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袁姓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袁(Yu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媯姓,為帝周代陳國始君胡公滿裔孫諸之後,以祖名字為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唐書·範相世系表》、《明方九靈序四明姓氏譜圖》等所載,袁姓出自媯姓,帝舜之裔,周時陳國始君胡公滿之十一世孫諸,字伯爰,其孫濤塗,從齊桓公盟會,賜邑陽夏(故城在今河南省太康),以祖父名字為姓(因古時爰、袁、轅相同),稱為袁氏。據《袁樞年譜》載:“袁通爰、轅、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異。”

2、出自媯姓,與上同源,以祖上稱號為氏。袁姓的另一說濤塗字仲,諡號宣,時人稱之為袁宣仲,其裔孫告,秦末時避難於河洛之間,少子政,以祖上稱號為姓,稱為袁氏。由於“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的古義是相通的,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六個字為姓,這就是《袁樞年譜》上所謂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

贊助廣告

3、出自其他少數民族有袁姓。如滿、蒙、回、土家、彝、瑤、白、朝鮮族等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袁濤塗。以媯為姓的後裔,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的胡公滿,媯滿其孫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孫名諸,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爰”為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爰”和“袁”在古時通用,爰氏亦為袁氏。又因上古時爰又寫作“轅、溒、榬、援”等字,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六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濤塗的後代世居陽夏,秦末年,傳至轅頗裔孫轅告又避難徙居河洛之間,告少子名政,以袁為氏,其子孫後代未再混用。這樣袁濤塗就成為袁姓的得姓始祖。

贊助廣告

二、遷徙分佈

從上文所述,袁姓發源於河南太康,轅告徙居河洛之間 ,而袁政因把轅改為袁,因而也有人認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漢初年,袁政十一世孫袁爰,被封貴鄉侯,復舉家遷回陽夏定居,併成為當地望族,號稱陳郡袁氏。東漢有袁姓播遷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孫袁安時貴顯榮耀,因其不避權貴,為時人所稱頌,又因袁安的子孫後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於東漢,“汝南袁氏”遂成為東漢的著姓。到東漢末年,袁姓有袁紹稱雄河朔,袁術僭號壽春,皆名噪一時。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陳郡袁姓遷河東太原,有陳郡的袁煥(袁安叔父袁璋的後裔)遷京兆,後又分出華陰一支,袁紹次子袁熙的裔孫袁令喜,世居河北東光;袁術敗後,子孫散逃於襄陽;居彭城者,出自陳郡,為袁生之後。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中原板蕩,晉室南遷,許多居於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歷東晉、宋、齊、樑、陳,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還有許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當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時期,袁姓子孫旺於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資料表明唐宋時期袁姓仍為中原大姓,這一時期,還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寧波、奉化、鄞縣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進擾,袁姓又徙居於今湖北丹陽,安徽廬江,江蘇無錫、揚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後,袁姓子孫輾轉徙居到全國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凱,望出項城,其妻妾成群,家族龐大達千人,分居全國各地,僑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臺。至此袁姓人已遍佈海內外。如今,袁姓人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蘇、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約佔全國漢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四。

三、歷史名人

袁 盎:字絲,漢朝楚人,個性剛直,有才幹。漢文帝時名震朝廷,因數次直諫,觸犯皇帝,被調任隴西都尉,後遷徙做吳相,吳王優厚相待。他在漢武帝“七國之亂”時,曾奏請斬晁錯以平......餘下全文>>

袁姓的來源

源流一

袁氏族徽

出自姚姓,即為舜帝姚重華後裔。舜帝姚姓媯姓的33世嫡長孫媯滿被周武王封為陳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諡號胡公,胡公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2-3] 。

源流二

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

源流三

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雲:“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鬥無行陣,頭別衝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雲:“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祕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長者賜姓為氏。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年收養數百個百姓遺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把孩子領回。在袁葵離任時,這百姓紛紛抱著曾被袁縣令養育的親骨肉,請他賜......餘下全文>>

袁姓的由來

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舜帝后裔。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

袁字來歷簡介

沒找到單獨說袁這個字的,只找到袁姓的。

袁(yu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袁氏族徽

出自媯姓,即舜帝姚重華後裔。舜帝的33世嫡長孫媯滿被周武王封為陳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諡號胡公,胡公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2-3] 。

源流二

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

源流三

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雲:“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鬥無行陣,頭別衝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雲:“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祕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長者賜姓為氏。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年收養數百個百姓遺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把孩子領回。在袁葵離任時......餘下全文>>

袁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陳郡:秦置陳郡,治所在陳縣(今河南省淮陽)。西漢淮陽國,東漢陳國,獻帝時改陳郡,均治陳縣(今淮陽)。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此之袁氏為淘塗裔孫直系地望。汝南郡:漢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屬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為陳郡袁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袁安。 河南郡: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彭城郡:指今江蘇徐州。傳堯封彭祖於此,為大彭氏國。秦置彭城縣。西漢後期一度以楚國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蘇省徐州)。東漢建彭城國。以後或為彭城郡,或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縣於元初撤銷,併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陳郡,為袁生之後。東光縣: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時胡蘇等地置東光縣,治所在今河北東光。京兆郡: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華陰縣:本春秋時晉地。漢高帝八年置華陰縣,以在華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縣。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濮陽郡:濮陽古為帝丘;春秋衛數遷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漢魏為東郡治所。晉建濮陽國,改濮陽郡,均治古濮陽。北魏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樑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黃河邊上。這一帶是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陳留郡:秦時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東南陳留城。歷代均置。1957年併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襄陽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襄陽(在今湖北省襄陽市)。隋唐為襄州襄陽郡。宋為襄陽府。元改路。明清仍為府。民國廢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為袁術之後。宜春縣: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屬江西,漢即名宜春,晉為宜陽,隋恢復原名)。元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國廢府。治所在今宜春市袁州區。●堂號臥雪堂:東漢袁安沒做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一年冬天,洛陽令冒雪去訪他。他院子裡的雪很深,洛陽令叫隨從掃出一條路才進到袁安屋裡。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發抖。洛陽令問:“你為什麼不求親戚幫助一下?”袁安說:“大家都沒好日子過,大雪天我怎麼好去打擾人家?”洛陽令佩服他的賢德,舉他為孝廉。這就是“臥雪堂”的由來。守正堂:袁安為人嚴謹,後來做了楚郡太守。當時楚王謀反,株連了數千人。袁安處理這個案子時,審清問明,釋放了4000多人。後來外戚竇氏擅權,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弗過堂: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堂號。萬曆年間,袁可立因為耿直建言被萬曆皇帝貶官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弗過”應該是他自勵自勉的態度和決心。此外,袁姓堂號還有:“陳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陳留堂”、“懷楚堂”、“維則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宗族特徵:1、在漢晉南北朝時期,代有才人出,風光貴顯千餘年,為世人所敬仰。2、字行輩份嚴謹有序。如江蘇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輩份排語為:“恭寬信敏惠,仁義乃賢師,忠......餘下全文>>

袁字的來歷是什麼

沒找到單獨說袁這個字的,只找到袁姓的。

袁(yu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袁氏族徽

出自媯姓,即舜帝姚重華後裔。舜帝的33世嫡長孫媯滿被周武王封為陳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諡號胡公,胡公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2-3] 。

源流二

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

源流三

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雲:“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鬥無行陣,頭別衝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雲:“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祕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長者賜姓為氏。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年收養數百個百姓遺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把孩子領回。在袁葵離任時,......餘下全文>>

姓袁是怎麼由來的?

一、出自媯姓,為帝舜之後,其始祖是袁濤塗。

關於袁姓之由來,唐代林寶所著《元和姓纂》認為出自“媯姓,舜後陳胡公滿之後。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悟生仲牛甫。甫七代孫莊伯,生諸,字伯爰,孫宣仲濤塗,以王父字為氏。字或作‘爰’、‘轅’,其實一也。”南宋人鄭樵將袁姓列入“以字為:氏”類,其《通志·氏族略》載:“袁氏,亦作‘轅’,亦作‘爰’,媯姓,舜後陳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18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世為陳上卿。”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相傳,早在人類的洪荒時代,黃帝作為中原部落聯盟的首領,主要活動在今黃河中下游地區。他有子昌意,昌意有子高陽。黃帝死後,葬於橋山,高陽繼承帝位,這就是顓頊帝。顓頊的兒子窮蟬時失去帝位,家道中落。窮蟬子敬康,敬康子句望,句望子橋牛,橋牛子瞽叟,都地位卑微,只是普通百姓。瞽叟子有虞氏舜,名叫重華,冀州人。曾經在歷山種過田,在雷澤捕過魚,在黃河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多種手藝,又在負夏趕集做過小生意。舜的父親瞽叟瞎了眼睛,舜的母親死後,瞽叟續絃娶了後妻生了象。瞽叟心不向善,喜歡後妻所生兒子。他的後妻也討厭舜,象在父母的寵愛下,變得狂傲驕縱。他們都虐待舜,甚至想置他於死地。而舜每到大難臨頭時,都能逢凶化吉。事後,他順從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友善,一天比一天誠篤小心,從不懈怠。 舜20歲時,有孝順之名。30歲時,主持中原部落聯盟事務的陶唐氏帝堯,已在位70年,年事已高,就向四方諸侯領袖讓賢。四方諸侯領袖覺得他們德行不高,難擔重任。堯就讓他們儘量推薦賢人。四位向堯推薦虞舜,堯說:“我聽說過此人,他到底怎麼樣呢?”四位都說:“他是盲人的兒子,父親心不向善,母親言不及義,弟弟倨傲無禮,他卻能夠和睦孝順,把一個家庭處理得井井有條,沒有什麼差錯。”帝堯答應試試他。

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觀察他怎樣治家;又使9個兒子與舜共處,觀察他怎樣處世。舜住在媯水轉灣處,家居行為認真不苟,堯的兩個女兒不敢因為身份高貴而驕傲,侍奉舜的親人,能遵守為婦之道;堯的9個兒子也都更加友愛。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人能讓出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上的人能讓出自己的住所;在黃河岸邊做陶器,黃河沿岸出產的陶器沒有粗製濫造的。一年之後,他所在的地方成了村落,兩年後便成城邑,三年便成都市。堯於是賞給舜細葛布衣和琴,又為他建築倉庫,送給他牛羊。瞽叟和象並不因舜成為帝堯的貴婿而有所收斂,仍然想法設法謀害他,以奪取其家產。可是舜都巧妙地擺脫了災:難,仍然孝順瞽叟,友愛弟弟。堯對舜十分滿意,就讓他用心宣揚五種倫理,這五種倫理都為人民所樂為。堯又使舜擔任各種公職,他把事務都處理得井然有序;使他在國都四門接待賓客,四方的賓客如歸,一片和睦,從諸侯國遠道而來的賓客都肅然起敬;堯又使舜進入原始山林川澤之地,在暴風雷雨中,舜能夠不迷失方向。堯經過3年之久的考察,認為舜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足以託付天下,就著意栽培他。20年後他從帝位上退下來,使舜代行天子之事,巡視天下。舜30歲時被重用,替堯辦事20年,50歲時代行政事。8年後堯去世,舜為堯守喪 3年。

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不能把天下交給他,於是一反常道,傳給了舜。堯在世時權衡了很久,這樣說道:“把天下傳給舜,天下便都可得到好處,只有丹朱痛苦;傳給丹朱,天下便都痛苦,只是丹朱得到好處。總不能拿全天下的痛苦,去造福一個人。”帝堯三年喪過後,舜為了要讓位給丹朱,走避到南河的南方。諸侯來朝見天子的,不去朝見丹朱而去朝見舜;打官司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歌頌政德的,不歌頌丹朱......餘下全文>>

(袁)家歷史祖宗來源於

為你奉上,請你參考:

袁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三,在臺灣排名第八十九位。【袁姓出自媯姓,是古帝王舜的後代。】舜的裔孫媯滿被封於陳,死後諡號陳胡公,因此又叫作胡公滿。胡公滿的後代中有一個叫諸的,字伯瑗。伯瑗的孫子濤塗,用自己祖父的字作為自己的姓,因此姓瑗。因為瑗與袁同音,經過一斷時間的演變,產生了袁姓。發展與演變:袁姓得姓以後,開始主要在其發源地,河南發展,有一部分發展到了江蘇。三國時,袁姓由於戰亂而分佈到山西,湖北,陝西等地,唐朝時開始遷入福建,南宋時期,袁姓開始遷入廣東,並於清代遷徙到臺灣。袁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汝南,汝陽,陳郡,陽夏,彭城,淮南,安陵,揚州,壽春,河東,東光,襄陽,京兆,華陰等。

袁姓的由來。

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古帝王虞舜之後。世代為陳上耿。其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袁姓是哪位皇帝的後代

黃帝、舜

袁(yu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袁氏族徽

出自姚姓,即為舜帝姚重華後裔。舜帝是顓頊的7世嫡長孫是黃帝的10嫡長孫,因生於姚墟(今山東)而得姚姓。他曾住過媯汭河邊(今山東濟南),舜帝嫡裔69世嫡長孫西漢大臣姚平為保舜裔永續和避戰亂遷居吳興郡,今舜裔已繁衍一百四十幾代,中華姚氏求正堂姚氏聖仁堂德府世家德主人姚丹萍[字;姚舜修]即是舜帝姚重華嫡系血脈140世嫡長孫《舜裔血脈嫡系宗譜》。姚平為紀念先祖曾經擁有的封地國名諡號官職等將他的其餘子孫分別姓、陳、王、胡、潘、文、袁、陸、孫、虞、姬、車等十幾個姓氏。舜裔後代姚姓媯姓是同姓的。舜帝姚姓媯姓的33世嫡長孫媯滿被周武王封為陳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源流二

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

源流三

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雲:“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鬥無行陣,頭別衝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雲:“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祕史》寫作“......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袁姓的來源?
關於袁姓的來源?
趙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孔姓的來源簡介?
遊姓的來源?
鍾姓的來源?
範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滿族金姓的來源?
百家姓肖姓的來源?
孫姓的來源的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