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都有什麼花燈?

General 更新 2025年02月05日

元宵節有哪些花燈

你好,朋友!

有生肖燈、龍燈、獅子燈、老虎燈、嫦娥奔月燈、天女散花燈、孫悟空大鬧天宮燈。“空中報喜”、“孔雀開屏”、“天女散花”火箭燈、飛船燈,機器人燈等。

元宵節花燈都有哪些樣式

1、走馬燈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仙音燭和轉鷺燈(唐)、馬騎燈(宋),漢族特色工藝品,亦是傳統節日玩具之一,屬於燈籠的一種。常見於元夕、元宵、中秋等節日。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象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走馬燈內的蠟燭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馬燈時要放正,切勿斜放。

贊助廣告

2、骰子燈

3、圓燈

4、關刀燈

關刀燈是按照傳說中的關公生前使用青龍偃月刀而製作成的。它和扛燈、兔子燈一起出遊,有保護平安的喻意。這裡的遊燈習俗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從正月十三至十五夜晚,由前門村開始,先從出燈村遊起,遊遍四村。

5、兔子燈

兔子燈為三頭並列共一體,中間的頭很大,俗稱“兔婆”,兩邊的頭較小,故稱“細兔子”.用竹篾作骨架,以紅、白、綠紙糊成,中插燈芯,點燃後提著走。相傳這是有人盼子心切,以兔子會生子為象徵,有多子多孫的意思,流傳至今。

元宵節的花燈有幾種

這些可都是智慧財產權..元宵燈會,是一項彩燈的展覽。彩燈製作將繪畫、剪紙、圖案、裱糊等藝術融為一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工藝品。彩燈種類很多:有宮燈,用楠木、紅木或紫檀木作邊框,並雕刻成龍鳳圖案,配以彩畫絹面和玉墜絲穗等,古樸稚致、富麗堂皇。有絲料燈,在畫絹前面鑲有白色的玻璃絲,富有晶瑩感。有夾紗燈,用紙畫上彩色圖案後,再熔蠟於紙上,然後以輕紗夾住,顯得色彩柔和。有走馬燈,利用燃燭或白熾燈的熱能轉動燈中的人物。還有各種主體的象形紙紮燈,有花鳥、人物、動物。古代歷史上還有用花果製成燈的。廣州在清代就有素馨燈,萊莉燈。即用花串成串,裝飾在燈內外,隨著熱氣散發出幽香;還有柚皮燈,在柚皮上雕縷人物,花草,內建玻璃盞,燈光射出,映現畫像。大型的彩燈有燈樓、龍燈。龍燈用幾十個燈籠連線而成,還可耍舞遊行

贊助廣告

元宵節花燈名稱都有哪些 元宵節花燈種類大全

滿城花世界,盡是燈海洋。賞花燈、扭秧歌、踩高蹺、舞獅子、彩車巡遊,全城出動鬧元宵,這似乎是人們印象中元宵節的景象。   今年元宵節,哈市中央大街組織了猜燈謎、扭秧歌、木偶和卡通巡遊及薩滿舞的表演,贏得了市民的歡迎;夜晚,道外十四道街懸掛的百餘盞花燈爭奇鬥豔,吸引許多市民駐足。然而,也有很多市民在觀賞的同時,感覺傳統的味兒不是很濃厚,特別是跟國內的一些城市比較,“人們出來基本就是放煙花,鬧花燈的鬧字沒有體現出來。”   “當年的元宵節,從中央大街到經緯街,到處是花燈,人山人海,比現在熱鬧多了。”今年72歲的李大爺回憶說。   民俗專家認為,正月十五鬧花燈,體現的就是一個“鬧”字,就像春節一樣,熱鬧的氣氛不該少,應該想辦法發揚光大這個傳統。   1   賞花燈變成猜燈謎   正月十五19時許,哈市道里區中央大街兩側沒有像往年一樣掛滿花燈,取而代之的是座座冰燈,街道上洋溢著節日喜慶笑臉的行人都在仰頭望著天空中爭相綻放的五彩禮花。   街上游人如織,市民和外地遊客更是多到摩肩接踵,許多市民都是衝著看花燈來的,結果花燈沒看著,只看到了漫天的焰火。一對年輕夫婦在中央大街仔細尋找花燈,當發現中央大街沒有花燈展時,那位男士非常失望地說:“真遺憾,今年沒看到往年那些有特色的花燈。”   在中央大街上一家商場的門口,沒有形成規模的多盞花燈吸引著數百名市民和遊客在猜燈謎。“演出之後請發言,打一個11筆字”、“豔陽照、喜年到,打一汽車品牌”……加上商場內的燈謎,共有近三千條燈謎吸引了市民駐足觀看,近百盞紅燈籠下的燈謎反而將這條百年老街裝點得喜氣洋洋,成為中央大街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風景。   “花燈沒有了,就剩下猜燈謎,許多市民感覺不過癮。”10日,黑龍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姜德鋒這樣說。“去年中央大街有花燈,今年本以為有,來了卻沒看到,心裡挺遺憾的。”張繼成在南崗區居住,當晚特意跑到中央大街,可是他沒有看到歌舞鬧元宵的場面。“沒有看到花燈,卻看到了漫天的焰火,也不錯。”   2   道外燈展:種類再豐富些   白天中央大街上舉行的木偶和卡通巡遊及薩滿舞的表演,到了晚上則淡出了市民的視線。   姜德鋒說,今年元宵節,他妹妹一家從老家過來,9時左右,他帶著妹妹一家來到中央大街,當時大街上非常熱鬧,有扭秧歌的,有木偶和卡通巡遊,更令人叫絕的是,還有身穿薩滿服飾的演員,表演著薩滿舞,令圍觀的市民拍手叫絕。活動大約持續了1小時後結束了。元宵節當晚,來自常州市的遊客李先生說,趁著春節期間的假期,他們一家三口來到冰城,與他原來了解的東北元宵節晚上都舉行扭秧歌、踩高蹺等動感十足的活動相比,現在街上好像應該再熱鬧些。   當日20時,記者來到道外區十四道街,看到在道外區政府附近街道的兩側,懸掛了百餘盞的花燈,這些花燈造型迥異,有火紅的大圓燈籠、傳統的宮燈,還有動物造型的花燈。製作花燈的單位是道外轄區的各街道辦事處。“確實挺漂亮的,我讓孩子出來看,就是讓他見識見識。”市民王女士說。不過,一些市民也表示“規模比較小,花燈種類不豐富,難以成規模,這種燈展給人的最大感覺就是不夠熱鬧,沒有鑼鼓聲,顯得太安靜了。”   3   尚志公園燈展今年沒辦   據瞭解,哈市的尚志公園(原香坊公園)因為成功舉辦了幾屆規模比較大的元宵節花燈展,而使哈市市民非常難忘。而今年,尚志公園卻沒有舉辦花燈展。   10日,記者聯絡到了尚志公園一位相關負責人。據他介紹,尚志公園已經成功舉辦了6屆元宵節花燈展,社會反響效果也非常好。今年沒有舉辦的原因是,他們沒接到香坊......餘下全文>>

元宵節看到的花燈有哪些?都有什麼形狀的花燈

也不說你是哪兒的。威海這邊有燈會挺好看滴。你來看吧!

元宵節的燈籠有哪些種類?

字姓燈:燈的一面是姓氏,另一面是祖先曾經擔任過的官名。如姓「謝」是太子少保,姓「鄭」是延平邵王等

吉祥燈:燈的一面是姓氏或神的名字,另一面是八仙(呂洞賓、何仙姑等)、福祿壽三星等吉祥圖案。

一般型:和字型燈、吉祥燈一樣,一面是姓氏、神的名字或吉祥話,另一面是吉祥圖案。

官燈:燈上所繪的字和圖,與一般燈相同,不過底是黑色,字是金色。到皇帝御賜,才能懸掛這種燈籠。

從品種上看,花燈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一、座燈,安放在地上或是特製的架上,燈體龐大,氣勢巨集偉,燈光明亮,並配有走馬燈,並以聲、光、

電動集於一身,遠觀近看皆宜。

二、掛燈,該燈體積相對較小,做工卻特別精巧,色彩鮮豔,圖案優美,“料絲燈”、“針刺燈”便是其

代表作。

三、水燈,即放於湖面之上,放燈者許下心願,隨波而蕩,預示著心想事成;該燈採用防水材料製成,光

的明亮和形的美觀倒映水中,色彩流漓,波光粼粼。龍燈、鯉魚燈、荷花燈是常見的水燈。

四、提燈,即孩童提在手上玩耍的燈,此燈小巧玲瓏,星星點點,造型大多模仿十二生肖動物。如:玉兔

燈、戲猴燈、公雞燈等。

中秋節玩花燈,和元宵節有什麼不同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每到農曆正月十五街上到處可見元宵節花燈,掛上花燈它給人們展現出一種喜慶的氛圍,花燈作為我們中國人喜慶的象徵。

元宵節有什麼象徵?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 "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元宵節看到的花燈有哪些至少提出五個。

生肖燈、龍燈、獅子燈、老虎燈、嫦娥奔月燈、天女散花燈、孫悟空大鬧天宮燈。“空中報喜”、“孔雀開屏”、“天女散花”火箭燈、飛船燈,機器人燈

元宵節為什麼叫元宵節,為什麼要放花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俗稱又叫“燈節”。舊習元宵之夜,城裡鄉間,到處張燈結綵,觀花燈,猜燈謎,盛況空前。屆時,不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深閨淑女,均可破常規,順習俗。制燈玩賞,出遊嬉鬧。 唐詩人崔液作詩道:“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平時足不涉戶的閨閣女子,往往乘此機會與意中人談情相會。 宋辛棄疾《元夕》詞雲:“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元宵燈會狂歡之夜,情人急於綱會,望眼欲穿,“踏破鐵鞋無覓處”,見時就在眼前的有趣場景。 燃燈之俗始於漢代,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建立道教,把正月十五定為“上元節”,這天要燃燈祭祀“太乙神”。此俗歷代相沿,到隋朝時,每年還要舉行盛大燈會,招待各國使節。 元宵節成為燈節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於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開宵禁,命點千盞花燈,張燈三夜,成為一時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間,放燈時間又增至五夜。起於十四,止於十八。更為興盛。故有“宋時湯圓隋時燈”之說。而且在宋代出現了燈謎,即將謎語系於燈上,使人們在賞燈之際伴以猜謎,更添情趣。“燈謎”一詞即源於此。明永樂七年,宮廷下詔“元宵節自十一日始,賜節假十日。”成為歷代最長的燈節,也形成了全民性的節日。到了清代,燈節假日改為四天,但盛況不減。從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一直熱鬧到“十八落燈”整個新春佳節才算落下帷幕。 關於燈節的起源,民間傳說更是紛紜不一。 有的傳說,隋煬帝色迷心竅,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過,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現繁星滿地的奇蹟,才可成婚。隋煬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戶燃燈火,違令者斬。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樓見滿地都是燈火,誤以為真是繁星落地,縱身投河自戕。為了紀念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間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燈火。 有的傳說,燈節源於漢武帝。當時宮女元宵正月過後想念家中父母,宮深禁嚴,怎麼外出相會呢?足智多謀的東方朔得知後很同情,便設計成全她們,他先散佈謠言,說火神君將派員火燒長安城,城裡宮內一片恐慌。後又向武帝獻計,十五晚上宮廷內人員一律外出避災,滿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門,都掛上紅燈,好像滿城大火,以騙過天上觀望監視的火神。武帝允諾,宮女們元宵遂趁機與家人相會。從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燈。 還有的傳說,元宵燈會源於民間的“放哨火”等農事習慣。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將來臨,各地農民忙於備耕等工作。一些地區的農民就在這天晚上到地裡把枯枝雜草攏在一起,放火燒掉,以除蟲害。 一時歡樂一時愁,想起千般不對頭。 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憂來自解愁。 這首詩就是一個謎語,它的謎底正是"猜謎"。相傳,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謎這種活動。 明清兩代, 燈謎活動的舉行更加頻繁,規模也不斷擴大。不僅在元宵節,中秋、七夕(七月初七)也經常舉行燈謎活動。更重要的是,明末揚州馬蒼山首創了“廣陵十八個”(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捲簾、徐妃、粉底、蝦鬚等絕大多數謎格都沿用至今。謎格的創立,標誌著燈謎發展到成熟階段。小說《紅樓夢》、《鏡花緣》等,都有猜燈謎的情節。燈謎經過這些文學作品的渲染和傳播,更加普及於民眾。 幸福的時間太短暫,傷心的時間太漫長, 相聚的時間太短暫,離別的時間太漫長。 原來時間就是一種從起點說是永恆、 從終點說是短暫的一種東西。 時間是我們 必須時時握在手中......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元宵節都有什麼花燈?
元宵節上是什麼生肖?
元宵節代表什麼?
元宵節上指什麼生肖?
五月都有什麼節日?
七月都有什麼節日?
塔羅牌四元素都有什麼?
八月都有什麼節日?
六月份都有什麼節日?
十月都有什麼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