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姓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5月04日

“苟”姓的起源?

苟姓起源 (1)傳說黃帝、舜帝的後人均有苟氏。 (2)苟為草名,河內有人以苟為氏 (3)改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若干氏,入中原後改為苟氏 (4)五代時,為避後晉高祖石敬瑭名諱,敬氏改為苟氏和文氏 (5)漢朝大臣狗未央後代改為苟姓. 相關資料 1000多年前,後晉一個"敬"姓大臣因衝了皇帝名諱,為避免滿門抄斬,保留"敬"姓血脈,"敬"姓宗族忍辱減"文"留"苟",改姓"苟"。千餘年後的今天,登封市唐莊鄉"苟"姓村民集體到公安局上訪,要求恢復"敬"姓。 這種因歷史原因造成集體要求改姓,國內罕見。登封市公安部門本著尊重歷史、尊重人格、尊重人格的原則,進行了認真調查,找到了依據,准許唐莊鄉"苟"姓人改姓"敬",近日,要求改姓的群眾拿到了新的戶口簿。 集體要求:"苟"姓村民要求改姓 2005年5月的一天,登封市公安局局長馬會強"大接訪"。一大早,-群老鄉來到控申科,這個推那個,那個讓這個訴說,個個臉上愁雲密佈。馬局長以為其中另有隱情,就讓他們分開訴說。誰知一說明,原來他們是為了後代不再受姓氏之累,集體來要求改姓的。 唐莊鄉玉臺村村民苟某訴說了姓"苟"給他造成的諸多尷尬。他因為做生意,經常外出,公眾場合熟人出口介紹時,他和聽者都感到很彆扭,有人還以為介紹人在開玩笑呢,不知該如何稱呼,十分尷尬。有時買東西開發票,很容易被寫成"狗"姓,讓人感到很氣憤。 另一位苟姓村民也說,有人用電影裡那條警犬的名字叫自己"卡爾"。最不堪忍受的是,有人見面乾脆連什麼都不喊,只用叫狗的聲音"嗷嗷"地叫。他有個女兒叫會麗,有些男同學惡作劇喊她"狗狐狸",孩子心裡很感屈辱。 提起"苟"姓,唐莊鄉郭村村民苟鳳更是一臉氣憤,她說,姓"苟"可苦了娃娃們,孩子長大了介紹物件時,女方一聽男方姓苟,先是"撲哧"一笑,接著就是搖頭。特別是上學的孩子,經常受到其他同學的變相辱罵,搞得同學之間關係緊張。有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裡哭著和爸爸、媽媽商量要改姓媽媽的姓,不再姓爸爸的姓。 鑑於這些因為姓氏帶來的尷尬事,唐莊鄉玉臺村、張村等地的"苟"姓村民集體來到公安局上訪,要求改姓"敬"。據他們反映,1000多年前,他們祖姓"敬",五代十國時期,有個皇帝叫石敬堂,朝中有個大臣姓敬,為避名諱,皇帝下令把大臣"敬"姓的文字革去,改為"苟"姓。 郭俊朝在群眾中調查時,一位"苟"姓老人說他們祖上是從滎陽遷移過來的,於是郭俊朝與內勤宋秋雲一起專程趕赴滎陽查詢。 在滎陽,郭俊朝在眾多"敬"、"苟"兩姓群眾中瞭解到,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節度使石敬瑭以晉王身份起兵,奪取了後唐政權,改國號晉,遷都開封。在石敬瑭做後晉皇帝期間,朝內有個大臣姓敬,衝了皇帝的名諱,再加上這個敬姓大臣得罪了皇帝的近臣,遭到陷害,被定了罪,朝廷下令,所有敬姓改"敬"為"苟",否則殺無赦。為免遭殺戮,保留"敬&quo......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苟姓的來歷?

苟(Gǒu)姓源出有六:

1、出自黃帝(姬姓)、舜帝(姚姓)的後人均有苟氏。據《國語》雲:“本自黃帝之子。漢有苟參。古厚切。”又《元和姓纂·苟姓》亦云:“《國語》黃帝之後。”按拘、苟並從句得聲。傳說黃帝有後人居於河內(今山西、河北、河南的黃河以北的地區的),因其地多生長苟杞,因以之為姓,稱為苟氏。

2、出自羋姓,以封邑名為氏。楚國有苟邑(今址不詳),有公族大夫食採於苟邑,其後人以邑名苟為姓,稱為苟氏。

3、出自姬姓,為晉國公族荀氏所改。春秋時,晉國有公族大夫荀氏,因避難改姓稱為苟氏。

贊助廣告

4、出自敬姓,後晉時為避帝諱所簡改。後晉時,敬姓為了避諱後晉高祖石敬瑭,將敬姓一拆為二,成了苟姓和文姓,所以此支苟姓、文姓和敬姓是一個祖先。

5、出自勾姓,為避帝諱所改。據《路史》載,南宋時,為避宋高宗趙構之諱,勾氏改為句氏,有的加草頭為苟姓,遂又形成了另一支苟氏。

6、出自北魏時他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載:“若干氏,後改為苟氏。”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若干氏,入中原後,從漢俗改為苟氏。

現存的“芶(句、勾)[芶、句、苟、鉤]”是同一宗族。

苟當姓氏怎麼讀?

讀作gǒu。

苟,姓氏之一,多分佈於河南、山西等地。姓氏來源說法不一,較為常見的說法是:出自黃帝(姬姓)、舜帝(姚姓)的後人姓氏。

歷史名人:

苟變:

苟變,戰國時成武(今山東省)人,衛國名將。著名思想家孔伋向衛國國君推薦苟變,衛國君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但他在做地方官時,有次徵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我不能用他。”孔伋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他說:“英明的君主選用人才,就好比木匠選用木材,取其所長,棄其所短。一根可以合抱的優質木材,有了幾尺朽腐之處,高明的木匠不會因此扔掉不用的。當前是戰爭年代,正是需要很多軍事人才的時候,您因為兩個雞蛋就放棄了一員大將,這話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君說:“我謹受先生之指教。”

苟晞:

苟晞(?-311年),字道將,河內山陽人。西晉名將,官至大將軍、太子太傅、錄尚書事,東平郡公。精通兵法,時人比之韓信、白起。在八王之亂中,先後投靠多王,戰敗汲桑、呂郎、劉根、公師藩、石勒等,威名甚盛。永興二年(305年),司馬穎舊將公師藩因見司馬穎被廢,於是在河北地區起兵,牧帥汲桑亦加入,並且進攻多個郡縣,逼近鄴城,司馬虓派苟晞和廣平太守丁紹一同礎退公師藩。次年苟晞更在白馬縣攻擊準備渡過黃河的公師藩,並將他斬殺。永嘉元年(307年),汲桑作亂,自稱大將軍並稱要為上一年被殺的司馬穎報仇,並進攻鄴城。新蔡王司馬騰兵敗被殺,鄴城陷落,汲桑於是打算南攻兗州。太傅司馬越知道後大驚,先命苟晞為前鋒進討汲桑。後見苟晞與汲桑部將石勒在陽平、平原相持並互有勝負,又領兵出鎮官渡,聲援苟晞。汲桑素來畏懼苟晞,於是在苟晞攻來時在城外設欄柵加強防衛,苟晞先讓士兵休息,只派單騎向汲桑部眾陳述禍福,汲桑部眾大驚而退入城,後苟晞又領兵在東武陽擊敗汲桑,汲桑退走;及後苟晞追擊汲桑和石勒,連破九壘(《資治通鑑》作八壘)。冀州刺史丁紹隨後又擊敗剛重整的汲桑軍,令事件得以平息。苟晞亦因而獲升撫軍將軍,都督青、兗諸軍事,封東平郡侯。因苟晞屢破強敵,建立起威名,當時的人更將他與韓信和白起比擬。

苟姓的歷史淵源

苟姓源出① 黃帝之子得姓者一十四人,其一為苟,見《國語》 (6,12,17)。②相傳舜之後有苟氏,見《路史》(60,62)。③春秋時楚大夫之食邑,以邑名為氏,見《路史》(17)。④春秋時晉大夫荀氏之後避難改稱苟氏,見《急就篇》(11,21)。⑤苟,草名,有此草長之處多為豐饒之地,居者遂以苟為氏,見《通志·氏族略》(11,12,60)。然有人認為此乃無據之俗說(26)。⑥北魏時改代北若干氏為苟氏,見《魏書·官氏志》(7,12,17,60,70)。此為氐人之姓(242)。⑦為避宋高宗趙構之名諱,句氏加草為苟氏,見《急就篇》(11,60)。⑧後晉高祖石敬瑭,姓敬者為避名諱,析敬為苟、文二姓,見《齊東野語》(17,21,60)。

百家姓裡有姓苟的嗎? 20分

有的呀。百家姓裡一直有姓“苟”的。

中國最新姓氏人口數目的排名,由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列出了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和人口最多的前300名姓氏。 “苟”姓排在第220位。

苟 作為姓氏 是不是有其他的讀音

苟gǒu ,還有讀音為gōu(姓氏);jù(具體解釋不詳)。

為什麼百家姓裡面沒有姓: 苟;的? 以及苟姓家譜?

百家姓並不代表中國所有的姓氏都在其中。那個時期可能沒有這個姓氏,苟姓也可能是後來由某個姓氏演變而來的,當時沒有記錄吧!

苟姓歷史發源地在哪裡

據《廣韻·厚韻》裡載:苟姓,出河內(楚漢之際置郡。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河南(今河南省洛陽一帶)、西河(三國曹魏時期置郡,在今山西省汾陽地區)三望。

姓苟多少人口

根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的調查,全國苟姓人口現約有33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026‰。為中國第237常見姓。約72%分佈在四川、陝西、甘肅、湖北四省。其中四川省最多,約佔全國苟姓人口的29%。重慶、貴州、雲南、山東四省亦多此姓(袁義達,2006)。

據網際網路上釋出的中國最新的戶籍人口資料統計顯示,全國共有姓苟的人415402個。其中四川人口最多,有205737人;其次是甘肅,有51867人;再次是陝西,有36911人;其他超過10000人的省市還有貴州31803人,重慶26689人,山東13270人,雲南10370人;10000人以下、1000人以上的省區有河北6824人,新疆5380人,河南4003人,青海3886人,山西3124人,寧夏2898人,湖北2463人,吉林1553人,黑龍江1547人,內蒙古1313人,遼寧1205人,江蘇1058人;100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省市有北京587人,天津578人,廣東571人,安徽421人,湖南417人,浙江317人,江西256人,上海184人,海南170人;只有在福建、廣西、西藏三省、區沒有見到姓苟的人(按;福建三明、永安,廣西宜州等地有苟姓)。因苟姓有二讀,若分別統計,則苟姓未必為常見姓。

因受河南登封、陜西商洛兩地苟姓改姓的影響,各地苟姓群眾都有改姓的願望,然苟姓未必皆為敬姓所改,來源不盡相同,不宜都改敬姓。

苟姓的宗祠對聯

干城之將;良吏之文。——李文鄭撰苟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戰國時衛國人苟變,為吏時吃了人家兩個雞蛋,衛君不再任用他,子思(孔子的孫子孔伋)當時在衛國,對衛君說:“苟變的才能可以率領五百乘戰車。聖人對於官吏,應取他的長處、舍他的短處。處於戰國時代,正該選拔人才,卻因兩個雞蛋捨棄了干城之將。這事千萬不可讓鄰國聽說。”衛君採納了子思的建議。下聯典指北宋開封人苟日新,以文學知名。當時,安嶽縣遷移新縣城,他任主簿,辛苦經營,有開拓之功,為一時良吏。 干城之將不可棄;楯鼻其上得為文。——佚名撰苟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戰國·苟變,為吏時嘗食人二雞蛋,衛君棄之不用,子思進諫:“不可以二卵棄干城將。”下聯典指北魏·苟濟嘗雲:“當於鼻上磨墨作檄。”

相關問題答案
苟姓的來源?
趙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孔姓的來源簡介?
遊姓的來源?
鍾姓的來源?
範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滿族金姓的來源?
百家姓肖姓的來源?
袁姓的來源?
孫姓的來源的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