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姓的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5年02月16日

歷史上姓史的名人有那些

安史之亂的史思明,抗清名將史可法,周宣王時書法家史籀,春秋時晉國大夫史墨,春秋時魯相史晨(曾為祀孔而以隸書作碑,立於孔廟,史稱“史晨碑”。 ),隋代名將史萬歲,唐初史大奈,五代後周名將史弘肇,南宋歷任太師、右丞相史彌遠,南宋詞人史達祖,元代名將史天澤,明朝理學家史孟麟,清朝將領史榮椿

古代姓史的名人有誰

史籀:周宣王時書法家,據傳籀文(即大篆)為其所創,曾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唯物主義思想。

史墨:春秋時晉國大夫,長於天文,熟悉各諸侯國內政。其認為“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

贊助廣告

史晨:春秋時魯相,曾為祀孔而以隸書作碑,立於孔廟,史稱“史晨碑”。此碑所書端正謹嚴,為後世書法研習之宗。

史魚酋:又名史魚,春秋時衛國大夫。其一貫正直,臨終時還不忘勸衛靈公進賢去佞,時謂“尸諫”。其秉筆直書,堪稱史家楷模。

史丹:魯人,漢代都尉侍中,時元帝想廢立太子,丹竭力勸諫,後太子即位,封關內侯。

史萬歲:杜陵(今陝西西安)人,隋代名將。勇武有謀,善騎射,屢立戰功,敵聞名而喪膽。

史大柰:唐代樓煩(今屬山西)人,系突厥族。隋時任金紫光祿大夫,李淵起兵時,率眾歸從,戰功赫赫,貞觀初,遷右武衛大將軍,封竇國公。

贊助廣告

史思明:寧夷州突厥族人,唐代叛將。初隨安祿山叛亂,後在范陽稱大燕皇帝。其子史朝義於公元七六一年殺父奪位,後兵敗自縊。

史弘肇:河南鄭州人,五代後周名將,以武功顯名。

史彌遠:明州鄞(今浙江鄞縣)人,南宋歷任太師、右丞相,位重權極。其侄史嵩之繼右丞相一職,亦專斷朝政。

史達祖:汴(今河南開封)人,南宋詞人,其詞以詠物見長,今存其作《梅溪詞》。

史天澤:永清(今屬河北)人,元代名將。官任將相五十年,上不疑,下無怨,可與郭子儀、曹彬相比。

史孟麟:江蘇宜興人,明朝理學家。其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授學於東林書院,名望極高。

史際:江蘇溧陽人,明代嘉靖年間進士,官至春坊,後棄官回鄉,置義莊義塾,修明倫堂,招募勇士,抗擊倭寇,鄉人多敬重。

史可法:河南祥符(今開封)人,明末抗清義士。清軍南下,其堅守揚州,被清軍俘獲,英勇就義。有《史忠正公集》遺世。

史震林:江蘇金壇人,清乾隆進士,著名文學家,官淮安教諭。著《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史翁:清代詩畫家。時稱其詩、書、畫為“三絕”,同時,善左筆書。

史榮椿:北京人,清朝將領。

歷史上姓史的名人有誰?

史可法:抗清名將。在兵困揚州時,他拒降固守,奮戰到底,不幸英勇就義。

史孟麟:明朝理學家。他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參與東林書院講學。

史 魚:春秋時衛國史官,以正直著稱。臨死時,還勸衛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後人稱為"尸諫"。他秉筆直書,堪稱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時書法家,相傳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唯物主義命題。

史道碩:西晉畫家,他有四個弟子,皆以善畫得名。

史務滋:唐代溧陽人,在武則天時任宰相。

史震林:清代文學家。

史浩:(1106~1194) 南宋政治家、詞人。字直翁。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

現代姓史的名人有哪些 5分

不頂,陳姓的組成也不是一支單傳。史籍有記載的中國的陳姓至少有四個來源:這一制度,後來演變成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現代名人:如陳獨秀參考資料:,

姓史的有哪些名人

史佚-西周太史令佚(辛甲三子)。因官而得姓。

史魚-春秋時衛國史官。

史恭-漢宣帝舅公,涼洲刺史,撫養、輔佐宣帝有功,贈杜陵侯。史崇高祖。

史崇-史姓家譜始祖。東漢溧陽侯。

史務茲-唐朝武后之宰相。溧陽侯21世孫。

史浩-南宋朝宰相。為岳飛平反昭雪。溧陽侯35世孫。

史彌遠-南宋朝宰相。史浩四子。溧陽侯36世孫。

史嵩之-南宋朝將軍宰相。史浩侄子。溧陽侯37世孫。

史天澤-元朝忽必烈的丞相。鎮陽王。溧陽侯37世孫。

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將。明朝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溧陽侯49世孫。

史夔-清朝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師。康熙字典修纂官。溧陽侯51世孫。

史貽直-清朝文源閣大學士,宰相,軍機大臣。溧陽侯52世孫。

史良-前中國民主同盟主席。

史玉孝-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史可-電影演員。

史玉柱-企業家

史泰祖-香港著名面板科醫生

史量才-民國愛國報業家

史東山-電影導演

史久鏞-海牙國際法庭庭長

史群-當代水產學家

歷史上姓萬的名人有哪些

萬姓的得姓始祖為芮伯萬。周初,成王封同姓族人姬良夫於芮(今山西省芮城和陝西大荔一帶),遂建芮國。芮國是一個諸侯國,其國君人稱芮伯,芮伯傳至春秋時,出芮伯萬,因其寵姬眾多,風流成性,致使母親芮姜極度不滿,將其驅至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其子孫有以萬為氏者,稱萬姓,並奉芮伯萬為萬姓得姓始祖。

芮國在周襄王姬鄭十二年(公元前640年),為秦穆公嬴任好所吞滅,其王族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字為姓氏者,稱萬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萬氏正宗

萬[萬,讀音作wàn(ㄨㄢˋ)][1]

部分得姓始祖

編輯

芮伯萬、任萬、複姓葉萬氏、吐萬氏、萬紐於氏、万俟氏

部分始祖

編輯

萬 秩:字有典,行二。江西南昌縣籍,初公祖諱會奇客福建邵武府,病卒公考諱運屹,時年十四,值歲飢,歸未至,而母杜氏道卒,遂止於杉嶺西巖。至公之孫伯成昆弟,始回南昌原籍。生明洪武辛亥二月十八日,年六十八卒正統戊九月初四日,葬杉嶺西巖。配:柯氏,生明洪武乙卯四月初一日,年七十二卒。正統丙寅十月二十一日葬杉嶺西巖傍。子二:長子宗基,次子宗望。

萬壬一:原籍江西吉安府太祖縣中元進士第,任江南嶶州府太守,明洪武八年乙卯挈弟壬二公來湘卜居十七都小羅段尺塘灣生歿闕,紀葬段中螺絲頭良山坤向有墓碑是處離城七十里前羅瀧山八面後倚雲馬一屏河崗發泥溪之源天門樹螺絲之表其中田肥土深水秀山環可以饒富足可以蔚人文遂肇我族於斯焉。配:張氏,生歿闕紀葬合夫冢同向。子三:良孫;福孫;文孫。壬二:老譜注,公徙居四川厥後傅聞衍居桃源生歿葬配闕紀。壬三:歷居新化斗山嘉慶初欽錫翰林象春系公後嗣生歿葬配闕紀。[3]

遷徙分佈

編輯

萬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九十五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

春秋時期,芮國佔據今山西、陝西間地,晉國則佔山西一帶,故早期萬氏當發源于山西、陝西省境,此二省亦為後世萬氏支系的主要源頭。

漢朝以前,萬氏族人有入遷山東者,如戰國時期有山東人萬章,但兩發源地仍為萬氏族人主要繁衍生息之地。兩漢時期,陝西扶風一帶萬氏族人枝繁葉茂,遂有郡望——扶風郡。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四起,萬氏族人有避居南方者,此次南遷,奠定了後世萬氏族人盛於南方的基礎。另外,北魏遷都洛陽後,隨著漢化政策的推行,鮮卑複姓吐萬氏改單姓萬,並迅速發展壯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

唐朝時期,浙江、安徽萬氏較盛,時有浙江崑山令萬齊融;安徽人萬敬儒,三世同居,族人所居之所稱“成孝鄉廣孝聚”。唐代以後,史載萬氏名人比比皆是,且多出南方。

萬姓

宋、元時期,更朝換代頻繁,少數民族遼、金、蒙皆想爭霸天下,北方時有戰爭,致使萬氏族人舉族南遷,南方萬氏族人由此陡增,江西、湖北、湖南、天津、山東等地均有萬氏族人散居點。據載,宋朝有萬頃,出江州(今江西九江);萬鎮,出平江(今湖南平江);萬人傑,出大冶(今湖北大冶);元朝有萬邦寧,出寶坻(今天津)。

明、清時期,是歷史上萬氏族人最盛階段,山東、四川、江蘇、廣東、廣西亦有萬氏族人的足跡。可見,萬氏族人已涉足於祖國最南端,遂有清朝萬氏族人渡海遷播於更廣闊之領域。據此期間史載萬氏名人來看,多出、江蘇、江西一帶,則此區誠為萬氏族人發展最旺之地。另,明朝萬氏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陝西、北京等地落籍。

如今,萬氏族人尤以山東、江西、江蘇、湖北等省多此姓,這四省萬氏族人約佔全國萬氏人口的40%以上。

歷史名人

編輯

萬 戶

15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餘下全文>>

中國歷史上姓任的名人都有誰

任不齊(前545-前468):字子選,孔子七十七賢弟子之一,春秋戰國時楚國(今湖北)人,“楚聘上卿不就”。生於周靈王二十七年三月,歿於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鄉,墓在濟寧城北房葛鋪。唐朝皇帝追封其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又加封其為當陽侯。

任鄙(生卒年不詳):任不齊五世孫,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時代。著名勇士。《史記》有秦人諺語記載:“力則任鄙,智則樗裡。”任鄙當時是大力士,“扛鼎抃牛者”。

任囂(前?-前208):任不齊七世孫,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進兵嶺南失利後,任囂、趙佗率軍再入嶺南,於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首任南海郡尉,並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以番禺(今廣州)為郡治,在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前208年病逝。

任延(生卒年不詳):字長孫,宛城(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名吏。十二歲時,熟讀《春秋》、《易經》等,有“任聖童”之稱。漢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歲時任九真(今越南河內以南一些地區)太守,延教以墾關配匹之道,五年之後,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為名。《後漢書》載《任延善政》:顯宗拜潁川太守。永平二年,徵會辟雍,因以為河內太守。視事九年,病卒。

任敖(前?-前179):秦代沛縣人,西漢開國名臣。初為沛縣獄吏,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後,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後當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諡號“懿侯”,葬於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光青史,十載勳名起漢劉。

豐沛當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鬆揪。

任敖墓位於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佔地12畝。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兩千餘年的風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株,並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誌。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捲雲紋瓦當。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鄉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儲存。現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安(生卒年不詳):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於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於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覆信。後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報任安書》。關於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徵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公元?-29):字伯卿,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初為鄉嗇夫、郡縣吏。後歸降綠林農民起義軍。隨劉秀參加昆陽之戰,擊破王尋、王邑等新莽軍。後任信都太守,堅守孤城,拒王郎以迎劉秀。被劉秀任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諫阻劉秀加入城頭子路、力子都軍。不久,助劉秀攻克邯鄲,討平王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以功封阿陵侯,食邑萬戶。建武五年(公元29年)冬卒。

任尚(公元?-118):東漢將領。初為西域戊己校尉,代班超為都護。安帝時,任徵西校尉,率軍鎮壓羌人起義,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大敗。後又任中郎將、護羌校尉,與鄧遵(鄧太后弟)、馬賢等鎮壓漢羌聯合起義,殺起義軍首領杜季貢和零昌。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因和鄧遵爭功,被鄧太后所殺。

任峻(公元?-20......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侯的名人都有哪些?

【侯姓其他歷史名人】

侯 芝:江蘇上元人,清代著名女文學家,侯學詩之女。她寫的許多詞流傳於世,其中以《再生緣》最為著名。

侯 白:隋代著名幽默家。

侯 謹:東漢敦煌人,少時家貧,為別人當傭人,但他非常好學,在夜間還點燃柴火在讀書。朝廷屢次招他去做事,但他每次都以病推辭。後徙居山中,專心論著。曾作《矯世論 》,諷刺當時的醜惡現象。又寫了《皇德論》記敘當朝史事。河西人敬稱他為“侯君”。

侯 恂:河南商丘人,明代時任兵部侍郎等職,萬曆進士,後來朝廷中發生政變,下獄。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對於明朝留下的三品以上的官員,只用了他一個人。

侯方域: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著名文學家,曾與方以智、陳貞存慧、冒襄齊名,稱為明末“四公子”。入清後入河南應試,中副榜。共詩,古文,字學韓愈、歐陽修。清孔善任的名劇《桃花扇》即以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戀愛故事為題材。

侯叔獻:撫州宣黃人,北宋時任水監丞。多次治理黃河水有功。

侯友彰:宋潭州衡山人,字夢符。仁宗慶曆六年進士。為臨武尉,改桂林丞。廉謹儉約,取與不苟居官十年,布衣蔬食,無異寒士。有同年生訪之,輿從綺麗,友彰飯以蔬糲。客去,其子以貧約為羞,友彰以“寇準位兼將相,而宅無樓臺”誨之,並作詩有“遺汝不如廉”之句,為人傳誦。

侯外廬: 山西平遙人(一作介休)。原名兆麟。歷史學家。1922年起,先後就讀於北京法政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1927年赴法國留學,入巴黎大學,翌年,在旅歐支部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回國,失掉黨組織關係(1951年重新入黨)。任教。在京逝世。1927年開始翻譯《資本論》(後與王思華合譯)。著有《中國古代社會與老子》、《中國古典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近世界想學說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近代哲學史》等,與杜國庠等合寫有《中國思想通史》,主編有《中國哲學簡史》等。

侯喜瑞:字靄如(1892,一作1896-1983),北京人,回族,京劇演員。從名淨李連仲習架子花臉。15歲出科,19歲又拜黃潤甫為師。先後與楊小樓、梅蘭芳、馬連良等人合作演出。擅演《丁甲山》、《陽平關》、《鬧江州》、《法門寺》等。40歲後與郝壽臣、金少山鼎足相峙。解放後在北京市戲曲學校、中國戲曲學校任教。

【中國人民解放軍侯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侯正果少將

侯正果(1911-2002),四川省達縣人。1933年參加赤衛隊,接著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於作戰勇敢,任了新兵連連長,1934年在紅4軍31團2營6連任排長,同年到紅4軍教導隊學習,後在紅11師師部通訊隊工作。1935年到紅四方面軍政治連學習,後到紅軍大學政治隊任區隊長。1936年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任紅軍總部警通營政治委員,年底任中央軍委警衛團政治委員。1937年5月,周恩來和張雲逸由延安到西安,途經勞山遭土匪伏擊,侯正果和團長率領全團前往救援。抗日戰爭前夕調任紅32軍282團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中央軍委警衛團改編為前方指揮部特務團3營,任營政治委員,以後這支部隊改為359旅718團3營。1938年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任隊長、副大隊長。1940年任晉察冀軍區特務團副團長,1943年任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割槽36團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割槽參謀長、晉察冀軍區軍政幹校校長、北嶽軍區第3分割槽司令員。1948年12月率領部隊進駐門頭溝煤礦。在戰爭年代參加大小戰鬥170多次,5次負傷,最重的是第5次,1945年與日軍作戰時,被子彈打穿右胸。......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解的名人都有誰?

你好,姓解的名人很多。大致舉例如下:

解修

晉代著地人.仕魏歷琅邪太守,梁州刺史,考績為天下第一.封樑鄒侯.

解慕漱

北扶餘國(今吉林)的建立者,公元前239年-公元前195年在位,北夫餘國的第一代國王。

解潛

宋代人,紹興(公元1131-1162年)宋代鎮撫使,在紹興作官時大力發展農業,招募人來耕種荒田,收成很好,紹興的屯田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後來因為疾病而死。

解縉

明代翰林學士。洪武進士,擔任中書庶吉士,曾經上書萬言,鍼砭時政,皇帝很欣賞他的才能,升遷為御史。永樂初年任翰林學士,主編《永樂大典》,這是世界上最完備的一部百科全書,另有著作《文毅集》。

解開

明代學者,字開元,吉水人。他和弟弟解闔一起隱居在山中,他們的文章都寫得很好,被稱做二解。

解處中

五代時期南唐畫家,江南人。擅長於畫竹,尤其喜歡畫雪中的竹子,經常冒著風雪到野外寫生。人們對他所畫的竹子評價甚高。

解楨期

明朝時期書法家,書法好,被認為天下第一。後來在朝廷做官,職務為中書舍人。

解學龍

字言卿(1582-1645),號石帆。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歷任太子太保、都察院副都御史(都堂)、江西巡撫,反對閹黨魏忠賢專政,支援東林黨的主張。南明時,官刑部尚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初九日,南京城破,投江殉國。著有《五垣諫草》、《撫江奏牘》、《用兵紀》等。

解微

解微[清]僧。吳(今江蘇蘇州)人。善畫,有鄧尉觀梅圖。《彭氏家珍錄》

中國歷史上姓應的名人都有誰?

應昌期

應昌期祖籍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臺灣金融界、實業界著名人士,應氏圍棋計點制創造人,“應氏杯圍棋賽”被譽為“黑白世界的諾貝爾”。應先生愛國愛鄉,熱心報效桑梓,先後捐資建立慈城昌期幼兒園,重建慈城中城小學和慈湖中學;捐資擴建慈城保黎醫院;捐資助建臺北市寧波同鄉會館、市聯誼中心。投資創辦寧波現代建築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華羊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為促進家鄉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盡心盡力。

應瑒

應暘字德璉,三國,魏文學家,汝南人,應珣之子。曹操徵之為丞相掾,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應德璉集》。

應劭

應劭,東漢政治家、軍事家、法學家。任泰山太守時大破黃巾軍三十萬。著有《漢官儀》、《風俗通義》、《漢書集解音義》、《春秋斷獄》等著作。

相關問題答案
史姓的名人?
歷史上關於鄭姓的名人?
歷史上肖姓的名人?
姓鄧歷史上的名人?
歷史上曹姓的名人?
歷史上汪姓的名人?
歷史上孫姓的名人?
謝姓的名人歷史?
姓呂的歷史上的名人?
歷史上何姓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