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訾的全國有多少人口?
訾的人口有多少?
訾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國有地名為訾(在現今河南省鞏縣一帶)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將地名作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嚳的一個妃子即為該部女子,訾陬氏後人有的省去陬字,成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時候,居住在齊地的祭姓人認為祭姓不吉利,於是將祭姓改為訾姓,稱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為氏。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今河南省鄭縣的東北)有城名為訾。後來這個城被齊國奪取,此城的人遂以訾為姓。
得姓始祖:祭伯。關於訾姓,《姓苑》上有“今齊人本姓祭,以不祥為訾。”的記載。由此可見,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來的。這個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祭國的子孫,“以國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證,當時的祭國也就是今河南省鄭縣的東北。換言之,我國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發祥於中原地區,是一個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時期的一個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佈於現在的山東省境內。根據我國許多姓氏的得姓途徑判斷,很可能是由於他們的後人把自己的姓氏簡化為單姓的訾氏的緣故。而訾氏家族多年來,又主要以山東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滄縣)。訾氏後人奉祭伯為訾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訾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現的訾姓,是從訾陬氏簡化而來的。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它的國民大多是稱為訾陬氏。而訾陬氏後來簡稱為訾氏。古代姜姓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村)有訾城,後為齊所滅,但子孫仍以訾為姓,以紀念這個曾經存在的國度。春秋時,周國有一地名為訾(今河南鞏縣)的地方,當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為姓,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三、歷史名人
訾 祏: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他既正直,又有淵博的知識。有一次,範宣子與和大夫爭田,範宣子想去打和大夫。於是找到訾祏請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糾正了對方的狡辯,用自己淵博的知識講道理。結果範宣子採納了他的建議,增加了給和大夫的田,兩人重歸於好。
訾 順:西漢人,成帝時,抓捕到謀反的尉氏人樊並而立功,因功被封為樓虛侯。
訾 亙:金朝山東博州人。寡默少言,稟賦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陽真人,始入全真教,賜號“亙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師丘長春,後又從劉長生學道。訾亙終年修行,勤而不懈,劉師盡傳道法,賜道號“守真子”,因避聖諱,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間(1196-1200年)抵鈞臺,白日乞食街市,夜則歸河龕,隱跡於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時逢大雪,人多餒死,而訾亙十日未飲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後,鄉間人士,俱往學道。貞佑四年(1216年)元兵侵關陝,破京師,官民散亂驚失,而訾亙料事平安,鄉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間奉詔入京,庭對稱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會,深得稱譽.府掾遂舍家園三十餘畝,創立玄真道院,令訾亙為主持。不數年,道眾湧至,授徒數百人。金哀宗臨幸蔡州,詔殿上,亙對答稱旨,備受獎賞。天興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歲。
訾汝道:元朝德州齊河人。少時以孝聞名,後來與弟弟分家時,將良田美宅都讓給了弟弟,他的家鄉鬧荒時,曾廣為借貸濟人,並把借券全部焚燬,鄉里人都感念他的善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設定。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2、堂號
直博堂: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訾祏,是一個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說他既正直,又有淵博的知識。有一次,範宣子與和大夫爭田,範宣子想去打和大夫單閥廁合丿骨搽攤......餘下全文>>
百家姓有姓訾的嗎?
訾 zǐ或zī 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國有地名為訾(在現今河南省鞏縣一帶)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將地名作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嚳的一個妃子即為該部女子,訾陬氏後人有的省去陬字,成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時候,居住在齊地的祭姓人認為祭姓不吉利,於是將祭姓改為訾姓,稱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為氏。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今河南省鄭縣的東北)有城名為訾。後來這個城被齊國奪取,此城的人遂以訾為姓。
得姓始祖:祭伯。關於訾姓,《姓苑》上有“今齊人本姓祭,以不祥為訾。”的記載。由此可見,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來的。這個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祭國的子孫,“以國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證,當時的祭國也就是今河南省鄭縣的東北。換言之,我國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發祥於中原地區,是一個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時期的一個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佈於現在的山東省境內。根據我國許多姓氏的得姓途徑判斷,很可能是由於他們的後人把自己的姓氏簡化為單姓的訾氏的緣故。而訾氏家族多年來,又主要以山東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滄縣)。訾氏後人奉祭伯為訾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訾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現的訾姓,是從訾陬氏簡化而來的。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它的國民大多是稱為訾陬氏。而訾陬氏後來簡稱為訾氏。古代姜姓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村)有訾城,後為齊所滅,但子孫仍以訾為姓,以紀念這個曾經存在的國度。春秋時,周國有一地名為訾(今河南鞏縣)的地方,當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為姓,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三、歷史名人
訾 祏: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他既正直,又有淵博的知識。有一次,範宣子與和大夫爭田,範宣子想去打和大夫。於是找到訾祏請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糾正了對方的狡辯,用自己淵博的知識講道理。結果範宣子採納了他的建議,增加了給和大夫的田,兩人重歸於好。
訾 順:西漢人,成帝時,抓捕到謀反的尉氏人樊並而立功,因功被封為樓虛侯。
訾 亙:金朝山東博州人。寡默少言,稟賦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陽真人,始入全真教,賜號“亙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師丘長春,後又從劉長生學道。訾亙終年修行,勤而不懈,劉師盡傳道法,賜道號“守真子”,因避聖諱,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間(1196-1200年)抵鈞臺,白日乞食街市,夜則歸河龕,隱跡於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時逢大雪,人多餒死,而訾亙十日未飲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後,鄉間人士,俱往學道。貞佑四年(1216年)元兵侵關陝,破京師,官民散亂驚失,而訾亙料事平安,鄉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間奉詔入京,庭對稱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會,深得稱譽.府掾遂舍家園三十餘畝,創立玄真道院,令訾亙為主持。不數年,道眾湧至,授徒數百人。金哀宗臨幸蔡州,詔殿上,亙對答稱旨,備受獎賞。天興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歲。
訾汝道:元朝德州齊河人。少時以孝聞名,後來與弟弟分家時,將良田美宅都讓給了弟弟,他的家鄉鬧荒時,曾廣為借貸濟人,並把借券全部焚燬,鄉里人都感念他的善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設定。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2、堂號
直博堂: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訾祏,是一個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說他既正直,又有淵博的知識。有一次,範宣子與和大夫爭田,範宣子想去打和大夫......餘下全文>>
姓訾的人大約有多少?訾進入了百家姓嗎?排名第幾?
訾 zǐ或zī 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國有地名為訾(在現今河南省鞏縣一帶)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將地名作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嚳的一個妃子即為該部女子,訾陬氏後人有的省去陬字,成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時候,居住在齊地的祭姓人認為祭姓不吉利,於是將祭姓改為訾姓,稱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為氏。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今河南省鄭縣的東北)有城名為訾。後來這個城被齊國奪取,此城的人遂以訾為姓。
得姓始祖:祭伯。關於訾姓,《姓苑》上有“今齊人本姓祭,以不祥為訾。”的記載。由此可見,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來的。這個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祭國的子孫,“以國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證,當時的祭國也就是今河南省鄭縣的東北。換言之,我國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發祥於中原地區,是一個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時期的一個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佈於現在的山東省境內。根據我國許多姓氏的得姓途徑判斷,很可能是由於他們的後人把自己的姓氏簡化為單姓的訾氏的緣故。而訾氏家族多年來,又主要以山東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滄縣)。訾氏後人奉祭伯為訾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訾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現的訾姓,是從訾陬氏簡化而來的。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它的國民大多是稱為訾陬氏。而訾陬氏後來簡稱為訾氏。古代姜姓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村)有訾城,後為齊所滅,但子孫仍以訾為姓,以紀念這個曾經存在的國度。春秋時,周國有一地名為訾(今河南鞏縣)的地方,當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為姓,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三、歷史名人
訾 祏: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他既正直,又有淵博的知識。有一次,範宣子與和大夫爭田,範宣子想去打和大夫。於是找到訾祏請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糾正了對方的狡辯,用自己淵博的知識講道理。結果範宣子採納了他的建議,增加了給和大夫的田,兩人重歸於好。
訾 順:西漢人,成帝時,抓捕到謀反的尉氏人樊並而立功,因功被封為樓虛侯。
訾 亙:金朝山東博州人。寡默少言,稟賦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陽真人,始入全真教,賜號“亙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師丘長春,後又從劉長生學道。訾亙終年修行,勤而不懈,劉師盡傳道法,賜道號“守真子”,因避聖諱,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間(1196-1200年)抵鈞臺,白日乞食街市,夜則歸河龕,隱跡於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時逢大雪,人多餒死,而訾亙十日未飲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後,鄉間人士,俱往學道。貞佑四年(1216年)元兵侵關陝,破京師,官民散亂驚失,而訾亙料事平安,鄉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間奉詔入京,庭對稱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會,深得稱譽.府掾遂舍家園三十餘畝,創立玄真道院,令訾亙為主持。不數年,道眾湧至,授徒數百人。金哀宗臨幸蔡州,詔殿上,亙對答稱旨,備受獎賞。天興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歲。
訾汝道:元朝德州齊河人。少時以孝聞名,後來與弟弟分家時,將良田美宅都讓給了弟弟,他的家鄉鬧荒時,曾廣為借貸濟人,並把借券全部焚燬,鄉里人都感念他的善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設定。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2、堂號
直博堂: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訾祏,是一個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說他既正直,又有淵博的知識。有一次,範宣子與和大夫爭田,範宣子想去打和大夫。於是找到訾祏請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糾......餘下全文>>
姓訾的 全國 有多少人 只要分佈在哪裡 ? 不要複製
我不知道全國有多少!但是我知道安徽的最北部碭山有我家就是
中國有多少“訾”姓?
編輯詞條 發表評論 歷史版本 列印 新增到蒐藏
訾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國有地名為訾(在現今河南省鞏縣一帶)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將地名作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嚳的一個妃子即為該部女子,訾陬氏後人有的省去陬字,成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時候,居住在齊地的祭姓人認為祭姓不吉利,於是將祭姓改為訾姓,稱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為氏。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今河南省鄭縣的東北)有城名為訾。後來這個城被齊國奪取,此城的人遂以訾為姓。
得姓始祖:祭伯。關於訾姓,《姓苑》上有“今齊人本姓祭,以不祥為訾。”的記載。由此可見,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來的。這個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祭國的子孫,“以國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證,當時的祭國也就是今河南省鄭縣的東北。換言之,我國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發祥於中原地區,是一個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時期的一個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佈於現在的山東省境內。根據我國許多姓氏的得姓途徑判斷,很可能是由於他們的後人把自己的姓氏簡化為單姓的訾氏的緣故。而訾氏家族多年來,又主要以山東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滄縣)。訾氏後人奉祭伯為訾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訾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現的訾姓,是從訾陬氏簡化而來的。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它的國民大多是稱為訾陬氏。而訾陬氏後來簡稱為訾氏。古代姜姓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村)有訾城,後為齊所滅,但子孫仍以訾為姓,以紀念這個曾經存在的國度。春秋時,周國有一地名為訾(今河南鞏縣)的地方,當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為姓,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三、歷史名人
訾 祏: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他既正直,又有淵博的知識。有一次,範宣子與和大夫爭田,範宣子想去打和大夫。於是找到訾祏請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糾正了對方的狡辯,用自己淵博的知識講道理。結果範宣子採納了他的建議,增加了給和大夫的田,兩人重歸於好。
訾 順:西漢人,成帝時,抓捕到謀反的尉氏人樊並而立功,因功被封為樓虛侯。
訾 亙:金朝山東博州人。寡默少言,稟賦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陽真人,始入全真教,賜號“亙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師丘長春,後又從劉長生學道。訾亙終年修行,勤而不懈,劉師盡傳道法,賜道號“守真子”,因避聖諱,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間(1196-1200年)抵鈞臺,白日乞食街市,夜則歸河龕,隱跡於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時逢大雪,人多餒死,而訾亙十日未飲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後,鄉間人士,俱往學道。貞佑四年(1216年)元兵侵關陝,破京師,官民散亂驚失,而訾亙料事平安,鄉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間奉詔入京,庭對稱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會,深得稱譽.府掾遂舍家園三十餘畝,創立玄真道院,令訾亙為主持。不數年,道眾湧至,授徒數百人。金哀宗臨幸蔡州,詔殿上,亙對答稱旨,備受獎賞。天興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歲。
訾汝道:元朝德州齊河人。少時以孝聞名,後來與弟弟分家時,將良田美宅都讓給了弟弟,他的家鄉鬧荒時,曾廣為借貸濟人,並把借券全部焚燬,鄉里人都感念他的善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設定。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2、堂號
直博堂:......餘下全文>>
訾姓的介紹
訾(zī)姓,非常古老。最先出現的訾姓,是從訾陬氏簡化而來的。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它的國民大多是稱為訾陬氏。而訾陬氏後來簡稱為訾氏。古代姜姓紀國(今山東省壽光市紀臺村)有訾城,後為齊所滅,但子孫仍以訾為姓,以紀念這個曾經存在的國度。春秋時,周國有一地名為訾(今河南鞏義市)的地方,當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為姓,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訾姓祖籍在那?
訾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現的訾姓,是從訾陬氏簡化而來的。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它的國民大多是稱為訾陬氏。而訾陬氏後來簡稱為訾氏。古代姜姓紀國(今山東省壽光市紀臺村)有訾城,後為齊所滅,但子孫仍以訾為姓,以紀念這個曾經存在的國度。春秋時,周國有一地名為訾(今河南鞏縣)的地方,當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為姓,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國有地名為訾(在現今河南省鞏縣一帶)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將地名作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嚳的一個妃子即為該部女子,訾陬氏後人有的省去陬字,成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時候,居住在齊地的祭姓人認為祭姓不吉利,於是將祭姓改為訾姓,稱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為氏。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今河南省鄭州市的東北)有城名為訾。後來這個城被齊國奪取,此城的人遂以訾為姓。 得姓始祖:祭伯。關於訾姓,《姓苑》上有“今齊人本姓祭,以不祥為訾。”的記載。由此可見,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來的。這個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祭國的子孫,“以國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證,當時的祭國也就是今河南省鄭縣的東北。換言之,我國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發祥於中原地區,是一個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時期的一個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佈於現在的山東省境內。根據我國許多姓氏的得姓途徑判斷,很可能是由於他們的後人把自己的姓氏簡化為單姓的訾氏的緣故。而訾氏家族多年來,又主要以山東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滄州市)。訾氏後人奉祭伯為訾姓的得姓始祖。
開門大吉里的訾丹是哪裡人?我的家門啊,我們姓訾的很少,我想了解一下訾丹,能否又助?
訾姓,中華姓氏之一,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現的訾姓,是從訾陬氏簡化而來的。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它的國民大多是稱為訾陬氏。
我叫訾浩剛,我想知道有多少人和我同名同姓?我是河北省邯鄲市的! 20分
這個姓氏好像很稀有,同名同姓不容易啊。
“訾”姓的發音是“CI”,為什麼字典上是“ZI” 30分
很多這樣的問題,應該是地理、習慣、方言等方面的原因,譬如:郝字,應該讀hao,山東多讀he的去聲。另一個原因就是國家語言部門將這個本是歷史上的多音字,只定了一個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