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石姓的由來?
石姓在百家姓裡排在第幾位 和他的來源
63位
石
一、三大來源:
1、出自姬姓,為石碏之後裔。春秋時康叔的6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碏★(封為公後,兒子叫作公子,孫子叫作公孫。公孫在這裡不是姓),字石,又稱石碏,是衛國的賢臣。衛桓公二年,其弟州籲驕奢,被桓公撤去將軍之職,出奔國外。十幾年後,州籲領著黨徒潛回國內,刺死桓公,自立為君。石碏之子厚也參與了密謀,被拜為大夫。後石碏把州籲和石厚騙到陳國,又暗中給陳桓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所以,州籲到陳國後,立即被抓了起來,後來,石碏命人殺州籲、石厚於陳,然後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春秋》稱讚石碏說:"石碏純臣也,惡州籲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厚的兒子駘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石氏。史稱石姓正宗。
2、出自姬姓和子姓。鄭國(姬姓)大夫石癸,宋國(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們的後代都稱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當時西域石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有人遷居中原,遂以"石"為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改為漢字單姓石氏;十六國時有張氏、冉氏改為石氏;據《北史》載,有婁氏改為石氏者。
二、遷徙分佈:
1、秦漢以前,石氏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如春秋時楚國有石奢,鄭國有石癸,周有石速;西漢時有石商、石奮。唐代,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屬山東)、上黨(今屬山西)、河南(今河南洛陽)四處;平原石氏於唐元和年間以前已徙居廣陵(今江蘇江都);河南石氏唐元和年間以前有部分人徙居虢州(今河南靈寶)。
2、入閩石姓
⑴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至五代時已發展成閩南望族。
⑵唐末僖宗年間,金陵(今南京)人石螽扈因受命徵黃巢而入閩,遂安居泉州府同安縣(今廈門市同安區),被奉為入閩石姓另一支始祖,其後裔不僅散處福建各地,而且有部分人遷入廣東。明朝洪武年間石螽扈十五世孫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豐裡開基,其後子孫有許多人去臺灣,進而又有遠播海外者。
⑶南宋初入閩始祖世居開封南宮石橋頭石德成遷福建長樂古槐鎮中街村,至今已繁衍三十三代,後裔分佈長樂、福清、寧德及全國各地、世界各國,長樂中街已重建“河陽石氏宗祠”。
三、石姓王朝:
十六國時期,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羯族人石勒,於319年自稱趙王,建立政權,史稱後趙。329年初滅前趙,取得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331年稱帝,建號建平。石勒死後,由子石弘嗣位。不久,其侄石虎廢石弘自立,在位15年。五代時期,有沙陀部人石敬瑭,於936年勾結契丹貴族滅後唐,被契丹冊封為帝,國號晉,史稱後晉,歷時10年而亡。
四、郡望堂號:
【堂號】
徂徠堂:宋朝石玠,徂徠人,官國子直講(國子監的教授)。他寫文章批評時政,毫無顧忌,升太子中允,作《慶曆聖德詩》,人稱"徂徠先生"。 石姓又以"平原"等為其堂號。
【郡望】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皆建都於此。
渤海郡:漢置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縣一帶)。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
上黨郡:戰國韓始置郡,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市北)。
河南郡:漢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餘下全文>>
百家姓,石氏起原
石姓的淵源主要有兩大支(漢族):姬姓和子姓。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其中,姬姓石氏的歷史有2700多年。當代石姓的人口已達380多萬,為全國的第六十一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8%。當前的石姓主要集中於四川、湖南、山東、河南、河北、廣東、貴州等省,大約佔石姓總人口的41%,其次分佈於貴州、遼寧、陝西、湖北、山西、江蘇,這六省又集中了28%的石姓人口。石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威、渤海、平原、上黨、河南等。石姓的堂號有平原、六順和徂徠。
春秋時康叔的6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碏(封為公後,兒子叫作公子,孫子叫作公孫。公孫在這裡不是姓),字石,又稱石碏,是衛國的賢臣。其後人以石碏的字為氏,為衛國世卿姬姓石氏的來源。史稱石姓正宗。
另外,鄭國(姬姓)大夫石癸後世子孫稱石姓;宋國(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後代也都以石為姓。
外族(少數民族)中的石姓
1、苗族中的石姓
“據《苗族簡史》說,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漢化後的姓,來源於原居住地嵩山地區的大石(室)、小石(室)兩座山,在苗語中的姓是“仡獾”。苗族石姓內部又分大石、小石,其中大石在苗語中稱“獾兜”。苗族分佈區的湖南大庸、瀘溪、花垣等縣有獾兜墓、獾兜廟等與獾兜有關的地名和文物。
2、彝族中的石姓
“羅”在彝語中的意思是石,在古代時候的貴州,有不少稱為“羅”的石人部落,這些彝族人是今天彝族人的祖先,在許多史書中記載有名叫“羅甸國”的石族部落組成的政權,“甸” 在彝語中的意思是壩子。“羅甸”的意思是“石部落居住的壩子”。彝族人名中有“羅”的現象在彝族現實生活中還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將“羅”譯成漢語的“石”,如雲南玉溪專區峨山縣美覺鄉咱黑拉村彝族共92戶,444人,分石、普、方三姓,其中,以石姓人戶最多。
3、鮮卑族烏石蘭氏改為石姓
北魏孝文帝元巨集統一全國之後,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革,如以漢族衣服代替鮮卑族衣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與漢族通婚,採用漢族的典章制度等,其中有一項就是改鮮卑姓為漢姓,據《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姓烏石蘭氏改為漢姓石姓。這件事在別的書中也有記載,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韓愈曾為唐代一個名叫石洪的人作墓誌,墓誌中說:君諱洪,字睿川。他的先人姓烏石蘭,九代祖是石猛,跟隨拓跋氏進入中原,住在河南,於是將姓中的“烏”與“蘭”去掉,改為單姓石。唐書中石洪傳也記載他的祖先姓烏石蘭,後來改為單姓石。韓愈文中提到的石猛是魏司徒蘭陵公,在《文苑英華》卷963《同寇軍公夫人烏石蘭氏墓誌》中說,石猛是晉司徒石苞的後裔,在魏朝作官時賜姓烏石蘭氏,這一點與韓愈所作墓誌中的說法相反,有人根據這一點來否定韓愈所作墓誌內容的真實性,其實石猛是原姓烏石蘭還是賜姓烏石蘭確實存在爭議,但這方面的爭議不影響北魏改烏石蘭為石姓這一史實的真實性。
4、羯族的石姓
後趙開國皇帝石勒是中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皇帝,羯族人原來沒有姓,如石勒的祖父叫耶奕於,父親叫乞翼加,石勒年輕時被賣為奴隸,因不堪壓迫聚眾反抗,從這時起,他才以石為姓,以勒為名,至於他為什麼以石為姓則不得而知了。
5、回族石姓
據說河北泊鎮的回族石姓是元朝丞相脫脫的後代,元朝滅亡前河北泊鎮的回族石姓的祖先奉命到南方去徵調木材、石料用於建大都(北京)。走到泊鎮的時候,元朝已經滅亡,他們就留在了泊鎮,用徵調來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他們在遇明軍盤察時,就以石為姓。河北泊鎮的回族石姓由此而來。回族中的石姓人較早見於史書的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的官員石處溫。
6、女真族的石姓
女真族中有一個姓叫石盞,後來譯為漢姓時就取複姓中的石字作漢姓,元代的......餘下全文>>
百家姓中石姓排第幾
188.包諸左石。
樓處說的百家姓是按人口統計排序的新百家姓,而非我們通常所說的傳統的以趙錢孫李開頭的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