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傳統禮節?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漢族習俗 漢族傳統禮儀有哪些

漢族的傳統服飾是漢服,這個我知道:

漢族的傳統風俗習慣

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由於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所以風土人情多姿多

彩,豐富異常。

1. 尚農務本

漢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自古以來農業人口一直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農風俗源遠流長。從遠古起,漢族就視農業為本業。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就提出了“以農業為本”的主張。他說:“倉稟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韓非子·詭使篇》。在尚農思想的影響下,漢族社會形成了“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商君書·畫策篇》。“男耕女織”可說是一幅典型的漢族社會風土人情畫。只是到了現代,特別是解放後才有了較大的變化。

贊助廣告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農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創立與漢族古代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習俗密切相關。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變換,農事和農活的內容也隨著變化。二十四節氣名稱本身的含義,都明顯地反映了這一點。至今漢族農民仍習慣按節氣進行農事,安排農活。

與尚農風俗相關的是漢族對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義》雲:“地載萬物者,釋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稱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稱社。《禮記·郊特牲》雲:“壯、祭土,而主陰氣也……壯,所以神地之道也。”發展到後來,漢族社會層層都有社祭。民間對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廣泛,解放前土地廟幾乎到處可見。

贊助廣告

2. 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漢族的千古遺風。尊祖即是對祖先的崇拜。商代時即信上帝與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則信上帝與祖先分開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為重要的傳統。漢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績的遠祖和血緣關係密切的近祖。

崇祖習俗直到近、現代。民間尊祖的祭祀活動仍十分隆重,有時祭、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逢年過節有的還要瞻仰歷代祖宗遺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並與祖宗共享喜慶或求祖宗賜福保佑。漢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廟或宗廟,祖廟、宗祠遍佈各地。

與尊祖習俗相關,在封建宗法制的長期影響下,漢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譜。由於聚族而居,漢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長達幾百年,真是“長幼濟濟,風禮著聞”。這種世代同居共財的宗族,俗稱“義居”或“義門”。明代時浙江省浦江縣鄭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詔旨特敕建造鄭義門給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雖趨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較普遍。

從尊祖延伸而來的敬老習俗在漢族中根深蒂固。《詩經·大雅·既醉》雲:“孝不匱,永賜爾類。”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無窮無盡,勢必經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漢族民間敬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3.姓氏及名字

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後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4.建築形式

漢族由於分佈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簷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佈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餘下全文>>

漢族的風俗習慣

華夏族——漢族先民的形成

漢族的得名,是因他們建立漢代大帝國,先秦時期原名華夏,或稱華,或稱夏,是漢族的先民。炎黃二帝傳說是華夏的民族英雄,所以人們常說漢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下面僅就漢族先民——華夏族的形成,勾劃一個基本輪廓,或者說對他的面貌作一速寫影象。

一、從歷史文獻的記述分析

我們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在此以前,通稱為傳說時代;計算它的單位不是用百、千、萬年,而是用十萬、百萬年。從猿到人的過程是極為漫長的,從猿人到現代人也已經過三、四百萬年了。在人類的童年時代,存在著不少的原始群,緩慢地逐漸增殖裂變,形成為氏族、部落,經由部落聯盟而進入國家。中華大地上遠古時期存在許多氏族部落,古稱“萬方”、“萬邦”或“萬國”。他們各自均有自己祖先起源的傳說,在通婚、聯盟的過程中,相互交往、滲透、融合,社會體制、經濟生活和文化歷史諸方面均打破了過去的單一型局面,逐漸向複合型發展,祖先源流的歷史也像滾雪球一樣,將東西南北眾多氏族部落的英雄人物,混揉組合成為一個體系,人為的製造一個傳承的序列。世界各族均有類似現象,和類似的傳說時代。

當時沒有文字,原始人群只能世代口耳相傳,以便將歷史儲存下去,總結經驗,鼓舞鬥志,人類從一開始就十分珍視本族的歷史,但由於條件限制,主觀認識上的侷限性,難免增加或遺漏,並雜揉許多神話;又加上後人因主觀傾向不同,史料來源不同;所以文獻記錄的傳說時代的歷史往往矛盾紛繁,神人難分,時間不準確,地域不易定,人名、部落名和地名常常混一,事件、當事人和序列往往錯亂。但是,某些基本素材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後,仍可大體上找尋一個基本線索。

華夏族的歷史,傳說從“三皇”、“五帝”開始,以後就是“三代”——夏、商、周(周又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包括春秋、戰國二段)。在春秋戰國之際,“華”、“夏”和“華夏”作為民族名稱,正式見於史籍。

“三皇”和“五帝”究竟是誰?各說不一。“三皇”或說是伏羲、神農和燧人,或說是伏羲、神農和女媧,或說是伏羲、神農和祝融,或說是伏羲、神農和黃帝,或說是天、地、人三皇,或說是天、地、太三皇。“五帝”也有類似傳說,或說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或說是黃帝、帝顓頊高陽、帝嚳高辛、帝堯、帝舜,或說是少昊、顓頊、高辛、唐、虞,或說是神農、黃帝、帝顓項、帝窖、帝堯、帝舜,或說是黃帝、金天氏、高陽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或說是黃、赤、黑、白、青五帝。上面有將六人稱為“五帝”的說法,他們解釋因為六人均合五帝星座。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教授長期研究古代歷史,提出傳說時代的歷史累層造成學說,確屬科學的見解,和我在上面提出的滲透融合觀點,是完全一致的二本質的問題,不在於“三皇”、“五帝”究竟是誰,也許它們將是一個永恆之謎,無法正確回答,這裡不妨提倡“模糊史學”:重要的問題在於實事求是的解答出現這些紛繁現象的原因和歷史背景。

古代有些學者認為當時眾多氏族部落中,有熊“國君”少典和有蟜氏女結婚,生炎帝和黃帝,他們的後嗣子孫繁衍發展為華夏族。雖然這個故事經過許多學者考訂研討,指出其中存在不少問題,但從傳說時代到文字記錄,一直流傳下來。按《史記》、《國語》等史籍整理的遠古歷史,活動於黃河中下游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週三代,亦即華夏族,均出於黃帝.華夏族的遠古歷史,上面僅描述出了概略情況,當然不能全盤否定,但也不能全盤肯定,尚待批判繼承,深入研究。

作為一個民族,始終都在運動、發展、變化的過程當中,增殖裂變,有時同源異流,有時異源合流。華夏族也不例外,按上列表格,似乎華夏族的夏、商、週三代出於一根,為同源異流;但作為三個不同......餘下全文>>

漢族的習俗和節日

漢族節日:漢族的主要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春節:春節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舊俗春節臨近,一般人家均買活魚養在缸內,等到春節時食用,寓意“年年有餘(魚)”或“吉慶有餘(魚)”。除此之外,家家還要剪窗花,貼年畫,掛春聯,貼“福”字。貼“福”字講究倒著貼,寓意“福到了”。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過大年的氣氛非常濃。

除夕晚,民間又叫“三十”,除夕的“除”字,原意是“辭別”,也就是辭舊歲迎新年。

除夕之夜,外出的家人要趕回家,與全家人團聚共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家家都備有豐富的菜品,用雞、鴨、魚、肉、海鮮及各種新鮮蔬菜烹製出各種美味佳餚,這頓飯必有魚(餘),預祝“年年有餘”。除夕夜一般要守歲,半夜零點,鐘聲一響,鞭炮齊鳴,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北方人通常吃餃子,南方人則吃湯圓,不少地區有吃年糕的飲食習俗,寓意一年的好運更比一年高(好)。

春節期間,有相互拜年、饋贈禮物的習俗,人們見面要相互道“過年好”。許多地方還有逛廟會、耍龍燈、舞獅子、扭秧歌等民間活動。

(2)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上元節、燈節。這天要吃江米(糯米)面元宵或水磨麵湯圓。餡芯大致有白糖玫瑰、黑芝麻、豆沙、什錦、椰奶等。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元宵節之夜,還有猜謎語、觀燈等民間活動,更增添了節日熱鬧的氣氛。

(3)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由於五為陽數,所以又叫端陽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粽子多為三角形,品種很多,有小棗粽、豆沙粽、火腿粽、鹹肉粽等。一些地區除了吃粽子外,還有喝雄黃酒,櫻桃的習俗。此外,還有賽龍舟的民間活動。

(4)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普遍都很重視這個節日,閤家團聚,賞月,品嚐各式月餅,吃應季的水果,如葡萄、石榴、柿子、各種瓜類等。各地區都有傳統月餅,如北京的自來紅等。每至中秋佳節,人們爭相購買月餅,饋贈親友,互祝團圓。

(5)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

重陽節要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另外,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飲菊花酒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6)冬至: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做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這一天,北方地區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還有一些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冬至這個節氣經過數千年的延續發展,也形成了它自己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面蔽等。曰

(7)臘八節:臘八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臘八粥作為我國的節令小吃,主要由糯米、花生仁、蓮子、黃豆、赤豆、綠豆、百果、紅棗等乾果熬煮而成。臘八粥其味多樣、清香可口、營養豐富,除含有人體正常飲食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B族維生素和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質及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因此在有的地方,臘八粥又稱為福德粥,意思是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除臘八粥外,還有臘八面、臘八蒜等風味食品。它們即可滋補身體,又能增添喜慶。...餘下全文>>

漢族風俗習慣有哪些

【文化信仰】 漢民族傳統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會基礎中對道家、佛家諸說多有崇敬!然而遺憾的是,近現代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人們的功利主義思想逐漸佔據主流形態,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宗教卻逐漸式微,民眾有許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建築形式】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漢族音樂】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 【飲食習慣】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捲、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我知道的漢族風俗習慣()()()

漢族的民風民俗是:尚農務本,輕商抑末。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生活方式,提倡男耕女織,勤勞致富,輕視商業活動與商人。改革開放以後發生了很大變化。

崇拜龍鳳,多神崇拜。

有十二生肖,以干支紀年、月、日、時辰。貴黃喜紅忌白。以黃代表至高,中央,以紅為吉慶,白代表喪事。

斗拱挑簷的木結構建築,北方為四合院,南方為幹欄式。

吃飯用筷子,喜歡吃炒菜,流行合食,喜飲茶,喝酒。

獨特的書寫工具(筆墨紙硯)和計算工具(算盤)。

中醫診脈,吃中草藥,流行按摩,鍼灸,氣功。

體育活動方面有武術(如太極拳)、圍棋、中國象棋、踢毽子、賽龍舟和打馬球等。

戲曲中流行畫(或戴)臉譜,分生、旦、淨、醜等行當,往往男扮女或女扮男。

提倡尊祖敬老,重視夫妻白頭偕老,祈求多子多福。

上衣右衽。

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關於宗教信仰:漢族歷史上受儒家務實思想較重,沒有本民族每個成員都必須信仰的民族宗教。道教是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佛教,祆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先後從國外傳入。

還有好多好多,一查就能找到好多

漢族的民俗民風有哪些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相容幷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

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由於分佈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簷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佈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為主,輔以蔬菜、豆製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為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麵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捲、炸糕、煎餅等。講究並善於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皖、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於海內外。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鼎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的服飾比較複雜,從古到今,變化很大。古代服裝有裙裝、袍服、襦褲服等。到近現代,漢族服飾開始改變,古代服裝幾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簡化了的長衫和馬褂,頭戴呢帽、皮帽、毛線帽,也有的穿西式禮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簡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後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連衣裙作禮服。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穿中山裝,城鄉男女則穿對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藍幹部服,男女服裝的區別只在於領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進入80年代以後各地流行起西服、夾克、風衣、運動衫、呢大衣、羽絨服等,特別是女青年的服裝更是款式新穎多樣,追逐著服裝時尚的新潮流。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採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儲存著。

據史料記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人民歷來以簡樸、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餘下全文>>

漢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文化信仰】

漢民族傳統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會基礎中對道家、佛家諸說多有崇敬!然而遺憾的是,近現代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人們的功利主義思想逐漸佔據主流形態,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宗教卻逐漸式微,民眾有許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建築形式】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漢族音樂】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

【飲食習慣】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捲、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相關問題答案
漢族的傳統禮節?
漢族的傳統禮儀?
漢族的傳統節日?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漢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漢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漢族的傳統文化?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
滿族的傳統節日?
普米族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