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信仰?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6日

納西族有什麼宗教信仰

納西族信仰東巴教baike.baidu.com/view/183109.htm

納西族人的性格特點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維西、香格里拉(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裡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現有人口為324679人。

宗教文化

東巴教是納西族的特有宗教。東巴文化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納西族原來信仰東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農曆記年。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其中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

贊助廣告

屆時家家都要宰殺年豬,製作酸肝,釀製米酒。除夕之夜要殺雞、燉豬頭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時,如家裡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擺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

初一早餐禁葷食,初二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請客吃飯和互贈紅糖、紅餅、點心等禮物。

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無掌教人的村寨,推選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並宰殺輪流餵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

祭前要清掃場地,搭棚。

日常生活中

納西族重信用講義氣,一般不計較客人因不懂納西族的習俗禮儀而產生的過失,但很看重平等與信用,所以在與納西族交往時有什麼要求最好能直接說明,不可欺瞞哄騙。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歡在簷廊下,晚間待客多在正房堂屋。如在木楞房裡,則在火塘邊。座位雖無嚴格區分,但講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別。如在飯桌或火塘邊,其正位稱"上八位"或"格故魯",是老人的優先位子。因此,到納西族人家裡,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請,也要把"上八位"讓給老人,進餐時,更應先請老人和長輩入座,切不可主動佔據。如果有老人進來,年輕人要起身讓座,主動問候。有老人的場合,不可高翹二郎腿。在會客和飲食場合要坐姿端正,忌高聲喧譁、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飯桌橫檔,當主人敬菸酒、盛飯時,宜用雙手相接,並表謝意。吃飯忌把筷子豎插在飯裡(因為把筷子插在飯裡在死人上香的時候才會出現),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連不斷地夾菜。一般夾菜時要招呼旁人一起動筷,夾一次,停一會兒,待上一口下嚥後再夾第二箸。注重節約,不得浪費糧食。不要在碗底留剩飯。如果坐二人凳,在瀘沽湖地區,不得隨意進入姑娘的"花樓",不要詢問"阿夏"的情況。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祭祖先、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跨豎在大門的"陸"石、"色"石,忌跨火塘,年青人不得在火塘邊脫鞋烘腳。在火塘邊烤火的時候聽見“火笑”要添柴,為添財發財之意。忌坐在門檻上和在房簷灶頭邊上吃飯,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不得在家中唱情歌,小孩不得拿著一頭未熄的棍子或炭頭耍玩,一是危險,二是稱會做噩夢。公公不得進入媳婦的臥室。有人出遠門或出去做生意時候不能隨出門人而掃地,太陽落山後不能掃地。客人在座不能掃地。不得在客人離去時馬上關門,應送客人至大門外。不宜在大庭廣眾下晾晒女性內衣褲,不可將褲子、裙子晾晒在主人進出的通道上方。忌戴斗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晚上點火回家,忌把火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臥室。早晨忌講晚上做的夢。孕婦不能爬結果子的樹木,不能從韁繩上或釣魚竿上跨過。忌吃不見血的肉。禁止汙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忌反手給人添飯、倒水。忌喝他人喝過的殘酒、殘茶。 參加"祭天"或"三多節"的人,事前要淨手,並要跨過由杜......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納西族的文化

納西族族組織普遍存在於納西族中。家族由幾戶至若干戶共尊一個始祖的血緣親屬組成。在麗江、維西、中甸等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納西族地區,家族依照父系血統而組成。麗江納西族的家族關係有這樣的稱呼:“丁吉”、“丁支”、“丁化”和“崇窩”。納西人把父系親族視為“骨”,母系親族視為“肉”。“崇窩”之“窩”即來自父系親族“窩闊”之“窩”,即父系親族的根骨,“崇窩”即由一個男性遠祖後裔組成的有血緣親屬關係的家族組織。 麗江納西族曾有“梅、”、“禾”、“肆”、“尤”4個氏族,“梅”與“禾”東部方言區的納西族多數屬納西古氏族“梅” “禾”兩支後裔,西部方言區的納西族多數屬納西古氏族“束”“尤”兩支後裔。新中國成立後,在麗江、維西等地的納西族中,家族之上的氏族組織早已消失。 明代納西族木氏土司是自明太祖時起封授的世襲“土官知府”,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世代佔有當地土地和民眾,有很多莊園。民眾則分為百姓和莊奴兩種。百姓有人身自由,要服各種勞役、兵役;莊奴則直接在木氏莊園中勞動。木氏土司以“官姓木,民姓和”來區分貴族和平民。土司府設“大把事”(分文武)、把事和通事等職,有稱為“五虎十四彪”的大小頭人。 1949年以前,永寧納人(摩梭人)社會中存在著“司沛”(漢稱貴族)、“責卡”(漢稱百姓)、“俄”(漢稱俾子,即奴婢)三個等級。 “司沛”等級是從土司家族分裂出來的貴族集團。土司把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分給斯沛等級佔有,並允許他們佔有水源、草場和山林,以及數量不等的俄和大量的畜群。斯沛等級對其佔有的土地和牧場有穩固的佔有權,可以世襲、轉贈和出租,也可以在本等級內部買賣,不得賣出斯沛等級之外,最高所有權仍屬於土司。斯沛可以擔任土司政權中的各種官職,享有很多特權,不論政治地位、經濟狀況如何變化,其貴族身份是世代不變的。當權的斯沛,有審理案件、調解糾紛、進行超經濟剝削的特權。一般的斯沛,享有建住瓦房,穿綢緞和黃、紅、藍色衣服,不服勞役,不交錢糧雜派等優待。 “責卡”等級是由氏族公社成員演變而來的封建農奴。他們被束縛在封建份地上,世世代代在人格上依附於封建領主,向領主服勞役和交納實物貢賦。責卡有內外之分,土司直接控制的稱內責卡,由各個管人管理的稱外責卡。內責卡以服勞役為主,外責卡以交納實物貢賦為主。內責卡又有黑、花、白之分:凡在土司自營地中的八至十二塊土地上服役的,稱黑責卡;在二至七塊地上服役的,稱花責卡;在一塊土地上服役的,稱白責卡。外責卡除交納實物外,一般服勞役數天,內外責卡的這份勞役,土司不準用錢贖取,只能僱人代役。 “俄”等級是由家庭奴隸、罪犯、外來民族和等級下降的責卡構成的。他們大部分屬於土司、總管、堪布等當權斯沛佔有,少數屬於責卡等級中的頭人和個別富裕的俄。俄等級的身份是世襲的。根據服役情況的不同,又分為白、花、黑三種。擔任土司的基層官職的,稱白俾子,一家之內只有男子或女子服役的,稱花俾子,全家男女都服役的,稱黑俾子。俄是按性別世襲的;即男子為俄的家庭,其後代男子全都是俄;女子為俄的家庭,後代女子全都是俄;男女均系俄的家庭,則後代所有男女一律是俄。但不服役的男子或女子,實際上還是主子的俄,主子需要時,仍可抽調他們去短期服役。個別俄經主子允許,可用錢贖免自身的勞役,然而既不能延及子女,更不能改變整個家庭的等級地位,其子女成年後,必須承襲服役,仍然是主子的俄。 除少數單身俄外,俄等級有自己的家庭和少量的財產,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權利。他們佔有主子給予的一架左右耕食地(架,是寧蒗、鹽源一帶納西族計算土地面積的單位,實際面積相當於二至四畝)。多的不超過三架。納西語稱“厚垮魯布”,意為“一碗稀飯......餘下全文>>

納西族的民風民俗簡介

納西歌曲主要有打跳歌,東巴吉日經,納西淨地,納西酒歌等等,其中納西淨地最為有名風靡古城。

【風俗習慣】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

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大體與漢族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繡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寧蒗納西族婦女著長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頭,佩大銀耳環。

【習俗】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能蹺二郎腿;也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臥室和女孩的"花樓 ",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

【食俗】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醃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儲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粑等。

【節日】

海坡會 在雲南永寧納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個神祕美麗的瀘沽湖,在湖的兩岸,俯臥著一個雄奇的山峰――獅子峰。獅子峰是納西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幹木”。她絕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為之傾倒。不過她和永寧納西人一樣,沒有固定的丈夫,過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眾山神都要到永寧與幹木女神聚會娛樂,接受祝福。後來,納西人在農曆七月二十五日這天,都要歡聚瀘沽湖圈,參加一年一度的海坡會,人們載歌載舞,盡情娛樂,一是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儀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們平安,五穀豐登,畜牧興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機,互結“阿注”。

三朵節

三朵節是雲南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初八舉行。

相傳,遠古時代,納西先祖三朵曾在這裡降服了妖魔,從那以後,每年農曆十月初八日,人們彙集到三朵廟裡祭拜保護神三朵。祭品有整豬、全羊、雞、魚等。

節日期間,納西族男女老少踏著遊春賞花,小夥子騎上駿馬,進行撥旗、拾銀圓賽馬活動,勝者,倍受姑娘們的青睞。晚飯後,人們圍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納西姑娘跳起歡快的“阿哩哩”。

棒棒會

納西族的商貿節日也比較多。雲南麗江縣的納西族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舉行“棒棒會”,以交流竹木農具為主要內容。據記載,這種集市活動自明朝起就有了。按照納西族傳統,正月十五是小年,小年之後開始春耕生產,棒棒會正好為準備農具提供了一個機會和場所。這裡犁耙、鋤頭、鐮刀、竹筐、揹簍、扁擔等等一應俱全。納西族農民每年要更換一些帶把柄的農具的木把,所以把這種農具交易會稱為“棒棒會”。棒棒會上也有出售花卉、果木樹苗、盆景、傢俱及家庭生活日用品的。

搶婚遺風在部分納西族地區,仍存在著一種“搶婚”遺風。這也......餘下全文>>

納西族藏傳佛教是什麼教派

噶瑪噶舉派在藏傳佛教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教派,它開創了藏傳佛教歷史上活佛轉世制度的先河,在雲南藏傳佛教史上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噶瑪噶舉派約於11世紀末至13世紀中期傳入納西族地區。噶瑪噶舉派從創立者杜鬆欽巴開始便注重在康區的發展,在康南一帶有很大的勢力,該派自傳入雲南納西族地區後,便得到木氏土司的大力支援,與木氏土司關係密切,因而在西部納西族地區影響很大。

噶瑪噶舉派傳入納西族地區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諸多宗派的重要宗派之一。“噶舉”一詞本意是指佛語,可理解為佛語或教授。噶舉派注重對密法的實際修煉,而對密法的修習又必須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來進行。由於噶舉派僧人著白色袈裟,後人學者又稱其為“白教”。

噶舉派形成於藏傳佛教“後弘期”,由瑪爾巴譯師開創,經米拉日巴瑜伽師的繼承,最後這一教法傳承落到達波拉傑大師肩上,才正式建立併成為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支系最多、最龐雜的一大宗派。噶舉派的四大支派是:噶瑪噶舉派、察巴噶舉派、跋絨噶舉、帕竹噶舉。

北宋中期,噶瑪噶舉派著名大師第一世杜鬆欽巴在康區傳經佈道,到現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太子雪山和雞足山朝拜,途經迪慶、麗江、大理,與沿途的藏族、納西族、白族首領廣泛接觸。”公元11世紀末,噶舉派分別從西藏和康區兩路傳入雲南德欽、中甸(香格里拉)、維西、麗江、寧蒗永寧等藏族、納西族和普米族地區。據有關學者對噶舉派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的母寺八蚌寺的調查證明,元、明兩代康區的噶舉派與雲南噶舉派有密切的聯絡。噶瑪噶舉派約於宋寧宗時由杜鬆欽巴自西藏傳入康區,經元明兩代得到發展,該寺系由第一代大司徒所建,因得到歷代封建統治者及德格土司的大力扶持,勢力有了很大發展,該寺即為德格土司五大家廟之一。八蚌寺在噶瑪噶舉派中地位很高,僅次於主寺——後藏楚普寺,同為噶瑪噶舉派在康區的聖地。寺轄分寺分佈於四川德格、鄧柯、康定、丹巴、稻城、雲南麗江以及青海等地。公元1268年,第二世噶瑪拔希繼續第一世噶瑪巴杜鬆欽巴的佛行事業,自大都(今北京)回到康區傳經佈教時,到德欽路過梅里雪山一帶,禱文以祭祀德欽境內神山梅里雪山主峰——神山卡瓦格博,並尊稱“絨贊卡瓦格博是一切智慧和世間的神殿。

噶瑪噶舉派對納西族的影響:“我們噶瑪噶舉派”

刊刻“麗江版”大藏經

噶瑪噶舉派在納西族首領木氏土司家中得到極其崇高的地位,木氏土司在與噶瑪噶舉派上層僧人建立起密切關係的同時,積極支援噶瑪噶舉派一切有意義的宗教文化活動。1609年,噶瑪噶舉派紅帽系法王第六世夏瑪巴卻吉旺秋建議木氏土司在麗江刊刻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並派人將自己珍藏的手抄本《甘珠爾》送至麗江作為刊刻的底本。這一手抄本是帕竹政權的闡化王時期噶舉派大譯師勳努拜和第二世夏瑪巴卻吉扎巴等高僧多次精心校訂過,被認為是準確無誤的版本。木氏土司十分高興,將該版《甘珠爾》的刻印工作定在康司寺(香格裡拉縣小中甸)進行。卻吉旺秋應邀到康司寺指導刻版工作,併為《甘珠爾》編寫目錄和後記,木增為麗江版《甘珠爾》作序。歷時15年,1623年《甘珠爾》刊刻完工,夏瑪巴應邀到中甸主持《甘珠爾》的開光儀式。這是藏文出版史上唯一一部插有漢文目錄的藏文經典。史稱“麗江版”或“麗江——理塘版”,被歷代藏學家評價為“歷史上最好的藏文《大藏經》”。

納西族人家出現轉世活佛

噶瑪噶舉派建立了與納西族互為依存、互為融入的關係。自噶瑪噶舉派傳入納西族地區後,麗江、維西的納西族家中便出現了噶瑪噶舉派的轉世活佛。餘慶遠《維西見聞記》中有:“麼些頭目的二三子,必以一子為喇嘛”的記載,還對永安區居仁村(今維西縣永春鄉橋頭)廳署通司王永善之子被認定為噶瑪噶舉派大活佛(......餘下全文>>

現在各個少數民族的信仰都是什麼?

信伊斯蘭教: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保安族、塔塔爾族。在蒙古、藏、白、傣等族中也有少量民眾信仰伊斯蘭教。

京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型別。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介紹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景頗族介紹

主要分佈在雲南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紀末葉創制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白族介紹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曆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保安族介紹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藏族介紹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佈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 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 5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

達斡爾族介紹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餘下全文>>

短文《納西族的三朵節》中三朵為什麼深受納西人的信奉?

春節:  春節,除夕宰雞,以飯和肉喂狗,用豬頭拜灶君,然後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門,全家帶著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墳上拜年。初二洗頭洗腳。初三祭天,這是整個村寨的共同活動,有的地方祭天時只許男子參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從初一到十五均不勞動,在家玩樂,青年們則隨各地習慣舉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娛活動。  棒棒會:  納西農事節日,後演變為交流竹木農具的節日,又稱老會。每當農曆正月十五,納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鎮,交流生產資料,以備春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小年:  小年是雲南省寧獲彝族自治縣永寧納西族人民的節又、也叫做牛馬年,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二日舉行,用來酬謝牧童一年來的辛勞。屆時。孩子們可得到家長縫製的新衣褲和一些食物,食物有。一隻豬前腳、兩根豬肋骨以及雞蛋、麵餅、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別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樣可在寄宿戶中得到同樣禮機一歹節日裡,歌舞和賽馬活動為大家帶來歡樂。一賽馬,也稱"跑罐子",最先到達目的地的騎手能有幸喝到頭一罐美酒。目前,組織兒童看電影,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為古老的節日又增添了新內容。  火把節:  納西族的火把節定於舊曆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天,是納西族人民僅次於春節的一次隆重節日。火把節的第一天,人們選擇又好又長的松木,劈成細條,中間加上易燃的松明,捆紮成火把。傍晚,各家門前的火把就點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節。第三天是火把節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裝飾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豐收。人們高舉火把,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農具會:  正月十五麗江農具會,正月二十日白沙農具會,都是納西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著春節活動的高潮,也是這個節慶的結束和新的一年備耕生產的開始。白沙農具會在明清時叫"白沙廟會",納西語叫"白沙堂美空棒",意即"白沙大寶積宮開門"。是明代建築"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寺廟一年一次的開門日。主要是讓人們進香拜佛。近半個世紀來,成了交流農具為主的節日,故人們名副其實地稱為"白沙農具會"。屆時,鄰近各縣農民紛紛來此買賣農具和馬匹,趕會期間熱鬧非凡。  北嶽廟會:  二月初八的北嶽廟會,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保護神或戰神"三多"的盛大節慶。北嶽廟,因南詔時曾封玉龍山為北嶽,三多廟建在玉龍山麓而得名。納西人認為三多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權威的神,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牲隆重祭祀。三多的信眾頗多,香火之旺,當居麗江所有寺廟的首位。  龍王廟會:  三月十五的龍王廟會,也叫黑龍潭會,既是納西族祭祀龍王的節日,也是各族人民的物資交流會。會期三至五天。參加廟會的人,除麗江及鄰縣各族農民外,還有大理、保山等地的商旅及一些外省客商。屆時,黑龍潭附近臨時闢出的廣場中,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滿目,人來人往,熱鬧異常。當地人民爭先購買內地來的日用百貨,外商則收購當地的土特產品。這種互通有無的關係,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會期中還伴有唱滇戲、賽馬及唱納西族民歌等文化娛樂活動。  騾馬會:  七日騾馬會,是納西族人民的又一重要節日。於七月中旬在麗江縣城西獅子山後坡上舉行。會期七至十日,以牲口交易為主。屆時,滇西北各縣及大理等地農民,攜帶土特產品到麗江出售,買回著名的麗江騾馬、銅器等。一個會期中上市或成交的牲畜達一、兩千頭左右。  朝山會:  七月......餘下全文>>

關於納西族的故事

納西族傳統節日有“正月農具會(棒棒會)”、“三月龍王廟”會(現為物資交流會)和“七月騾馬會”。此外,還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等。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裡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民族概況】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維西、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裡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現有人口為308839人。

農業是納西族的主要經濟部門,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種植大米、玉米、土豆、麥類、豆類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帶,是著名的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以享有“植物倉庫”之稱聞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納西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順利地進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並於1961年成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民繹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以往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藥,經常流行多種疾病和瘟疫;現在醫療衛生人員遍及鄉村,基本上消滅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納西歌曲主要有打跳歌,東巴吉日經,納西淨地,納西酒歌等等。

【風俗習慣】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

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大體與漢族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繡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寧蒗納西族婦女著長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頭,佩大銀耳環。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納西族傳統節日有“正月農具會(棒棒會)”、“三月龍王廟”會(現為物資交流會)和“七月騾馬會”。此外,還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等。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裡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納西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藥材和特產。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質。

【習俗】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能蹺二郎腿;也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臥室和女孩的"花樓 ",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

【婚俗】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餘下全文>>

水族崇拜什麼,呢。還有)納西族崇拜什麼;壯族崇拜什麼;哈尼族崇拜什麼;白族崇拜什麼

水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納西族信仰東巴教、藏傳佛教等宗教。

麗江納西族還普遍信奉“三朵”神,成為多種信仰的民族。

壯族的宗教多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後,佛教、道教先後傳入,建立了寺廟。1858年以後,天主教傳入,1862年基督教教傳入,但都未傳開。各家都有神龕,敬奉祖先。近現代以來,部分壯族地區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傳入。[16]

壯族本民族宗教則以摩教(MOZ)(壯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MOZ)帶有濃重的佛、道二教,特別是道教相融合為其特點。此外,神靈崇拜 民間崇拜的神靈多而雜,有自然神、社會神、守護神等等,崇拜儀式也隨諸神的功能而不同。[17]

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績主要是開創天地、創造萬物、安排秩序、制定倫理等。"布洛陀"是壯語的譯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稱,"洛"是知道、知曉的意思,"陀"是很多、很會創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裡的頭人"、"山裡的老人"或 "無事不知曉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17]

《布洛陀經詩》是摩教(MOZ)(壯族巫教)的經文,它唱誦壯族祖神布洛陀創造天地萬物,規範人間倫理道德,啟迪人們祈禱還願消災祛邪,追求幸福生活。這部經詩貫穿著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識。《布洛陀經詩》各篇都可以獨立成篇。因其相當多的內容是創造天地萬物的,可以說是壯族的創世史詩;因其唱詞是民歌,又是在祭祀時喃唱的,故又可以說是壯族宗教文學。[17]

《布洛陀》以詩的語言和形式,生動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陽、造日月星辰、造火、造穀米、造牛等的"造化"過程,告訴人們天地日月的形成、人類的起源、各種農作物和牲畜的來歷,以及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等。這部史詩滿腔熱情地歌頌了壯族祖先布洛陀這個半神半人的祖先創造人類自然的偉大功績,全詩長達萬行,自古以來以口頭方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右江、紅水河流域和雲南文山一帶傳承。[17]

大約從明代起,在口頭傳唱的同時,《布洛陀》也以古壯字書寫的形式儲存下來,其中有一部分變成壯族民間麼教的經文。《布洛陀經詩》原手抄本全部是用古壯字書寫,詩是壯族民歌五言體、押韻。在內容上,融壯族的神話、宗教、倫理、民俗為一體,思想深奧、字義艱澀;在形式上,由於千百年來的傳唱加工,語言精煉工整,有韻律,朗朗上口,其中保留了大量古壯語、宗教語,為當今所無。[17]

《布洛陀經詩》的內容從性質上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創世神話、倫理道德、宗教禁忌。它的學術價值是多方面的。《布洛陀》的內容包括布洛陀創造天地、造人、造萬物、造土皇帝、造文字曆書和造倫理道德六個方面,反映了人類從茹毛飲血的矇昧時代走向農耕時代的歷史,以及壯族先民氏族部落社會的情況。[18]

根據已整理的版本,全詩分為四個部分,共十九章。第一部分是開頭歌,包括第一章禮貌、第二章回答歌、第三章石蛋歌。第二部分是創造歌,包括第四章初造天地、第五章造人、第六章造太陽、第七章造火、第八章造米、第九章造牛。第三部分是治理歌,包括第十章再造天地,第十一章分姓氏等。[19]

在中國上世紀60年代,摩教(MOZ)被當作封建迷信橫遭禁止、批判,大量的《布洛陀經詩》遭焚燒,不少地區有巫公、巫婆,被視為封建迷信而備受打擊,甚至付出生命代價。“文化大革命”使摩(MOZ)教幾乎滅絕。上......餘下全文>>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納西族 現有人口為308839人。 民族概況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維西、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裡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   農業是納西族的主要經濟部門,主要種植大米、玉米、土豆、麥類、豆類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帶,是著名的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以享有“植物倉庫”之稱聞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納西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順利地進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並於1961年成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民繹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以往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藥,經常流行多種疾病和瘟疫;現在醫療衛生人員遍及鄉村,基本上消滅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風俗習慣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   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大體與漢族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繡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寧蒗納西族婦女著長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頭,佩大銀耳環。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納西族傳統節日有“正月農具會(棒棒會)”、“三月龍王廟”會(現為物資交流會)和“七月騾馬會”。此外,還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等。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裡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納西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藥材和特產。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習俗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婚俗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 食俗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 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醃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儲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納西族信仰?
納西族傳統節日?
納西族服飾?
納西族主要姓氏有哪些?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
納西族特點?
壯族信仰什麼教?
納西族服飾特點?
納西族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