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譚的有多少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中國百家姓譚姓多少人

當代漢族譚姓的人口已有870萬,為全國第六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譚姓人口由26萬增到近370萬,增長了14倍多,譚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譚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譚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四川三省,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重慶、廣西、湖北、山東、遼寧、安徽,六省市的譚姓又集中了29%。湖南為譚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22%。全國重新形成了湘粵桂、川渝鄂兩大塊譚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譚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和四川的回迂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譚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譚姓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區是較常覓的姓氏之一。在湘粵桂渝、貴州大部、四川東部、雲南東端、鄂贛大部、內蒙古東北角、黑澎江西北角,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中心地區高達1.8%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4.2%,居住了大約59%的譚姓人群。在雲川大部、貴州西部、海南、福建大部、江西東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南部、陝甘南部、寧夏、青海東南、山東東部、遼寧大部、吉林、黑龍江西部、內蒙古東部,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7%,居住了大約28%的譚姓人群。[2]

贊助廣告

姓譚的人有多少個,在那些地方?

譚姓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中列第六十五位,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4%。其中以湖南、廣東、四川、湖北等省為多,這四個省的譚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譚姓人口的66%。

姓譚的人有多少

我認識一個

全國姓譚的有多少人? 哪個姓最多? 有多少人?

,“王”姓成為我國第一大姓,李、張分列前三位,三大姓總人口達2.7億。

古代有哪些人姓譚

譚姓名人

譚子:古譚國國君,譚氏開姓祖先。

譚拾子:齊師圍譚後第16代譚子。與戰國四公子齊名。

譚忠:唐敬宗時幽州大將軍。

贊助廣告

譚全播:宋太祖時防禦使。

譚溥:明宣德壬子(1432年)舉人,仕至南京戶部侍郎。

譚元春:文學家,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官至兵部尚書。與戚繼光齊名,世稱“譚戚”。

譚希思:明中憲大夫。著有《大明纂要》、《四川土夷考》,均入《四庫全書》。

譚嗣同: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維新運動領袖。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

譚延凱:北伐時期國民政府主席、復任行政院長。世代書香,為湖南譚氏望族。

參考資料: baike.baidu.com/view/38435.html?wtp=tt

目前譚姓的人口總數,及分佈情況

譚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65位,約有人口442萬,佔全國人數的0.34。 譚氏起源於山東。漢代巴南(今川東、鄂西南部)少數民族中也有譚姓。巴南譚氏有可能是譚國遺民逃到巴南,融入當地民族形成的。 譚氏早期主要在山東省境內繁衍發展,後因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離開故土,向各地遷徙。漢代時,譚氏已分佈於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時譚氏開始遷入廣東,唐末時遷入江西。五代時,福建泉州人譚峭在嵩山從事辟穀養氣煉丹之術。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種“無親、無疏、無愛、無惡”的“太和”社會。從宋代起,譚姓人物漸多見於史冊,分佈地更廣,集中於江南地區、江蘇、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約從清代開始,閩、粵譚氏部分族人遷徙至東南亞,僑民於新加坡等國。

全世界有多少譚姓人口

全世界有多少譚姓人口

===================

誰也答不了。

如真想知,

可直接詢問: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

負責管理戶籍、居民身份證的。

========================

祝你好運。

歷史上有哪些姓譚的古代名人,他們各有哪些事蹟

譚嗣同

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臺灣諸地。遊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徵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後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一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譚延闓

譚延闓(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1880年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1904年中進士、他二十八歲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後與時偕行,支援立憲;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後與汪精衛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遊,有“藥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善書法,為民國顏體第一人,著有《祖盦詩集》、《慈衛室詩草》、《祖盦詩稿》等。

譚平山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範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1927年8月,譚平山與周恩來、朱德、賀龍、惲代英等領導發動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流亡港澳。因他參加南昌起義,武漢國民黨中央於1927年8月8日開除譚平山的國民黨黨籍。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回到武漢,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冬,在香港出席了李濟深、何香凝等人組織召開的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初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委。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並參加了10月1日的開國大典。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監察部前身)主任等職。。

譚紹光

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

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

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餘下全文>>

姓譚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譚子:古譚國國君,譚氏開姓祖先。 譚拾子:齊師圍譚後第16代譚子。與戰國四公子齊名。 譚忠:唐敬宗時幽州大將軍。 譚全播:宋太祖時防禦使。 譚溥:明宣德壬子(1432年)舉人,仕至南京戶部侍郎。 譚元春:文學家,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官至兵部尚書。與戚繼光齊名,世稱“譚戚”。 譚希思:明中憲大夫。著有《大明纂要》、《四川土夷考》,均入《四庫全書》。 譚嗣同: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維新運動領袖。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 譚延凱:北伐時期國民政府主席、復任行政院長。世代書香,為湖南譚氏望族。參考資料: baike.baidu.com/view/38435.html?wtp=tt

歷史上姓譚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譚的名人分佈

歷史上姓譚的名人

譚峭(860或873——968或976),字景升,唐末五代著名道家學者,從小愛好黃老諸子後長大成為道士。泉州府清源縣(今屬莆田市華亭)人。幼而聰慧,博聞強記。及長辭家出遊,足跡遍及天下名山,後隨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穀養氣之術。後入南嶽衡山修煉,煉丹成,又隱居青城山。“其說多本黃老道德之旨,文筆簡勁奧質”。譚峭的《化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中國古典美學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著作《化書》內涵物理、化學、生物、醫藥等科學,可謂是一名了不起的古代科學家。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相關問題答案
姓譚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譚的有多少人?
姓胡的有多少人?
姓曾的有多少人?
姓顧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齊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鄧的有多少人?
姓柯的有多少人?
姓翟的有多少人?
姓韓的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