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9月18日

中國民俗傳統文化

節日民俗

1、 正月正,永珍新,貼春聯,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禮貌。尊老愛幼有人誇,壓歲錢可別亂花。

2、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節上慶團圓。賞花燈,猜燈謎,新年打算準備齊,一年之計在於春,過了小年氣象新。

3、 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計劃定的對,確保糧食滿囤錢滿櫃。撈乾飯做羹湯,吃的滿嘴噴噴香。

4、 二月二,龍抬頭,行雲布雨好兆頭,預祝豐收好年景,風調雨順有盼頭。切蔥花攤面片兒,蠍子尾巴剪一段兒,拍牆山扎旮旯,害蟲毒蟲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贊助廣告

6、三月三,暖風吹,漫天風箏翩翩飛。三月三,花開豔,風吹桃李更爛漫。

7、 四月裡,清明後,踏青郊遊樂不夠。清明前,宜祭掃,落花飄絮添煩惱。有人傷感因傷春,寸金難買寸光陰。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節開始吃寒食

8、 五月五,是端陽,屈原投水汨羅江。包粽子賽龍舟,紀念習俗不可丟。吃炸糕,繡香囊,掛艾蒿,飲雄黃,驅邪除穢有偏方,衛生習慣天天講。

9、 六月六,看谷秀,天貺節,吃魚肉。

10、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鵲橋會織女。想學織女巧巧手,葡萄架下聽私語。

11、 七月十五是鬼節,心底無私不怕邪。超度水鬼放河燈,迷信說法不可聽。

贊助廣告

12、 八月裡,是中秋,月圓之夜慶豐收。吃月餅,飲美酒,幸福生活更長久。明送月餅暗盟誓,相約十五殺韃子。

13、 九月九,是重陽,尊老敬老理應當。河北登高去賞菊,江南習俗插茱萸。

14、 十月一,送寒衣,秋風緊,寒霜欺,悽風苦雨天變涼,祭告先人痛斷腸。

15、 十一月,天氣寒,居家易,出門難。

16、 十二月,進年關,最是數九嚴寒天。大雪飄,冷風颼,節儉習俗臘八粥。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麥芽糖。吃了糖瓜嘴兒甜,吉祥話兒說不完。二十四,家家忙,又掃屋子又掃房。

17、 除夕夜,要過年,千家萬戶慶團圓。

習俗禁忌

舊社會,城鄉居民禁忌較多,表現在人們行為的各個方面,相沿成習。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帶封建迷信色彩。不合理的禁忌,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知識水平的提高,逐漸淡化,禁絕。

1.喜禁

一年之內,同一戶婚、嫁忌重;女婿看望岳父母,“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新媳婦正月不空房;送閨女回婆家,必須上午到;新媳婦清明不準在孃家;初五、十四日、二十三日新媳婦不出門;娶親避喪,擇妻忌眼下有痣者;生肖相剋的男女不能結婚。

2.喪禁

身亡異地,屍體不能進內宅,靈柩須在宅外安放;身服重孝者,忌入辦喜事之家, 更忌入新房;因自殺、雷擊、生育身亡的人,不準進墓地,逾3年才準遷入;嬰兒死亡,撂到“舍墓田”,不掩埋;未成年兒女死亡,謂“少亡”,不準進墓地,佔地角掩埋。

3.房禁

正房不能矮於南屋,矮者脊上豎磚拔高;正房不能高於兩鄰的正房;屋衝路箭,須在衝向牆上設“太公在此”或“泰山鎮宅”等字牌;閏月年不蓋正房;掛屋必須矮於正房;大門口不能同堂屋門口相沖;欄圈不能與正房相沖。

4.客禁

赴宴,父子忌同席;給客人倒茶,忌把壺嘴對人;有長輩在場,不能佔首席,要依輩次列座;男客在,女子不準入席;客未飯飽,主不能領先停餐。

5.疾禁

治病時,藥不放“三臺”,即窗臺、鍋臺、炕臺;處方忌反疊,借藥鍋子忌送還,由借者儲存,誰用誰取;小孩生痘疹,大門口挑紅,忌人忌響;看望病人要上午到,有下晌屬陰之說。

6.節禁

春節這天,不動刀、剪、針之類的金屬物;不掃地,不倒拉圾,不打水,更不口出惡言或打罵兒女。已出嫁之女春節忌住孃家。

7.其他禁忌

人到100歲,仍說99歲,忌說100歲;吃飯時,忌把筷子橫擔在碗上;借......餘下全文>>

有哪些民俗傳統活動

青島蘿蔔會(元宵山會)

舉辦時間: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

舉辦地點:云溪庵

主要活動:開幕式,蘿蔔藝術雕刻大賽,民間工藝品製作大賽,元宵製作展評,閉幕式等。

交通方式:在市內乘坐2,5,21,24,305路車在“黃臺路”下車即可。

背景介紹:云溪庵始建於元代,屬道教廟宇,因出產的蘿蔔脆而大著名。民間有“正月初九吃蘿蔔不牙疼,可防百病”的說法,因而蘿蔔成了廟會上的主要商品,漸漸廟會也就被人們稱之為“蘿蔔會”。現在的蘿蔔會人流如潮,各類商品琳琅滿目,已成為島城春節後第一個有影響的民間節日盛會。

海雲庵糖球會

舉辦時間:正月十六至正月十八

舉辦地點:海雲庵

主要活動:茂腔、柳腔、皮影、雜耍、剪紙、年畫、秧歌大賽、鑼鼓大賽等民間藝術活動,還有大型廣場文藝表演、地方戲專場演出、攝影抓拍比賽、書畫現場表演、武術表演等。

交通方式:市內可乘坐1、5、7、15、32、206、210、319路公交車前往。

背景介紹:海雲庵始建於明代。舊時農曆正月十六是該庵廟會,由於廟會上賣山楂糖球的特別多,便稱之為“海雲庵糖球會”。1986年青島恢復了這一民俗節日,為期3天。

青島櫻花會

舉辦時間:4月初~5月上旬

舉辦地點:中山公園

主要活動:櫻花節主要有三大品牌活動:一是4月1日至4月10日的遊園踏春。二是4月10日至4月25日,傳統的賞櫻盛會登場。上千株櫻花、20萬株鬱金香及紫荊、海棠等相繼進入盛花期,呈現出“東園花海”盛況。三是4月26日至5月7日的歡慶五一活動。

交通方式:市內可乘坐604、605路公交車到達中山公園下車即可。

背景簡介:青島舉辦櫻花會始於20世紀30年代,被稱為“東園花海”的中山公園櫻花,已被列入青島十大勝景。

青島海洋節

舉辦時間:6月下旬—7月中旬

舉辦地點:中山公園(主會場)

主要活動:《歡樂中國行—魅力青島》大型演唱會、航運活動、海釣大賽、海洋知識圖片展、海上浪漫婚典、“海之情”等專題系列活動。

交通方式:市內可乘坐604、605路公交車到達中山公園下車即可。

背景介紹:青島海洋節於1999年開始舉行,每次節日的主題都不同。節日期間舉辦的中國海洋科技博覽會暨海洋科技與經濟發展國際論壇,以其參會人員層次和論文學術價值水平高,成為近年來本市舉辦的最高層次的國際性會議。

青島國際啤酒節

舉辦時間:8月的第二個週六開幕,為期16天

舉辦地點:青島國際啤酒城

主要活動:開幕式、啤酒品飲、文藝晚會、藝術巡遊、文體娛樂、飲酒大賽、旅遊休閒、經貿展覽、閉幕式等。

交通方式:市內可乘坐102、104、110、125、230、301、311、312、317、321、362、375、802、501、606公交車到中山公園下車即可。

背景介紹:青島國際啤酒節於1991年6月23日首次舉行,具有青島的地方特色。與會期間日本、美國、加拿大、德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啤酒廠、啤酒代理商參加展銷和交流,使青島這座美麗浪漫的“東方瑞士”更富有魅力。

青島國際時裝週

舉辦時間:9月

舉辦地點:青島國際會展中心

主要活動:釋出會、品牌展示會、美容美髮大賽、時裝設計邀請賽、時裝週模特大賽等。

交通方式:市內可乘坐321、304、301公共汽車,在國際會展中心下車即可。

背景介紹:青島國際時裝週自2001年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五屆。自2006年起,青島國際時裝週更名為“中國(青島)國際時裝週”。與會期間有來自法國、義大利、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時裝設計師。國際服裝週已成為展示時代服裝特色的一個視窗,吸引著中外各地遊客旅遊參觀。

天后宮民俗廟......餘下全文>>

中國的傳統習俗

春節的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二、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

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2009-02-22 15:38回覆微雨暗千家 4位粉絲 正式會員 5 3樓 端午節的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三、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清明節習俗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餘下全文>>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民俗文化

北京燃放鞭炮

官民均十分講究購辦爆竹,我國年節期間及逢喜慶之日,燃放爆竹歷史悠久。據傳古代有一怪獸叫“年”,每隔365天就出來傷害人畜,屆時百姓不敢出門。偶有一年,有位頑童燃燒竹子取暖玩耍,燃竹火光沖天、噼啪作響,將怪獸“年”嚇得遠逃而去,人們喜獲安寧,歡度春節。此後,燃放爆竹便成為人們驅魔避凶,迎神喜慶的必備品了。

官府“封印”、梨園“封臺”等放假過年封建王朝為表示對“過年”迎春的重視及對官民的恩賜,自臘月19—22日,由掌管天文曆法的欽天監選定 “吉日”,佈告京城及全國所有衙門府 地,統一封存官印,各官員開始放假過年。隨之各梨園劇場也進行“封臺” 停演,放假,待新年伊始再行演出。

此時全國城鄉空前繁榮的“臘月市”進入高潮,百姓大搞大掃除,以整潔生活環境。臘月23日為祭灶神之日,又有過“小年”之稱,隨之“大年”除夕就很快來臨。掛年畫、貼春聯、吊燈籠、倒貼“福”字

北京自秦漢起就是中國北方的重鎮,尤其遼、金、元、明、清在此建都,文化底蘊極其深厚。就明清時期而言,北京有各種寺廟1000多座,為全國之冠。寺院多廟會也自然就多,一年365天幾乎天天都有廟會,豐富多彩,美不勝數。如雍和宮的“打鬼”,城隍廟的“出巡”,七月十五日的燒法船、十月二十五日的白塔燃燈等等,均為廟會盛事。北京最著名的古今傳統民俗廟會兼集市有白雲觀、廠甸、白龍潭與地壇、龍潭湖等。

此外,北京歷代花會獨具特色,遍及城鄉。花會以技藝見長,主要有少林武術、踩高蹺、玩中幡及太獅、少獅等活動。妙峰山的進香花會為京城花會之最,慈禧太后在頤和園東北側,特建“眺遠齋”而觀賞赴會隊伍及其精彩表演。

北京胡同

北京胡同源遠流長、含義深遠。“衚衕”一詞,據考證來自蒙古語,意指有“水井”的地方為民眾的聚居之地,故古代有“方井”、‘‘市井’‘的稱謂。

北京的衚衕起自元代,在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等作品中,就有“衚衕”一詞的出現。公元13世紀初,蒙古族首領成吉思汗率兵南下,燒燬了位於今廣安門外一帶的金中都城後,其孫子忽必烈住於金中都城東北郊風光優美的“大寧離宮“,即今北海瓊華島。據《元史》本傳載:忽必烈重用河北邢臺的漢人大才子,天文、地理、經學、律歷與三式六壬等法術無一不精通的劉秉忠,命他主持設計興建元大都。劉秉忠為了體現“皇權至上“與貴統萬民的理念,他根據{易經}陰陽五行,八卦四象與奇門盾甲的風水學識,同時遵照《周禮?考工記》中關於帝王之都應是一個方形大城,四面各設三門,城內名字應按八卦起名。而且大城內的中央部位為皇宮,皇宮外為“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皇城之制,:因此劉秉忠以北海為中心大建元大都,即大內皇宮及內外城,而以坐北朝南的中軸佈局與左右對稱之制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建設,從而造就了大街多南北走向,而街巷衚衕則穿行於東西。同時並以“坊”為單位,統建有50個居民區,坊與坊之間用寬度不一的衚衕隔開。這種衚衕既是交通通道,又是“坊”之間的防火隔離帶,因而又有“火疃、火巷、火弄“等稱呼。由於劉秉忠興建的元大都宛如陰陽八卦圖,十分嚴謹雄偉。加之劉秉忠的學生郭守敬科學地治理了京城水系,更使元大都充滿東方文明的無窮魅力,氣象萬千,深為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所讚揚。據有關史料統計元大都有衚衕 400多條。明滅元后,在元大都基礎上重建京城,分為36坊,擁有衚衕1170條。清滅明後沿用舊城,改名京師,內外城共有衚衕2077條。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至今有新老胡同6000多條。

烤肉

據傳起源於北方蒙古地區,具有濃郁的塞外風情。後來逐步傳人關內,於明末清初北京才有烤肉出現。“......餘下全文>>

民俗文化的意義?

有人現在還認為,民俗文化是很膚淺的,很表象化的,這個明顯是個誤區。誠然,民俗文化有膚淺甚至愚昧的一面,但是更多的仍然是百姓生活智慧的結晶。比如一些手工藝製品,以及一些獨特的飲食和服飾習慣,稱其為藝術也毫不為過。當然不要忘記中國傳統戲劇的存在,京劇,越劇等等,難道不是由民俗而來嗎?這些難道也是膚淺的嗎?還有,圍棋這個我認為最鬥智的棋類活動,難道也不是從中國傳統的文化中孕育的嗎?以上這些說的是傳統民俗文化的一些娛樂意義,和作為文化的傳承意義,而真正的民俗文化自然也有其相當大的現實意義。由於民俗文化是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模式,而且具有世代世襲的穩定性,是一個民族深層文化積澱的產物。所以民俗文化的約定俗成,具有很強的遵從要求和價值規定性,同時又外化為一種行為規範,從思想上給人以某種制約和塑造,被人稱為"不成文的習慣法"。從這一意義上看,民俗文化對社會具有一種整合、凝聚與規範功能,可以是社會有效排除干擾,保護文化特色,產生重要的社會控制作用。據有關民俗專家調查,在一些經濟比較落後的地方,村民們能和睦相處,就是因為有村民們仍預設和遵守的習慣法、道德規範和民間信仰。這些道德規範和民間信仰,規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對小至村寨、大至民族和國家的凝聚力的加強,起著積極的整合與促進作用。一些優良的民俗事象和民俗傳統,尤其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禮俗和道德規範,對群體、乃至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整合和促進的作用。在我們當前的社會中,對過去時代中形成的一些禮俗和道德規範,如忠、孝、義、信、和,敬、恩、序、別,助人為樂、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投桃報李,或否定得過多,或宣傳得不夠,出現了或多或少地流失的現象,因而導致群體、國家、民族的凝聚力嚴重消解,離心力和分散力抬頭,歷史上形成的一些道德規範滑坡、失效乃至跨塌,大量惡性案件的發生,包括駭人聽聞的弒母弒父事件、父奸女之類亂倫事件、拒絕贍養和遺棄失去勞動能力的父母事件等不絕於耳,不能不令人深長思之。舊日的禮俗,如果真的屬於惡俗或失去了活力的民俗,一旦被革除了,那麼,就要有新的、成熟的禮俗來代替,而不能留下空白。留下的空白越多、時間越長,則社會秩序的混亂必然乘虛而入,造成無法挽回的全民族的遺憾。當然了,民俗中也有一些宣言迷信,悲觀,統治和壓迫的東西嘛,是要進行區別的,去其糟泊取其精華這話哪裡都是一樣的啊。相信人們是有著一定的區別能力的,不會盲目和民俗掛鉤,這個也需要增加教育的普及啊。這個也正是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一個最大的區別了。

中國民俗可分為哪些類別

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共商業民俗 (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群、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 (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2)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 (遊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烏丙安在 《中國民俗學》中把民俗分為四大類:經濟的民俗,社會的民俗,信仰的民俗,遊藝的民俗。陶立璠在 《民俗學概論》中則分為這樣四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口承語言民俗,精神民俗。

張紫晨在 《中國民俗與民俗學》中採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國民俗分為十類:(1)巫術民俗;(2)信仰民俗;(3)服飾、飲食、居住之民俗;(4)建築民俗;(5)制度民俗;(6)生產民俗;(7)歲時節令民俗; (8)生儀禮民俗;(9)商業貿易民俗;(10)遊藝民俗。

當代各種地方誌性質的民俗志的分類方法有綱目式的,也有平列式的,前者如浙江民俗學會所編《浙江風俗簡志》、戴景琥主編 《義馬民俗志》, 後者如劉兆元所撰 《海州民俗志》。

劃分民俗的範圍和類別的原則總是與民俗的定義聯絡在一起的,既然把民俗定義為群體內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麼,就以民俗事象所歸屬的生活形態為依據來進行邏輯劃分,於是,得到三大類八小類的民俗: 1.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共商業民俗 (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2.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群、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 (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2)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 (遊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中國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10分

1、 正月正,永珍新,貼春聯,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禮貌。尊老愛幼有人誇,壓歲錢可別亂花。

2、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節上慶團圓。賞花燈,猜燈謎,新年打算準備齊,一年之計在於春,過了小年氣象新。

3、 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計劃定的對,確保糧食滿囤錢滿櫃。撈乾飯做羹湯,吃的滿嘴噴噴香。

4、 二月二,龍抬頭,行雲布雨好兆頭,預祝豐收好年景,風調雨順有盼頭。切蔥花攤面片兒,蠍子尾巴剪一段兒,拍牆山扎旮旯,害蟲毒蟲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風吹,漫天風箏翩翩飛。三月三,花開豔,風吹桃李更爛漫。

7、 四月裡,清明後,踏青郊遊樂不夠。清明前,宜祭掃,落花飄絮添煩惱。有人傷感因傷春,寸金難買寸光陰。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節開始吃寒食

8、 五月五,是端陽,屈原投水汨羅江。包粽子賽龍舟,紀念習俗不可丟。吃炸糕,繡香囊,掛艾蒿,飲雄黃,驅邪除穢有偏方,衛生習慣天天講。

9、 六月六,看谷秀,天貺節,吃魚肉。

10、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鵲橋會織女。想學織女巧巧手,葡萄架下聽私語。

11、 七月十五是鬼節,心底無私不怕邪。超度水鬼放河燈,迷信說法不可聽。

12、 八月裡,是中秋,月圓之夜慶豐收。吃月餅,飲美酒,幸福生活更長久。明送月餅暗盟誓,相約十五殺韃子。,

13、 九月九,是重陽,尊老敬老理唬當。河北登高去賞菊,江南習俗插茱萸。

14、 十月一,送寒衣,秋風緊,寒霜欺,悽風苦雨天變涼,祭告先人痛斷腸。

15、 十一月,天氣寒,居家易,出門難。

16、 十二月,進年關,最是數九嚴寒天。大雪飄,冷風颼,節儉習俗臘八粥。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麥芽糖。吃了糖瓜嘴兒甜,吉祥話兒說不完。二十四,家家忙,又掃屋子又掃房。

17、 除夕夜,要過年,千家萬戶慶團圓。

節日文化有內涵,一時我可說不完,核心內容你記住,無非祭祀和慶祝

中國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www.china.com.cn/ch-jieri/

這個是中國傳統節日的網站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民國以後,由於

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數。直至文革,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

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改革開放以後,

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佔傳統節日的三分之

一。

傳統節日裡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

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曆法以後,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裡所說:“正旦,

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

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

“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週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援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鹹《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

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紮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

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裡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裡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餘下全文>>

春節的傳統民俗文化

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太太要塊大黏糕。”唱著喜氣洋洋的歌謠,又一個新年熱熱鬧鬧地向我們走來。貼春聯、放鞭炮、辦年貨,逛廟會,每個春節民俗都有著獨特的傳統年味兒,在這新舊交替之際闔家團圓之時,讓我們一起體味中國年俗裡那些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我是民俗控,我愛春節也愛民俗!

春節傳統民俗

1

貼春聯

春聯,每逢春節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的又叫春聯。

傳統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貼。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但不是每幅春聯都有橫批。

2

剪窗花

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現在南方只結婚時才貼,春節一般不貼了。而北方貼窗花還盛行,在河北豐寧,春節期間若誰家未貼窗花,人們就會猜測這個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紙品種之一。為烘托節日氣氛,廣大農村春節前在窗子上張貼的剪紙。窗花的樣式,一般比較自由,除了貼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團花”之外,其外輪廓都沒有什麼限制。窗花的題材內容非常廣泛,以戲曲故事數量較大。窗花北方較為普遍。

3

放爆竹

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著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現在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 部分城市已解除。

4

逛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就是這種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5

辦年貨

年貨是過年前買一些好的物品,而採購過程則稱為辦年貨,例如貴价的鮑參翅肚用來煮一頓好的飯菜,來慰勞一下辛苦工作了一年的日子,慶祝新年的來臨。有些地方的人會買糖果瓜子的年貨放在全盒裡,親戚朋友來拜年時,就請他們吃糖果和瓜子等。另外辦的年貨就是拜年時送的禮物,城市地區流行送巧克力、曲奇餅等,這是因為到親戚朋友家拜年時,傳統習俗是要帶一些禮物。

6

換桃符

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影象,懸掛、嵌綴或者張貼於門首,意在祈福滅禍。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這就是最早的桃符。

7

掛年畫

年畫(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

8

扭秧歌

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秧歌是我國農村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它在色彩的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扭秧歌時人們所穿的服裝色彩對比強烈,有紅藍黃綠。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9

耍獅子

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餘下全文>>

中國的傳統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1.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二月二: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4.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5.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6.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7.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8.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9.冬至節: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10.臘八節: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複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新增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民族傳統民俗節日?
傳統民俗故事?
傳統民俗文化有哪些?
中國傳統民俗?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傳統民俗?
白族傳統風俗有哪些?
傳統民間工藝有哪些?
布依族的傳統民族節日?
傳統民族節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