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辛的人怎麼介紹自己?
辛姓的介紹
辛姓,為傳統漢族姓氏。以地為氏,尊啟為辛姓得姓始祖。據《元和姓篡》記載:“姒姓,夏後啟別封於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1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9位。在2013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45位。2中國辛姓的人口約一百一十萬七千餘,占人口總數的0.069%左右,主要集中於吉林、山東、遼寧、黑龍江四省,佔中國辛姓總人口的71%。
辛這個姓怎樣介紹能被人記住
先苦後甜所謂辛
中國有多少姓辛的人
辛姓人的繁衍分佈與播遷■辛啟榮辛姓是中國當今人口排行第一百三十三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辛姓在其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許多郡望,主要有隴西、天水、雁門。辛姓發源於今陝西合陽一帶,至西周有落籍山西省境者。春秋戰國時,辛姓在今河南、山東亦有分佈。西漢、辛姓已廣佈於西北大部分地區。在今甘肅隴西郡的天水一帶形成望族,顯貴當地。魏晉南北朝時,辛姓在山西代縣一帶形成望族。且有河南辛姓徙居浙江紹興。隋唐時期,辛姓依然從隴西、天水,發展最為旺盛。兩宋,晉、冀、魯、豫、陝辛姓發展迅速,尤以山東為盛。同時,江南辛姓分佈也逐趨廣泛,且有入居閩地者。元代,辛姓有遷居新疆。明初,辛姓作為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居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等地。清康、乾年間,冀、魯、豫之辛姓有闖關東,入居東三省者。如今,辛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為多,上述四省辛姓約佔全國漢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自辛甲以後,由於人口的發展,辛姓人經歷了第一次較大的遷徙,主要是從陝西出發,漸次分遷今河南、山西、河北西北部一帶。遷徙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辛氏先人尚武的人數較多,從軍的人也就多。如秦將軍辛騰就世中山(今河北西北部)。到了西漢初。國家為了加強對西北的邊境的防範,曾從河北、山西一帶遷徙了大量人口到隴西郡(今甘肅天水一帶),其中就有辛騰的後人辛蒲。傳至辛武賢、辛慶忌以後,子孫繁衍,丁口漸增,至慶忌六世孫恩、殷時,以這二人為主幹,逐步衍分成七派十二支,漸次分遷到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江西、福處等地,這就是辛姓人口的第二次大遷徙。恩的後人,以從文的多,其顯宦於魏晉南北朝時最盛。如前所述,隴西郡的天水確是辛姓人最早,最主要的聚居地。所以,前人稱辛氏為“隴西望族,山右名家”,還說“天下辛姓共一家”,就是這個原因。又據《姓氏研究會》資料記載:辛姓人初時以西北方各省居多。此後,由於任官調遷、戰亂及自然災害的影響,故而大批辛姓人西北遷至河北、山西、山東、內蒙古、東北諸省,南遷到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南、湖北等省。特別是在唐高宗時,又有部分辛姓人隨陳政、陳之光父子開闢福建漳州城,繼而又分支廣東、廣西各地。明末清初,開始移居臺灣。特別是隨著“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運動辛姓人演變遷移達到高潮。後來又有不少人移居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美國、澳大利亞等國。***中國漢族人口占中國的百分之幾漢族主要分佈在大中華地區(包括: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目前,漢族人口約為13億,在世界各地都有分佈。除大中華地區外,漢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也是重要的組成民族之一。漢族人口99%以上都分佈在大中華地區,在中國大陸,漢族佔總人口的92%,分佈於各個省份;在臺灣漢族佔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佔總人口的95%和97%。漢族在新加坡、聖誕島(澳大利亞)、檳城(馬來西亞)也是當地的主體民族,分別佔總人口的77%、70%和56%。同時在許多國家也是重要的組成民族之一。
姓辛的人主要釋出在那哪些地區
一、 來源有四
1、出自莘姓,又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後代。禹王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封其支子於莘(今陝西合陽東南)建立莘國。居其地者,遂以地名取姓為莘氏,後因莘辛音相近,遂去草頭為辛姓。
2、源於上古,出自有莘氏。莘氏是有莘的後裔。相傳,夏禹的母親就是莘氏之女,商湯也娶有莘氏女子為妻。莘,後改作辛,成為辛姓一支。
3、莘氏訛為辛氏。
4、項姓後周賜的辛姓。
辛姓望族居隴西(今甘肅蘭州、鞏昌、秦州一帶)。
二、 郡望堂號
堂號:"雙貞堂":晉朝辛勉,博學,有貞國之操(為國家保持節操)。官侍中,跟著皇帝到了平陽。劉聰要拜辛勉為光祿大夫,叫他叛晉歸劉。辛勉堅決拒絕。劉聰用毒酒逼他說:"你不答應,就要你自殺。"辛勉端起酒來要喝,被劉聰一把拉住說:"算了,我特意試你的。"從此,劉聰佩服他的貞節,給他築了房子,按月給他送米送酒。還有晉人辛恭靖,從小有肚量,有才幹,後為河南太守。羌姚興攻陷河南
,俘虜了辛恭靖,羌姚興想請他做官。辛恭靖厲色說:"我寧願做國家的鬼,不做羌賊的臣!"羌姚興把他關到監獄裡三年,結果辛恭靖越獄到晉國。晉帝表彰了他的節操,拜他為諮議參軍。
郡望:《郡望百家姓》中有記載:辛氏望出隴西郡。戰國時秦昭襄王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治所狄道,在今甘肅省臨洮縣南。
辛這個姓氏是怎麼來的?
辛 【姓氏】辛姓系承姒氏 發祥繁衍隴西 關於辛氏的古老淵源,《姓纂》一書記述得最為清楚,是這樣的:“姒姓,夏後啟別封支子於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左傳》:周太史辛甲、辛俞美,為昭王友,秦有將軍辛騰,家中山苦陘,曾孫蒲,漢有辛武賢,隴西。” 依照上述《姓纂》的記載,屬於夏啟後裔的辛氏,是從最初的莘氏改過來的。不過,數千年來所孕育的不計其數姓氏之中,卻另外還有一支血緣不同的莘氏,那就是《潛夫論》所記載的:“莘,禍融氏之後,分為八姓,已、禿、彭、嬗、曹、斯、莘”。換言之,上古掌火的祝融氏的眾多後裔之中,也有以莘為氏的。反顧過去的歷史,一直到1000年的宋朝之時,還有一位叫作莘融的名人出現,可見莘之為氏,的確是存在於芸芸眾姓之中的。 那麼,源自祝融氏的莘氏,跟源自夏啟的莘氏,彼此間有沒有什麼牽連?對於這個問題,《廣韻》一書回答得最清楚,指出:“莘,辛聲近,遂為辛氏”,明白說明了後來莘氏改姓為辛氏的情形,也為今日莘氏的所以不甚多見,下了最合理的註腳。 從上段文獻辛氏的來龍去脈,可以說就一目瞭然了。這個家族出現之後,一向以隴西一帶為繁衍成長的溫床,尤其現在的甘肅狄道地方,更是長久以來辛氏家族的一個主要繁衍中心,歷代人才輩出,聲譽響亮無比。 發祥於隴西的辛氏家族,在歷史上一向表現得出類拔萃。到了宋代,辛氏的表現有如日之中天,金碧輝煌令人不可逼視,這種情形,只要看辛棄疾個人表現,便足以說明一切了。 辛棄疾三個字,對於讀書人而言,相信必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他的文學才華,照耀古今,他的將略武功,更令人肅然起敬,堪稱為允文允武的千古奇才。他的詩文充滿了濃郁的悱惻綺麗之思,所以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辛棄疾可能是一位風流倜儻的文弱書生。若有這種想法,可就大錯而特錯了。辛棄疾的作品,除了晚年所作的少數幾首之外,絕大多數都悲壯激烈。流傳了千百年的《稼軒集》,就滿載著他的愛國情懷。 縱觀辛棄疾一生的愛國事蹟,的確千古足式。他於宋孝宗時,歷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安撫官,屢以平盜立功。他在湖南創立的“飛虎軍”,更雄鎮一方,為當時江上諸軍之冠。後來,到了宋寧宗時,他又以一連串輝煌的功績,出知紹興、鎮江等地,雖然未能完成北伐中原的夙願,但已備受千秋萬世的景仰。立功、立言、立德,辛棄疾的確是後世辛氏家族之光。
辛曉琪的英文的姓是Hsin,那香港人姓辛的是怎麼寫?
辛曉琪的Hsin是臺灣拼音,香港人不這樣拼的
香港粵語拼音是香港政府以英文字音恭寫中文(以粵語為準)的方法,在香港都叫香港拼音不叫粵語拼音的。
所以香港人姓辛只會用sun或san,但通常都用sun
百家姓姓氏大典姓“”辛“”有多少人
辛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辛(Xīn)姓,源出有五,一般以源流一為主流,辛姓隴西郡望由秦漢之際初具規模,下傳至五代十國依舊長盛不衰,而且高官不斷,這種史實為他姓所不可比擬。辛姓人才濟濟,從周朝開始即有辛姓名人入載史冊,尤可一提的是辛棄疾,其文韜武略備受千秋萬代的敬仰,更為辛姓家族增添了光彩。
源流一、
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 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為氏,稱 莘姓。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頭為辛氏,便產生辛姓。
源流二、
源於 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裔高辛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源流三、
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後裔。
源流四、
出自賜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源流五:
出自他族漢化改辛姓:
(1)源於 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扎拉哩氏(亦稱查拉里氏、賈拉喇氏,滿語為Jalari Hala),源出元朝女真扎剌兒部,以部為氏,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張氏、詹氏、年氏、白氏、辛氏等。該支辛氏始祖為扎拉哩·辛泰,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後金將領扎拉哩·西特庫的弟弟,為滿洲正藍旗人,世居瓦爾喀。當時扎拉哩·西特庫由護軍參領圍攻錦州有功,後在從徵四川時陣亡,加世職騎都尉,由弟弟扎拉哩·辛泰承襲騎都尉之職。在扎拉哩·辛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辛氏,居錦州,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覺爾察氏(滿語為Giorca Hala),是滿族大姓之一,以地為氏,族人眾多。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覺爾察(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溫家窯)、長白山區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長德世庫後裔,後被革退、系紫帶子者,沿用祖名覺爾察為氏的。所冠漢姓為趙氏、肇氏、孫氏、常氏、陳氏、艾氏、辛氏等。該支辛氏始祖為覺爾察·阿巴泰,為著名的後金開國十紮爾固齊之一,滿洲正白旗人,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區),從額亦都招撫東海四部,覺爾察·阿巴泰累官至纛章京,加授遊擊世職,後在攻取雅蘭路時陣亡。其子覺爾察·辛泰承襲遊擊之職,以護軍統領、三等輕車都尉從徵明朝時也陣亡,加世職三等男。在覺爾察·辛泰發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
(2)源於 蒙古族,出自清朝時期甘肅碾伯土司朵力癿,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明朝初期,甘肅碾伯縣(今青海樂都)有個土司名叫朵力癿,為西寧州土人(蒙古族)。
史書記載: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朵力癿率部歸附明王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授百戶之職,任西寧衛土指揮僉事。後其子七十狗承襲其職,成為當地有名的土司。
朵力癿在世時將自己的孫子改漢姓為“辛”,叫“莊奴”,其世家始以辛為氏。辛莊奴及其後裔子孫皆為著名的碾伯辛土司世家,隨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
碾伯辛土司世家世系為:朵力癿→七十狗→辛莊奴→辛榮→辛政→辛海→辛寶→辛威→辛世安→辛方略→辛偉鼎→辛振邦→辛朗→辛必正→辛廣賢→辛長壽→辛德成→辛裕後。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辛偉鼎率部歸附滿清政府,授百戶之職,任......餘下全文>>
古代姓辛的名人有那些?
辛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紂,曾獻紂七十諫,紂不聽,無奈投周。後任周太史,受封於長子。曾倡議百官群臣各獻箴言,勸王行善補過。今存“虞人之箴”。
辛攀:字懷遠,隴西狄道人。父奭,尚書郎;兄,鑑曠;弟寶迅,皆以才識知名。秦雄為之語曰:“五龍一門,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對他人兄弟的美稱。
辛祕:隴西人,唐代官吏。舉五經,歷河東司馬。任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時,開源節流,使澤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卻無厚產,為時所稱。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散文家,祖籍宋國(今河南省),代表作品為《文子》。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年)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書為《通玄真經》,道教奉為“四子”真經之一。
辛慶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肅省臨洮)人,西漢將領。初為右校丞,屯田烏孫赤谷城,戰退歙侯,拜為侍郎,遷校尉。後補金城長史,舉茂才,復遷郎中車騎將軍,又任光祿大夫、左曹中郎將、執金吾等職。後遷左將軍。
辛延年:東漢詩人。生平無可考。所存《羽林郎》一首,為漢詩中優秀之作。
辛柔:漢光祿大夫、右扶風都尉、馮翊太守。
辛毗:字佐治,穎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初隨兄事袁紹。官渡戰後事袁譚。曹操攻下鄴城,上表推薦辛毗任議郎,後為丞相長史。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後賜廣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穎鄉侯,食邑三百戶,後為衛尉。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渭南,魏明帝任辛毗為大將軍軍師,加使持節號。諸葛亮病逝後,辛毗返回,仍任衛尉。不久逝世,諡肅侯。
辛評:字仲治,是辛毗之兄。原是韓馥部下,韓馥逃亡後轉而輔佐袁紹,任參謀,袁紹死後追隨袁譚。出使曹操時,曹操勸其留下,他堅辭不從。但袁譚因其弟辛毗已降曹而疑忌他,鬱鬱而終。
辛公義:又名辛亞,隋代狄道人,少年時喪父,母親教他讀書,以勤苦著稱。開皇初年,辛公義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辛公義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買治病的藥品,免費給得病的百姓服用。於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癒。岷州的百姓都稱辛亞是“慈母”。
辛彥之:隋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隋朝禮部尚書、經學家、文章令。
辛雲京: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人,唐代大臣。初為北京都知兵馬使,後遷代州節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賞罰分明,將士不怠,使所轄之境沒有烽警之虞。官至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辛茂將:隴西狄道人,唐代大臣。歷任大理少卿、中書侍郎、侍中等職。後兼左庶子,與許敬宗共審長孫無忌案。不久死於任上。
辛君昌:隴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為邛州刺史,八年後改任潤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武賢:武賢,狄道人。元康中為酒泉太守。神爵初拜破羌將軍,羌軍還歸酒泉,後復為破羌將軍。
辛京杲:蘭州金城人,辛雲京從弟,唐朝將領。曾從李光弼出井陘、戰嘉山、督戰甚力,肅宗贊其與黥、彭、關、張一樣勇猛。累遷鴻臚卿,英武軍使。唐代宗時,封為肅國公,遷左金吾衛大將軍,進晉昌郡王,歷湖南觀察使、工部尚書致仕。
辛棄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省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曾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武裝,後南下歸宋。最高職任過樞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壯志難酬。他一生主張堅決抗金,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中,多抒發恢復統一祖國山河的壯烈感情。詞風繼承蘇軾豪放風格,二人並稱蘇辛,但更縱放自如,衝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軒長短句》。
辛仲甫:汾州孝義(今屬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時,免歲輸銅錢,為蜀人讚譽。後任開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為參知政事。因病罷為工部尚書......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