎬哲 張國榮 張其鑫 張恆 張洪量 張惠春 張惠妹 張家輝 張敬軒 張俊 張可頤 張可芝 張克帆 張麗瑾 張立基 張邁 張萌萌 張明敏 張薔 張清芳 張瓊瑤 張桑悅 張善為 張韶涵 張騰 張偉文 張衛健 張文森 張信哲 張行 張杏月 張秀卿 張瑤 張也 張茵 張雨生 張宇 張玉華 張元蒂 張真 張震嶽 張振富 張振宇 張誌家 張智成 張智霖 張曼玉 張赫 張靚穎 張含韻 張國立 張默 張超 張一山 張遠 張嘉倪 張嘉兒 張梓琳 張峻寧 張楠 張敏 張庭 張靜初 張榮生 張陽 張茜 張殿增
由於張姓名人之多,在此無法一一列舉!
中國古代姓張的名人
張姓起源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1、出自黃帝之後代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張。據《三國志·魏志》所載,三國時,曹魏名將張遼,改聶姓為張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鮮卑、匈奴、契丹等眾多少數民族改姓張姓。
得姓始祖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曆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遷徙分佈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
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於“張”字實在也是處於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各異,但卻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因此後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於長,最後穩定為長弓的聯合體。長弓則表示這弓比一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21個義項,一般的字典皆作十餘種,如誇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佈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後人引申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鑑·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
二是張姓分佈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餘下全文>>
姓張的名人有那些
中國歷史上的張姓六十三宰相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讚,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洩露......餘下全文>>
歷史上的張姓名人
國曆史上的張姓名人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讚,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福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餘下全文>>
姓張的有哪些名人與故事?
張姓名人很多,如張良,張飛,張遼,張挺玉,張自忠,張學良,
歷史上姓張的名人的名字
張良
張騫
張仲景
張飛
張遼、 張郃
張九齡
姓張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1張 飛:三國時蜀漢大將,河北涿縣人。曾與劉備、關羽桃園三結義,為後世留下一 段佳話。 2張 良:西漢謀臣,安徽毫縣人。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與蕭 何、韓信被譽為漢初三傑。 3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 往來。 4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南召縣人。他提出"渾天說",繪製星象圖,發 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5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 傷寒雜病論》,造 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6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 勢奇絕,連綿迴繞,人稱"草聖"。 還有張作霖, 7張道陵:(公元34~156年),張天師,字輔漢,又名張陵,沛國豐人(今江蘇豐縣),東漢建武十年農曆1月15日生於吳地天目山。其為創漢功臣張良(字子房)之八世孫,史籍又稱其名為張陵。 張道陵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並能達其要旨。長成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繪其形像為: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 8張 讓:(公元?~189年),潁川人(今河南禹縣)。著名東漢宦官。 張讓在漢桓帝、漢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列侯等職。其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漢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不幸事情洩露,他和宦官趙忠等一起殺害何進。不久,在袁紹捕殺宦官時投河自盡。 9張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肅酒泉)。著名東漢書法家。 張芝善作草書,臨池書寫,池水為之變黑。張芝所作草書,上下牽連,氣勢連貫,一筆呵成,開後世狂草之先河,被稱為“草聖”。 10張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陽泉村人(今山西陽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學者。 張穆雖然只活了四十四歲,但他的著作疊起來足有三尺來厚。他出身在書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時,勤奮好學,才華橫諡。 11張 說:(公元667~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著名唐朝文學家。 12張 載:(生卒年待考),字孟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載性格閒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託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載、協相近,亢則略遜一籌。《文心雕龍》說:“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一說“三張”指張華與張載、張協二人,張亢不在其內。明朝人張溥把張載和張協的作品輯,為《張孟陽景陽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13張 華:(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漢高祖重要謀臣張良的後裔。西晉時期眾所推崇的文壇領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14張 協:(公元?~307年),字景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協曾任公府掾、祕書郎、華陽令等職。晉永寧元年(公元301年)為徵北將軍司馬穎從事中郎,後遷中書侍郎,轉河間內史,治郡清簡。晉惠帝末年,天下紛亂,他辭官隱居,以吟詠自娛。晉永嘉初,復徵為黃門侍郎,託病不就,後逝世於家中。 張協與其兄張載、其弟張亢,均是西晉有名的文人,時稱“三張”。鍾嶸在《詩品》總論中把他們與陸機、陸雲、潘岳、左思等並提,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隋書·經籍志......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張的名人
張姓歷來人才濟濟。從戰國時遊說六國連橫事秦的張儀開始,在以後的各朝代中,均有張氏名人登上歷史舞臺。漢時,張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無論是在治政、事功,還是學術、藝術、醫學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漢初大臣張良,為輔佐劉邦得天下,出過許多奇謀良策。兩次出使西域的張騫,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聯絡,科學家張衡,創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儀(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寫下《傷寒論》、《金匱要略》,對祖國醫學發展有重大貢獻。書法家張芝,“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被稱為“今草”。漢之後,有黃巾起義首領張角;三國時的蜀國大將張飛、曹魏大將張遼、 張郃,孫吳名臣張昭,張紘;晉同文學家張載、學者張湛;唐代詩人張繼、張佑、張籍,書法家張旭;宋時詩人張豐。相傳唐代有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共財,遠近稱頌。事情傳到唐高宗那裡,高宗親自前來探望。高宗向他詢問保守家業、和睦家族的廖竅,他只寫了一百多個“忍”字作為回答。高宗從中悟出了治國齊家的大道理,深為感動,心滿意足地起駕回宮。此後,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事件,便以“百忍”作為自己家族的徽號。另據唐代典籍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群臣為玄宗祝壽,多獻奇異珍寶,只有宰相張九齡獻上一部名為《千秋金鑑錄》的書籍。他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古今興亡之道,意在規勸玄宗應於天下太平之時記取歷代興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後,玄宗對他這份貴重的“禮品”十分珍視,還專門下詔進行彰表。因此,張九齡的族人也引以榮,開始為“金鑑”為堂號。張姓在漢代就已發展成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首。明時,張姓人已遍佈全國的113個縣中,其覆蓋率佔全國州縣總數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個擁有數千萬人口、分佈遍及全國和世界許多地區的中華大姓。從古到今,張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將帥。此外,如思想家張載、張械對儒家理論的貢獻,佛學家僧肇(俗姓張)對佛教思想的昇華,以及張天師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義。另如近代狀元張謇的實業救國,張學良的兵抗日、張福林的太空探險等等,也都是功在當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無張不成村。
中國張姓的演藝界名人很多,張國榮是香港著名影星,在內地有很多他的影迷,他主演的經典影片《霸王別姬》,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人們習慣稱他哥哥,非常親切的感覺,在兩年前他跳樓自殺後,很多影迷為他哭泣,演藝圈搞了多次紀念活動。張學友號稱香港天王級的歌星,他的歌很有磁性,很受歌迷的推崇,為此他在大陸各地舉辦了很多場的張學友演唱會,每一場都爆滿,可見大家對他的喜歡。香港的女影星張柏芝也是炙手可熱的著名影星,她演過很多電影、電視劇,也發行過唱片,年紀不大,卻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大陸的張姓歌星中,超女出身的張靚穎人氣一直很高,她以獨特的海豚音響譽歌壇,聲音很有感染力,為馮小剛電影《夜宴》演唱過主題歌后,更是得到音樂界名家的首肯。張惠妹是臺灣高山族的演員,十幾年前被張雨生髮現後收為弟子,她的聲音高亢有力,又很有地方特色,她歌唱的時候載歌載舞,風格熱辣奔放,特別能夠調動舞臺氣氛,使大家的情緒跟著她一起高漲起來。
五代十國姓張的有哪些名人?
幫你找了52個,應該不會有人比我這個全了, 每個人的事蹟你搜百度查查吧
張策
張承奉
張承業
張崇
張處瑾
張從賓
張從恩
張存敬
張格
張公鐸
張歸霸
張歸厚
張漢傑
張漢思
張顥
張佶
張洎
張繼祚
張家進
張敬達
張居翰
張居詠
張筠
張礪
張美
張睦
張齊賢
張虔釗
張全義
張少敵
張萬進
張文表
張文禮
張文蔚
張武
張希崇
張宣
張訓
張濬
張延翰
張延朗
張彥
張彥弘
張彥卿
張彥澤
張業
張易
張永德
張遇賢
張元徽
張昭
張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