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姓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姓冀的在百家姓中排第幾?起源於哪?

姓氏源流

冀(Jì)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國名為氏。相傳唐堯的後代,在西周時有被封在冀國(今山西省河津縣一帶)的,後來,冀國被虞國所滅,冀國的公族後代遂以原國名命姓,稱冀姓。

2、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晉獻公滅掉了虞國,冀遂成晉邑。後來晉國大夫郄芮因迎立晉惠公有功,被封於冀,世稱冀芮。他的子孫以封邑命姓,稱冀姓。

得姓始祖:冀芮。冀姓是唐堯的後代,得姓於春秋時期,是一個以國為姓的姓氏。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地理名詞,古代九州中就有一個冀州,領域就在現在的河北、山西兩省以及遼寧省遼河以西、河南省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冀國大約是3000年前周朝的一個諸侯國,由唐堯後裔所傳。到了春秋時期,冀國被晉國所滅,唐堯這一支後裔,依照當時的習慣,就以國為姓,稱為冀氏。當年冀國的國都,就在現在的山西省河津縣東北一處叫冀亭的地方。冀國滅國後變成了晉國的一個邑,後來被晉君封給大夫冀芮,冀芮的後代子孫,後來就“以邑為姓”而姓了冀。這在《路史》上有記載,說唐堯的後裔有冀氏。而根據《元和姓纂》上記載,晉國大夫冀芮,食採於冀邑,他的子孫後來就以冀為氏。望族居於渤海郡,即現在的河北省淪縣一帶。故冀氏後人尊冀芮為冀姓的得姓始祖。

贊助廣告

二、遷徙分佈

(缺)冀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西周時有冀國(今山西省稷山縣一帶),冀國人後來以冀為姓氏。另外,春秋時期,冀附屬於晉國,晉國大夫谷芮被晉王封在冀,稱為冀芮,他的後代也稱為冀氏。冀姓中人在我國曆史上也有上佳的表現。譬如,北周冀俊,“性沉謹,善隸書”,因功累遷昌樂郡守及湖州刺史,為官每年以清約恬靜自處,而且前後年所歷俱有政聲;金代詩人、尚書省都事冀錫;明代理學家冀亭;現代政治家冀朝鼎等,都為冀姓名人。

三、歷史名人

冀 俊:北周驃騎大將軍。為人沉著謹慎,善隸書,特工模寫。當時文帝常令他模仿魏帝的書法,寫成敕書,與真無異。歷任襄樂郡守,遷湖州刺史,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昌樂侯。清正廉潔,所歷頗有政績。

贊助廣告

冀如錫:清代刑部主事。以進士授刑部主事,康熙年間升為監察院左都御史,以所諫多切中時弊聞名。他殫心研究理學,以躬行實踐為務。晚年尤愛鑽研《周易》,學以致用,持己接物。通過象徵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的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人事的變化;以陰陽二氣的交感作用為產生萬物的本源。這是我國古代有哲學思想的占卜術。

冀禹錫:金代進士。幼時聰慧,工詩善畫,弱冠時即在太學有聲望。

冀元亨:明代學者。正德舉人,從學於王守仁,為濂溪書院主講。

冀練:明臣。字純夫,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嘉靖年間進士,由長安知縣升任戶部主事,因耿直而很久不得升遷。明神宗時官至戶部侍郎。以清廉勤奮著稱一世,死後諡“端恪”。

冀述:(1558-1612),明臣。字繼父,號紫璇。武安下三里人。幼與弟冀體以學業聞名鄉里,稱大、小冀。萬曆二十六年(1598)第進士,授廣寧司理。後升任戶部廣東司主事,不久改任兵部車駕司主事。歷官皆以清廉著稱。著有《桃園草》、《庸言》等。

冀綺:(?-1510),明臣。字汝華,揚州寶應縣人。成化己丑進士,授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以歲飢賑濟河間諸府,稱旨往偏頭關督餉,有功加俸一級,累遷應天府府丞、南京太僕寺卿、應天府府尹。嘗陳邊務及捕盜輯民二十餘事,頗見採納。已而坐言官論劾,自陳致仕。正德五年八月卒。

冀桂蓮:女,1941年生,山西太原市人。油畫家、美術教育家。畢業於太原教育學院美術專業,曾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長期從事中學美術教育工作,曾發表......餘下全文>>

冀姓的由來,分佈,名人。

冀(Jì)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國名為氏。相傳唐堯的後代,在西周時有被封在冀國(今山西省河津縣一帶)的,後來,冀國被虞國所滅,冀國的公族後代遂以原國名命姓,稱冀姓。 2、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晉獻公滅掉了虞國,冀遂成晉邑。後來晉國大夫郄芮因迎立晉惠公有功,被封於冀,世稱冀芮。他的子孫以封邑命姓,稱冀姓。 冀俊 北周驃騎大將軍。為人沉著謹慎,善隸書,特工模寫。當時文帝常令他模仿魏帝的書法,寫成敕書,與真無異。歷任襄樂郡守,遷湖州刺史,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昌樂侯。清正廉潔,所歷頗有政績。 冀如錫 清代刑部主事。以進士授刑部主事,康熙年間升為監察院左都御史,以所諫多切中時弊聞名。他殫心研究理學,以躬行實踐為務。晚年尤愛鑽研《周易》,學以致用,持己接物。通過象徵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的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人事的變化;以陰陽二氣的交感作用為產生萬物的本源。這是我國古代有哲學思想的占卜術。 冀禹錫 金代進士。幼時聰慧,工詩善畫,弱冠時即在太學有聲望。 冀元亨 明代學者。正德舉人,從學於王守仁,為濂溪書院主講。 冀練 明臣。字純夫,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嘉靖年間進士,由長安知縣升任戶部主事,因耿直而很久不得升遷。明神宗時官至戶部侍郎。以清廉勤奮著稱一世,死後諡“端恪”。 冀述 :(1558-1612),明臣。字繼父,號紫璇。武安下三里人。幼與弟冀體以學業聞名鄉里,稱大、小冀。萬曆二十六年(1598)第進士,授廣寧司理。後升任戶部廣東司主事,不久改任兵部車駕司主事。歷官皆以清廉著稱。著有《桃園草》、《庸言》等。 冀綺 (?-1510),明臣。字汝華,揚州寶應縣人。成化己丑進士,授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以歲飢賑濟河間諸府,稱旨往偏頭關督餉,有功加俸一級,累遷應天府府丞、南京太僕寺卿、應天府府尹。嘗陳邊務及捕盜輯民二十餘事,頗見採納。已而坐言官論劾,自陳致仕。正德五年八月卒。 冀桂蓮 女,1941年生,山西太原市人。油畫家、美術教育家。畢業於太原教育學院美術專業,曾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長期從事中學美術教育工作,曾發表《中學美術教學的新探索》、《素描靜物畫中的構圖》等論文。1976年以後,先後發表油畫《周伯伯教我學外語》、《麻田風光》、《晉詞聖母殿》、《關帝山白樺林》、《青年工人肖像》、《夏日》、《迎春花》等。現為山西省美協會員、山西省包裝裝潢協會理事等。曾多次被評為山西省及太原市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等。1996年在原太原市南城區民辦朝花美術學校基礎上創辦"太原私立朝花美術學校",現任校長。 冀學聞 1935年12月生,山東青州市人。1964年山東藝專畢業。創作《系菸圖》,參加全國青年美展,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65年後創作大量不同形式的作品,在人民日報、大眾日報、北京日報、中國書畫報、中國文學、商報、作家報等數十家報刊發表。多次參加國內開展覽並獲獎。國畫參加日本國際文化交流展,並獲銀牌、金牌。1978年出版《心花怒放》。在中國美術館展覽,並選送到義大利、加拿大、法國等巡展,中國對外藝術展覽公司收藏。1985年後在山東省美術館、淄博市、濰坊市、青州市、壽光市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87年由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出版畫冊《白描五穀花米》。1997年第四次印刷。1991年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畫冊《裝飾風景集》。1995年第三次印刷。1993年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畫冊《百花圖集》。1993年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畫冊《山水畫圖譜》。1998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1999年遼......餘下全文>>

冀當姓氏來講的時候怎麼讀?

冀(Jì)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國名為氏。相傳唐堯的後代,在西周時有被封在冀國(今山西省河津縣一帶)的,後來,冀國被虞國所滅,冀國的公族後代遂以原國名命姓,稱龔姓。   2、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晉獻公滅掉了虞國,冀遂成晉邑。後來晉國大夫郄芮因迎立晉惠公有功,被封於冀,世稱冀芮。他的子孫以封邑命姓,稱冀姓。   得姓始祖:冀芮。冀姓是唐堯的後代,得姓於春秋時期,是一個以國為姓的姓氏。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地理名詞,古代九州中就有一個冀州,領域就在現在的河北、山西兩省以及遼寧省遼河以西、河南省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冀國大約是3000年前周朝的一個諸侯國,由唐堯後裔所傳。到了春秋時期,冀國被晉國所滅,唐堯這一支後裔,依照當時的習慣,就以國為姓,稱為冀氏。當年冀國的國都,就在現在的山西省河津縣東北一處叫冀亭的地方。冀國滅國後變成了晉國的一個邑,後來被晉君封給大夫冀芮,冀芮的後代子孫,後來就“以邑為姓”而姓了冀。這在《路史》上有記載,說唐堯的後裔有冀氏。而根據《元和姓纂》上記載,晉國大夫冀芮,食採於冀邑,他的子孫後來就以冀為氏。望族居於渤海郡,即現在的河北省淪縣一帶。故冀氏後人尊冀芮為冀姓的得姓始祖。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65599.htm

冀做姓怎麼讀

ji\

姓氏蘭的來歷

納蘭是金代女真“白號之姓”中皆封廣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個姓氏之一(又稱"納喇"、"那拉")。 而“納蘭”或“那拉”都不是滿姓,而是蒙古姓,原本是蒙古的激默特姓。土默特消滅了一支滿人,佔領了他們的地盤,卻不知為什麼改稱了這些征服者的姓氏——納蘭(那拉)。後來,他們又舉族遷徙到了今天的遼寧省的葉赫河岸,建立葉赫國。葉赫,是“偉大”的意思。清史裡的“葉赫那拉”源頭便在這裡。

俞姓的來源?

俞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九十二萬餘,佔全國人口的0.12%。

俞姓 - 姓氏淵源

俞氏宗祠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臣跗之後,屬於以物事稱謂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記》等記載,黃帝時有名醫跗,其醫術高超,精於腧經之治,為中國傳統中醫經脈理論的奠基人。

腧,為“脈之所注”,就是人們俗稱的“穴道”、脈之埠,故而大家皆稱名醫跗為腧跗。在古代,“腧”與“俞”二字相通,後簡筆寫作俞跗。

在俞跗的後裔子孫中,為光大先人的經典醫術,多稱為俞跗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俞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公子洩堵俞,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洩堵俞,為魯國王室公子,是魯莊公姬同的小兒子。

在周襄王姬鄭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魯國公子洩堵俞率魯軍征伐滑國(原在今河南睢縣,後遷費,即今河南偃師氏緱鎮,故又稱為費滑,後被秦國所滅),後被魯僖公(魯釐公)姬申封賜於俞地。俞,又稱符俞,亦稱先俞、西俞,即今江蘇省泗陽市。

周安王姬驕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魯國聲援鄭國而發動了進攻魯國的戰役,符俞之地成為兩軍戰場,之後歸於楚國。兩年後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韓、魏、趙三國聯手討伐楚國,大敗楚軍於大梁(今河南開封)、榆關(今河南中牟),其後,大梁成為魏國的都城,而符俞則被趙列侯趙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歸魯無望後,在公子洩堵俞的後裔子孫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俞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吏俞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春秋時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傳至今。”

其實,俞人,並不是羋姓直接衍派的血緣氏族,而是官職稱謂,就是執掌建造船隻的官員。

俞,在遠古時期就是指挖空樹幹做船(獨木舟),“以為河徑”,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徑。後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泛指船。俞人,開始指製作船隻的工匠,後演變為督管船隻建造的官職稱謂,直接隸屬於尹司。

由於楚國地處江淮平原,渡河運輸、作戰十分頻要,因此“俞”是楚國令尹轄下的重要職能部門,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職位。至戰國中期的周顯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懷王熊槐改稱其為更明確的“舟節”,與“車節”一起歸由工尹啟之府統一管轄。

在戰國時期的楚國,“節”是“專”的意思,舟節就是專職掌管水路營造、運輸的官位,車節就是專職掌管陸路營造、運輸的官位。後世漢、唐朝時期的“節度使”之官稱,就是從此而來。

在俞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或職業為姓氏者,稱俞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俞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寧俞,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寧俞,就是著名的姬寧俞,是春秋時期衛國執政上卿姬元咺的兒子,後亦為衛國大夫,以聰慧、忠誠著稱於世。

周襄王姬鄭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春天,晉文公姬重耳下令晉軍準備攻打衛國,衛成公姬鄭大懼,偕公子姬歂犬逃到了襄中(今山西襄汾),把國政交給弟弟姬叔武和大夫姬元咺代管。同年冬天,晉文公和眾諸侯在踐土會盟(今河南原武),姬叔武和姬元咺趁機替衛成公求情,請求晉侯讓他復位。

復位後的衛成公卻聽信了姬歂犬的讒言,無端殺害了姬元咺的兒子士榮。回京城後,姬歂犬又殺死了叔叔姬叔武。姬元咺只得向晉文公告狀,請求昭雪。晉文公請示了周襄王后公開審判,姬元咺居理為勝。但姬元咺雖然理直,可是那時的規矩是下不能犯上,臣不能犯君,因此卻也不能把衛成公怎樣。

衛成公忿其臣子在晉文公面前狀告自己,在周襄王......餘下全文>>

耿姓的起源

耿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較早的一支與地名有關。相傳在今河南溫縣東部一帶,在商朝時被稱為邢,由於與耿字的讀音相近也稱耿。在其第14任國王祖乙在位時,因為不滿於國都相的殘破,將國都遷到這裡,使之一度成為商王朝的統治中心。後來,由祖乙六傳至盤庚,才將國都從這裡遷走,定居於殷。在盤庚南遷時,一部分商朝王族不願南遷,因而留居下來,並以地名為姓氏,成為歷史上最早一批以耿為姓的人。另一支出自春秋時期的耿國是由國名而來的姓氏。另外,在古今的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一些以耿為姓的人。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陽(今屬河北)為郡望,當代則以河北、河南、江蘇、安徽、山東、山西、黑龍江、遼寧等省為主要居住區。歷代名人,主要有漢太守耿夔、大司農耿壽昌、唐詩人耿 湋、宋名將耿京、清蕃王耿精忠、當代外交家耿飈等。

一、姓氏源流

耿(Gě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以地名為姓。據《姓氏考略》、《史記·殷本紀》及辭源》等所載,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國都從相遷到邢(又稱耿)邑,後來的盤庚又把都城遷到毫。邢邑,在今天的河南省溫縣東。邢的讀音,古代讀做耿。盤庚遷都後,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沒有跟隨他南遷,仍然留在了邢。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為了與讀做(Xíng)的邢姓相區別,將這個姓的寫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商代末年有耿國(一名耿鄉城),在今天的陝西省龍門縣南,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耿國子孫奔楚為大夫,以國為氏。

3、亦出自姬姓,周室封同姓人於耿,又為諸侯國,春秋時又被晉國滅掉。原耿國公族多以原國名“耿”作為自己的姓氏,成為耿氏的一支(疑與“2”說為同一源)。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 清高麗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 清滿洲人有耿姓,世居瀋陽。

③ 裕固族各爾格茲氏漢姓為耿。

④ 羌族耿家志(房名),後改姓耿。

⑤ 今滿、蒙古、土家、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祖乙。商朝第十四代君王,河?甲之子。卜辭稱為中宗,與太乙、太甲並祭,合稱三示。因苦於東南方夷人的侵擾,祖乙由相(今河南內黃)遷都於耿,任用巫賢治理國政,並親自坐鎮指揮,平復了東夷,鞏固了商朝統治,使殷商得以復興。下傳至第二十代君主盤庚時,由耿遷都亳,留居耿之公族,即以地為氏,稱耿姓。他們尊祖乙為其得姓始祖。

二、 遷徙分佈

耿姓之發祥地為今河南溫縣,歷商、周至秦,耿姓逐漸散居於今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西漢時,耿姓人始嶄露頭角,其中以耿壽昌最為著名,他被賜爵關內侯,子孫遂留居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豐、耿昌、頻陽(今陝西省富平)人耿定見諸史冊。漢武帝時,遷徙郡國吏民豪傑到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時鉅鹿(今屬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遷於該地。此支耿姓下傳至東漢耿況時,耿姓歷史上最為顯赫的家族誕生了,其膝下六子:耿×、耿舒、耿國、耿廣、耿舉、耿霸。在中興漢室的戰爭中,個個軍功顯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孫後代,亦不遑多讓,競現於史。自光武中興迄於漢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將軍二人,將軍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於皇家並貴為皇后一人,中郎將、撫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數十百人。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壓倒了同時期的鉅鹿宋子(今河北省趙州)人耿純家族(其封東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謂一門五侯)。東漢末期,此支耿姓幾乎遭受滅頂之災,耿國曾孫耿紀,被曹操誅滅三族,耿霸玄孫耿援亦被滅族,只存耿援孫耿弘一支。......餘下全文>>

申姓的申姓起源

申(Shēn)姓,源出有八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周初復泰嶽後於申,暨申伯入卿而楚蝕其壤,宣王開元,舅申伯於謝。後有宇氏、申氏、申叔氏、申鮮氏、謝氏、射氏、宇文氏、大野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朝鮮族申氏有兩支本貫一,是王氏高麗開國君主太祖王建時期(公元918~943年在位)的大將軍、長節公申祟謙,及其裔孫高麗檢校軍紀監申成勇,是朝鮮民族中申氏的正宗鼻祖。申祟謙的封地在平山志妙寺(今韓國平山),申成勇的封地在高靈(今韓國高靈郡)。該支申氏本貫以平山為本貫、分衍有高靈本貫。二,是高麗王朝早期的申英美,時任杖志護長之官,其後裔分衍有殷風、全安、梨川、神川、谷城、朔寧、昌州、臣昌等數支本貫。實際上,雖然朝鮮人、韓國人皆稱鮮族申氏有一百零三支本源,實際上只有兩支本貫,即上述的平山、殷風兩支本貫。而這兩支申氏族人的先祖,皆是魏、晉時期遷居渤海國的漢族申氏族人後裔,屬於後被契丹遼國滅亡的渤海國遺民,根本就不是辰韓六個部落中任何一部之民。渤海國遺民在被高麗太祖王所接收後,申氏族人在王建領導下的原弓裔軍隊服役,後協助王建滅新羅國,建立了有四百餘年曆史的高麗朝鮮。第三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申氏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今分佈在河北省的邢臺、邯鄲兩市的蒙古族申氏,世稱“銅鍋申”、“鍋片申”,傳其始祖為申璟,蒙名失考。據其族人自己的傳說,申璟是元順帝孛爾只斤·妥鏷貼睦爾的胞叔,精通漢文,原來的漢姓為“曰”,以“璟”為漢名,時號“老曰公”,為朝廷重臣,德高望重。曰璟生了十八個兒子,分別叫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臨、文翰、文簡、文瑞、文憲、文義。結果後來有奸臣誣告,說朝中重要部門都有老曰家人,有謀反之患。皇帝聽信讒言,下旨滿門抄斬,時老曰公年邁在家頤養天年,軍隊領旨直撲曰家而來。帶隊將領不忍殺害忠良便事先派人密報老曰公。老曰公急密召十八子回家,家人剛聚齊便聞追兵殺到,時老祖奶奶正在使雙刀剁餃子餡,急中生智,提雙刀奔向曰家大門,手起刀落,在“曰府”的“曰”字正中砍下一豎。此刻,軍隊也到了曰家祠堂。祖奶奶告訴軍隊這裡申家而不是曰家,帶隊將領心知肚明,抬頭看了一下府額楣牌後,便埋怨路探帶錯了地方,轉而率隊他走。這樣就為曰家逃亡贏得了時間。為日後團聚有憑,老曰家人便將飯鍋摔破,正好十八片,改以“申”為姓,以不再入朝做官為訓,十八子各執一片四下逃亡。斗轉星移,若干年後家人陸續返鄉,最後十七子及後裔聚齊,鍋片少了一片。據說,少的這一片是曰家最小的兒子,他向北一直逃到了內蒙古,因年幼記憶模糊,改了田氏。這就是蒙古族“鍋片申”申氏一族和內蒙田氏的來源。第二,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的記載蒙古族徹穆袞氏,亦稱 申佳氏、沈谷氏、沈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以姓為氏,金國滅亡後被裹脅入蒙古部族,並融合於蒙古族中,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復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emg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徹穆袞氏多冠漢姓為申氏、沈氏等。第四個淵源源於傈僳族,出自明時期雲南永昌軍民府同知申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雲南保山地區歷史悠久,是各民族先民在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以今天雲南省保山市為中心的怒江中游流域是人類的起源地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八幹多年前的洪荒時代,保山先民“蒲縹人”就在該地區生息繁衍,並創造了獨具區域特徵的“塘子溝文化”。殷商時期,當地土著“僕人”已向商王朝納貢,至遲在戰國中期的周烈王姬喜六年(公元前370年),“哀牢夷”在該地區建立了興盛一時的......餘下全文>>

誰知道猶姓起源 5分

沒找到猶,只有尤

尤(Yóu)姓源出有四:

1、出自沈姓,為五代時沈氏為避諱而改。據《樑溪漫錄》載:五代時有王審知者,在福建閩國,稱閩王。下詔避諱審字及與其同音的字。閩地“沈”與“審”同音,屬諱字,沈姓遂奉詔去三點不旁,演化為尤字。故有“尤姓出自沈姓”之說。查王審知系唐代光州固始(今屬河南省)人。唐朝末年,他跟從哥哥王潮起兵,入據福建。王潮死後,王審知繼任威武軍節度使,全部佔據了今福建一帶。公元909年,他被封為閩王。當時,福建地方姓沈的人們都因避“審”音,故而改沈氏為尤氏。

2、出自仇姓所改。尤、仇古音同,且皆為怨義。

3、出自他族改姓而來:

① 清滿洲人姓氏中有尤氏,世居沽河、遼陽等地。

② 赫哲族尤可勒氏,漢姓簡改為尤氏。

③ 今滿、臺灣土著、蒙古、佤、苗、羌等民族均有尤姓。

得姓始祖:晡季。據《樑溪漫錄》記載,尤姓是從沈姓分出來的,五代時,王審知在福建潛稱閩王,閩人避諱音,把沈字的水旁去掉,改為尤姓。這麼說來,尤姓自然源出沈姓,其來源當然也跟沈姓一樣,是黃帝的後裔。另據《元和姓纂》指出,沈姓是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子晡季,所以尤姓的最早發源地應是2000多年前的沈國(河南省汝南縣東,以及安徽省阜陽縣西北一帶地方)。尤姓的始祖也當然是沈姓始祖晡季了。

二、遷徙分佈

尤姓在今天的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在臺灣,尤姓是第八十四大姓。尤姓可考的起源較晚。據《後漢書·卷七十七》和《傅山全書·六卷》等所載,東漢時有尤來,漢人外孫、鄯善王尤還,龜茲王尤利多,後被班超廢掉,並送往當時的首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三國吳有鄱陽(今江西省波陽)賊帥尤突。這些均為五代前見諸史冊之人物,但其後無世系可考。907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尤姓始盛於世,閩立國近四十年,九四五年被後唐所滅,尤姓不復本姓似乎有悖常理,但無論如何,北宋之前的尤姓寥若晨星,宋真宗之後,尤姓始光芒四射,卻是不爭史實。沈姓郡望有二:吳興和汝南,而吳興地處閩地,沈改尤後,吳興郡順理成章成為尤姓郡望。據《常州府志》所載,宋真宗天禧年間,泉州晉江人尤叔保舉家遷往常州府無錫,子大公,孫尤輝,曾孫尤著,玄孫尤、尤袤、尤子尤樑,尤袤子尤、尤概,孫尤火育、尤耀,曾孫尤冰寮、尤帶等均名載史冊。南宋時都城為臨安(今浙江省杭州),由於仕宦等原因,浙江也成為尤姓大批湧入之地。五代至兩宋,尤姓除繼續繁衍於福建外,已開始播遷於福建周邊省份。宋末,元兵大舉南侵,宋趙王朝喪師失地,節節敗退。尤姓或仕宦,或逃難,於是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尤姓人落籍。而一些大膽的尤姓人則舉家北上,因為當時北方已由夷族統治多年,不會發生你來我往的拉鋸戰,相對穩定。宋末至元,尤姓在北方繁衍興旺。明初,山西尤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北京、江蘇、安徽、湖南等地。鄭和下西洋,表明中國造船水平的提高,時福建等沿海地區的尤姓有渡海赴臺,揚帆東南亞者。因此尤姓進入臺灣的一百大姓,也就不奇怪了。另外,尤安禮隨父由江蘇省長洲(今蘇州)徙居武昌,尤求由長洲移居太倉。清代尤萃由浙江嘉興徙居平湖。如今,尤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福建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尤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八,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省市亦多此姓,上述五省市尤姓約佔全國漢族尤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六。

三、歷史名人

尤 袤:字延之,號遂初居士,江蘇省無錫人,南宋詩人、大臣。紹興進士。任泰興令時有政績。累官至禮部尚書兼侍讀。詩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並稱“南宋四大家”。

尤 概:尤袤子,宋代官吏、詩人。孝宗時進士,歷任建康府推官、左朝奉郎、太常博士。惜未耆而歿。有......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冀姓起源?
馬姓起源?
張姓起源?
任姓起源和歷史?
竇姓起源?
程姓起源?
秦姓起源?
臧姓起源?
榮姓起源?
韋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