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姓在百家姓排第幾?
孫姓在姓氏中排名第幾?
孫姓孫姓由來已久,姓源眾多,據史書記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孫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位,在現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2位。
姓孫的排第幾名在百家姓中
孫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3姓,在2007年統計公佈列為當代中國列為第12姓,在2008年統計公佈列為第8姓,共有2600多萬人。
全國各省姓氏排名全閾孫氏人口總共有多少
當代,孫姓的人口已達約兩千二百十五萬三千餘,佔中國人口總數的1.38%左右。
以長江為分水嶺,形成了孫姓北多南少的分佈格局,華東沿海省份連線東北三省是孫姓分佈高頻率地帶。 山東為當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孫姓總人口的大約18%。河南約佔孫姓總人口的10%。其次分佈於黑龍江、河北、江蘇、遼寧、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1%。
孫姓在百家姓的排名
孫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3姓,在2007年統計公佈列為當代中國列為第12姓,在2008年統計公佈列為第8姓,共有2600多萬人。
孫姓百家性為何排第三
“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淑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主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宋代的皇帝是趙氏,“趙:自然成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會引禍上身。又宋時吳越王的後裔居浙江,所以,“錢”姓便排列第二,錢的妃子姓孫,借錢氏之威勢,“孫”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約是因為南唐皇族為李氏之故。
百家姓中孫姓有什麼特殊含義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1] 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2] 孫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書是媯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為第3位;截至2012年,孫姓在中國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約佔中國總人口的1.5%。
在中國歷史上,孫權曾建立三國時期的吳國,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曾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源自:baike.baidu.com/...Pa#1_2
百家姓 ——孫
孫姓的五大來源
孫姓的歷史悠久,姓源的頭緒很多,中華孫姓之根系,吸收這各時期、各地方、各民族之血脈,其發展有如川溪之匯聚,紛繁巨集觀。先秦時期的衛、齊、楚、吳、晉、鄭、秦,中原許多諸侯國都已出現孫氏。秦漢以降,時有家族通過改姓、賜姓諸途徑,成為孫氏族人。唐宋以後,許多少數民族在漢化過程中,又有相當部族加入孫姓行列。明初,政府要求將複姓更為單姓,這樣又有一批帶孫字的複姓氏族變為孫姓族的一員。概括起來,主要有五大來源:
一、先秦時期孫氏的三支主幹
根據唐宋時期有關譜牒和史籍的概括,孫氏在先秦時期主要有三支主幹。
1、姬姓衛國孫氏
衛國姬姓乃周文王之後。唐代林寶《元和姓篡》卷4“孫”姓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武仲以其祖父名字“惠孫”中的“孫”為姓氏,稱孫武仲,於是衛國孫氏產生。
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個兒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原封於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稱康叔封。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後,把商原來統治的部分地區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給康叔,以商的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城,以監管商的餘民而建立為國。衛國位於今河南北部,還擁有河北南段和山東西端的部分地區。衛康叔遵循哥哥周公的諄諄勸導,以文王“明德慎罰”的政策治理國家,衛國頗有起色而成為當時的大國。
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名和,是西周末、春秋初年的衛國國君,約公元前812年—758年在位。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都鎬京(今山西長安),殺了周幽王。衛武公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幫助周王室平定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並護衛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姬和勤修政事,國泰民安,頗受百姓擁戴,是當時最有名的諸侯。武公有子名惠孫,惠孫有子名耳,為衛上卿,食采邑於戚(今河南濮陽縣北),姬耳有子名乙,字武仲。依據周的宗法制度,諸侯國國君的兒子稱公子,孫子稱公孫,公孫之子離其嫡長大宗之血緣已略疏遠,而可以其祖父(父王)的字為氏,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脈。這樣,武仲便以其祖父惠孫的“孫”字為姓氏,是謂孫乙、孫武仲、衛國孫氏便如此從姬姓分離出來。
姬姓可謂中華民族中最為古老的姓氏之一,古史傳說中的華夏部族,以兩大部落首領皇帝和炎帝而著稱。皇帝便是姬姓,號軒轅氏,因居住於姬水旁,而後得了姬姓,是為皇帝氏族。炎帝為姜姓,號神農氏,因居住於姜水旁,而得了姜姓,是為炎帝氏族。姬和姜都從女為姓,其作為氏族的標誌,反映出原始部落以女性所繁衍子女的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組織結構。一些學者推斷出皇帝氏族的發祥地大約在今陝西的北部,而炎帝始祖約在山西省西部偏南的地方,兩部落相距並不很遠,乃至婚姻相通。
周氏興起在渭水中游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古老部落。而周王的姬姓,據有關傳說,似乎又可推匯出是嫡系的“炎黃子孫”。周代先祖稱棄,號后稷,相傳是帝嚳的兒子;帝嚳相傳又是黃帝的兒子玄囂的後裔,號高辛氏,娶有邰氏之女姜螈而生棄。姜螈姓姜,應屬炎帝氏族系統,這樣,棄便是黃帝氏族和炎帝氏族通婚所結之果。自後稷十幾代傳至公劉,遷居於豳(今陝西旬邑縣),再九傳至古公亶父,遷居於戚山腳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自文王姬昌即位,週日益強大,武王姬發終於滅商而一統天下。而周文王的十二世孫中的一支,以祖父之字為氏,改姓孫,主要生活於其采邑地:戚(位於今河南濮陽縣北面)。
2、羋姓楚國孫氏
宋代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孫氏“出自羋姓。”楚蚡冒生王子章,字無鉤,生蒍叔伯呂臣,孫蒍賈伯羸生艾獵,即令尹叔敖,亦為孫氏。”及出國的最高級別官員:另尹孫叔敖,為楚國......餘下全文>>
百家姓姓孫的典故
孫氏 003
歷史來源 「孫」源出有三,?姓,羋姓,田姓。
一 ; 春秋時衛武公的兒子惠孫任衛國上卿,他的兒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
二 ; 楚國有賢臣為敖,字孫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為氏。
三 ; 齊國卿士書(敬仲的五世孫,字子佔)。伐莒有功,齊景公封他到樂安,賜姓孫氏。
家族名人 孫武 (生卒不詳)
兵聖,是春秋末期軍事家,齊國人,著兵法「十三章」。孫子被推崇為兵法的鼻祖,「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學聖典。
孫權 (182-252)
孫中山 (1866-1925)
字逸仙,別號中山樵,世稱中山先生,廣東香山縣人。清末,因見國勢日衰,民族危亡,乃喚起同志,共處興中會,為革命救國的團體;後遞改為中國國民黨,被推為總理。致力革命數十年,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終於辛亥一役,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改國體為民主共和。手創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手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為革命建國的最高原則。民國十四年逝世於北京,二十九年國民政府頒令,尊為中華民國國父。
地望分佈 山東樂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