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譚姓的由來?
百家姓譚姓的由來
譚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氾濫,堯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遞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3、 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廣西大部分地區。 歡迎您光臨安康網查詢更多詳細資訊,免費算命大全 www.ankangwang.com 二、 遷徙分佈 譚氏起源於山東。漢代巴南(今川東、鄂西南部)少數民族中也有譚姓。巴南譚氏有可能是譚國遺民逃到巴南,融入當地民族形成的。譚氏早期主要在山東省境內繁衍發展,後因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離開故土,向各地遷徙。漢代時,譚氏已分佈於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時譚氏開始遷入廣東,唐末時遷入江西。五代時,福建泉州人譚峭在嵩山從事辟穀養氣煉丹之術。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種“無親、無疏、無愛、無惡”的“太和”社會。從宋代起,譚姓人物漸多見於史冊,分佈地更廣,集中於江南地區、江蘇、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約從清代開始,閩、粵譚氏部分族人遷徙至東南亞,僑民於新加坡等國。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善斷堂”:唐憲宗時候,譚忠為燕的牙將,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這時朝廷派大軍越過魏國去伐趙。魏牧田季安要興兵,譚忠說:“不可!如果興兵,就是對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採納了他的話,按兵不動。譚忠又說服燕牧劉濟出兵幫朝廷伐趙,連克趙城饒陽、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譚忠善斷。另外還有“濟南”、“弘農”等堂號。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齊郡:西漢時改臨淄郡置郡,治所在臨淄(今屬淄博市)。相當於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 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相當於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歷史名人 譚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瀏陽人,其父為巡撫。他曾遊歷西北、東南各省。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徵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著作編入《譚嗣同全集》。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譏......餘下全文>>
百家姓中,譚姓排在地幾?
李姓 王姓 張姓 劉姓 陳姓 楊姓 趙姓 黃姓 周姓 吳姓
徐姓 孫姓 朱姓 高姓 林姓 何姓 郭姓 馬姓 胡姓 羅姓
梁姓 宋姓 鄭姓 謝姓 韓姓 唐姓 馮姓 于姓 董姓 蕭姓
程姓 曹姓 袁姓 鄧姓 許姓 傅姓 沈姓 曾姓 彭姓 呂姓
蘇姓 盧姓 蔣姓 蔡姓 賈姓 丁姓 魏姓 薛姓 葉姓 閻姓
余姓 潘姓 杜姓 戴姓 夏姓 種姓 汪姓 田姓 任姓 姜姓
範姓 方姓 石姓 姚姓 譚姓 廖姓 鄒姓 熊姓 金姓 陸姓
郝姓 孔姓 白姓 崔姓 康姓 毛姓 邱姓 秦姓 江姓 史姓
顧姓 候姓 邵姓 孟姓 龍姓 萬姓 段姓 雷姓 錢姓 湯姓
尹姓 黎姓 易姓 常姓 武姓 喬姓 賀姓 賴姓 龔姓 文姓
百家姓為什麼沒有譚姓
百家姓是有的
譚姓
編輯
周初大封諸侯時,嬴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譚子攜幾名手下(逃亡到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由於時代的變換,山東周邊地區也存在一小部分人,將譚姓命名為本姓)
起源
編輯
來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來源二
源自嬴姓。譚國,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國君為譚姓,少昊氏後裔。西周穆王時期,分封了譚國,位置在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子爵爵位。齊國公子小白出亡時,欲到譚國,譚國國君不予接待。後來小白回國即位(是為齊桓公),譚國亦未有派人祝賀。結果譚國在前684年被齊國所滅,譚國國君譚子流亡到同盟國莒國,譚子以國為姓以爵為名,為譚氏。[1]
來源三
源於瑤族,出自瑤族始祖盤瓠,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
史籍《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之後,望出弘農。”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氏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是流傳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
來源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塔塔兒部被成吉思汗剿滅後,一部分族人遷入遼東地區,分別融入滿族、鄂倫春族,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譚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開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nkai Hala。清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皆為譚氏。[2]
來源五
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西大部分地區。)
來源六
源自偃姓。亡後,偃姓為避戰亂,其中一支遷徙至蜀,一支遷徙隊改姓譚。
以上內容存在都屬實,及全虛假的極端情況,也存在幾條同時屬實的狀況。
歷史
編輯
譚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位。周朝時,當時有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相傳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後代的封地,後來此地為齊國的土地,但譚國居民或貴族的後代有以國名為姓氏,稱為譚氏。黃帝的子孫顓頊為嬴姓,因此譚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黃帝。
中國百家姓譚姓多少人
當代漢族譚姓的人口已有870萬,為全國第六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譚姓人口由26萬增到近370萬,增長了14倍多,譚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譚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譚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四川三省,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重慶、廣西、湖北、山東、遼寧、安徽,六省市的譚姓又集中了29%。湖南為譚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22%。全國重新形成了湘粵桂、川渝鄂兩大塊譚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譚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和四川的回迂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譚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譚姓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區是較常覓的姓氏之一。在湘粵桂渝、貴州大部、四川東部、雲南東端、鄂贛大部、內蒙古東北角、黑澎江西北角,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中心地區高達1.8%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4.2%,居住了大約59%的譚姓人群。在雲川大部、貴州西部、海南、福建大部、江西東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南部、陝甘南部、寧夏、青海東南、山東東部、遼寧大部、吉林、黑龍江西部、內蒙古東部,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7%,居住了大約28%的譚姓人群。[2]
姓譚的在百家姓裡排第幾
譚姓名次:譚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293姓,在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統計均列為第65姓,在2007年4月24日公佈為當代中國第56姓,在2008年、2010年統計均列為第67姓,在2008年統計共有370多萬人。
百家講壇百家姓節目哪一期有譚姓?
28
譚的姓氏來源
譚【姓氏來源】譚姓的起源與譚國有關。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有一個譚國,為子爵,其地在今山東章丘縣西城子崖。公元前684年滅於齊。譚國破滅之時,譚國君逃到莒國(今山東省莒縣),子孫以國為氏,姓譚。譚姓在山東得姓以後,逐漸向全國各地搬遷。此外,漢代巴南(今川東、鄂西南部)少數民族中也有譚氏。當今,譚譁已發展成為中國的大姓,在《新百家姓》中排名第65名。
歷史名人 五代時有道教學者譚峭,清代有刑部尚書譚廷襄,太平天國有名將譚紹光,近現代有改良主義政治家譚嗣同、國民黨左派代表人物譚延?,等等。
譚在百家姓中排第幾位
譚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293姓,在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統計均列為第65姓,在2007年4月24日公佈為當代中國第56姓,在2008年、2010年統計均列為第67姓,在2008年統計共有370多萬人。
百家姓,姓譚排多少會?
譚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位。
周朝時,當時有譚國(今山東章丘縣西),相傳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後代的封地,後來此地為齊國的土地,但譚國居民或貴族的後代有以國名為姓氏,稱為譚氏。黃帝的子孫顓頊為嬴姓,因此譚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黃帝。
起源
來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來源二
源自嬴姓。秦亡後,嬴姓為避戰亂,其中一支遷徙至巴南,一支遷途隊改姓譚。[1]
來源三
源於姒姓,出自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據史書記載,周朝初年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時,將先聖的後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孫封於譚(今山東章丘),建立了譚國,為子爵,因此稱譚子。(此來源基本屬實,但不代表以上及以下全為虛假)
來源四
源於瑤族,出自瑤族始祖盤瓠,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史籍《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之後,望出弘農。”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氏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是流傳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
來源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塔塔兒部被成吉思汗剿滅後,一部分族人遷入遼東地區,分別融入滿族閥鄂倫春族,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譚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開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nkai Hala。清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皆為譚氏。
來源六
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西大部分地區。)
來源七
源自偃姓。亡後,偃姓為避戰亂,其中一支遷徙至蜀,一支遷徙隊改姓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