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是在什麼時候?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2016年寒食節是哪一天

2016年寒食節為5月10日,農曆四月初四,星期二。

寒食節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當時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與清明節日期相近。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24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地區把寒食節與清明節等同了起來,在同一天過。

贊助廣告

清明節是根據星相執行所確定的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用於輔助農耕。明清時期,“清明”之稱多於“寒食”,呈取代後者之勢。後來寒食節的祭祖等習俗與清明節合併,故寒食節漸漸被人們遺忘。到現代,大多數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節”,不知道“寒食節”之名了。但在山西、山東等少數地方還保留有禁火或食冷之俗。

寒食節是怎麼來的?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後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

贊助廣告

遠古時期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對火的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是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春秋時代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裡。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魏晉時期

漢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一個月表示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這個習俗。《陰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三國歸晉以後,由於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掌故特別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恢復起來。不過時間縮短為三天。同時,把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推而廣之,擴充套件到了全國各地,於是寒食節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漢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

“清明節”與“寒食節”在時間上有什麼關係?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我國古代在清明節前還有一個與清明相連的重要節日——寒食節。寒食在冬至後105日,寒食共有3天,過後就是清明,因此清明節正好在冬至後的第108天。現代寒食節基本已經併入清明節,但是二者還是有不同之處,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2017年寒食節是什麼時候

2017年4月3日 農曆 三月初七 寒食節 求採納

二十四節氣中寒食指的是什麼時候

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在清明節前一或二日。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之後,清明與冬至之間的間隔縮短,為了維持寒食節在前面節前一、兩日的風俗,民間將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一日之前。現代24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清明節就在寒食節次日。

寒食節到底是怎麼回事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節日起源

寒食節飲食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鼎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裡。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漢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一個月表示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這個習俗。《陰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三國歸晉以後,由於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掌故特別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恢復起來。不過時間縮短為三天。同時,把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推而廣之,擴充套件到了全國各地。寒食節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漢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子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餘下全文>>

什麼時候寒食節改名為清明節的?

說起“寒食節”,也許有些缺少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人覺得陌生;但是,提到“清明節”連外國人都知道,這是中國人祭祖的日子。其實,在中國古代這兩個節日是合而為一的;然而傳至今日,人們除了記得清明節這天要拜掃祭祖及登山踏青外,對寒食文化的其它內容,甚至對寒食節這個名稱本身都知之甚少。寒食清明的節日形成,源於晉文公為紀念“功不言祿”的賢臣介子推而設的節日,是我國頗具影響的古老傳統節日之一。

寒食節以其奇特的冷食習俗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乍暖返寒的春季,在這正是需要熱食時節,人們要過寒食節。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們選擇了禁火寒食的生活方式。寒食是一種舊俗,時間在冬季後105日,因此寒食節又名“百五節”。這一風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忠臣介子推,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東漢時期寒食習俗似科在介休及距綿山不遠的太原郡很盛行,寒食文化及介子推的故事在民間深入人心代代相傳。

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耳出國流亡19年,曾割股以啖君。重耳返晉被立為君(即晉文化公)之後封賞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祿回到夏縣老家。公元前635年初春,介子推遂偕母來到介休(定陽縣)小宋曲村姥姥家躲避。晉文公得知後讓鄰居解張帶路到介休尋找,介子推拒受封賞,又揹著老母親隱住綿山岩洞中草衣寒食。晉文公迫使介子推出山以輔其政,帶領眾大臣來到佛爺峰下馬泉,派人登山百般呼喚,不見介子推出林相見;這時,有的大臣向晉文公獻計說:“介子推是位大孝子,如果三面點火留下下方,一定會揹著老母出來。”結果奸臣孤偃、趙衰四面舉火,正值春季風很大火越燒越旺,火著了三天三夜,堵住了介子推攜母出山。晉文公又派大臣再次登山尋找,有人從大燒林巖洞中找到半張破草蓆。晉文公接過草蓆子細看,只見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忠心,但願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看後,晉文公悲痛萬分追悔莫及,面對焚燒林餘煙,不禁頓足哀嚎。隨從大臣爭相效法,哀嚎聲響徹綿山林野(介公嶺有哀號坡地名);為紀念這位忠孝雙全的賢臣,下令將綿山封為介推田,號為介山,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並把焚山這日定為“寒食節”,下令全國嚴禁在三天期間內生火煮飯,只吃冷食。這是歷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說,它已成為介休綿山獨特的文化遺產。

第二年寒食節的次日,晉文公率領群臣登綿山祭奠,看到大燒林山谷內被焚焦的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他融景生性,想起介子推割股奉君時對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賞,只願您做一個清明的國君!”以及在焚燒林巖洞中找到破草蓆上介子推寫的遺囑;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表達對介子推的思念之情,把此祭日(初過寒食即冬季後106日)定為“清明節”。之後,晉文公曾率領文武隨再次從下馬泉登綿山悼念介子推。

何謂清明?可解釋為天清地明之意。“清明”一詞作為節氣之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出現。遠在春秋時代,我國人民就運用晷測量日影的辦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氣;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漢時代,又確立為二十四節氣,其中便 有了清明節氣。這個新增加的農曆節氣,時值陽春三月初(公曆為4月5日前後)。這時嚴冬已過去,永珍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草木萌芽、生機勃勃,呈現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們就把這個節氣叫做清明節。那麼清明節怎樣又成為清明節氣,從以上論述看先有清明的節日再有清明的節氣;因為這個農曆節氣恰好在冬至後一百五日(寒食節的次日)清明節,所以秦漢時代確定二十四節氣中,將這一節氣稱為“清明”。因此清明節解釋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節氣是季節時序的標記;二是指節日,節日包含著風俗和慶祝紀念及相應的儀式習俗。 ......餘下全文>>

宋朝時的寒食、是現在的什麼時間

清明前一兩天。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於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遊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希望能幫到你。

相關問題答案
寒食節是在什麼時候?
感恩節是在什麼時候?
建軍節是在什麼時候?
植樹節是在什麼時候?
母親節是在什麼時候?
寒食節在什麼時候?
除夕節在什麼時候?
七夕節在什麼時候?
復活節在什麼時候?
清明節在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