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氏來源?
唐姓氏怎麼來的
唐姓起源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亦為帝堯之後。
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堯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世稱“唐放勳”(“放”極言大,“勳”即功勳),稱頌他的功勳和德化之治。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
2、出自唐叔虞,為黃帝軒轅氏之後。
堯做了百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逝世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有著名的“桐葉封侯”典故,《史記·晉世家》:“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西周時,成王與弟弟叔虞一起玩耍時,將一片桐葉剪成圭的形狀,遞給叔虞,並說: “以此作證,封你為侯”,史官(一說“周公”)於是請成王擇日以封叔虞。成王長大後說:“這是我與他開玩笑呢”,史官說:“天子無戲言”,於是禮樂周全的封叔虞於唐。)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
3、出自丹朱之後,為帝堯之後,亦為黃帝軒轅氏之後。
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
4、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
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其中1、3亦出自帝堯,2、4亦出自周朝宗室。
5、少數民族用唐姓或改姓唐姓
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隴西(今屬甘肅)羌亦有唐姓。
唐姓歷史名人
唐叔虞:晉國開國諸侯
唐秉:號東園公,秦末漢初之際隱士,「商山四皓」之一
唐昧:戰國時期楚國大將軍
唐勒:戰國時期楚國文學家
唐舉:戰國時期相術家
唐雎:戰國時期外交家
唐蒙:西漢外交家,出使夜郎國
唐儉:唐朝前期重臣
唐休璟:唐朝著名軍事將領,兩次大破吐蕃
唐慎微:宋代醫學家、藥學家
唐寓之:南宋農民起義領袖,攻佔錢塘(今杭州)後稱帝建立吳國
唐棣:元代畫家
唐寅:明代畫家,文學家,書法家,“吳中四才子”之一,“明四家”之一
唐順之:明朝文學家、軍事家
唐賽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唐甄:清初思想家
唐英:清代傳奇小說家
唐再豐:清代雜技家
唐鑑:清末大理學家,曾國藩之師
唐才常:清末著名學者,維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唐廷樞:清末大買辦
唐正才:太平天國將領,封為“航王”,總管水軍
唐景崧:清末臺灣巡撫
唐文治:交通大學首任校監、校長
唐姓氏的由來
唐姓由來
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
尋根溯源
1、出自祁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帝堯之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後其國被周成王所滅,子孫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又周昭王時,為奉唐堯之祭祀,封丹朱裔孫在魯縣(今河南魯山縣)為唐侯,後被楚所滅,子孫以唐為氏,此為豫魯(今屬河南、山東間地)唐姓。
2、出自姬姓。據《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載,周成王封唐國給唐叔虞,叔虞子孫中有以國為氏者,此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時,楚地(今屬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所滅後,子孫以唐為氏,此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據《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羌族中有唐姓者;據《元史•唐仁祖傳》所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另外,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苗、蒙古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堯。唐堯姓伊祁,名放勳,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後,又立國號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傳說中的聖明天子,被後人尊為“良師帝範”、“文明始祖”。據說,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他死後,帝舜又封他的子孫為唐侯。唐國經歷夏商兩代,周初被周公滅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後人為杜伯(把唐公及其後人遷於杜城,降爵為伯),稱為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
繁衍播遷
唐姓發源地當有四處:陝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上述陝西、山西、豫魯三地在發展中成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帶,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漢時,唐姓分佈於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安徽、浙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據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屬江蘇),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今屬四川)令,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穎川(今屬河南),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今屬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太守。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盪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佈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僕射一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今屬甘肅)刺史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凌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山西定襄縣西北),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隋唐時期,隨著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開漳入閩,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宋元時又有唐姓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明清時,又有唐姓人移居臺灣,遠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跡遍佈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約佔全國漢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號
唐姓郡望主要有四個:
1、晉昌郡,治所在長樂(今陝西石泉縣);
2、北海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3、魯國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4、晉陽郡,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號:
“晉陽”、“晉昌”、“北海”。自立堂號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風”、“梧桐”、“梧封”等。
宗族特徵
1、群英薈萃,......餘下全文>>
唐這個姓氏的來源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2、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隴西(今屬甘肅)羌亦有唐姓。 3、滿族的他塔喇氏也改為漢姓唐氏。
唐姓氏怎麼來的 唐姓起源和由來
唐姓,在中國《百家姓》中排名64位。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也有分佈。唐姓是中國姓氏人口排名25位的大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65%。唐姓遍佈天下,今以四川、湖南、江蘇、山東、安徽、廣西六省區居多,約佔全國唐姓人口60%。構成漢族唐姓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源於上古五帝之一唐堯。第二支是姬姓,為唐叔虞之後。除漢族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唐姓,包括漢時南蠻、三國時羌人、元朝西域人以及清朝滿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晉陽、魯國、北海、晉昌等。唐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號有禪讓堂和聖仁堂。
唐姓源出有:
源於漢族
出自姬姓與祁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六世孫,姓伊祁,名放勳,他最初被封於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濟北),後來遷於唐(故地在今山西臨汾),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他的後代世襲為唐侯(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2] 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也姓了唐。後來北方的唐國改稱晉國,唐叔虞的後裔燮父的後代在南方建立新的唐國(故地在今湖北隨州西北唐縣鎮),後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又有唐堯後代受封於郚(故地在今山東濰坊鄌郚鎮),世稱唐郚(鄌郚),後人以唐為姓。另有複姓唐山姓、北唐姓改為唐姓。
源於西南夷
出自東漢時期白狼王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後漢書·南蠻傳》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古稱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數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源於羌族
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甘肅)羌族中有唐姓。
源於維吾爾族
元朝畏兀人唐仁祖,字壽卿,其祖名唐古直,後代取名首字為姓,是為唐姓。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爾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學士承旨。在此期間,元成宗尊太母元妃為皇太后,由於唐仁祖精於書法,特詔令他書寫冊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後,被追封為洹國公,賜諡號為“文貞”。在唐仁祖的後裔子孫中,皆以漢姓唐為氏。
源於蒙古族
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塔喇氏,人數龐大,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ra Hala,漢義“曠野”。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白氏、唐氏、匡等。
蒙古族圖羅魯特氏,亦稱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lol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
另外還有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後裔均有姓唐者。
源於滿族
滿族本有唐姓,世居瀋陽。又有其他姓漢化為唐,分別為:
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眾多”,世居扎庫木(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安褚拉庫(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寧古塔(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馬察(今吉林渾江)、佔河(今吉林雙陽)、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吉林市)、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遼寧瀋陽石佛寺)、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長白山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氏、譚氏、舒氏。
滿族泰瑚特氏,亦稱唐烏勒特氏,滿語為Taihut Hala,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氏。
滿族唐達氏,滿語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灘,今烏蘇里江......餘下全文>>
唐這個姓的由來?
唐姓,是一個起源中國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4位。唐姓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地區均有分佈。韓國唐姓主要分佈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唐姓在日本主要分佈在九州,本州一帶。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唐姓足跡攻布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約佔全國漢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姓氏簡介
《說文》:“唐,大言也。” 構成漢族唐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的歷史。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這包括漢朝的南蠻,三國時的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滿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當代唐姓的人口已達780餘萬,為全國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62%。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二省,大約佔唐姓總人口的35%。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晉陽、魯國、北海、晉昌等。唐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號有禪讓。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5.6%,A型佔29.6%,B型佔26.7%,AB型佔8.1%。
《說文》:“唐,大言也。”指言語夸誕不實之意。帝堯號陶唐氏,應是以燒陶為業的部落之首領。而“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銅器銘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一個枝條編織的蓋子,為了在內煮物時,不會因湯沸而翻滾出外。湯沸時,聲響大,故唐與湯音義可通。而後人在字典中所解釋的唐字,已經失去了唐的本義,而引申“聲響大”為“說大話”之意了。但是,唐作為地名和姓氏,它仍舊保留了本義。唐氏族與陶唐氏有關,唐即以陶器煮湯之意,說明這個氏族已經用熟食代替了野蠻的生食,是文明的進步,也即原始社會所稱的陶唐孝。陶唐氏族是以制燒陶器的職業作為氏族名和族徽的,進而發展深化出陶、唐、湯、蕩等相應氏族和新的族徽。唐氏族所在的地就稱唐,建成的城堡稱為唐邑,最終形成唐國和姓氏。[1]
唐姓由來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還有複姓唐山姓、北唐姓改為唐姓。以上這5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2、據《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 3、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羌族中有唐姓。 4、據《元史·唐仁祖傳》所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 5、另外,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
關於唐姓氏的來源
《說文》:“唐,大言也。” 構成漢族唐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的歷史。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這包括漢朝的南蠻,三國時的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滿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當代唐姓的人口已達780餘萬,為全國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62%。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二省,大約佔唐姓總人口的35%。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晉陽、魯國、北海、晉昌等。唐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號有禪讓。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5.6%,A型佔29.6%,B型佔26.7%,AB型佔8.1%。
求姓唐的起源和發展還有歷史 有什麼古人姓唐
唐姓起源與早期分佈
唐姓的起源
唐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大姓。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在中國當代100家大姓中,唐姓人口占總人口的0.65%,排在第26位。在歷史上,唐姓也是枝葉繁茂,名入輩出,不僅有忠臣良將、思想家,也有文人雅士、孝子烈女,甚至還有不少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關於唐姓的起源,有關文獻和書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唐姓的起源有兩個,有的則認為有六個。所以這裡首先對唐姓的起源問題作以分析。
唐姓的起源很早,而且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當今唐姓大致有這樣幾個來源:
唐姓的最早來源當出自祁姓,也稱伊。祁氏,是陶唐氏的後代。據《世本》、《史記》《通志·氏志略》等文獻記載,帝嚳有四個妻子,生有四子。其中一個妻子為陳鋒氏之一子,名叫慶都,生子名叫放勳,就是後來的帝堯,堯是放勳的諡號。帝堯起初被封為唐 侯,於是他在平陽建都,其地在今山西太原境。後來帝堯讓位於舜帝。舜帝時,又封帝堯的兒子丹朱為唐侯。到夏朝時,丹朱的裔孫劉累又遷到魯縣,劉累的子孫仍然有一部分人居守在故地。商朝時,改號為豕韋氏。周朝時又改為唐公。周成王時,唐國發生動亂,周成王派周公滅掉唐國,將其地封給了他的弟弟叔虞,並將唐公遷到杜城(今陝西長安),降其爵位為伯。唐國滅亡後,其子孫就以唐為姓氏。由於唐國位於晉地(今山西境內),故史稱這一支唐姓為晉地唐氏。這是唐姓最早的一個來源。
周朝末年,又把留在魯縣的劉累後裔封為唐侯,負責對帝堯的祭祀,其地在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縣)。其後代子孫世代居於此地,遂以唐為氏。這也可算是唐姓的一支。其實,這一支唐姓與晉地唐姓是一個祖先。
唐姓的第二個來源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滅唐國後,把唐公之地轉封給了他的弟弟叔虞(周武王之子,姬姓),號稱唐叔。唐叔虞之子燮父的後代,後又被封於唐,其地在隨州唐城縣(今湖北隨縣西北唐縣鎮),地近於楚國,由於勢力微弱,遂成為楚國的屬邑。魯定公五年,楚昭王滅唐國,其子孫遂以國為姓。由於這支唐姓位於楚國境內,故史稱楚地唐氏。這是唐姓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除了以上幾個來源外,還有幾支唐姓來自於少數民族。據《後漢書·南蠻傳》記載,東漢時,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邦國中也有姓唐的,如唐叢國。東漢永平年間,唐叢國與白狼國等一百餘國,60O多萬人臣服於漢朝,並進貢方物。後來蠻夷王唐繒等人率其部落17萬人向內地遷移,漢政府給他們頒發金印紫授,賞賜甚厚。
東漢末年,居住在我國西北地區隴西一帶的羌族中也有唐姓,如隴西羌族名將就有唐蹄等人。
唐姓的早期分佈
先秦以前,唐姓主要分佈在以下幾個。地區:一個是今山西太原地區,這是唐姓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另一個地區則在今湖北省隨縣一帶,這也是早期唐姓的集中之地。第三個地區在魯國境內,即今山東省境。第四個地區就是秦國,即今陝西關中地區。
早在先秦時期,唐姓著名人物就有不少。春秋時,鄭國有大夫唐荀;楚國有大臣唐狡,大將唐昧,還有與宋玉齊名的著名詩人唐勒。據說唐勒與宋玉等人曾以屈原為師,以賦著名於當時。樑國有唐舉,一作唐莒,為當時著名的方士,善於相術。戰國時,晉國人唐雎魏國大夫。齊、楚兩國伐魏,魏國便求救於秦國,秦國沒有答應。在這緊急關頭,年逾九十的唐雎主動請求到秦國勸說秦王。後經唐雎一番慷慨陳詞,秦王感悟,遂發兵救魏。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唐姓
秦漢以後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唐姓子孫名人輩出。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唐姓後裔也在不斷遷移在新的地區定居下來。總的說來,在這六七個世紀裡,唐姓後裔的分佈範圍逐漸有所擴大,......餘下全文>>
唐在百家姓裡排名第幾?
新版百家姓具體排名:
姓氏 排名
王 1
李 2
張 3
劉 4
陳 5
楊 6
黃 7
趙 8
吳 9
周 10
以上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
姓氏 排名
徐 11
孫 12
馬 13
朱 14
胡 15
郭 16
何 17
高 18
林 19
羅 20
鄭 21
樑 22
以上姓氏人口總數少於2000萬人、多於1000萬人。據分析,前100個姓氏總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4.77%。
姓氏 排名
謝 23
宋 24
唐 25
許 26
韓 27
馮 28
鄧 29
曹 30
彭 31
曾 32
肖 33
田 34
董 35
袁 36
潘 37
於 38
蔣 39
蔡 40
餘 41
杜 42
姓氏 排名
葉 43
程 44
蘇 45
魏 46
呂 47
丁 48
任 49
沈 50
姚 51
盧 52
姜 53
崔 54
鍾 55
譚 56
陸 57
汪 58
範 59
金 60
石 61
廖 62
賈 63
夏 64
韋 65
付 66
方 67
白 68
鄒 69
孟 70
熊 71
秦 72
邱 73
江 74
尹 75
薛 76
閆 77
段 78
雷 79
侯 80
龍 81
史 82
陶 83
黎 84
賀 85
顧 86
毛 87
郝 88
龔 89
邵 90
萬 91
錢 92
嚴 93
覃 94
武 95
戴 96
莫 97
孔 98
向 99
湯 100
[參考CCTV新聞截圖1]hiphotos.baidu.com/...4a.jpg
[參考CCTV新聞截圖2]hiphotos.baidu.com/...4b.jpg...餘下全文>>
唐朝八大姓氏貴族姓氏和普通的貴族姓氏都是哪些姓?
唐朝的隴西、趙郡李姓,清河、博陵崔姓,范陽盧姓,滎陽鄭姓和太原王姓
姓氏來源(麻)的姓氏來源在哪裡呢?
一、姓氏源流
麻(Má)姓源出有三:
1、春秋時齊國有個大夫叫麻嬰,據《風俗通》記載,麻嬰即為楚大夫之後。他的後代子孫以他名字中的麻字命姓,稱麻姓。
2、以祖先食邑為姓。周代時,楚國有熊姓大夫食採於麻(進湖北省麻城),其後代子孫以封邑命姓,改麻姓。據《風俗通》記載,麻嬰即為楚大夫之後。
3、回族中的麻姓,多取自經名首音。如麻速忽、麻合馬之後裔姓麻。(參見《回教民族說》)在明代,回回“麻氏多將才”,故有“東李(鐵嶺朝鮮族)西麻”之譽。在山西大同任參將的麻祿家族中就有麻錦(宣府總兵官)、麻貴(寧夏總兵)、麻承恩(大同總兵官)、麻承詔(寧夏參將)及“第承訓、承宣、承宗皆官總兵。”(《中國名人大辭典》)另,遠在金代就大同人麻秉彝(兵部尚書),不知否麻祿先祖。麻姓回族主要分佈在西北地區。
二、遷徙分佈
麻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麻姓後來在上谷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上谷望。(缺)
三、歷史名人
麻 秋:後趙太原胡人,仕石虎,官徵東將軍,築城駐軍,人稱麻城,性暴戾殘忍。百姓如有孩子啼哭,母恐嚇日:“麻胡來了。”啼聲立止。
麻 貴:明朝將領,回族。大同右衛人,宣府副總兵麻祿子。嘉靖中,隨父徵瓦剌,累立戰功。以都指揮僉事,充宣府遊擊將軍。隆慶中,遷大同新平堡參將。萬曆初,遷大同總兵官。十年(1582年),充寧夏總兵官。十九年(1591年),被彈劾,謫戍邊。次年復起用,為副將,因累御蒙古貴族侵擾有功,升至寧夏總兵官。二十五年(1597年),任備倭總兵官,赴朝鮮擊倭寇,數戰有功,升右都督。三十八年(1610年),奉命鎮遼東,敗蒙古泰寧等三衛的侵襲,後因病退職。麻氏家族多將才,與鐵嶺李氏被譽為“東李西麻”。
麻九籌:宋朝人,有神童之稱,通曉經典,為文精密奇健。他勤奮好學,博通五經,尤精於春秋,正大初年,特賜進士,官至應奉翰林文字。為了研究易經,他熟讀邵堯夫的《皇極書》。後來研究醫學時,他又習讀張子和的著作。他所作之文章精密奇健,詩詞工緻豪壯。著有《知幾文集》。
麻居禮:唐代畫家。善畫佛像,聲跡甚高。蜀州聖壽寺八難觀音畫壁一堵,即其手筆。
後趙有勇士麻胡秋,唐代有詩人麻溫其,宋代有學者麻仲英,金代有兵部主事麻秉彝,元代有詩人麻革,明代有御史麻永吉、大同參將麻祿。
麻雲漢:號若仙,明福建邵武人,畫有蕭疏之致,一時稱名筆。
麻俞寶:字作盈,為人正直,素無偏斜,犁雲鋤雨,創業成家,約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從縉雲沐白村遷居於永邑白巖山洋溪口(楊溪口)居住。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置郡。在今河北省西北部懷來縣一帶。
2、堂號
金紫堂:宋朝時有麻希孟,年90歲。當時太宗召見天下年老的人,所以麻希孟就到了金殿之上。他向皇帝提出了許多建議,多被採納。後來太宗賜給他金(當官的印)紫(印上的帶子),任他作工部侍郎,他辭退不作。
此外,麻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榆蔭堂”等。
============================================================
【麻姓宗祠通用對聯】
〖麻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上谷望族;
大同名流。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麻姓的郡望。下聯典指明代嘉靖大同參將麻祿。大同右衛人,因戰功顯赫,擢為宣府副總兵,其子麻錦從父行陣有戰功,為千總。後官至宣府總兵官。
上谷世澤;
金紫家聲。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麻希孟。太宗召天下高年,希孟年......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