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侯的來源?
百家姓侯姓的來歷
侯氏家族人材輩出,先秦時期已聲譽卓著;直接傳自黃帝軒轅氏的姬姓後裔,因3000年前始建於晉國,出身於晉國的公族,名正言順最為光彩的黃帝子孫。
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時期倉頡的後代,據《漢上谷長史侯相碑》所記載:“侯氏,出自倉頡之後。”倉頡,即蒼頡,史書中說他是黃帝的史官,是漢字的創始者。相傳他是今河南南樂縣人。《周地記》說:“倉頡姓侯岡氏,名頡”。他的後代有一支住在馮翊衙縣(今陝西白水縣),簡稱為侯氏。
《姓氏考略》說:“侯氏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於侯,子孫因以為氏。”這裡的“夏后氏”,即古部落名,相傳禹是其領袖。姒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代表了源自夏禹的家族和世系。
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國是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建都於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歷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晉侯緡,於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晉武公)殺死,其子孫逃難到其他諸侯國,以祖上原來的爵號“侯”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還有一支也出自姬姓,據《金鄉長侯成碑》記載,春秋初期,鄭莊公的弟弟叔段因謀反,為鄭莊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輝縣),故又稱共叔段。共叔段死後,鄭莊公賜他的兒子共仲姓侯,從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氏中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姓氏所改。《通志·氏族略》所記,鮮卑族中有一支部落,原為複姓“侯莫陳氏”,北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後,由於其後裔逐漸被漢族同化,於是將姓氏省略為單姓,將其改為候氏。由此可得知,侯姓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姓氏。
侯氏雖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東省境內,在其發展繁衍過程中,很快就播遷到河北等地。秦漢之際,在今河北省的中部、西部地區,已有侯氏,並很快成為當地的盛族。西晉至南北朝時期,侯氏有遷至今貴州、四川、廣東、內蒙、遼寧等地。唐代的《元和姓纂》中列上谷、丹徒、三水、絳郡(今山西新絳)、河南(今河南洛陽)為侯氏郡望,侯氏還分佈於今陝西、福建的一些地區。到了宋、明時期,侯氏的聚居點已遍佈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廣西、北京、上海等省市。從清初開始,福建、廣東的侯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此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歷史上,侯氏的表現不俗。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單獨立傳者57人,被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者121人。戰國時魏國人侯贏,70歲時任大梁(今河南開封)夷門的守門小吏,後被信陵君(魏公子無忌)迎為上客,曾獻計信陵君。勝秦救趙,為時人推重。西漢高帝時有酷吏侯封。東漢初有河南人侯霸,熟知舊制,官至大司徒,封關內侯。南朝人侯景,先屬北魏,繼歸高歡,又降樑,受封為河南王,後舉兵叛變,攻破建康(今南京),於
551年廢樑帝自立,國號漢,到處燒殺掠奪,次年被樑將陳霸先等所破,侯景逃亡時被部下殺死,史稱侯景之亂。隋代的侯白,性滑稽,善說諷刺詼諧的話,後世遂稱詼諧的演員為候白。唐初有大將侯君集,太宗時曾任宰相。唐代還有侯固,文宗太和中登第,官至鄜坊靈武節度使同平章事。北宋有治水專家侯叔獻。遼末有農民起義首領侯槩。明代有宦官、航海家侯顯,當時名望僅次於鄭和;還有兵部侍郎侯恂,其子侯方域,明末與方以智等稱“四公子”,後入清,能詩文,有才名,著有《莊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明代孔尚任所作傳奇劇本《桃花扇》,就是描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清代有女文學家侯芝。近現代有化學家侯德榜,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侯寶璋,藝術家侯俊山,表演藝術家、相聲大師侯寶林等人。
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百家姓氏中,侯姓排名第76位
侯氏早期主要在山西、河南、河北......餘下全文>>
姓氏侯的來源
侯的來源:
一、出自姬姓。以爵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晉國哀侯及其弟?侯皆被晉武公所殺,子孫逃奔他國,以原封爵位"侯"為氏。魏國侯場即為其後裔。
二、出自姒姓。據《姓氏考略》雲:夏后氏之裔,受封於侯國,子孫以為氏。
三、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侯奴氏、侯伏氏,進入中原後皆改為漢字單姓"侯"氏。
姓侯的屬於什麼家族的人?
侯氏後裔,大禹是其首領,倉頡是其優秀代表,同時侯姓又是多來源的姓氏,曾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
中國有哪些姓侯的著名人物
歷史名人
歷史上,侯氏的表現不俗。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單獨立傳者57人,被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者121人。
侯道華:唐代芮城人,好讀子書與經史,手不釋卷。曾在道院中靜養。相傳一天,從市中喝醉歸來,用力砍院前的松枝,說:"不要妨礙我飛到高處去。"七天後,松樹上有云鶴出現,並傳出笙歌,侯道華飛坐在鬆頂,揮手成仙而去。侯繼圖:三國時蜀漢人,曾遊覽大慈寺,拾到桐葉一片,上面寫有詩七聯,便藏了起來,後來娶任氏女為妻,方知詩乃出自此婦之手。
侯方域(公元1618-1654年):字朝宗,明末清初河南郡商邱人,擅長古文與寫詩,效法韓愈、歐陽修。與方以智、冒襄、陳貞慧合稱為四公子。侯方域曾與名妓李香君相愛,權貴田仰迷戀香君的色和藝,欲強娶香君,香君至死不從,血濺扇面。時人楊文驄借血跡繪成桃花。孔尚任根據此故事寫成傳奇《桃花扇》。
侯芝:江蘇上元人,清代著名女文學家,侯學詩之女。她寫的許多詞流傳於世,其中以《再生緣》最為著名。
侯白:隋代著名幽默家。
侯謹:東漢敦煌人,少時家貧,為別人當傭人,但他非常好學,在夜間還點燃柴火在讀書。朝廷屢次招他去做事,但他每次都以病推辭。後徙居山中,專心論著。曾作《矯世論》 ,諷刺當時的醜惡現象。又寫了《皇德論》記敘當朝史事。河西人敬稱他為“侯君”。
侯恂:河南商丘人,明代時任兵部侍郎等職,萬曆進士,後來朝廷中發生政變,下獄。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對於明朝留下的三品以上的官員,只用了他一個人。
侯叔獻:撫州宣黃人,北宋時任水監丞。多次治理黃河水有功。
侯友彰:宋潭州衡山人,字夢符。仁宗慶曆六年進士。為臨武尉,改桂林丞。廉謹儉約,取與不苟居官十年,布衣蔬食,無異寒士。有同年生訪之,輿從綺麗,友彰飯以蔬糲。客去,其子以貧約為羞,友彰以“寇準位兼將相,而宅無樓臺”誨之,並作詩有“遺汝不如廉”之句,為人傳誦。
侯外廬:山西平遙人(一作介休)。原名兆麟。歷史學家。1922年起,先後就讀於北京法政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1927年赴法國留學,入巴黎大學,翌年,在旅歐支部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回國,失掉黨組織關係(1951年重新入黨)。任教。在京逝世。1927年開始翻譯《資本論》(後與王思華合譯)。著有《中國古代社會與老子》 、 《中國古典社會史論》 、《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近世界想學說史》 、《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近代哲學史》等,與杜國庠等合寫有《中國思想通史》,主編有《中國哲學簡史》等。侯喜瑞:字靄如(1892,一作1896-1983),北京人,回族,京劇演員。從名淨李連仲習架子花臉。15歲出科,19歲又拜黃潤甫為師。先後與楊小樓、梅蘭芳、馬連良等人合作演出。擅演《丁甲山》 、 《陽平關》 、 《鬧江州》 、 《法門寺》等。40歲後與郝壽臣、金少山鼎足相峙。解放後在北京市戲曲學校、中國戲曲學校任教。
近現代有化學家侯德榜,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侯寶璋,藝術家侯俊山,表演藝術家、相聲大師侯寶林等人。
侯姓的姓氏起源
黃帝時史官倉頡的子孫有以侯為氏者。倉頡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 如照系出史皇氏,倉帝史皇姬名岡,字頡,後為侯氏的說法。 河南密縣倉祖的正傳後代、孔門弟子郢公、字炎宋,因葬於倉祖墳旁而被追封為侍聖公爵。郢公炎宋列昭字輩共七十六代。當郢祖拜學孔門時,孔子謂之曰:“侯氏世有功德於民乎?蓋郢始祖造字以有書契,代結繩正無窮功德也。”侯氏世家有不世功德於民,大都是因為郢祖的先人發明了漢字,以字記錄代替了結繩記事。
百家姓裡有姓候的嗎
《轉》;候 姓氏來源
1 . 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後代,相傳夏后氏的後裔有的被封於侯,子孫以地為氏,稱為侯氏。
2 . 直接傳自黃帝至軒轅氏姬姓的後代。我國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晉國,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國。而侯氏正是出自晉國的公族。春秋時期晉國的公族晉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晉武公所殺,他們的子孫便遷居他國,而且以祖先的爵位為姓,是為侯姓。
3. 來自叔段。春秋時,鄭國的叔段因要謀反的動機被哥哥莊公發覺而討伐他,他逃到共這個地方,被稱做共叔段,他死後,鄭莊公賜其子孫共仲為侯氏。
4 .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將複姓改為侯姓。北魏代北鮮卑族復陽的少數民族中,有侯莫陳氏改為單姓侯氏。
姓侯的祖籍在哪
1、祖籍位置
上谷郡,戰國燕時開始置郡,秦朝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保定、易州、宣化一帶);
丹徒郡,秦朝時置丹徒縣,治所在今江蘇省丹徒縣。此支為上谷郡分支,其開山始祖為東漢大司徒侯霸的後代;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為北魏鮮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後裔形成。
2、簡介
侯姓,主要來源有五支:出自姬姓;黃帝時史官倉頡的子孫有以侯為氏者;出自姒姓;春秋時鄭國共叔段之子共仲被莊公賜姓侯;以及由改姓而來或其他。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30位,在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袁義達、鍾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裡排名第77位。人口約佔中國漢族人口的0.29%。尤以湖南、安徽、河北、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侯姓約佔中國漢族侯姓人口的百分之48%。
3、得姓始祖
侯姓的淵源可追溯到周文王。第一支侯姓,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在春秋時期,晉國緡侯的後代逃亡去別的國家,就以侯為氏。當時,鄭國有侯宜多、侯多羽,魯國有侯叔下、侯妃,齊國有侯朝,魏國有侯嬴。而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上的記載,晉緡侯被晉武公所殺,他的子孫後代逃往國外,以爵位“侯”為姓。據考證,這一支侯氏是3000多年前周文王的後裔,屬正宗源流。故氏後人奉緡侯為侯姓的得姓始祖。
侯姓氏歷史、家譜
侯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時期漢字的創始者倉頡(ji的後代,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姓氏所改,鮮卑族原有胡古口引姓,北魏孝文帝在494年遷都洛陽後,將他改 為侯姓。根據考證,侯氏發源於3000年前由周文王的後裔所傳的晉國。歷來有關的古籍都紀載得清清楚楚。譬如,《姓纂》指出:“晉候緡之後適他國,以侯為氏,鄭有侯宜多,侯多羽,魯有侯叔下,侯妃,齊有侯朝,魏有侯嬴”;《唐書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姬姓”。
從以上的文獻,可以對侯氏的來龍去脈,獲得兩點認識。第一,他們是甫一出現便遍佈於北方各地的,而且這個家族的人材輩出,早在先秦時期就已聲譽卓著;第二,他們是直接傳自黃帝軒轅氏的姬姓後裔,因為3000年前始建的晉國,是傳自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而侯氏是出身於晉國的公族,當然也是名正言順最為光彩的黃帝子孫了。
正統黃帝子孫
不過,過去的眾多姓氏學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歷史,推溯得更為久遠。像《姓氏考略》一書就指出:“一雲,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於侯,子孫以為氏。”
姒姓,是古時候的幾個基本姓氏之一,代表源自夏禹的龐大家族。根據史載,夏禹是上古顓頊帝高陽氏之孫,顓頊又是黃帝的孫子,則侯氏不管是出於夏代,或始見於周代,其為正統的黃帝子孫,卻是毫無疑問的。如照系出史皇氏,倉帝史皇姬名岡,字頡,後為侯氏的說法。那侯姓的來源真是非常久遠了。
發源于山西的侯氏,雖然很快便遍佈北方各地,但是到了秦、漢天下一統之後,卻在現在的河北中、西部一帶,繁衍得最為旺盛,也表現得最為優異。因此,長久以來的侯姓人家都世代沿襲著“上谷”的堂號,因為現在河北的中部和西部之地,漢朝時正是上谷郡的所在地呢。
有漢一代,上谷侯氏的表現,的確是可圈可點的。楚、漢相爭時的侯公,漢成帝時的侯芮,王莽篡漢時的侯剛,以及東漢初年的侯霸,可以說無一不是歷史上響噹噹的名字。
魏、晉以迄於南北朝這段時期,對於侯氏家族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他們有許多新的生力軍加入,使整個家族自此龐大不少;另一方面,他們出了好幾位在當時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使侯氏的名氣越來越是響亮。
侯氏家族的龐大,詳見於《路史》所記載的是“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並改為侯氏”。換言之,當時加入侯氏家族的生力軍,至少也有四支。另外,依照《通志氏族》中,也有一支世居庫斛真水的部落,於隨魏南遷之後改姓了三個字的複姓“侯莫陳氏”。這三個字的複姓,現在根本已經看不到了。所以有很多學者判斷,這是由於他們的後裔日漸被漢族同化之後,把自己的姓氏省略為單姓的侯氏的緣故。
由此看來,南北朝時加入侯氏家族陣容的外來血統,又不僅僅只有《路史》上所列舉的四支了。侯氏,真可以說是一個集英聚銳的龐大家族。
侯姓雖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現在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秦、漢之際,中原一帶戰爭 頻仍,侯姓部分人外遷到現在的河北、甘肅的一些地方。侯姓還分佈在現陝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 時期,現在的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姓的聚點。從清初開始,福建、 廣東侯姓陸續有人遷到臺灣,此後,有的人又移居海外。侯姓分佈較廣,據最新統計顯示:侯姓位居百家大姓之73位,佔全國總人口的0.29,近四百萬人口,尤以湖南、安徽、河南、遼寧、等省多此姓,此四省侯姓約佔全國漢族侯姓人口48。瑤、彝、苗、畲、滿、土家、蒙古等民族都有侯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