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胡的來源具體內容?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7日

請問姓氏胡字的由來??

胡姓目前在全國排列第13位,在常州地區排列第30位。先秦時期,漢族通稱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為“胡人”,後來人們常把胡姓稱為“胡人”後代,其實這並不準確,胡姓中確有來自胡人的,但更多的胡姓乃出自媯和姬姓:一是相傳為舜的後裔陳國開國國君胡公瞞(媯姓)的後代;二是周(姬姓)封宗室為鬍子國,後人以胡為姓。據現有史料記載,常州最早的胡姓,是南北朝時樑朝胡穎,於梁武帝蕭衍天監初年任蘭陵令,距今已達1500年。第一位常州籍金榜題名的胡姓,是宋景德二年(1005)高中進士的胡晏。古今常州胡姓多書畫家,宋代胡宿、胡世將、胡交修、胡宗愈四代人均是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常州地區與胡姓有關的地名、史蹟有43處。

贊助廣告

胡姓來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期。據說,那時有一個以白頭翁為圖騰的部落,便是胡姓的先民。有確切記載的是西周、春秋的鬍子國。鬍子國有兩個:一為歸姓,位於今天的安徽阜陽,後被楚國所滅;一為姬姓,位於今天的河南郾城,是周王室之後。

胡姓與陳姓有著不解之緣,稱陳姓先祖胡公滿為先祖。胡公滿又叫媯滿,舜帝之後,是周武王姬發的乘龍快婿,被分封在陳國(河南淮陽),為陳姓之祖。但陳姓有五個分支,號稱“媯 五姓”,胡姓便是其中之一。經過若干年的變遷,胡姓便獨立為一個大姓了。

以白頭翁鳥為部落圖騰的胡姓部落後來被別的吞併了。據推斷,胡姓是“東夷族中鳥夷的一支”。胡姓的最早祖先叫胡曹,有記載說:“胡之得姓,莫古於胡曹。”可以肯定的是,西周、春秋時出現的胡姓諸侯國,是胡部落名稱的延續,這就和以白頭翁為圖騰的胡部落聯絡了起來。

贊助廣告

百家姓;姓胡的來歷

本人也曾搜尋過“胡”姓的來歷,最初起源可能有兩個,一是今河南淮陽,二是今安徽阜陽。經過不斷的遷移、繁衍,“胡”氏的數量及範圍逐漸擴大、在《百家姓》是前20的大姓。忘了告訴你,本人也姓胡。

我姓胡,請教胡字來源和胡家起源

胡氏始祖―――胡公滿

胡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媯姓,以諡號為氏,為帝舜之後裔,得姓始祖為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荷澤縣東北)而以姚為姓,後又因曾住在媯?河(今山西永濟南,西流入黃河),後代中有以媯為姓的。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北部的阜陽、河南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雲世後諡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諡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二出自周時的兩個胡國。一個為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諸侯國;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原媯姓胡氏融合;另一為歸姓國,在今安徽阜陽。公元前495年被楚滅,戰國時為楚邑。春秋時被楚滅掉後,其國君子孫中有稱胡氏的。三為他姓改胡姓。如西周時所立之國楚有胡廣,本姓黃,後改胡姓;北魏時改代北紇骨氏為胡氏。另外在敕敕勒族等少數民族中有胡姓。

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陽郡、吉州等。安定郡為漢設定,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固原)。相當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衛、同心、固原等縣地。東漢時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縣東南),西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此支胡氏,開基始祖為漢武帝時守軍正丞胡建。新蔡郡,晉惠帝分汝陰置郡,治所在新蔡,相當今河南新蔡、息縣、淮濱、安徽臨泉等縣地。北齊改為廣寧郡。此支胡氏為安定胡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晉尚書左僕射胡奮。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置淮陽國、惠帝后改為郡浮轄地相當於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地。吉州為隋開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廬陵(今江西吉安市)。相當今江西新干、泰和間的贛江流城及安福、永新等縣地。

胡姓堂號有“安定”等。

胡姓最初主要發源地以今河南淮陽一帶和今安徽阜陽一帶為中心,漢代時開始向西遷入陝西、甘肅,向北遷入山西,向東遷入山東,後南遷入湖北、江西。其中,遷去甘肅省境內的胡建一族,後漢時成為當地一大望族,成為後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來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帶繁衍發展形成望族。其後裔胡奮在曹魏入晉以後,他的獨女被選為晉武帝貴人,使其家族更加顯盛,後來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為當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時,胡氏一支曲醴陵(今湖南省東部)德善鄉遷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蘇南京),其後裔以江西為中心,向西向南不斷遷徙發展,進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晉末年遷入福建。後胡氏由福建遷入廣東等地。

參考資料:啟名軒

胡姓的由來和姓胡的古代名人

關於胡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后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弗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衝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聚集地( 遷徙分佈)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併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臺灣。臺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臺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堂號

胡氏堂號主要是"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歷史名人

胡姓始祖,雖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滿文公,可謂淵源久遠。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夠名垂史冊的,卻並不多見。能數得上的,只有春秋時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義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漢,胡氏有極為出色的表現。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七章,稱為"秦篆"(即後來所稱的小篆);經學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傳》。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胡烈,則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擔任襄陽太守時,築堤灌園,曾被老百姓歌頌為"譬春之陽,如冬之日。"

唐宋時期,是胡姓人氏才華橫益、人才輩出的興盛時期。唐代時有詩人胡曾,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經學家胡安國,學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開創宋代理學的先聲,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主張,並且把講學分經義和治事兩齋,嚴立學規,以身示範。至於胡安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時候,曾廢棄先秦時期最為精闢的智慧結晶"春秋三傳",將之摒諸學宮的大門之外。要不是胡安國的矢志"搶救",今天呈現在國人面前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可能就是兩樣了。胡安國對於整個中華文而言,可謂是功高五嶽,難怪他身後會被從祀於孔子廟......餘下全文>>

姓氏胡的由來1000字數

1、出自媯姓,以人名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

2、出自姬、歸姓,以國名為氏:

① 一個是姬姓胡國,在河南省漯河市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

② 一個是歸姓胡國,在安徽省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

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後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為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另漢代太御胡廣,本姓黃,後改為胡姓,其子孫以胡為氏。又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後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后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衝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後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後世子孫皆為胡姓。

■得姓始祖

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省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陽、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雲世後諡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諡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故胡氏後人尊胡公滿為胡姓的始祖。

希望以上內容對您有幫助,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如果有疑問,請補充。

最後,祝您生活愉快!

姓氏 胡 來源是什麼? 主要講下福建省這兒的

胡姓探源

以諡為姓

胡公滿本姓媯,名滿,胡公乃是他在西周所得的諡號。公當為爵位,而媯是舜所得之姓。據說殷革夏命,分封舜的後裔於陳,西周仍舊承認這一事實。胡公滿後裔有以其諡號為姓者,為胡姓。這一支為胡姓的主要來源。

以國為姓

春秋時期,在今天的安徽、河南境內曾經建立過兩個胡國。一個為姬姓胡國,另一個為歸姓胡國。胡國滅亡後,子民以國為姓。

改姓為胡

由他姓改從胡姓,是胡姓的另一來源。李唐皇室的後裔胡昌翼為胡三公拯救於危急之中,其後發達,遂為明經胡氏。隨著少數民族的漢化,貴姓胡氏者甚多。最初見於史籍記載的北魏之紇骨氏取華夏之姓,為胡氏。此外,許多少數民族都有人改姓為胡的。

“胡”這個姓的起源是那裡~~怎麼來的?

胡姓源流

1、出自媯姓,以人名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

2、出自姬、歸姓,以國名為氏:

① 一個是姬姓胡國,在河南省漯河市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

② 一個是歸姓胡國,在安徽省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

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後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為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另漢代太御胡廣,本姓黃,後改為胡姓,其子孫以胡為氏。又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後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后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衝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後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後世子孫皆為胡姓。

誰知道"胡"姓的由來?

一、 姓氏源流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后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衝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二、 遷徙分佈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併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它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臺灣。臺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臺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胡氏堂號主要是"澹庵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郡望】

胡氏的郡望,在唐朝元和年間以前主要有安定、新蔡(今屬河南)兩處,以後又有弋陽(郡治在今河南潢川)定城、義陽(郡治在今河南信陽市)中州、洛陽、戶縣(今屬陝西)、河東等地。

四、 歷史名人

胡姓始祖,雖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滿文公,可謂淵源久遠。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夠名垂史冊的,卻並不多見。能數得上的,只有春秋時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義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漢,胡氏有極為出色的表現。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七章,稱為"秦篆"(即後來所稱的小篆);經學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傳》。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胡烈,則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擔任襄陽太守時,築堤灌園,曾被老百姓歌頌為"譬春之陽,如冬之日。"

唐宋時期,是胡姓人氏才華橫益、人才輩出的興盛時期。唐代時惺?撕???未?逃?液?捕ǎ??Ъ液?補??д吆?鋇取K未?逃?液?捕ǎ??此未?硌У南壬???岢?SPAN lang=EN-US>"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主張,並且把講學分經義和治事兩齋,嚴立學規,以身示範。至於胡安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時候,曾廢棄先秦時期最為精闢的智慧結晶"春秋三傳",將之摒諸學宮的大門之外。要......餘下全文>>

胡姓起源

一、姓氏源流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周代有異姓諸侯「胡」國,在安徽阜陽縣。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琺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還有兩個來源,其一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胡骨氏」(為魏獻帝之兄的姓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胡」氏。另外,據《周書.李遠傳》所載,敕勒有胡姓。

二、遷徙分佈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併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臺灣。臺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臺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相關問題答案
姓胡的來源具體內容?
姓徐的來源具體內容?
姓王的來源具體內容?
姓張的來源具體內容?
胡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趙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陶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尤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周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張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