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譚的名人有多少?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歷史上有哪些姓譚的古代名人,他們各有哪些事蹟

譚嗣同

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臺灣諸地。遊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徵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後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一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贊助廣告

譚延闓

譚延闓(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1880年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1904年中進士、他二十八歲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後與時偕行,支援立憲;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後與汪精衛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遊,有“藥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善書法,為民國顏體第一人,著有《祖盦詩集》、《慈衛室詩草》、《祖盦詩稿》等。

譚平山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範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贊助廣告

1927年8月,譚平山與周恩來、朱德、賀龍、惲代英等領導發動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流亡港澳。因他參加南昌起義,武漢國民黨中央於1927年8月8日開除譚平山的國民黨黨籍。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回到武漢,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冬,在香港出席了李濟深、何香凝等人組織召開的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初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委。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並參加了10月1日的開國大典。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監察部前身)主任等職。。

譚紹光

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

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

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譚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譚的名人分佈

歷史上姓譚的名人

譚峭(860或873——968或976),字景升,唐末五代著名道家學者,從小愛好黃老諸子後長大成為道士。泉州府清源縣(今屬莆田市華亭)人。幼而聰慧,博聞強記。及長辭家出遊,足跡遍及天下名山,後隨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穀養氣之術。後入南嶽衡山修煉,煉丹成,又隱居青城山。“其說多本黃老道德之旨,文筆簡勁奧質”。譚峭的《化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中國古典美學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著作《化書》內涵物理、化學、生物、醫藥等科學,可謂是一名了不起的古代科學家。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歷史上的譚姓名人

譚 忠、譚善和、譚國玉、譚乃達、譚輔烈、譚子奇、譚銘勤、譚甫仁、譚植永、譚希林、譚冠三、譚家述、譚文邦、譚天哲、譚開雲、譚友夫、譚知耕、譚華生、譚富吉、譚冬生、譚悅新、譚恩晉、譚仕祿、譚 明、譚一兵、譚振亞、譚玉龍、譚民、譚躍進、譚本巨集、譚健、譚詠麟、譚晶、譚浩強、譚盾、譚伯源、譚耀宗、譚力、譚棲偉、譚仲池、甚至我百度貼吧裡有些搞笑網友取道。譚人生·譚棉花·譚魚頭·譚一談·譚濟濟·譚戀愛·譚彈彈·譚理想·譚簧·譚冰 譚雪 譚正 譚靜 譚雄 譚信·彈老二·譚個毛·譚冠希·譚宇春 ·譚軼可·哈哈,我受不了他們了。不知道能不能幫你,但是我看了他們的回覆,笑了。呵呵,城管都無法阻止這些神聖的網民了。

姓譚歷史人物

譚姓名人

譚子:古譚國國君,譚氏開姓祖先。

譚拾子:齊師圍譚後第16代譚子。與戰國四公子齊名。

譚忠:唐敬宗時幽州大將軍。

譚全播:宋太祖時防禦使。

譚溥:明宣德壬子(1432年)舉人,仕至南京戶部侍郎。

譚元春:文學家,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官至兵部尚書。與戚繼光齊名,世稱“譚戚”。

譚希思:明中憲大夫。著有《大明纂要》、《四川土夷考》,均入《四庫全書》。

譚嗣同: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維新運動領袖。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

譚延凱:北伐時期國民政府主席、復任行政院長。世代書香,為湖南譚氏望族。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38435.html?wtp=tt

歷史上的譚姓名人

譚綸(1520-1577) 字子理,號二華。宜黃人。傑出的軍事家、抗倭名將,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

譚綸自幼飽覽詩書,性格沉穩,有雄才大略。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舉,次年登進士第。二十七年,授南京禮部主事。不久,補兵部郎中。時有倭寇逼近南京城下,官員驚慌失措,將士“怯懦不前”。譚綸請命募壯士五百,擊退倭賊,以能用兵聞於朝廷。二十九年,浙江倭犯猖獗,譚綸受命台州知府。他募鄉兵千人,“教以荊楚劍法及方圓行陣”,嚴格訓練,成為勁旅。三十六年五月,倭寇侵擾台州一帶,譚綸率兵大挫倭犯。三十七年四月,倭寇再次聚集數萬人竄擾臺、溫、福、泉、漳等州,譚綸親率精兵與寇大戰。三戰三捷,軍威大振。升浙江按察司副使,巡視海道,轉右參政使,兼治兵事。此時,他與浙江僉都司、參將戚繼光、浙江總兵官俞大猷等聯合,轉戰於浙江沿海,屢戰皆捷,至嘉靖四十年,浙江倭患得以平息。譚綸改任福建參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又在廣東、福建沿海大肆劫掠。三月倭陷興化,朝廷命譚綸為右僉都御史、福建巡撫,提督福建軍務。譚綸日夜兼程,急赴平海衛。命浙江副總兵官戚繼光火速從廣東、江西一帶回閩;令福建總兵官俞大猷,整飭營內,疏通河道,扼守海口,斷敵退路;著廣東總兵官劉顯速率軍馳赴興化,對倭寇實行重圍。四月上旬,各路進剿軍先後入閩。譚綸召俞、戚、劉商討破敵之策,自任總指揮,戚繼光率中路軍直搗倭賊大本營平海衛,劉顯率左路軍側翼迂迴,俞大猷率水師為右路,斷敵退路。各路軍分頭進擊,一舉殲敵2200餘人,解救被擄男女3000餘人,隨即收復興化城。以軍功升右副都御史。次年二月,2萬餘倭寇又圍攻仙遊等地,譚綸親率戚繼光部馳援,攻下仙遊,斬敵千餘,又追殲逃倭數千名,殘餘倭寇搶奪漁舟入海逃遁。譚綸遷陝西督撫。四十四年十二月,改調四川。不久,即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

隆慶元年(1567),以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與戚繼光共同負責練兵。自居庸關至山海關,修築邊牆2000餘里,構築禦敵臺3000座,造戰車700乘,佛郎機(大炮)5000架,使京師東、北沿邊防禦得到大大加強,敵不敢犯。隆慶六年七月,升任兵部尚書,兼理京中軍務。萬曆元年(1573)加太子少保銜。五年四月,卒於任上,贈太子太保,諡“襄敏”。著有《譚襄敏公奏議》、《睹物寓武》等。

譚綸主持兵事近30年,抗倭、戍邊,屢建奇功,與戚繼光齊名,號稱“譚戚”。他善於用人。戚繼光、俞大猷、劉顯、李樑、李超、陳其可、胡守仁等一大批戰將均得到其重用,被史家稱為“善任俞戚而建大勳”者。

此外,他任浙江台州知府回鄉時,帶回海鹽腔戲班,教習本地藝人,並將弋陽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黃腔”。湯顯祖對宜黃腔極為欣賞,其著名的《臨川四夢》,均由宜黃藝人首次演出以至流傳。宜黃腔後經藝人不斷探索和改進,不僅在省內廣泛流行,在安徽、江蘇、湖南、湖北、四川、陝西、廣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流傳。一些曲調還融入京劇

譚峭,字景升,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學者。泉州(今屬福建)人。幼而聰慧,博聞強記。及長辭家出遊,足跡遍及天下名山,後隨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穀養氣之術。後入南嶽衡山修煉,煉丹成,又隱居青城山。

譚峭的《化書》在道教思想史上礌著重要的地位。

傳奇與史實:

譚峭之父譚洙,官為國子司業,他希望譚峭熟讀儒經,將來能應科舉。而譚峭則自幼愛好黃老諸子及列仙傳記,立志修道學仙。一日辭父出遊終南山,父以終南山近京都,許之。而譚峭出去後,從終南山,到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餘下全文>>

譚姓的歷史名人分別是幹什麼的

譚夢生:[清]字覺庵,山東濰縣東關人。喜畫梅、蘭、竹、菊。《藝林小詠、濰縣誌稿》

姓譚的名人,譚姓名人

譚元:[明]吳(今江蘇蘇州)人。善山水,有溪亭消暑圖。《退齋心賞錄》

譚燧:[清]江蘇常熟人。工畫山水松石。《畫囊》

譚雲龍:[清]一名化龍,山東濰縣東關木工,幼失學而姿性靈敏,仿邑令鄭燮書、畫幾於亂真。又酷嗜金石,所著印譜若干卷,黃縣賈筠生相國為之序。曲阜桂馥,教授萊州時驚其畫神似鄭燮,因以子猶字之。與掖縣習雲升交最厚,每至掖,必主其家。《濰縣誌稿》

譚紹隆:[清]字道興,江蘇常熟人。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武進士。工書,得圭峰碑筆意。《常熟縣誌》

譚宗浚:[清](一八四六至一八八八)原名懋安,字叔俗,廣東南海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榜眼。授編修,官四川學使,雲南鹽茶道。工書,長詩文,熟於掌故。有遼史紀事本末、(www.yw11.com)希古堂詩文集。《益州書畫錄續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

譚氏:[明](一六○六至一六四三)女。嘉興(今浙江嘉興)人。昌言第三女,宣府推官陸浚睿妻。工書法,兼善繪事。卒年三十八。《雅坪文稿》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臺灣諸地。遊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譚峭:字景升,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學者。泉州(今屬福建)人。幼而聰慧,博聞強記。及長辭家出遊,足跡遍及天下名山,後隨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穀養氣之術。後入南嶽衡山修煉,煉丹成,又隱居青城山。

譚曉 :(生卒年不詳 )。字鏡川,明嘉靖時人。世居常熟湖鄉。該鄉因地勢低,常有澇患,鄉民多棄田業漁,荒蕪田畝以萬計。譚曉與兄譚照購回,鑿池養魚,圍圩植糧;地較高者廣種果樹;窪者種茭白菱芡。因悉心經營,地盡其利,家道日富,"窖而藏者以數萬計"。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數侵常熟,縣令王鐵募金築城,譚氏兄弟獨任4萬餘金修固城防。時人稱為"譚半城"。後遇荒年,譚氏還散米賑饑,又斥資築東門至崑山界岸勝10萬餘丈,建石橋18座,以利行人。譚曉歿後,邑人紀念他,曾建專詞,兄照並祀。

譚......餘下全文>>

有沒有姓譚的名人?

譚姓古今名人:

譚夫吾:著名戰國時期吳國人物。

據《吳縣誌》記載,戰國時期曾有一位名叫譚夫吾的人,以無比崇高的言行受到後代人的傳頌。

譚夫吾是吳國人,曾與一位名叫張胥鄙的人交情甚篤,後來又因為一些事情絕交了。

後來張胥鄙觸犯法律被捕入獄,將要處以死刑。儘管兩人已經絕交,但譚夫吾仍惦記這位朋友,他命令自己的一些隨從將他從牢獄中解救了出來。

當張胥鄙得知是譚夫吾救了他性命時,就找到譚夫吾,說道:“先生您義薄雲天,我一介小人,跟您有天壤之別,因此我開始與您交好,後來又覺得不合適而與您絕交了。我聽說君子不因為周圍的環境而放棄自己的志向,改變自己的行為。今天我如果跟先生您逃走的話,雖然我會獲得安全,但卻因為貪生怕死而改變了自己的意願和行為。這叫做因危易行,是我所不願意做的事。”這些話說完後,張胥鄙以頭觸牆自殺了。

譚夫吾悲痛地說:“我要救他性命卻不被接受,有討好的嫌疑;我不明白他高潔的志向,而自作主張救他出來,這是我的愚魯之處。哎,我這樣愚笨,實在對不起君主,也對不住朋友,我真是太虛偽了。世人將因此而討厭我,至於我自己,我是再也沒有顏面活在這世上了!”說完這些,他也自刎身亡。

譚 峭:字景升;泉州人(今福建泉州)。著名五代時期道教學者。

幼讀經史,屬文清麗。父唐國子司業洙,訓以進士業,而峭愛好黃老、諸子及《穆天子傳》《漢武帝內傳》《茅君列仙內傳》等書,立志修道學仙。後辭父出遊終南山、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華山、泰山等名山而不復返。其父馳書責之,乃覆信曰:“茅君昔為人子亦辭父學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父知其求道心堅,亦無可奈何;而心常念之,每遣家童尋訪,並寄以衣物錢帛。峭將父所寄衣贈貧寒人家,錢帛存放於酒肆。於嵩山師事道士十餘年,得辟穀、養氣之術。

惟以酒為樂,常處醉鄉中;夏日穿烏裘,冬著綠布衫,或整天臥於霜雪中,人以為已死,視之,呼吸如故。狀類瘋癲。每行吟詩曰:“線作長江扇作天,靸鞋拋向海東邊,蓬萊通道無多路,只在譚生拄杖前。”據南唐沈汾《續仙傳》載:譚峭後居南嶽,煉丹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入青城而去。

唐末五代社會動亂,譚峭不求仕進榮顯,而以學道自隱。

但他十分關心世道治亂,民生疾苦。乃著《化書》六卷一百十二篇。他認為統治者的剝削、壓迫,是造成人民痛苦,社會動亂的基本原因,統治者的驕奢淫逸、享樂腐化,是加重剝削壓迫,激化社會矛盾的內在因素;提出統治者應用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以醫治社會弊病,實現天下太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企求安定生活的願望。

譚峭本老莊思想,認為世界萬事萬物皆源於虛,“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最後復歸於虛。他寫成《化書》後,交南唐宋齊丘,請其作序傳世。宋齊丘遂佔為己有,一時《化書》被名為《齊丘子》,以致南唐沈汾《續仙傳》為譚峭立傳時,未述及撰《化書》事。後陳摶揭露宋齊丘欺世盜名的醜行,稱:“吾師友譚景升始於終南山著《化書》,因遊三茅,經歷建康(今江蘇南京),見齊丘……乃出《化書》授齊丘曰:‘是書之化,其化無窮,願子序之,流於後世’,於是杖靸而去。齊丘奪為己有而序之耳。”自此,始正名為《譚子化書》,或稱《化書》。元人趙道一編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的譚峭傳,即在《續仙傳》的基礎上補敘了陳景元所述陳摶揭露宋齊丘奪《化書》一事。

據《泉州府志》載稱,南唐主曾賜譚峭以紫霄真人之號。

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王一清(號體物子)作《化書新聲》時,在其序中稱“紫霄譚真人《化書》”。表明道門中亦稱譚峭為紫霄真人。故後遂出現將作《化書》的紫霄真人譚峭與正一先生譚紫霄相混淆。南唐沈汾《續仙傳》未載譚紫霄事蹟,所......餘下全文>>

譚姓的歷史名人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範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1927年8月,譚平山與周恩來、朱德、賀龍、惲代英等領導發動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流亡港澳。因他參加南昌起義,武漢國民黨中央於1927年8月8日開除譚平山的國民黨黨籍。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回到武漢,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冬,在香港出席了李濟深、何香凝等人組織召開的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初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委。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並參加了10月1日的開國大典。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監察部前身)主任等職。 譚詠麟(1950年8月23日-)綽號「譚校長」,為已故足球名宿譚江柏之子,生於香港,籍貫廣東新會,香港流行樂壇的殿堂級歌手之一,音樂人與電影演員,60年代末為失敗者樂隊成員,1973年任溫拿樂隊主音歌手,1979年單飛後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反斗星》,1981年憑《假如我是真的》奪得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1984至1985年初推出的三張唱片《愛的根源》,《霧之戀》,《愛情陷阱》被譽為愛情三部曲,1984-1987年連續四屆奪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之後退出領獎。1996年獲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為美國百老匯牆面兩名華人照片之一。

譚姓名人故事

譚嗣同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書,宣佈變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並開始大肆搜捕和屠殺維新派人物。譚嗣同當時拒絕了別人請他逃走的勸告(康有為經上海逃往香港,梁啟超經天津逃亥日本),決心一死,願以身殉法來喚醒和警策國人。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等六人慘害於北京菜市口。譚嗣同臨刑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姓氏的來源,郡望,還有同姓名人。 5分

一、 姓氏源流

??譚姓來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氾濫,堯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遞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3、 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廣西大部分地區。

??

??二、 遷徙分佈 譚氏起源於山東。漢代巴南(今川東、鄂西南部)少數民族中也有譚姓。巴南譚氏有可能是譚國遺民逃到巴南,融入當地民族形成的。譚氏早期主要在山東省境內繁衍發展,後因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離開故土,向各地遷徙。漢代時,譚氏已分佈於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時譚氏開始遷入廣東,唐末時遷入江西。五代時,福建泉州人譚峭在嵩山從事辟穀養氣煉丹之術。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種“無親、無疏、無愛、無惡”的“太和”社會。從宋代起,譚姓人物漸多見於史冊,分佈地更廣,集中於江南地區、江蘇、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約從清代開始,閩、粵譚氏部分族人遷徙至東南亞,僑民於新加坡等國。

??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善斷堂”:唐憲宗時候,譚忠為燕的牙將,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這時朝廷派大軍越過魏國去伐趙。魏牧田季安要興兵,譚忠說:“不可!如果興兵,就是對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採納了他的話,按兵不動。譚忠又說服燕牧劉濟出兵幫朝廷伐趙,連克趙城饒陽、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譚忠善斷。另外還有“濟南”、“弘農”等堂號。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齊郡:西漢時改臨淄郡置郡,治所在臨淄(今屬淄博市)。相當於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

??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相當於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

??四、 家乘譜牒

??江蘇:武進毗陵缸巷譚氏宗譜

??浙江:蕭山蕭邑譚氏宗譜十二卷、嘉興譚氏宗譜十卷、嘉興譚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譚氏宗譜四卷

??江西:南豐譚氏續修族譜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長沙譚氏續修族譜二十卷、寧鄉譚氏族譜十卷、寧鄉譚氏家譜二十五卷、攸縣澤田譚氏七修族譜二十二部、茶陵譚氏續修支譜六卷、湘潭湘西譚氏六升堂支譜十六卷、湘潭學前譚氏三修支譜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學前譚氏三修支譜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譚氏續修支譜六卷、湘潭譚氏家譜十六卷、湘潭澗子塘譚氏七修族譜十六卷、湘潭中湘譚氏續修族譜七卷、湘潭青山譚氏五修族譜三十二卷、湘鄉湘西七星橋譚氏族譜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譚氏四修族譜十卷、湘鄉田樂堂譚氏族譜(卷數不清)

??地區不明:望仙譚氏宗譜(卷數不清)、譚氏族譜不分卷、仁源譚氏續修支譜不分卷、富溪譚氏族譜殘不分卷、天河譚萬莊長房系譜不分卷

??

??五、 歷史名人

??譚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姓譚的名人有多少?
姓林的名人有多少?
現代姓王的名人有多少?
姓魯的名人有多少?
中國姓吳的名人有多少?
姓譚的名人有哪些?
姓林的歷史名人有多少?
姓餘的全國有多少人?
趙梓博的名字有多少人?
姓樂的全國有多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