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節日嗎?
冬至是什麼節日?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藝術中國 www.artx.cn/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 www.artx.cn/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
冬至是國家法定假日嗎?
國家規定節假日為:元旦、春節、清明、端午、五一、十一、中秋。其他都不是,儘管有人提過某些重要的節日也作為國家規定節假日,比如你說的冬至和元宵等,但是最後都是有取捨的,就是隻增加了清明、端午和中秋。
冬至為什麼不是法定節日?
雖然冬至也有掃墓的,但是比起清明來說還是認知度低的。所以國家沒有設立冬至為法定節日。
冬至節是不是全國傳統節日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冬至與臘月算傳統節日嗎
冬至是農曆24節氣之一,也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臘月有很多傳統節日,例如臘八,小年,但沒有整月天天是傳統節日的說法。
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Winter Solstice ),是中國農曆中一個 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 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 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 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 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 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 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 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 。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 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 北白晝越短。如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 北緯2°33’)這天的白晝達11小時59分,海 口市約為10小時55分,杭州市為10小時12 分,北京約9小時20分,而號稱“中國最北 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緯52°58‘)也僅 有7小時34分。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完全換 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開始“進九”。而此
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1]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 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 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 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 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
中文名:冬至 外文名:Winter Solstice 別名:冬節、長至節、亞歲 代表寓意:冬季的開始 氣候特點:天氣最寒冷 季節:冬季 時間: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太陽位置:太陽到達黃經270度 前一節氣:大雪 後一節氣:小寒 風俗活動:祭天祭祖 風俗食物:餃子、羊肉湯 農事活動:施好臘肥、加強防凍 養生:防寒保暖、調整心態 三候:蚯蚓結;糜角解;水泉動 屬性: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十二節氣
地理意義
天文座標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太陽執行至黃經270度 (目前處在人馬座),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又稱 為冬至線),
平靜書齋
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白 天最“珍貴”,黑夜最漫長的一日。對北半球各地 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 就北京市區而言,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 ,而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過後,夜空星 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起開始“進 九”。
點選載入更多
冬至
節氣 更多義項
冬至節又稱什麼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會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長了一歲。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裡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曆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曆則為陽曆與陰曆的結合,陽曆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執行的週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曆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週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臺灣,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臺灣處於冬季的季節,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臺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冬至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2002年的冬至農曆是十一月十九,陽曆是12月22日。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
冬至俗稱數九,也就是九九的開始。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曲阜、鄒城、臨沂周邊地區,有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叫冬至?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開始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大吉之日。所以,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選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所以叫“冬至”。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曆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於如今公曆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是哪一天
冬至節,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