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農曆?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5日

農曆二十四節氣屬陰曆還是陽曆?

肯定是陽曆的。雖然我們老祖宗常用的歷法是陰曆,雖然二十四節氣也是我們老祖宗發明的,但這的的確確是屬於陽曆的,別的不說,單看每個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幾乎是固定的,而在陰曆中卻可以在一個月的範圍內浮動變化。

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所以二十四節氣屬於陽曆。

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裡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贊助廣告

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為: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贊助廣告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參考資料:......餘下全文>>

二十四節氣與農曆的關係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很多人過生日的時候,大家會問,是陰曆還是陽曆?陰曆就是農曆的俗語,也稱夏曆、中歷、舊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週期給出,朔所在日為初一,朔望月長約29天半,所以農曆大月30天,小月29天。

什麼是朔望月呢?

當月亮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農曆每月的初一。

當月亮繞行至地球的後面,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望,一般在農曆每月十五或六十日。

在農曆每月初八前後,這時月亮的西半邊是明的,東半邊提暗的,叫做上弦。

農曆每月二十三日前後,這時月亮東半邊是明的,西半邊是暗的,叫做下弦。

農曆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為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設定閏月的方法是:農曆月份中無“中氣”的月份則是閏月。

什麼是中氣?

農曆根據太陽的位置,將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其中,十二個為節氣,十二個為中氣。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農曆和公曆有沒有確切的換算關係呢?

答案是沒有。農曆記法中採用十九年七閏,即十九年內有七個閏月,所以大體上的一個規律是十九年輪迴一次,但並不十分準確,偶爾會前差一天,偶爾會後差一天,如果不信看看各自十九歲生日那天,陰陽曆是不是相當接近甚至重合。除十九年的大迴圈外,某些年份,由於閏月的調整,依然存在公曆農曆重合的情況,8年之中約有三個閏月,也存在8、9年一輪的公曆農曆迴圈,誤差要大於19年的迴圈,可以差幾天。嚴格的說,埂,9年的迴圈應該在19年迴圈內,起點年份應該相同。例如,已知X年的農曆,可以推演除X+19年,X+28年的近似農曆,誤差很小。

參考資料:www.tianya.cn/new/techforum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公曆推算的?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字面含義來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

立春:鬥指東北。太陽黃經為315度。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 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度。這時春風遍吹,冰雪溶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度。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媽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餘下全文>>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陰曆還是陽曆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陽曆(太陽曆)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節氣歷史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中國歷史上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最早的記錄。從考古中發現的出土文物考證,中國西漢時期就已經採取節氣注歷了。漢代著作《周髀算經》一書,就有八節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大都表示氣候變化,物象差異,與農業結合得十分密切。因此,當時從八節二十四節氣上就可以掌握季節的變化,決定對農作物的適時播種與收割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由於農業和氣象之間的密切關係,所以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從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累積了有關農時與季節變化關係的豐富經驗。為了記憶方便,把二十四節氣名稱的一個字,用字連線起來編成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的制定,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它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徵,所以至今仍然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受到廣大農民喜愛。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中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由於2000年來,中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陰曆二十四節氣是怎樣推算的?

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執行超過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在曆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於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曆(漢歷)。雖然,陰曆、農曆都俗稱殷歷、古歷、漢歷、夏曆、舊曆,但陰曆和農曆(漢歷)是有區別的。傳統上使用的夏曆(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

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歷"、漢歷、"黃曆"、"夏曆"和"舊曆"等,很多人總認為陰曆就是農曆(漢歷),但其實不是,我們所說的農曆(漢歷)是陰陽曆結合的是增設有閏月的,而陰曆是沒有閏月 。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執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週,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週,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農曆二十四節氣排序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另外送你一首節氣歌: 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這個“天”無意思)

夏滿芒夏暑相連。

釘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各個節氣大概在農曆的幾月?

立春 農曆正月初六 2月3-5日

雨水 農曆正月二十一 2月18-20日

驚蟄 農曆二月初六 3月5-7日

春分 農曆二月二十一 3月20-22日

清明 儲農曆三月初六 4月4-6日

穀雨 農曆三月二十一 4月19-21日

立夏 農曆四月初六 5月5-7日

小滿 農曆四月二十一 5月20-22日

芒種 農曆五月初六 6月5-7日

夏至 農曆五月二十一 6月21-22日

小暑 農曆六月初六 7月6-8日

大暑 農曆六月二十一 7月22-24日

立秋 農曆七月初八 8月7-9日

處暑 農曆七月二十三 8月22-24日

白露 農曆八月初八 9月7-9日

秋分 農曆八月二十三 9月22-24日

寒露 農曆九月初八 10月8-9日

霜降 農曆九月二十三 10月23-24日

立冬 農曆十月初八 11月7-8日

小雪 農曆十月二十三 11月22-23日

大雪 農曆十一月初八 12月6-8日

冬至 農曆十一月二十三 12月21-23日

小寒 農曆十二月初八 1月5-7日

大寒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 1月20-21日

.我國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是

D.因為在陽曆中節氣日期是不變的,而陽曆的依據是地球繞日週期,因此選D。

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節氣規律

人們一般都通過黃道日曆得知準確的節氣時間,還有一種節氣日期速演算法: 通式壽星公式——[Y×D+C]-LY=年代數、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您知道前一年的某一節氣準確時間,可以通過一首歌謠輕易算出,之後的年份就是該節氣的時間,節氣的規律歌訣如下:立春五日三時頭  驚蟄倒退三時首一時一刻清時節  立夏九時三刻收芒種兩日退一時  小暑三日五時求五日退三立秋節  白露六日退一週寒露六日加六時  立冬六日七時遊大雪六日四時到  小寒五日九時收解釋1.立春五日三時頭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要知道這一年的立春是在哪一天,應該先知道前一年的立春時間。例如想知道1998年的立春時間。只要知道1997年的立春時間就可以推了。查97年的立春時間是96年的12月27日寅時,根據歌訣中要加上五天另三個時辰,再加上97年的小月為6天,(因為96年的12月是小月,但27己交立春,故應算上這一天,12月27日寅時十5天3時十6天=98年正月初八的巳時。注意:若上年有閏月,則將實際立春時間提前一個月即可。(實際上是98年正月初八辰時立春)2.驚蟄倒退三時首隻要知道了這一年的立春時間,就可以推出全年的交節時間,以98年為例,98年立春是正月初八的辰時,那麼98年的驚蟄,只要在立春日的基礎上倒退三個時辰,即98年的二月初八五時交驚蟄節。(萬年曆交節時間:二月初八寅時)3.一時一刻清時節以這一立春時間為基礎,加一個時辰再加小月數為清明的交節時間,如98年立春是正月初八辰時加上一個時辰(這裡要注意,立春到清明有1個小月,故應加一天),所以98年的三月初九的巳時交清明。(萬年曆交節時間為三月初九辰時)4.立夏九時三刻收,同理,此此年立春為基礎,加上九個時辰三刻,再加小月數,為立夏交節時間(立春到立夏二個小月,故應加2天),則初八辰時十2天十9個時辰=十一日的丑時。(四月十一日丑時交立夏)(實際萬年曆交節時間為四月十-日丑時)5.芒種兩日退一時''同理,此立春日為基礎,加上兩天減回一個時辰,再加上二月,三月兩個小月的兩天,初八辰時十2天一l時辰十2天:12日卯時,即五月12日卯時交立夏。(萬年曆交節時間為5月12日卯時)6.明、暑三日五時求同理,以立春日為準加上3天5個時辰,再加上小月數,就是小暑的交節時間,初八辰時十3天5個時辰十3天=14日酉時。(立春到小暑有3個小月,故加3天)故98年的閏有5月14日酉時交小暑。(萬年曆交節時間為閏5月14日申時)7.五日退三立秋節同理,以立春日為基準加上5天減個時辰,再加上小月數,就為立秋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十5天一3個時辰十4天=17日丑時。(立春到立秋有4個小月,故加4天)萬年曆交節時間為6月17日丑時。8.白露六日退一週同理,以立春日為基準,加上6天減一個時辰,再加上小月的數,就為白露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6天一1個時辰十4天=18日卯時(立春到白露之間有4個小月,故加4天),即98年的7月18日卯時交白露。(萬年曆2節時間為3月18日寅時)9.寒露六日加六時同時,立春時間加上6天6個時辰,再加上中間的小月數,就是寒露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十6天6個時辰十4天=18日戌時(立春到寒露之間4個小月,故加4天),即98年的8月18日戌時交寒露(萬年曆交節時間為8月18日戌時)10.立冬六日七時遊同理,立春時間加上6天7個時辰,再加上中間的小月數,就是立冬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十6日7時辰十5天=19日亥時(後面加5天是因為立春到立冬中間有5個時辰),故98年的9月19日亥時交立......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二十四節氣農曆時間?
二十四節氣農曆陽曆表?
二十四節氣農曆?
二十四節氣農事諺語?
農曆二十四節氣歌?
農曆日曆二十四節氣?
農曆二十四節氣日期?
農曆二十四節氣表?
二十四節氣表農曆?
農曆二十四節氣?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