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聖諦?
佛教中四聖諦是什麼?
四聖諦是指,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
四聖諦的次序
一、苦諦:說明世間是苦果。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應該遍知,這是世間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轉。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醫治它。
二、集諦: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將之斷除。這是世間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轉,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
三、滅諦:說明解脫與證果。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這是指出世間的果,就是解脫、清淨的境界--涅盤。
四、道諦:說明離苦的道路。我們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藥,應該修學。這是指出世間的因,我們應該學習、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後就可解脫生死。
佛教的基本教義中關於“四聖諦”具體的解釋?
1、苦諦。苦是受逼迫苦惱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輪迴的苦惱。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時的苦惱;二為壞苦,是享受快樂結束時的苦惱;三為行苦,謂不苦不樂時,為無常變化的自然規律所支配的苦惱,包括生、老、病、死在內。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陰盛苦。佛教認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會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2、集諦。亦名習諦。集是積聚感招之意。說一切眾生,常時以來,由於貪瞋愚痴的行動,造成的善惡行為的業因,能感招將來的生死苦果。 3、滅諦。亦名盡諦,為息滅、滅盡之意,滅盡三界內之煩惱業因以及生死果報,稱為滅,也稱了脫生死,從此不再受三界內的生死苦惱,達到涅槃寂滅境界,即為解脫。 4、道諦。道為通達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這種道路是達到寂滅解脫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認為道諦是指八正道。以後大、小乘又各有發展。佛教認為依道諦去修行,就能達到寂滅解盯的滅諦。由此途徑確實可以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
佛教中的“四聖諦”與苦,集,滅,道”是什麼概念
一、四聖諦與“苦,集,滅,道"就是一個意思。
二、四聖諦,佛教用語,即苦、集、滅、道四諦。苦為生老病死,集為召集苦的原因,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完全解脫實現涅盤境界的正道。
三、釋義:
苦諦
苦即三界輪迴生死苦惱之義,凡是有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經中說有無量眾苦,但就身心順逆緣境,總有三苦、八苦。三苦,從其逆緣苦惱,正受苦時,從苦生苦,名苦苦;從其順緣,安樂離壞時而生苦惱,名壞苦;生老病死剎那變異而生苦惱,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盛陰苦。外有寒熱飢渴等苦惱之身苦,內有煩惱之心苦,所有諸苦皆歸苦諦所攝。
集諦
集謂積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由貪嗔痴等煩惱,造積善惡業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滅諦
又名盡諦,滅謂滅二十五有,寂滅涅盤,盡三界結業煩惱,永無生死患累。
道諦
道謂修戒定慧通向涅盤之道,總有七科:一、四念處,二、四正斷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或七菩提分,七、八聖道或八正道。此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簡述佛教的四聖諦和六道輪迴理論
佛教的四聖諦是苦集滅道,是十二因緣的一個簡化,前一個為後一個果,後者為前者的因,苦為果,集為因,滅為果,道為因。
總的來說四聖諦貫徹了佛教的所有,只是不同派別和不同乘之間的發揮不同,在佛教來說,之所以要修行就是因為苦,生老病死是苦,分別離合是苦,因為一切萬物都遵循無常的規律,沒有永恆的事物,因此生出了種種苦,因為有苦所以要離,而四聖諦就是這樣的一個總結。
苦果是因集而出,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業力被煩惱所引發出來;集取就是煩惱在造業。因為我們過去造種種的業形成力量,加上過去與現在種種煩惱的引發,使我們受種種苦。所以這個集聖諦所要講的就是煩惱以及煩惱所造的諸業行。
簡單來說集就是因無明煩惱而生出的種種業障,因為無明煩惱,見思之惑而生出種種苦果,六道輪轉。
因為苦所以要斷除苦果,這樣就有有了後面的滅道兩諦,知道了苦是因集而生,所以滅除無明煩惱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滅,即是涅槃。證入那個究竟的境界中。
而如何證入所需就是道諦,道是出世間的因,解脫苦的方法,通往涅盤之路稱為道。這裡的道有八正道,又因為這八正道而有三十七助道品,修行此道諦而證入究竟涅盤,永離生死苦海。
六道輪迴本身是古印度的一種說法,並非佛教獨有,後來佛陀將其發揚並深入,六道指的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三善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三惡道,這裡的六道不光是物理空間,也是心的境界,心若生嗔恨則如地獄,心若貪著,則如餓鬼,心若愚痴,則如畜生,守五戒,則能成人身,行五戒十善則成就天人,雖然行善,但心生嫉妒,宛若修羅。
六道是大的分別,各自有其共業,同一道中又有別業,比如人道有乞丐也有皇帝,畜生道有金翅鳥、龍等等也有牛羊牲畜等,這些別業又各自根據個人所行而生出。
但無論身處六道中哪一道,都是有生有滅的,沒有永恆的,所以天人終有淪落,地獄終有出世,而從無始以來,我們每個人都在六道中不停的打轉轉,時而上時而下,除非有一日斷除無明業障,破除我執,證果而出,方能出離輪迴,了斷分段生死
誰能通俗淺顯的講解一下佛教的四聖諦(四法印)? 50分
師兄 安好
四聖諦不同於四法印,四法印是用來檢查自己所悟的內涵、是否符合真實的佛法;而四聖諦則是修行的內涵。四聖諦若細說,可涵蓋大乘與小乘,今者,在下只略說小乘之四聖諦:
小乘所親證的四聖諦,簡單來說就是要斷我見,將世俗人心中所認定的自我殺掉、否定掉,進而修除對自我的執著,使得繼續投生下一世的動力滅除,解脫生死的輪迴,即是四聖諦之核心。
那麼,四聖諦包含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四個層次,所謂知苦,就是要知道我們當下的這念心、這個覺知心,也就是意識,就是眾苦的根本,也必須去證知這個覺知心意識是無常、是假藉許多因緣才能出生、存在的、本身就是苦、不自在的。 能夠如實了知意識心的虛妄、不是真實的我,才是如法的知苦。
而斷集,則是知苦後,證知意識無常無我,而斷除我見以後,以這個解脫智慧在生活當中,漸次斷除對自我的執著,不再收集會引發下一世生死輪迴的後有種子,即是斷集。
至於慕滅,則是必須知道,自我身心滅除後,仍有一常住不壞的真如心;因此,若能捨離對自我的執著、樂於滅盡自我不在生死輪迴、能接受自我滅盡、三界中不再有我之後,這樣的滅盡無餘並不是斷滅空無,自己本具的真如心仍是如如不動,只是不在這世間中現行運作了。
最後的修道,則是斷除最後一分的自我貪愛,只要對自我的存在還有一分愛、還有一分喜悅,就無法將我執滅除,那麼這一功死後,因為對自我之執著尚未滅盡,就會促使真如心去入胎下一世的色身,然後再一次的生死輪迴。 因此,修行者只要將自己最後一分的我執斷除,事實上是可以確認自己不會在有下一世的輪迴,生死輪迴的現象到此終止,死後、三界中從此無我、即便窮盡諸佛如來的天眼明,也再也找不到此人了,因為滅盡無餘了。
這就是四聖諦取證的次第,最終就是親證無餘涅槃: 滅盡自我不再世間輪迴生死。 然而,千萬不能誤會是自己進入無餘涅槃這個境界,因為"自我"都滅盡了,又是誰入無餘涅槃呢?
最後,為了讓有緣者不至於誤會意識與真如心是同個心,在總結性的說明如下:
小乘解脫道所要滅盡的意識心,就是我們平日會喜怒哀樂、有感情、有見聞覺知的這個心,看到任何人事物、知道美醜、遠近、明暗、善惡的這個心、聽到任何聲音、知道吵鬧安靜、悅耳難聽、男人聲女人聲的這個心、想要修行解脫的這個心、想要吃喝玩樂、享受於五欲的這個心,都是意識心,說穿了,這心正是世俗人乃至未斷我見的學佛人,所認定的自我。
但是這個心無常、不真實也不自在,想要解脫而遠離生死輪迴的苦海,就必須看清這個大賊的虛妄,別再被其所騙了。
為了這個心,人犯錯的時候總是想隱藏,因為怕自己受傷。
為了這個心,對於渴望的我所(譬如男人女人、財富地位),明爭暗奪。
為了這個心,處處用各種手段方便,來維護其尊嚴。
那麼,若要解脫,就徹底的否定自我吧,徹底的觀察自我的虛妄、無常,不再愛樂、護惜這個"我"
。而四聖諦就是為了要滅盡這個虛幻的假我,不再受生死而施設的法。
佛教講的“四聖諦”指的是什麼
四諦是釋迦牟尼體悟的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四諦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以及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
佛教中的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是什麼?.txt
四聖諦的次序
一、苦諦:說明世間是苦果。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應該遍知,這是世間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轉。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醫治它。
二、集諦: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將之斷除。這是世間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轉,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
三、滅諦:說明解脫與證果。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這是指出世間的果,就是解脫、清淨的境界--涅盤。
四、道諦:說明離苦的道路。我們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藥,應該修學。這是指出世間的因,我們應該學習、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後就可解脫生死。
八正道
(一)正見,又作諦見。即見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去善向善,於此世彼世自覺自證成就。
(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別、正覺或諦念。即謂無慾覺、恚覺及害覺。
(三)正語,又作正言、諦語。即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
(四)正業,又作正行、諦行。即離殺生、不與取等。
(五)正命,又作諦受。即舍咒術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之具。
(六)正精進,又作正方便、正治、諦法、諦治。發願已生之惡法令斷,未生之惡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長滿具。即謂能求方便精勤。
(七)正念,又作諦意。即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等四者。
(八)正定,又作諦定。即離欲惡不善之法,成就初禪乃至四禪。
十二因緣
無明:人與生懼來的矇昧無知
行:由無知而引起的各種慾望和意志
識:由慾望和意志引起的人的精神統一體
名色:由識引起的人的精神和肉體
六處;指人的六種感覺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即心)
觸:指感覺器官與外界事物的接觸
受:通過接觸而引起的苦樂感覺
愛:由感覺而引起的對樂的事物產生的貪愛之心
取:由貪愛而產生的追求和執著之意
有:因追求和執著而造成的生死環境
生:有了生的環境就有生命的產生
老死:有生就必有衰老和死亡
佛陀說世間上無論那一個修行者,如果他不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的三法印,他就不能認識諸法的根本;他如果不修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八聖道,他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就不能獲得自在和解脫。佛陀所說四聖諦十二因緣,是宇宙人生真理,
佛教根本教義, 有關四聖諦
佛法中四諦的苦,不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種境遇,而是指人在經受這些境遇時,心的變化,也即是說,苦,是自己心的感受,是苦惱,而不是苦難,所謂“受苦”,是我們自己的心在感受我們各種心思各種行為,因為不滿足不如意而得到情感感受就是受苦,即我們自己在接受丹惱。
佛法認為,苦的根源是無明,是不理智的思維,而這種無明思維是各種心的妄想和執著,而各種妄想和執著實際是慾望的不能滿足,因此,是慾望的過度造成我們的苦惱,而後有苦受、樂受和沒有意義的感受。因此在佛經中,佛祖還經常說“五蘊是苦”。
所以,我們應該知和覺的,是自身。
佛教 心經為何說無苦集滅道!這與四聖諦矛盾嗎
並非矛盾。佛說法要看大家的根機,按其接受能力來說法。
苦、集、滅、道是聲聞乘的四聖諦,由此修習可得聲聞四果。這是常說的小乘佛法,能度自己。
而“無苦、集、滅、道”是出自大乘的重要經典《大般若經》
這一段宣說的是大乘第一義諦的法義。
第一義諦是不可說不可思之法。離分別相,不可說,不可思之法。
因佛性本來清淨,不垢不淨,並無分別心念。無分別自然無苦集滅道
但這裡說的無,並非是真的沒有,而是說其無自性,沒有定法叫苦、集、滅、道。
就像對小學生就講基礎的算術公式,加減乘除,講高階的理論對他們來說有如天書。當然有聰慧一些的孩子,可以適當的為其延伸一下。
等到了大學,就可以講複雜一些的微積分,幾何理論等等。
循序漸進。
佛也是一樣,雖然願為眾生宣說甚深第一義諦,但眾生根機相差萬別,不能解了,就暫為宣說聲聞乘中乘義理。先使其脫出輪迴,再加以引導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