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姓在百家姓排名?
駱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幾呀?
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尋根溯源 駱姓來源有五:1、出自姜姓。據《姓譜》和《元和姓纂》所載,姜太公之後有公子駱,子孫以名為氏。2、出自嬴姓。據《史記》所載,惡來革之玄孫曰大駱,子孫以名為氏。3、春秋時鄭大夫王孫駱之後。4、據《史記·東越列傳》所載,越東海王搖,姓騶,騶一作駱。或稱夏禹裔孫少康之後有駱姓。5、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代北人他駱拔氏,後改為駱姓;唐時吐谷渾人有駱姓;唐時駱元光祖先為安息人,過繼為駱奉先養子,改駱姓;金時女真人散答氏、獨鼎氏,後改漢姓駱;清滿洲八旗姓薩克達氏後改為駱姓;今滿、布依、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又稱呂尚、呂望,號太公望。商末周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匡扶文王興周,輔佐武王滅紂,是周朝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於齊,建都營丘(今山東淄博東),授以征討五侯九伯之特權。姜太公之後有公子駱,為別他族,子孫以其名為氏,稱駱姓。因姜太公功高蓋世,智慧超群,於是駱姓子孫便奉姜太公為駱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駱姓出自齊國,亦即駱姓發源於今山東境內,齊都營丘就是駱姓最早的繁衍之地。此後,伴隨著時代的變遷,駱姓逐漸遷往江南。江南的駱姓,有言出自齊太公之後,有言出自越王勾踐之後,而當時的越國,是傳自四千年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由此推溯,此支駱姓應是夏禹的後代子孫。先秦時期,駱姓不見於史。秦漢之際,見諸史冊之駱姓有秦重泉人駱甲,東漢馮翊(今陝西大荔)人駱異孫,河南尹駱業,東漢末會稽烏傷(今浙江紹興一帶)人駱俊、駱統父子。這說明在魏晉以前,今北國之陝西,南國之浙江已有駱姓人定居。魏晉南北朝時期,永嘉之亂,五胡亂華,政權更迭,勢力擴張,無一不伴隨血腥的殺戮和兵火過後的悽慘景象,人民流離失所,飄泊天涯,以求一方淨土,得以安身養命。時江東偏僻,人口稀少,又有長江天塹阻隔刀兵,於是駱姓伴隨其他士族,大批南下,與原居會稽之駱姓相融合,經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了駱姓會稽郡望。此後至隋唐,駱姓在今河南之洛陽、內黃等地繁衍迅猛,族大人眾,成為婦孺皆知的著姓之一。並逐漸北移,在今河北、山西等地播遷繁衍。宋元兩代,稱盛於江浙一帶的駱姓,播遷到今福建、廣東,待成為閩粵兩地的較大家族後,又逐漸播遷雲貴等地。明初,山西駱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浙江、河南、河北、山東、北京等地。明中葉以後,閩、粵等沿海省份之駱姓有渡海定居臺灣者。滿清入關後,有八旗姓改為駱姓者,加之河北等省駱姓人入居京城,使北京之駱姓漸多。如今,駱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廣東、貴州、北京等省市多此姓,上述三省市之駱姓約佔全國漢族駱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號 駱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會稽郡,秦治所在吳(今江蘇吳縣),東漢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2、河南郡,治所在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3、內黃縣,治所在今河南內黃。
堂號:“才子”、“河南”、“甌香”等。?
宗族特徵 1、駱姓揚名,始於東漢陳留相駱俊,而駱姓最知名人物當為駱賓王。2、駱姓來源龐雜,時至今日,許多駱姓人家已難準確辨析已出自何支。3、明清兩代駱姓進士及第者共三十七人,以南方人居多,北方僅兩名。其中駱成驤為唯一一名狀元,也是清代四川唯一一名狀元。
名人精粹 駱統:會稽烏傷人,三國時吳國名將。年二十,拜為烏程相,有惠政。後官至建忠郎將,遷偏將軍,封新陽亭侯,後為濡須督。駱牙:臨安(今屬浙江)人,南朝陳將領。樑文帝任吳興太守時,其為將......餘下全文>>
2015年駱姓在全國姓氏排名第幾?
這個所謂的2015年的新百家姓,實際上是來源於201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的,最新的還沒有出來。
駱姓在這個新百家姓中排名163。
王李張劉 陳楊黃吳 趙周徐孫 馬朱胡林 郭何高羅
鄭樑謝宋 唐許鄧馮 韓曹曾彭 蕭蔡潘田 董袁於餘
葉蔣杜蘇 魏程呂丁 沈任姚盧 傅鍾姜崔 譚廖範汪
陸金石戴 賈韋夏邱 方侯鄒熊 孟秦白江 閻薛尹段
雷黎史龍 陶賀顧毛 郝龔邵萬 錢嚴賴覃 洪武莫孔
湯向常溫 康施文牛 樊葛邢安 齊易喬伍 龐顏倪莊
聶章魯嶽 翟殷詹申 歐耿關蘭 焦俞左柳 甘祝包寧
尚符舒阮 柯紀梅童 凌畢單季 裴霍塗成 苗谷盛曲
翁冉駱藍
百家姓裡面有姓駱的嗎?
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頗廣,今北京,天津武清,河北辛集,山西太原,山東平邑,江西崇仁,江西九江,廣東新會,廣西田林,雲南隴川,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彝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有此姓。漢代有駱俊,陳留相;唐代有駱賓王,詩人;明代有駱文盛;清代有駱秉章,四川總督。
來源一源於姜姓,出自齊國姜太公之後裔公子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源二
源於嬴姓,出自殷朝紂王時大臣惡來之玄孫大駱,屬於以國名為氏
。 來源三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王孫駱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鄭國有一位大夫名叫姬駱,為王孫貴族,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世代稱駱氏至今。姬姓駱氏族人皆尊奉嬴姬駱為得姓始祖,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
來源四源於媯姓古越族,出自秦漢時期古越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始祖
姜太公、嬴大駱、姬駱、媯搖。名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又稱呂尚、呂望,號太公望。商末周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匡扶文王興周,輔佐武王滅紂,是周朝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於齊,建都營丘(今山東淄博東),授以征討五侯九伯之特權。姜太公之後有公子駱,為別他族,子孫以其名為氏,稱駱姓。因姜太公功高蓋世,智慧超群,於是駱姓子孫便奉姜太公為駱姓得姓始祖。 駱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三十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百零四位,人口約一百四十五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91%左右,多以河南、會稽、內黃、洛陽、遼東為郡望。 如今訂駱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廣東、貴州、北京等省市多此姓,上述三省市之駱姓約佔全國漢族駱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今河北省的保定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防城港市、桂林市、合浦市、柳州市、恭城縣,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市、漳州雲霄縣、蒲田市,河南省的開封市、潢川縣、光山縣、桐柏縣,廣東省的廣州市白雲區、花都區、湛江市、高要市、河源縣、信宜市、汕尾市陸豐縣、珠海市、樂昌市、惠州市龍川縣、徐聞縣,甘肅省的天水、民勤縣、武威市,湖南省的桂陽縣、永州市新田縣,浙江省的杭州市、紹興市、義烏市、麗水市、安吉縣,江蘇省的鹽城市、宿遷市、連雲港市、蘇州市、泰州市、徐州市、南京市句容縣、泗洪縣、興化市,湖北省的陽新縣、黃岡市蘄春縣、黃石市、大冶市、增城市、浠水縣、應城市、十堰市、赤壁氏、宜昌市、宜城市、黃梅市、麻城市,貴州省的普定縣、興義市、盤縣、都勻縣、普定縣,安徽省的六安市壽縣、宿州市、繁昌縣、舒城市、無為縣、定遠縣、泗縣、廬江縣,江西省的南昌市、德安市、贛州市於都縣、崇義縣、遂川縣,山東省的濟南市、長島縣、鄒城市、濟寧市、菏澤市、齊河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峨眉山市、瀘州市古藺縣、安嶽縣、資中縣、廣安市嶽池縣、珙縣、峨眉山市,雲南省的昭通市,吉林省的長春市,遼寧省的葫蘆島市綏中縣,重慶市的萬州區、巴縣、忠縣,天津市的寶坻縣,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的淡水縣、宜蘭縣,越南,朝鮮、韓國,日本,美國等地,均有駱氏族人分佈。
想知道百家姓中姓駱的排第幾,有多少人,主要分佈 求大神回覆 15分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楮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範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於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餘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 舒 屈 項 祝 董 樑
杜 阮 藍 閩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丘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經 房 裘 繆 幹 解 應 宗
丁 宣 賁 鄧 鬱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麴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鬆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 甘 斜 厲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薄
印 宿 白 懷 蒲 邰 從 鄂
索 鹹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陰 鬱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郤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郟 浦 尚 農
溫 別 莊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歐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 查 後 荊 紅
遊 竺 權 逑 蓋 益 桓 公
万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于 單于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鮮于 閭丘 司徒 司空
丌官 司寇 仉 督 子車
顓孫 端木 巫馬 公西
漆雕 樂正 壤駟 公良
拓拔 夾谷 宰父 穀梁
晉 楚 閻 法 汝 鄢 塗 欽
段幹 百里 東郭 南門
呼延 歸 海 羊舌 微生
嶽 帥 緱 亢 況 後 有 琴
樑丘 左丘 東門 西門
商 牟 佘 佴 伯 賞 南宮
墨 哈 譙 笪 年 愛 陽 佟...餘下全文>>
百家姓對聯:駱姓對聯及駱姓來歷,駱姓宗祠聯
上聯:經書博治內黃郡;
下聯:鼎鼐調和才子堂。
——全聯典出駱姓的郡望和堂號。
上聯:臨海文驚皇后;
下聯:綺蘭畫入甌香。
——上聯典指唐代文學家駱賓王。
上聯:質甫文衡抒兩典;
下聯:旗門驍勇冠三軍。
——上聯典指明代翰林院編修駱文盛。
百家姓中有姓洛的和姓駱的嗎?
我同學姓駱你說有不?
求採納
百家姓中"姜"姓的由來與歷史 40分
姜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個古老的姓氏之一,有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2位。姜姓源自炎帝神農氏,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姓。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另外,姜姓還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例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當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目錄
姜氏起源
遷徙分佈
姜姓名人姜子牙
姜小白
姜維
姜夔
姜才
姜立綱
姜肱
姜彭
姜宸英
姜宜
姜思周
姜炳璋
薑桂題
姜鏡堂
姜東
姜亮夫
姜姓郡望
姜姓堂號
姜姓輩分
姜姓諸氏姜氏起源
遷徙分佈
姜姓名人 姜子牙
姜小白
姜維
姜夔
姜才
姜立綱
姜肱
姜彭
姜宸英
姜宜
姜思周
姜炳璋
薑桂題
姜鏡堂
姜東
姜亮夫
姜姓郡望
姜姓堂號
姜姓輩分
姜姓諸氏
展開 編輯本段姜氏起源
姜姓起源有三: 1、炎帝神農氏。《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 炎帝神農氏
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姜姓始自炎帝。 2、出自桓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唐代上元時有桓姓者改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據《宋書·吐谷渾傳》所載,宋時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滿八旗姜佳氏改為姜姓;除此以外,今滿族、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編輯本段遷徙分佈
(1)、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嶽始祖伯夷,輔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呂國,復賜以祖姓姜,以續炎帝香火。炎帝部分子孫,在歷史的程序中,由於各種原因,易為其他姓氏,姑且不論。夏商以來,姜姓,分為齊、許、申、甫四國,世顯諸侯,居戎狄者為姜戎氏,系古戎一支,為 姜姓
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發源地,姜姓得姓則是在今河南南陽一帶。姜尚建立的齊國,表明姜姓又發源于山東淄博一帶,田和滅齊後,姜子牙的後代子孫散居各地。金學孟曰:“其中一支西遷甘,史誤為姜戎,其實為中原炎帝部落後裔”。 (2)、“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建立始祖是呂國的呂尚(潘承祥語)”。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嶽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嶽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和封底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呂為姓。也有姜姓《左傳-桓公十八年》述其事(此為《左傳》中第十五項用“通”記載之事):“公將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於車。”這些婚外戀活動,《春秋》載作“純客觀報告”狀。如“夏,夫人姜氏如齊師”。 (3)、戰國時期(據史書記載),田和滅齊姜子牙後代西遷移西戎---姜戎一支,東漸入陝,公元前368年,為秦所迫,遷至晉南。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西漢以前,姜姓,其後代繼續東歸河南等地,不斷繁衍發展,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譁)大族,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西漢初,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西漢為充實關中人口,時劉邦採納婁敬建議,遷六......餘下全文>>
怎麼介紹姓氏--姜
姜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個古老的姓氏之一,有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2位。姜姓源自炎帝神農氏,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姓。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另外,姜姓還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例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當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姜氏起源
姜姓起源有三:
1、炎帝神農氏。《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姜姓始自炎帝。
2、出自桓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唐代上元時有桓姓者改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據《宋書·吐谷渾傳》所載,宋時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滿八旗姜佳氏改為姜姓;除此以外,今滿族、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遷徙分佈
(1)、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嶽始祖伯夷,輔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呂國,復賜以祖姓姜,以續炎帝香火。炎帝部分子孫,在歷史的程序中,由於各種原因,易為其他姓氏,姑且不論。夏商以來,姜姓,分為齊、許、申、甫四國,世顯諸侯,居戎狄者為姜戎氏,系古戎一支,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發源地,姜姓得姓則是在今河南南陽一帶。姜尚建立的齊國,表明姜姓又發源于山東淄博一帶,田和滅齊後,姜子牙的後代子孫散居各地。金學孟曰:“其中一支西遷甘,史誤為姜戎,其實為中原炎帝部落後裔”。
(2)、“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建立始祖是呂國的呂尚(潘承祥語)”。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嶽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嶽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和封底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呂為姓。也有姜姓《左傳-桓公十八年》述其事(此為《左傳》中第十五項用“通”記載之事):“公將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於車。”這些婚外戀活動,《春秋》載作“純客觀報告”狀。如“夏,夫人姜氏如齊師”。
(3)、戰國時期(據史書記載),田和滅齊姜子牙後代西遷移西戎---姜戎一支,東漸入陝,公元前368年,為秦所迫,遷至晉南。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西漢以前,姜姓,其後代繼續東歸河南等地,不斷繁衍發展,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西漢初,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西漢為充實關中人口,時劉邦採納婁敬建議,遷六國貴族後裔的關東豪族於關中,關東大族遷至關中,姜氏望族被迫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遂世居天水(今屬甘肅),又返回西戎故地,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
(4)東漢末、三國---姜維盛於甘肅天水。後姜氏已有徙居到今四川者,姜詩盛於廣漢(今四川謝洪南)。姜維降蜀後,其後裔居川。漢代到唐代,天水一直是“姜氏發展繁衍中心(姜方語)”。兩晉南北朝時期---為避戰亂,姜族紛紛從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四川姜族遠隔中原,故歷千餘年長盛不衰,代有顯官(張友茂語)”。
(5)、唐代,四川姜族一支,出蜀北,轉漢中,入天水,繼續融入......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