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姓名人?
關姓的歷史名人
(1781-1841),字仲因,號滋圃,漢族,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人,晚清愛國名將。臺灣關姓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就有關姓將士入臺駐守,後定居於當地。清政府統一臺灣後又有不少關姓人從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遷居臺灣。關姓子孫已分佈全國各地,並流播海外。
關姓的現代名人
(1902~1946),滿族;遼寧金縣人。著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優秀指揮員。 關嚮應在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毛澤東讚頌他“忠心耿耿,為黨為國”。朱德稱他是“模範的共產黨員,終身為革命奮鬥,百折不屈,死而後已”。 關嚮應1924年4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冬,赴前蘇聯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25年1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回國後主要從事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青年團工作。1928年7月在共青團五大上被選為團中央書記。1930年初調中央軍委和長江局工作。1931年冬被派往湘鄂西蘇區,先後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員、湘鄂西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團成員、紅三軍政治委員、紅二軍團副政治委員、湘鄂川黔省委委員、軍委分會委員和省軍區副政治委員。參與領導建立黔東蘇區和湘鄂川黔蘇區,1935年11月,同賀龍、任弼時等指揮紅二、六軍團開始長征。長征途中,同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行徑作了堅決鬥爭。後任第二方面軍政治委員、中革軍委委員。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師政治委員。參與建立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38年12月,與賀龍率第一二○師主力開赴冀中,任冀中區總指揮部政治委員,參與指揮齊會、陳莊等戰鬥,鞏固了冀中根據地。1940年11月起任晉西北軍區政治委員、晉綏軍區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委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書記。 由於長期艱苦的戰鬥環境,關嚮應積勞成疾,1941年秋到延安休養,仍十分關心黨的工作和部隊建設。1946年7月21日因病在延安逝世,終年四十四歲。 (1916~2011),安徽六安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十五軍團第七十三師政治部宣傳隊隊長。參加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團政治處青年幹事、宣傳股副股長,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冀魯豫軍區直屬政治處主任,獨立團政治委員,第二軍分割槽政治委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一旅第一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第一團政治委員,第二團政治委員,西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教導旅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第六軍第十六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委員,東北軍區空軍幹部部部長,蘭州軍區空軍政治委員,濟南軍區空軍政治委員,濟南軍區空軍顧問。是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7年9月17日):北京演員。出生於演員世家,代表作《大丈夫》、《一僕二主》等。關秀媚(1966年3月11日~):香港影視演員,有“性感女神”之稱,曾擔任過健康舞導師,1987年參加香港小姐競選落選後,簽約成為無線電視藝員,95年至97年期間,因專心打理護膚品代理工作而退出娛樂圈,後因生意未如理想,1998年轉投王晶旗下,主攻拍攝電影,再戰娛樂圈。 2006年,關秀媚為王晶拍攝最後一部作品《暴雨梨花》後,與王晶解除合約,退出影壇。關偉倫香港資深實力派甘草。早期為邵式藝員,1980年代中期轉至亞洲電視。其後一直為亞洲電視效力至今。他是少有的亞洲電視忠誠藝人之一,現為亞洲電視合約藝員。關永忠香港無線電視監製。初期為編導,後升任監製,為編導時期的著名作品為《陀槍師姐》、《金裝四大才子》等。關偉雄香港人,從事多年健康飲食文化研究工作,現任北京粵菜專家......餘下全文>>
歷史上關氏名人
聖 祖 關 羽 關羽,字雲長。山西河東解縣人,關氏鼻祖關龍逄之後。儀態雄偉,喜讀春秋,重義氣,武藝高強。東漢末年,官封漢壽亭候,人們尊稱關公。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與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蜀漢五虎大將之首。初時,與劉備、張飛在桃園結義,後來,輔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公元200年,下邳之役,劉備被曹操所敗投奔袁紹;張飛逃入山中,後據古城;關羽被迫歸附曹操。曹操愛關公勇武,欲收為己用,極受優禮,上馬一錠金,下馬一錠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金印並贈十唬美女服侍,但關公不為金錢美女所動,得知劉備訊息後,封金掛印,千里送嫂,過五關斬六將,與張飛、趙雲在古城和劉備相會,衝破曹操包圍,隨後,與劉備、張飛三顧草廬,請得孔明出山,尊為軍師,南征北戰,攻佔四川,建立蜀漢王國。在這期間,關公參加戰役不計其數,著名的有汜水關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破徐州設計斬車胄;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離許昌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放曹操;徵長沙收黃忠;赴東吳單刀會魯肅;攻樊城大破曹仁,掘襄江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等建下了豐功偉績。 公元219年,關公守荊州,東吳呂蒙乘虛襲取荊州,關公敗走麥城,終遇害。 由於關公集忠、義、仁、勇於一身,歷代帝王對他十分尊崇:宋朝褒封為“義勇武安王”;明朝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清朝順治皇帝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簡稱關聖帝君。歷史上稱孔子為“文聖”,關公為“武聖”,與孔子齊名,他是我們關族的先祖,我們稱為“聖祖”。
歷史上姓關的名人有哪些
關其思
春秋時期的鄭國大夫。
關羽
關仝
唐朝五代時,著名的山水畫家。關姓已經主要分佈在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據《舊唐書》記載關羽後裔關播,字務先,在唐朝德宗時擔任檢校尚書右僕射(相當於宰相)的官職,其祖上即從山西遷入河南。五代時有著名畫家關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擅畫山水。
關漢卿
至宋代末期,關姓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關漢卿,號已齋叟。約生於金末,卒於宋亡(1279年)之後。他是元代戲曲奠基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安國(今屬河北)人,一說大都人。一生所作雜劇60餘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種。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種婦女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流傳至今而不朽。
關天培
(1781-1841),字仲因,號滋圃,漢族,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人,晚清愛國名將。
臺灣關姓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就有關姓將士入臺駐守,後定居於當地。清政府統一臺灣後又有不少關姓人從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遷居臺灣。現在關姓子孫已廣泛分佈全國各地,並流播海外。
關姓歷史
歷史來源 「關」源出: 關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源自顓頊帝的後裔關龍氏。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有聖德,為五帝之一。帝舜時,顓頊的後裔董父為舜養龍,被賜為豢龍氏。上古時豢與關二字互相通用,所以豢龍氏又寫作關龍氏。到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時期,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大夫關龍逢苦苦勸諫,反被殺害。後來關龍逢的後人把姓簡化為關氏,並尊關龍逢為關姓的始祖。夏人的活動範圍主要在河南、山西等黃河中下游地區。夏朝的國都曾設於安邑,亦即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方。據說,關氏的始祖關龍逢,便是當時的安邑人。換言之,關氏家族的發源地也就在這裡。二是春秋時期關尹喜的後人,以官名為氏。關尹即守關的關令。春秋時期老子見周王室衰敗,欲離開周地西遊,走至函谷關時,負責守函谷關的關尹喜非常景仰老子的學問,再三請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就寫了《道德經》,闡述了其哲學思想。傳說喜將此書傳播於世後,也隨老子成仙而去。喜的後人就以其官名為氏,稱關氏。據說,這一支關氏主要是繁衍于山東、江蘇的交界之處。三是一些少數民族改姓為關。如清朝滿族姓氏瓜爾佳氏和烏扎拉氏的後人有改姓為關的。如嘉慶年間延綏鎮總兵關騰,為鑲黃旗瓜爾佳氏。道光咸豐年間黑龍江副都統關保,為正黃旗烏扎拉氏。 【堂號】 "忠義堂":宋朝時候,豐有俊先後為揚州府和鎮江兩處侯。督荊州,為前將軍。東吳孫權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壯烈殉漢。諡壯繆,封武安王,明朝時又追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所以關氏又稱"忠義堂"。民國3年,明令與岳飛合祀武廟,稱"武聖人"(孔子是文聖人)。 家族名人 歷史名人: 關羽:三國時蜀國別部司馬,字雲長,山西解縣人。善畫,愛左氏傳。與張飛隨劉備,恩如兄弟,下邳之戰,為曹操所俘,禮之甚厚,斬顏良,誅文丑,以報曹操之恩,封漢壽亭侯,掛印封金迴歸劉備。後守襄陽,屢敗曹仁,水淹七軍,威名大震。孫權用呂蒙計,破荊州,殺關羽父子。宋以後,民間以關聖帝君祀之。 關景仁:宋代治平進士、豐縣知縣,興趣廣泛,尤長於詩。 至宋代末期,關姓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關漢卿,號已齋叟。約生於金末,卒於宋亡(1279年)之後。他是元代戲曲奠基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安國(今屬河北)人,一說大都人。一生所作雜劇60餘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種。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種婦女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流傳至今而不朽。 分佈地區 隴西: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郡。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臨洮一帶。 2、 東海:有二處。漢代東海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東魏及隋唐時代的東海郡,相當於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關氏發源安邑 家世光彩榮耀 這個備受敬仰的姓氏,家世源流也光彩榮耀無比。他們的始祖,就是夏朝末年那位可敬的大臣關龍逢。這一點在《姓源》一書上記載得清清楚楚,是這樣的:“夏臣關龍逢之後,望出隴西,東海。” 關氏的始祖關龍逢,熟悉歷史的人必然都知道,是夏朝末年的著名賢臣。據說,當時的夏桀荒淫無道,像“作酒池槽丘,為長夜飲”等荒唐的行為,真是罄竹難書。這個時候在朝廷上毫無疑問的是奸?169當道,忠良掩蓋,而關逢龍卻一片赤膽忠心,時常引黃圖以諫,而且立而不去。可想而知,“忠言逆耳”是必然的後果。夏桀不但不聽他的金玉良言,而且把黃圖焚燬,還慘無人道地把關龍逢囚而殺之,留下了關龍逢的一片忠貞節烈照耀萬古千秋。 夏桀的囚殺關龍逢,根據史載,是發生於公元前1767年的事。換言之......餘下全文>>
關姓的來歷和歷代名人
關姓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列位於第153位。 一、 來源 關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是源自顓頊帝的後裔關龍氏。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有聖德,為五帝之一。帝舜時,顓頊的後裔董父為舜養龍,被賜為豢龍氏。上古時豢與關二字互相通用,所以豢龍氏又寫作關龍氏。到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時期,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大夫關龍逢苦苦勸諫,反被殺害。後來關龍逢的後人把姓簡化為關氏,並尊關龍逢為關姓的始祖。夏人的活動範圍主要在河南、山西等黃河中下游地區。夏朝的國都曾設於安邑,亦即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方。據說,關氏的始祖關龍逢,便是當時的安邑人。換言之,關氏家族的發源地也就在這裡。 二是春秋時期關尹喜的後人,以官名為氏。關尹即守關的關令。春秋時期老子見周王室衰敗,欲離開周地西遊,走至函谷關時,負責守函谷關的關尹喜非常景仰老子的學問,再三請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就寫了《道德經》,闡述了其哲學思想。傳說喜將此書傳播於世後,也隨老子成仙而去。喜的後人就以其官名為氏,稱關氏。據說,這一支關氏主要是繁衍于山東、江蘇的交界之處。 三是一些少數民族改姓為關。如清朝滿族姓氏瓜爾佳氏和烏扎拉氏的後人有改姓為關的。如嘉慶年間延綏鎮總兵關騰,為鑲黃旗瓜爾佳氏。道光咸豐年間黑龍江副都統關保,為正黃旗烏扎拉氏。 關其思:春秋時期有鄭國大夫。 關羽:根據目前見到的一些關氏族譜記載,三國蜀漢大將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為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人,是夏代忠臣關龍逢第二十七世(一作三十七世)後裔。關羽的祖父關審,字問之,號石磐,深諳《易經》、《春秋》。關羽的父親關毅,字道遠。關羽作為忠、義、勇、武的代表,受到中國人普遍崇敬,關羽本人也被神話,與孔子共尊為“文武二聖”。後世的關姓人也都驕傲地稱自己是關羽的後裔。關羽的後裔在史書中記載不詳。《三國志》中提到魏滅蜀漢後,將關公的子孫全部殺死。然而依照現存的關氏族譜記載,關羽、關平父子於麥城兵敗被殺後,關平之妻趙氏帶著八歲的兒子關樾,在安鄉避難,改姓為門。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恢復關姓。清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確定由關樾一支後裔世襲五經博士。關羽另一子關興,在蜀漢時任侍中,為諸葛亮所器重,惜早卒,遺有兩子關統和關彝,因為嫡子關統無子,所以由庶子關彝承襲爵位,成為關公後裔的一大宗派。至北魏時期,關羽的後代關朗,精通經史,為魏孝文帝所器重。此後還有一支關羽後人向南遷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帶定居下來。西晉末年關姓又有一支從山西遷至江蘇定居。南朝宋有名儒關康之,精通經史,著作甚豐,其祖籍為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人,後徙居京口(今江蘇鎮江)。 個人起名 www.vgv.cn 唐朝五代時,關姓已經主要分佈在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據《舊唐書》記載關羽後裔關播,字務先,在唐朝德宗時擔任檢校尚書右僕射(相當於宰相)的官職,其祖上即從山西遷入河南。五代時有著名畫家關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擅畫山水。 至宋代末期,關姓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關漢卿,號已齋叟。約生於金末,卒於宋亡(1279年)之後。他是元代戲曲奠基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安國(今屬河北)人,一說大都人。一生所作雜劇60餘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種。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種婦女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流傳至今而不朽。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就有關姓將士入臺駐守,後定居於當地。清政......餘下全文>>
關氏的起源及名人 30分
《姓源》一書上記載關氏始祖是夏朝大臣關龍逢:“夏臣關龍逢之後,望出隴西,東海。”按此說關氏淵源長達3740多年。夏朝國都設於安邑,關龍逢便是當時的安邑人,亦即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方,換言之,關氏家族的發源地就在這裡。秦、漢天下一統後,關氏有分支在甘肅一帶繁衍,所以這之後很多關姓人家都相承相襲著“隴西”的堂名。
也有認為關氏的始祖應該是“豢龍逢”,《左傳》記載:“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好龍,以服事帝舜,舜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按此說關氏淵源長達4200多年。
另外,據說古代守關的“關尹”之中,也曾有人“以官為氏”而姓了關。譬如,《風俗通》一書就記載說“關令尹喜之後。”所謂關尹,亦稱關令,依照《國語》的記埂,是先秦時期一種“敵國賓至,關尹以告”的官職。因此,這一支關氏的得姓,大致有2400年以上的歷史,這一支關氏主要是繁衍于山東、江蘇的交界之處。所以關氏家族,另外還有“東海”一望。
關姓由來
歷史來源 「關」源出: 關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源自顓頊帝的後裔關龍氏。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有聖德,為五帝之一。帝舜時,顓頊的後裔董父為舜養龍,被賜為豢龍氏。上古時豢與關二字互相通用,所以豢龍氏又寫作關龍氏。到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時期,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大夫關龍逢苦苦勸諫,反被殺害。後來關龍逢的後人把姓簡化為關氏,並尊關龍逢為關姓的始祖。夏人的活動範圍主要在河南、山西等黃河中下游地區。夏朝的國都曾設於安邑,亦即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方。據說,關氏的始祖關龍逢,便是當時的安邑人。換言之,關氏家族的發源地也就在這裡。二是春秋時期關尹喜的後人,以官名為氏。關尹即守關的關令。春秋時期老子見周王室衰敗,欲離開周地西遊,走至函谷關時,負責守函谷關的關尹喜非常景仰老子的學問,再三請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就寫了《道德經》,闡述了其哲學思想。傳說喜將此書傳播於世後,也隨老子成仙而去。喜的後人就以其官名為氏,稱關氏。據說,這一支關氏主要是繁衍于山東、江蘇的交界之處。三是一些少數民族改姓為關。如清朝滿族姓氏瓜爾佳氏和烏扎拉氏的後人有改姓為關的。如嘉慶年間延綏鎮總兵關騰,為鑲黃旗瓜爾佳氏。道光咸豐年間黑龍江副都統關保,為正黃旗烏扎拉氏。 【堂號】 "忠義堂":宋朝時候,豐有俊先後為揚州府和鎮江兩處侯。督荊州,為前將軍。東吳孫權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壯烈殉漢。諡壯繆,封武安王,明朝時又追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所以關氏又稱"忠義堂"。民國3年,明令與岳飛合祀武廟,稱"武聖人"(孔子是文聖人)。 家族名人 歷史名人: 關羽:三國時蜀國別部司馬,字雲長,山西解縣人。善畫,愛左氏傳。與張飛隨劉備,恩如兄弟,下邳之戰,為曹操所俘,禮之甚厚,斬顏良,誅文丑,以報曹操之恩,封漢壽亭侯,掛印封金迴歸劉備。後守襄陽,屢敗曹仁,水淹七軍,威名大震。孫權用呂蒙計,破荊州,殺關羽父子。宋以後,民間以關聖帝君祀之。 關景仁:宋代治平進士、豐縣知縣,興趣廣泛,尤長於詩。 至宋代末期,關姓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關漢卿,號已齋叟。約生於金末,卒於宋亡(1279年)之後。他是元代戲曲奠基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安國(今屬河北)人,一說大都人。一生所作雜劇60餘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種。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種婦女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流傳至今而不朽。 分佈地區 隴西: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郡。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臨洮一帶。 2、 東海:有二處。漢代東海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東魏及隋唐時代的東海郡,相當於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關氏發源安邑 家世光彩榮耀 這個備受敬仰的姓氏,家世源流也光彩榮耀無比。他們的始祖,就是夏朝末年那位可敬的大臣關龍逢。這一點在《姓源》一書上記載得清清楚楚,是這樣的:“夏臣關龍逢之後,望出隴西,東海。” 關氏的始祖關龍逢,熟悉歷史的人必然都知道,是夏朝末年的著名賢臣。據說,當時的夏桀荒淫無道,像“作酒池槽丘,為長夜飲”等荒唐的行為,真是罄竹難書。這個時候在朝廷上毫無疑問的是奸?169當道,忠良掩蓋,而關逢龍卻一片赤膽忠心,時常引黃圖以諫,而且立而不去。可想而知,“忠言逆耳”是必然的後果。夏桀不但不聽他的金玉良言,而且把黃圖焚燬,還慘無人道地把關龍逢囚而殺之,留下了關龍逢的一片忠貞節烈照耀萬古千秋。 夏桀的囚殺關龍逢,根據史載,是發生於公元前1767年的事。換言之......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官的名人有哪些
官謙:明代長汀人,永樂年間任汝州知州,以恭謹慈愛著稱。當時,州內百姓有許多流亡在外的,他到任後,安撫百姓,借貸糧種,減免勞役,又拿出自己的俸祿修葺廟學。任職期滿離去後,吏民都很想念他。
官廉(1443~1484),字汝清,明萊州平度人。
官廉12歲時以優異成績進學併成為廩生,19歲中天順壬午科(1462年)鄉試第六名舉人,21歲成進士。初任工部主事,曾奉朝命到浙江督辦營建宮殿所需的木材,因處置得當而“公私稱平”。後改任戶部主事,專管監督北京糧倉,革除了不少積弊。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直隸靜海縣貴戚侵奪民田百餘頃,官廉奉命前往按治。他不避權貴,依法將田地判歸百姓,以廉直而聞名。不久,又受命到直隸河間府賑濟水災饑民,他“多方籌劃,晨夜罔倦”,拯救了數萬災民的生命,回京時,沿途百姓多泣涕相送。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直隸景州、阜平一帶發生了皇莊侵奪民田百萬畝的嚴重事件。明廷命已升任戶部員外的官廉前往查處。管理皇莊的太監暗中派人告訴官廉,“如將田判給皇莊,必可高升。”官廉卻憤激地說:“以數萬百姓的生命換取一己之榮華富貴,誓所不為!”他堅持把田判歸百姓,並上章建議朝廷改革皇莊收租太高之弊。同事者都怕侵害了皇室利益會遭不測之禍,官廉卻慨然宣稱:“我是戶部官員,此案一切後果,全部由我承擔!”由於當時皇莊侵民已成嚴重問題,明廷終於批准了官廉的建議,致使京畿百姓甚受其益。
官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賚金興學
勘田辨誣
——佚名撰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長汀人官謙,永樂年間任汝州知州,以恭謹慈愛著稱。當時,州內百姓有許多流亡在外的,他到任後,安撫百姓,借貸糧種,減免勞役,又拿出自己的俸祿修葺廟學。任職期滿離去後,吏民都很想念他。賚(Lài 音賴),謂賞賜,贈送。下聯典指明代平度人官廉,字汝清,由進士歷官戶部郎中,性情剛介。景州等處有萬頃民田,與東宮的莊田相接,被內侍(宦官)撫佔,官廉受命去勘測、界定。內侍對他說:“如果把田劃歸我,我可以讓你當講官。”官廉答道:“用萬人的命去換個官,我不幹!”最後,把內侍佔領的田地都歸還給了農民
官宗禮少將
官宗禮(1911-1970),河南省新縣人。1928年底參加農民自衛軍。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10師28團副班長、班長、排長、連長。參加了鄂豫皖根據地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鬥爭和商潢、潢光、蘇家埠等戰役,多次立功受獎。
1932年9月,隨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途中經歷湖北棗陽、陝西漫川關戰鬥,參加了反四川軍閥田頌堯對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叄路圍攻”和毛浴鎮、通江戰鬥。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進行整頓擴編,任10師28團2營副營長。10月紅四方面軍組織宣達戰役,紅10師28團與29團一個營由左路進攻敵人。戰鬥發起後,28團迅速攻克鎮龍關,殲敵一個營,並殲反動民團300餘人。長征途中,任紅4軍衛生部總務科長,第12師參謀處管理科科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70團供給處處長。先後參加了陽明堡夜襲戰、響堂鋪戰鬥、“百團大戰”等。1941年初,調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供給處副處長。其後,受黨中央指派挺進敵後到達山東,擔任山東縱隊3旅供給處處長,清河軍區供給部部長,渤海軍區供給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渤海軍區後勤部部長,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副參謀長,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後勤部副部長。先後參加了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餘下全文>>
請問有人瞭解“關姓”(瓜爾佳氏)滿族,鑲黃旗,的更多歷史嗎?
編輯本段起源 見於《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代舊姓夾谷氏、加古氏、古裡甲氏。俄國學者史祿國說,對於瓜爾佳的含義,滿族人也不甚瞭然。他認為與滿語“搗亂、懦弱”有關,還可以翻譯為"圍繞菜園的水溝"。他說,這個氏族與奇塔爾(喜塔臘氏)、尼馬齊氏族形成一個特殊的群體——闊雅裡滿洲,他們同時用豬和羊祭祀。還有一種說法,瓜爾佳是地名。 編輯本段簡介 據我國有關資料記載,明朝末年,瓜爾佳氏散居在蘇完(吉林省雙陽縣境)葉赫(吉林省梨樹縣境)、訥殷、安褚拉庫、尼馬察、哈達、瓦爾喀、嘉木湖(遼寧省新賓縣境)、蜚優城(吉林省琿春北)、輝發、長白山等地。清亡以後,族人多取漢姓。瓜爾佳氏所冠漢字姓多為關(關之琳即為滿足瓜爾佳氏),還有石、鮑、汪、李、高、顧、白、胡、郭、果、蘇、葉、常、喜、侯等。世居蘇完者,多姓蘇。世居葉赫者,姓葉、關。內大臣華善之後,姓石。川陝總督音泰之族冠漢字姓“胡”。車克之後,姓果。居住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的姓常。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溥儀的生母瓜爾佳氏金朝,該氏族的著名人物有:工部尚書夾谷謝奴,芮國公、百歲老臣夾谷吾裡補,左丞相夾谷清臣,平章政事、英國公夾谷衡,工部尚書夾古謝奴,元帥古裡甲石倫。 清朝,瓜爾佳氏湧現出許多顯貴家族。其中第一望族是開國元勳,蘇完部長索爾果家族,他的兒子費英東是太祖最倚重的四大臣之一,受命總領八旗左翼四旗,屢建戰功,被授予一等總兵官。 蘇完瓜爾佳有:開國第一功臣、三等信勇公費英東額駙,十六大臣楊善,十六大臣宜蓀,尚書兼議政大臣郎格,十六大臣衛齊,顧命輔政大臣、一等公鰲拜,大學士車克,國史院大學士、巴什克剛林,工部尚書石國柱,刑部承政石天柱,兵部尚書石廷柱,內大臣華善和碩額駙,工部理事官禧福,侍郎、三等伯三泰,兩江總督麻吉勒,西安將軍皁保。 葉赫瓜爾佳有:刑部尚書葉成額,理藩院員外郎羅多禮,雲貴總督、戶部侍郎巴錫,都統伯石文炳。 烏喇瓜爾佳有:十六大臣多鼐,都統鄂莫克圖,都統索渾,內大臣滿都禮,都統、一等威勇侯額勒登保,副都統、三等子吳巴海,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努三。 另外像清末大臣榮祿、文祥也是瓜爾佳氏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後,瓜爾佳氏也誕生不少名人,如著名八路軍抗日將領關嚮應、臺灣影星胡因夢、香港藝人關寶慧、關之琳、周海媚、前湖北省委書記關廣富以及中國國民黨現任副主席、臺灣政治家關中。 編輯本段清帝眾妃 清帝后妃中亦有多位瓜爾佳氏。康熙帝:敦怡皇貴妃瓜爾佳氏 嘉慶帝:安嬪蘇完尼瓜爾佳氏。 另外還有康熙帝次子皇太子愛新覺羅胤礽的太子妃:瓜爾佳氏。 康熙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側福晉:瓜爾佳氏 編輯本段姓氏研究 滿族老姓翻譯成漢字,經常出現同姓異譯的現象。美國滿族學者關朝君先生認為,瓜爾佳氏和瓜勒佳氏是一個“歷史之謎”,於2006年初懸賞萬元人民幣,欲解開這個謎。瀋陽新聞媒體還專門報導了這件事。 筆者覺得無論如何,朝君先生這一舉動還是有積極意義的,滿族老姓的遺忘和內涵的模糊,已經成為中國民族史的一件憾事。 清朝滅亡後,滿族歷史不被重視了很長時間。滿族姓氏徹底改成漢字姓後,老姓逐漸被淡忘。今天,絕大多數滿族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本來姓氏,更不知道姓氏本身的意義所在。為了響應朝君先生,筆者就瓜爾佳氏和瓜勒佳氏的“千古之謎”,談談個人的認識,不為賞金,只為民族文化盡綿薄之力。 滿語有一個特殊的音節“勒”“爾”不分 滿語中有一個音節,是用舌尖發出的“嘟嚕”音,這樣,最初的翻譯者,就把這個音節譯作漢字的“爾”或“勒”,這是一......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