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姓的來源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9月27日

汪姓氏的發源

汪姓的來歷

汪姓從起源上看,主要來自兩大派系,其中的一支出自遠古時期的汪芒氏部落。相傳汪芒氏是一個巨人部落,其首領防風氏的身高超過3丈。大禹時,防風氏受命駐守封禹之山 (今浙江武康東南)。有一次,大禹巡獵至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在當地大會諸侯,防風氏因得到訊息較晚而遲到,引起大禹的誤會,被殺。訊息傳回汪芒氏部落,因擔心大禹前來討伐,便離開封山,相率西遷到今浙江湖州一帶的山裡,仍稱汪芒氏。戰國時,汪芒氏受越國的統治,越亡後則再度西遷,到達今安徽南部的敏縣一帶,並在姓氏上去繁就簡,單姓一個“汪”字。

贊助廣告

汪姓的另一支出自魯國公族。魯國本是一個與西周王朝同姓的諸侯國,遠祖尊奉黃帝、后稷、周文王,近祖則是魯國開國君主周公之子伯禽。史載,自伯禽19傳至魯成公,賜之子滿食邑於汪(今山東西南部一帶),此後,在汪發展的魯國貴族便改姓汪。

汪姓除上述兩大支外,還有一個影響較小的來源。據《文桂堂叢刊》載,宋代初年,福建泉州有位名為翁乾度的人,生子6人,分別以洪、江、翁、方、龔、汪6姓命氏,從此便一分為六。其中第6子翁處休,因分姓為汪,又名汪處休。他與5位兄長都以才學知名,

同中進士榜,歷代貴顯,時人有“六桂聯芳”之譽。此後,汪處休的子孫便以“六桂”為堂號,稱汪姓“六桂堂”。

贊助廣告

上述3支汪姓人在發展中,以出自汪芒氏之後者影響最大。約在東漢末年時,其中的一些人在汪文和的率領下遷居安徽。至唐代,汪文和裔孫汪華仁為顯宦,封越國公,其家也發展為安徽歙縣一帶望族。此外,如宋代政治家汪伯彥、文學家汪藻、詩人汪無量、元文學家汪元亨,明代文學家汪廷訥、汪道昆、權臣汪直、清哲學家汪中、醫學家汪昂、文學家汪碗、畫家汪士祺、名臣汪由敦、汪康年、藝術家汪桂芬,或家於浙江、江西、安徽、或祖居江蘇、湖北、廣東,都是歷代汪姓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姜姓的來歷

姜姓起源於炎黃時代,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傳,我國遠古時期有個少典氏部落,其首領是少典,生子二人:一是炎帝,另一即黃帝。炎帝居住在渭水支流的姜水流域(今陝西岐山西南),子孫依水而居,因水命氏,遂姓姜姓。後來傳至伯夷時,正當夏禹時代,因幫助治水有功,被任命為主管四嶽的長官,號為太嶽,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此以後,炎帝的後代又稱呂姓,或呂、姜並稱。伯夷裔孫太公望在周初輔佐武王中興,史稱呂尚或姜尚,其原因就在這裡。

據某些姜姓譜牒統計,炎帝之後姜姓的分支共有247個之多亦即 247 個姓氏,上述所及的呂姓,呂不過是其中之一。

姜姓在得姓以後,有不少人從原始的居住地遷出,也有些人留居下來,並奕世相繼,至秦漢時還發展成為關中大族。由於其成為大族時的居住地屬於天水郡(今甘肅天水),又稱天水姜氏。直到今天,絕大多數姜姓人言及郡望時,仍稱出白天水姜氏。

姜姓中也不乏著名人物。西周初年的姜尚,即人所熟知的姜太公姜子牙。相傳他曾在渭河邊離水面3尺垂鉤釣魚,著名典故“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即由此而來。在章回小說《封神演義》裡,他還被刻畫成神仙式的人物。另外如三國時期蜀國大將姜維,也是知名的軍事家,他的某些事蹟至今還被人們以戲曲、評書等形式進行傳唱。

除姜尚、姜維外,姜姓名人還有南宋詞人姜白石,音樂家姜愛、清代直隸提督薑桂題,以及紅軍名將姜鏡堂等。

汪姓的由來?

汪姓出自汪芒氏。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汪姓是汪芒氏的後代,商朝時有汪芒國,子孫以國名為姓,後來改複姓為單姓汪。另外,根據《姓氏考略》上記載,汪姓出自春秋時期,魯成公的支子,食採於汪,後代以地為姓氏,就是汪氏。上古時汪芒國,國君叫防風氏,後被大禹處死,國人遷居湖州的山裡,稱汪芒氏。戰國時楚國滅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後來逃到安徽南部的歙縣一帶,改稱汪氏。古代的汪芒國在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部。

“汪”姓的來歷

汪姓的來歷

汪姓從起源上看,主要來自兩大派系,其中的一支出自遠古時期的汪芒氏部落。相傳汪芒氏是一個巨人部落,其首領防風氏的身高超過3丈。大禹時,防風氏受命駐守封禹之山 (今浙江武康東南)。有一次,大禹巡獵至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在當地大會諸侯,防風氏因得到訊息較晚而遲到,引起大禹的誤會,被殺。訊息傳回汪芒氏部落,因擔心大禹前來討伐,便離開封山,相率西遷到今浙江湖州一帶的山裡,仍稱汪芒氏。戰國時,汪芒氏受越國的統治,越亡後則再度西遷,到達今安徽南部的敏縣一帶,並在姓氏上去繁就簡,單姓一個“汪”字。

汪姓的另一支出自魯國公族。魯國本是一個與西周王朝同姓的諸侯國,遠祖尊奉黃帝、后稷、周文王,近祖則是魯國開國君主周公之子伯禽。史載,自伯禽19傳至魯成公,賜之子滿食邑於汪(今山東西南部一帶),此後,在汪發展的魯國貴族便改姓汪。

汪姓除上述兩大支外,還有一個影響較小的來源。據《文桂堂叢刊》載,宋代初年,福建泉州有位名為翁乾度的人,生子6人,分別以洪、江、翁、方、龔、汪6姓命氏,從此便一分為六。其中第6子翁處休,因分姓為汪,又名汪處休。他與5位兄長都以才學知名,

同中進士榜,歷代貴顯,時人有“六桂聯芳”之譽。此後,汪處休的子孫便以“六桂”為堂號,稱汪姓“六桂堂”。

上述3支汪姓人在發展中,以出自汪芒氏之後者影響最大。約在東漢末年時,其中的一些人在汪文和的率領下遷居安徽。至唐代,汪文和裔孫汪華仁為顯宦,封越國公,其家也發展為安徽歙縣一帶望族。此外,如宋代政治家汪伯彥、文學家汪藻、詩人汪無量、元文學家汪元亨,明代文學家汪廷訥、汪道昆、權臣汪直、清哲學家汪中、醫學家汪昂、文學家汪碗、畫家汪士祺、名臣汪由敦、汪康年、藝術家汪桂芬,或家於浙江、江西、安徽、或祖居江蘇、湖北、廣東,都是歷代汪姓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姜姓的來歷

姜姓起源於炎黃時代,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傳,我國遠古時期有個少典氏部落,其首領是少典,生子二人:一是炎帝,另一即黃帝。炎帝居住在渭水支流的姜水流域(今陝西岐山西南),子孫依水而居,因水命氏,遂姓姜姓。後來傳至伯夷時,正當夏禹時代,因幫助治水有功,被任命為主管四嶽的長官,號為太嶽,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此以後,炎帝的後代又稱呂姓,或呂、姜並稱。伯夷裔孫太公望在周初輔佐武王中興,史稱呂尚或姜尚,其原因就在這裡。

據某些姜姓譜牒統計,炎帝之後姜姓的分支共有247個之多亦即 247 個姓氏,上述所及的呂姓,呂不過是其中之一。

姜姓在得姓以後,有不少人從原始的居住地遷出,也有些人留居下來,並奕世相繼,至秦漢時還發展成為關中大族。由於其成為大族時的居住地屬於天水郡(今甘肅天水),又稱天水姜氏。直到今天,絕大多數姜姓人言及郡望時,仍稱出白天水姜氏。

姜姓中也不乏著名人物。西周初年的姜尚,即人所熟知的姜太公姜子牙。相傳他曾在渭河邊離水面3尺垂鉤釣魚,著名典故“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即由此而來。在章回小說《封神演義》裡,他還被刻畫成神仙式的人物。另外如三國時期蜀國大將姜維,也是知名的軍事家,他的某些事蹟至今還被人們以戲曲、評書等形式進行傳唱。

除姜尚、姜維外,姜姓名人還有南宋詞人姜白石,音樂家姜愛、清代直隸提督薑桂題,以及紅軍名將姜鏡堂等。

《關於汪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5分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姓汪的人很少,我很少見到。那,汪姓是怎麼來的?現狀如何?我決定對汪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上網瀏覽,瞭解汪姓來源及人口數。

2、查閱有關書籍,瞭解汪姓在各姓中的排名。

3、通過多種途徑,蒐集汪姓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資訊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 體 內 容

上網 汪姓的來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是防風所改。外族的改姓、 分化也是來源之一。

上網、書籍、報刊 歷史上的汪姓名人 汪端、汪藻、汪道昆、汪延訥、汪元量、汪伯彥、汪元亨、汪琬、汪士慎、汪由敦、汪中、汪海洋……

上網 汪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汪姓目前擁有人口五百三十多萬。

書籍…… 汪姓排名…… 汪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8位,是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七位的大姓。……

四、結論

1、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叢集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汪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胄之後。商、周後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鼎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有的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2、在歷史長河中,汪姓人才輩出。南宋有文學家汪藻,詩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彥;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淵,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戲曲家汪道昆、汪延訥;清代有醫學家汪昂,散文家汪琬,書畫家汪士慎,軍機大臣汪由敦,有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汪中,女作家汪端,太平天國將領汪海洋,京劇演員、劇作家汪笑儂……

3、汪姓是中國當代排行五十七位的大姓,擁有人口五百三十多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八。

滿族汪姓起源,由來,什麼旗、、

汪姓的滿族老姓是完顏氏,與金主完顏阿骨打同宗。完顏氏是最早漢化的女真姓氏。元人陶宗儀的《輟耕錄》中說,完顏氏,漢化後為汪姓、王姓,本意為“王”的意思。其二、汪氏一族確切的進京時間為清順治年間,既隨龍入關。也就是1644年。其三、當初是母子六人作為駐防兵來岫巖的,是鑲藍旗人,在佐領哈什哈賬下當差。佐領是八旗武官名稱,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團職或師職。

汪姓是怎麼來的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叢集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汪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胄之後。

商、周後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的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

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 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汪姓分佈

春秋時,魯國有童子汪騏,哀公的時候和齊國軍隊戰於郎而死,魯人因為他死於國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禮來安葬。這是見於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東漢時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龍驤將軍為會稽令,為躲避禍患,遷至新安,子孫蕃盛,後發展為新安望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陳稷州別駕汪綱,陳亡,自歙州徒河間。"這說明南朝時汪氏已遷於今安徽歙縣,隋初有一支遷至今河南河間。唐代以前中原已經有汪氏聚居點。唐初有汪華,封越國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分佈於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許多地方。宋代以後,南方的廣東、廣西、貴州等省都已錠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此後又有遠播海外者。

郡望堂號

堂號:"越國堂",唐代汪華封越國"忠勤堂",明代汪廣澤封為忠勤伯。另外,汪氏還有堂號"平陽"、"六桂"。

郡望:

平陽郡: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天的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置,後來移到了歙縣。

六桂:就是"六桂聯芳"的譽稱,分佈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閩縣,相當於今天的福建全省。後來改為閩州。唐代景雲年間改武榮州置縣。

歷史上姓汪的成功人士有那些

行政界

汪廣洋:字朝宗,漢族,江蘇高郵人,元末進士。明初著名詩人。官至左丞相(明朝開國時)、右丞相、諫官、參政,明朝洪武時期官員。

汪踦:哀公十一年齊國伐魯,汪踦挺身保衛國家而戰死。

汪華:(公元587~649年)號英發,徽州績溪瀛州汪村績溪人(今安徽績溪),唐朝時期因功封越國公

汪藻:公元1079~1154年),字彥章,饒州德興人(今江西德興),著名南宋文學家。

汪伯彥:(公元1071~1141年),字廷俊;祁門城裡人(今安徽祁門)。著名宋朝大臣、宰相。

汪大燮:(公元1860~1929年),原名堯俞,字伯唐,一字伯棠;錢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大臣。

汪 洋:(公元1920~2001年),陝西橫山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汪精衛:字兆銘,清末著名革命義士,曾有“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言壯語,民國日軍侵華時期,搖身一變而成為最大的漢奸頭子,後死於日本。

汪 易:(公元1916~1995年),原名王善德;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汪乃貴:(公元1905~1991年),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汪少川:(公元1915~2002年),安徽金寨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汪東興: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江西弋陽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顧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汪克明:(公元1906~1994年),湖北陽新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汪洪清:(公元1911~1990年),湖北漢陽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汪祖美:(公元1915~1993年),江西上高野市鄉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汪家道:(公元1916~1992年),安徽霍丘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汪振凱江西弋陽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汪運祖:(公元1915~今),湖北黃安人(今湖北紅安)。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汪敬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

汪漢國:揭陽九鬥埔人(今揭西美德村)。著名全國勞模。1951年在潮汕組織第一個農業互助組,任組長。

汪多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

汪國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臺灣省“國防部”督察部督考官。

汪啟疆:(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臺灣省三軍大學海軍指揮學院院長。

汪興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臺灣省中山研究院副院長。[9]

學術界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蘇省高郵市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汪倫:唐代有涇縣人,大詩人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他熱情招侍,李白因賦《贈汪倫》。

汪應辰:(公元1118~1176年),初名洋,字聖錫;信州玉山人(今江西玉山)。著名宋朝大臣、詩人、散文家。

汪元量:(公元1241~1317年後),字大有,號水雲;宋末錢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南宋詩人。

汪 中:(公元1744~1794年),字容甫;江都人(今江蘇揚州)。著名清朝學者、駢文學家。

汪文升:(生卒年待考),長洲人(今江蘇蘇州)。著名清朝詩人、書法家。

汪士鐸:(公元1814~1889年),字梅村;江蘇江寧人(今江蘇南京)。著名清朝歷史地理學家。

汪士慎:(公元1689~1759年),字近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揚州八怪之一。

汪由敦:(公元1692~1758年),字師茗,號謹堂,晚又號鬆泉居士;著名清朝軍機大臣,以辦理公文敏捷幹練而著......餘下全文>>

求:汪姓的起源及主要聚居地

汪姓出自汪芒氏。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汪姓是汪芒氏的後代,商朝時有汪芒國,子孫以國名為姓,後來改複姓為單姓汪。另外,根據《姓氏考略》上記載,汪姓出自春秋時期,魯成公的支子,食採於汪,後代以地為姓氏,就是汪氏。上古時汪芒國,國君叫防風氏,後被大禹處死,國人遷居湖州的山裡,稱汪芒氏。戰國時楚國滅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後來逃到安徽南部的歙縣一帶,改稱汪氏。古代的汪芒國在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部。

郡望:

1、平陽郡: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天的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2、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川玫歙州置,後來移到了歙縣。

3、六桂郡:就是“六桂聯芳”的譽稱,分佈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閩縣,相當於今天的福建全省。後來改為閩州。唐代景雲年間改武榮州置縣。

堂號:

越國堂,唐代汪華封越國公。

忠勤堂,明代汪廣澤封為忠勤伯。

另外,汪氏還有堂號“平陽”、“六桂”。

遷徙分佈

春秋時,魯國有童子汪騏,哀公的時候和齊國軍隊戰於郎而死,魯人因為他死於國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禮來安葬。這是見於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東漢時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龍驤將軍為會稽令,為躲避禍患,遷至新安,子孫蕃盛,後發展為新安望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陳稷州別駕汪綱,陳亡,自歙州徒河間。”這說明南朝時汪氏已遷於今安徽歙縣,隋初有一支遷至今河南河間。唐代以前中原已經有汪氏聚居點。唐初有汪華,封越國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 分佈於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許多地方。宋代以後,南方的廣東、廣西、貴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此後又有遠播海外者。

中國汪姓同宗同源是一家嗎

不是。汪姓來源複雜。主要有:

1. 源於汪芒氏。一說此姓源於姜姓,出自夏王朝時期古諸侯汪罔之後裔。一說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2. 源於突厥族、蒙古族、滿族,屬於漢化改姓。

3. 源於姬姓,出自翁氏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為氏。

4.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汪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5. 源於汪野國,出自秦、漢時期西北地區汪野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關問題答案
汪姓的來源簡介?
孔姓的來源簡介?
戚姓的來源簡介?
代姓的來源簡介?
聶姓的來源簡介?
譚姓的來源簡介?
袁氏的來源簡介?
孔姓的來歷簡介?
鄭姓的來源簡短?
汪姓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