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姓氏的由來?
羅氏來源簡略
羅姓起源
羅姓來源主要有二
一、是出自壇姓 以國為姓,為顓項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
1.句芒發明了捕鳥的“羅”
在古代神話裡,伏羲又叫太嗥,是東方木德之帝,木神句芒是他的輔佐,手裡拿著圓規,共同管理著春天。句芒,鳥的身子,臉面像人一樣五官齊全卻又方方正正的,穿著白色素服。據說,這句芒是少嗥金天氏的兒子,名叫“重”,“佐木德之帝,死為木官之神”。因為重是“立木之官”,《禮記》註疏說:“木初生之時,句屈而有芒角,故云句芒”。句芒輔佐伏羲,管理著12000餘里的東方土地,還從伏羲發明漁網中得到啟發,親自發明瞭捕鳥的“羅”。
2. 遠祖祝融
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祝融”有兩個:一在前,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被尊為赤帝,與伏羲氏、神農氏同為“三皇”(《史記》),或與赫胥氏、尊盧氏同為“三王”(《六韜·大明篇》)。《山海經·海內經》中說:“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禮記·月令》也說:“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另一個“祝融”在後,是顓頊之孫,老童之子黎和吳回。黎和吳回為火正之官,“祝融”則是火正這種職務的名稱。
“祝融氏,號也;祝融,職也,本非人名。黎為祝融,回為祝融,皆職。” (《路史·前紀八》注)現代史學家楊寬在《古史辨·黃帝之制器故事》中認為,古者野蠻之族,恆有守火之司,“祝融”蓋即火正之名,其後因以為氏。史學家羅元鯤主修的新化《羅氏通譜·源流考一》也是這樣說的:“我姓(日方)(起始)自祝融。按祝融有二,皆司火神。一為火帝……一為火官……《急就篇》謂羅為顓頊後,是則老童之子祝融官,非古帝祝融也。”
3. 羅部落
在河南羅山一帶,活動著一個以織網捕鳥為生的羅部落。這個羅部落,便是羅姓的最初先民。這個羅部落,相傳是夏商時代羋部落穴熊的一個分支,與荊楚同祖。大概在穴熊活動於有熊氏之墟 (河南新鄭縣)和熊山(河南郾城縣東35裡)的時候,羅部落便活動於熊山之南280裡的羅山。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羅山,在(羅山)縣南十里,峰巒環抱,隋因以名縣,亦謂之龍山,又名小羅山。縣南百里又有大羅山。”羅山縣的命名,並非小羅山的“峰巒環抱”,而是因羅部落最早活動於這一帶地方而得名。大羅山亦同樣因此而得名。
《左傳,昭公五年》載:“楚子以駟至於羅油”。又說:“吳敗楚於鵲岸,楚子濟於羅油”,次於萊山。俞正燮在《癸已存稿》中認為羅山就是古羅油,為古羅人活動之地。羅部落活動的範圍,有可能到達今湖北羅田縣。羅田與羅山相距不遠,中隔大別山脈,也正是鳥類密集的地方,也成了羅人圍獵鳥獸的理想之地,羅田也因此得名。
到了商代中葉,殷高宗武丁等歷代君王,大肆征伐屬於夏朝殘餘勢力範圍的荊楚,羅是荊楚的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樣的打擊,便隨著荊楚部族躲避而西遷。當荊楚遷到今陝西渭水流域的荊山、楚水時,羅人也遷到楚的北面(今甘肅正寧縣附近)的羅山、羅水一帶。
4. 羅子國
《左傳·桓公十二年》杜預注:“羅,熊姓國。”疏:“《正義》曰:‘羅,熊姓’,《世本》文也。”《世說新語·方正》注引《羅府君別傳》說:“(羅)蓋楚熊姓之後,啟土羅國,遂氏族焉。”其它還可作為佐證的,有“蓋楚君皆以熊為號,疑熊姓,楚所分也”(張樹
注《世本》)。“羅,熊姓羅君也”(《路史·國名紀丙》)。“羅,熊析也”。“濮、羅、歸、越、責、滇、麇、麋、半蠻,皆半分也”(《後紀八》)。
關於壇姓,《說文解字》說:“祝融之後,姓也。”《通志·氏族略》說:“(雲阝)氏,亦作壇,亦作鄖,又去邑作雲。贏姓,子爵,祝融之後,封於羅,......餘下全文>>
姓氏羅的由來
郡望:豫章郡
名人:羅貫中,羅聘,羅榮桓,羅瑞卿,羅英德,羅香林
勝蹟:缺
文獻:羅氏重修族譜
歷史:羅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大姓,在臺灣排名第二十八位。羅姓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羋姓。也有說羅姓是祝融的後代。據記載,羅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封的異姓諸侯國之一,稱羅子國,在春秋初期被楚國所滅,他的國人就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羅。許多羅姓人認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們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種的官員,被稱作“祝融”。他們的遠祖是重離,是高辛時的祝融,後來被殺,他的弟弟吳回繼任。吳回生陸終,陸終的第六個兒子季連姓羋,有一個孫子叫穴熊,他的後代就是熊氏,並且逐漸轉化成羅姓。羅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破多羅氏,解瑟羅氏和叱羅氏為羅姓。羅姓早期在長沙和豫章發展,唐代時遷居廣東,元代時遷居福建,並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清朝時,羅姓進入臺灣。羅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長沙,豫章,大埔,興寧,扶陽,梅縣,成都,襄陽等。通志氏族略:周時國名,熊姓國本自顓頊之後,受封於羅,子孫以為氏。
姓氏起源:
關於羅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妘"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實行漢化,將原鮮卑族複姓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為漢字單姓羅。二是,唐代,西突厥(遊牧於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亞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可汗斛瑟羅歸附長安,留居中國,其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後簡為羅氏。三是,賴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戰國之時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的。四是,清代愛新覺羅氏亥有的也改姓羅。
聚集地:
遷徙分佈
羅國傳至24世萬通時,被楚國所滅,萬通與次子蒼噩逃至襄陽黃龍洞避隱,其長子芳噩逃往四川。周顯王時,有31世羅乘遷往枝江,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至今湖南長沙。40世羅君用次子羅珠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為豫章羅氏一世祖。唐昭宗時,羅珠28世孫羅景新遷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寧都),31世有兩支分別徙居廣東大埔、興寧。45世羅尚立,元代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明代又遷往上杭縣扶陽,其子羅新鬆徙廣東梅州。另外,羅國亡國後,羅氏有部分人從滇南、滇東遷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遷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閬中,後成為板楯蠻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還有一支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融入布依族;遷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瑤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區外,羅氏還分佈於今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總章年間,有河南羅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自清代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臺灣遷徙,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尼)等國家。其中,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里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qu......餘下全文>>
羅氏的姓氏的組成民族
羅氏的姓源有一部分是來自少數民族。從三國時起,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在中土文化的影響下,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也慢慢發生變化,姓氏也隨之起了變化,一些原來本姓多羅、斛瑟羅、叱羅的少數民族人士,都改為羅姓,為羅氏平添了幾分異域情調。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實行漢化,將原鮮卑族複姓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為漢字單姓羅。二是,唐代,西突厥(遊牧於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亞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可汗斛瑟羅歸附長安,留居中國,其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後簡為羅氏。三是,賴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戰國之時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的。四是,清代愛新覺羅氏中有的也改姓羅。
在百家姓中羅姓是幾位,由何而來??
在新版《百家姓》的排名第22
在舊版《百家姓》的排名第75
出處:羅,出自稜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妘"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
誰知道河北張家口羅氏的來歷? 10分
羅姓來源主要有三:
一、是出自壇姓 以國為姓,為顓項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
1、句芒發明了捕鳥的“羅”
在古代神話裡,伏羲又叫太嗥,是東方木德之帝,木神句芒是他的輔佐,手裡拿著圓規,共同管理著春天。句芒,鳥的身子,臉面像人一樣五官齊全卻又方方正正的,穿著白色素服。據說,這句芒是少嗥金天氏的兒子,名叫“重”,“佐木德之帝,死為木官之神”。因為重是“立木之官”,《禮記》註疏說:“木初生之時,句屈而有芒角,故云句芒”。句芒輔佐伏羲,管理著12000餘里的東方土地,還從伏羲發明漁網中得到啟發,親自發明瞭捕鳥的“羅”。
2、遠祖祝融
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祝融”有兩個:一在前,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被尊為赤帝,與伏羲氏、神農氏同為“三皇”(《史記》),或與赫胥氏、尊盧氏同為“三王”(《六韜·大明篇》)。《山海經·海內經》中說:“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禮記·月令》也說:“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另一個“祝融”在後,是顓頊之孫,老童之子黎和吳回。黎和吳回為火正之官,“祝融”則是火正這種職務的名稱。
“祝融氏,號也;祝融,職也,本非人名。黎為祝融,回為祝融,皆職。” (《路史·前紀八》注)現代史學家楊寬在《古史辨·黃帝之制器故事》中認為,古者野蠻之族,恆有守火之司,“祝融”蓋即火正之名,其後因以為氏。史學家羅元鯤主修的新化《羅氏通譜·源流考一》也是這樣說的:“我姓(日方)(起始)自祝融。按祝融有二,皆司火神。一為火帝……一為火官……《急就篇》謂羅為顓頊後,是則老童之子祝融官,非古帝祝融也。”
3、羅部落
在河南羅山一帶,活動著一個以織網捕鳥為生的羅部落。這個羅部落,便是羅姓的最初先民。這個羅部落,相傳是夏商時代羋部落穴熊的一個分支,與荊楚同祖。大概在穴熊活動於有熊氏之墟(河南省新鄭縣)和熊山(河南省郾城縣東35裡)的時候,羅部落便活動於熊山之南280裡的羅山。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羅山,在(羅山)縣南十里,峰巒環抱,隋因以名縣,亦謂之龍山,又名小羅山。縣南百里又有大羅山。”羅山縣的命名,並非小羅山的“峰巒環抱”,而是因羅部落最早活動於這一帶地方而得名。大羅山亦同樣因此而得名。
《左傳,昭公五年》載:“楚子以駟至於羅油”。又說:“吳敗楚於鵲岸,楚子濟於羅油”,次於萊山。俞正燮在《癸已存稿》中認為羅山就是古羅油,為古羅人活動之地。羅部落活動的範圍,有可能到達今湖北羅田縣。羅田與羅山相距不遠,中隔大別山脈,也正是鳥類密集的地方,也成了羅人圍獵鳥獸的理想之地,羅田也因此得名。
到了商代中葉,殷高宗武丁等歷代君王,大肆征伐屬於夏朝殘餘勢力範圍的荊楚,羅是荊楚的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樣的打擊,便隨著荊楚部族躲避而西遷。當荊楚遷到今陝西渭水流域的荊山、楚水時,羅人也遷到楚的北面(今甘肅省正寧縣附近)的羅山、羅水一帶。
4、羅子國
《左傳·桓公十二年》杜預注:“羅,熊姓國。”疏:“《正義》曰:‘羅,熊姓’,《世本》文也。”《世說新語·方正》注引《羅府君別傳》說:“(羅)蓋楚熊姓之後,啟土羅國,遂氏族焉。”其它還可作為佐證的,有“蓋楚君皆以熊為號,疑熊姓,楚所分也”(張樹注《世本》)。“羅,熊姓羅君也”(《路史·國名紀丙》)。“羅,熊析也”。“濮、羅、歸、越、責、滇、麇、麋、半蠻,皆半分也”(《後紀八》)。
關於壇姓,《說文解字》說:“祝融之後,姓也。”《通志·氏族略》說:“[雲阝]氏,亦作壇,亦作鄖,又去邑作雲。贏姓,子爵,祝融之後,封於羅,號子。”
熊是荊楚的圖騰。穴熊生鬻熊,羅姓子孫由此分......餘下全文>>
熊嶽正黃旗郭絡羅氏的由來歷史
第一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滿洲八旗姓,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郭絡羅氏,亦稱郭羅羅氏、郭爾羅氏、郭博羅氏、郭布羅氏,以居地名稱為氏,滿語為Gorolo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吉林渾江)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俄羅斯學者史洛克格羅夫(史祿國,S.M.Shirokogoroff)經考察後在《滿族的社會組織》一書認為,“郭絡羅”的漢義就是“鉤”、“躬身”或“放縱”。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達斡爾族郭絡羅多冠漢姓為郭氏、高氏。第二個淵源源於錫伯族,出自滿洲八旗姓,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錫伯族中自古亦有郭絡羅氏,自認為是傳自古老的鮮卑民族部落,後多改諧音漢姓為郭氏。本書按:關於錫伯族認為鮮卑族即有郭絡羅氏,本書還未查閱到相關的歷史記載,還有待進一步考證。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