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漢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有以下節日:

1、正月初一 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 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現定陽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晒伏節“六月六,晒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贊助廣告

13、七月七日, 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

17、九月九日 重陽節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日 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後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贊助廣告

1、春節:於陰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其主要節日活動有:操辦年貨、伏、做新衣、撣塵、祭灶、祭祖、吃團圓飯、守歲、貼春聯、掛年畫等;節日期間人們還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餃子、吃元宵、舞獅、扭秧歌、玩花燈等;

2、清明節:於陰曆三月間,即陽曆四月五日前後;主要節日活動有:主要有掃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風箏、盪鞦韆等;

3、端午節:於陰曆五月初五;主要有賽龍舟、吃粽子、掛鐘馗像、掛香袋、飲雄黃酒、插菖蒲、採藥等活動;

4、中秋節:於陰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及舞龍燈等活動

漢族的傳統節日的傳說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古代稱元日,又稱正旦、元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尚書大傳》又稱正旦為歲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稱撊瘮。 自從公曆紀年為主後,俗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稱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元日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間,皆以為大節日。宋《野客叢書》雲: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大節日,七日假。 春節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從農曆臘月最後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為豐盛,煮豬頭豬尾(寓做事有頭有尾)、公雞、魚(寓年年有餘),吃蔥(寓聰明)、蒜(有算計)、大雜菜(寓團結和睦),米中摻谷(得“穀子多”的吉利話),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舉家歡聚,盡情吃喝。晚上,人人將腳洗乾淨(寓可有好運氣),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數角至數十百元不等。年輕人守歲到深夜,零點鐘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搶頭水,在井邊燃香一柱,寓有好兆頭。趕早貼春聯(或頭天貼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時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錢,任由孩子們早起而拾。不動菜刀(認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掃地(認為會把財氣掃走)。

漢族的主要節日有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漢族的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工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目前,國家法定休假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還有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在所有的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是怎麼來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裡,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這裡所介紹只是漢民族的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餘下全文>>

中華民族的漢族傳統節日與習俗

過年前夕,人們忙著大掃除,購買年貨,禁忌,春聯及門神,鞭炮,舞龍無獅迎新春,節祭祀祖先、敬神拜佛。花市“開檔”,居民吃過了“團年飯”,大都喜歡去逛花市。買花過年的俗例,是點綴新歲生氣勃勃,也是好兆頭諧音“生意發發”,希望一年順景,萬事勝意。到了子夜,以前家家戶戶燃放炮竹,正是“炮竹一聲除舊,桃府萬戶更新”。由零時開始,虔誠的人們便到寺廟去參神,祈福菩薩保佑,心想事成,橫財就手。

年初一早上,人們都忙碌起來,換了新衣鞋襪,外出到處拜年。春節期間,人們除了拜年、春茗、剩餘的時間都去找尋娛樂。一般商號和工廠都是過了年初七“人日”才開市。

恭喜歡聲未過,又到元宵佳節,亦是中國的情人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到處張燈結綵,百藝紛陳,元宵燈會,猜燈謎,吃湯圓。

正月廿六日,又是俗稱“觀音開庫,善男信女,聯群結隊,到觀音堂去進香,不論老少,都去求籤問卜,祈望帶來財運。

三月,清明節是華人極重視的一個節日,慎終追遠,所有的孝子賢孫,攜備鮮花香燭,到處都是去墓園上墳掃墓拜祭先人的人潮。人們也放紙鷂,插柳,掛紙。

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這是紀念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節日,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香囊。

七月初七日乞巧節,唐詩長恨歌中:“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憶惻纏綿的詩句,已很少被青年的一代來欣賞,牛郎織女的故事已屬於“老土”,青年人已忘記了這個節目。在以前,乞巧節是頂神祕的,一個月之前,姑娘們已把穀子培秧,到了“七夕”,姊妹們就團聚在家裡,或者到別家去,衣著光鮮,髮鬢簪花,擺好香案,案上生果糕餅,一盆青綠的秧苗,焚香“慕仙”,希望得到一位如意郎君。

七月十四日是盂蘭節、俗稱“鬼節”。家家戶戶舉行“燒衣”,在門口拜祭遊魂野鬼,除了果品飯送,燃點香燭,還燒一大堆金銀衣紙、撒溪錢。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中秋節祭月,吃月餅,點燈籠。中國人最注重親情,認為中秋節是一年中的“大節日”,家家戶戶團聚“賞月”,出外工作的都趁假期趕著回來,一家大小,共敘天倫之樂。除了吃月餅以外,許多家庭都喜歡自制湯丸,只做甜的,冬節才做鹹的,象徵一家“團圓”的意思。

九月初九日是重陽節,重陽節賞菊喝酒,賽風箏,採茱萸。人們為了對先人的追思,也一樣上墳拜祭。在以前,許多人喜歡在“重九”這一天去轉運,希望能把“衰”氣盡除。

冬至則祭祖吃湯圓。

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歷制有關,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大約有二十個,其中來自日月時令交會的,或與之有關係的有十六個: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巳節(三月三日)、清明節、天貺節(六月六日)、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

漢族傳統節日都有哪些啊? 10分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

祭灶、

春節、

元宵、

社日、

清明,

端午、中秋、

重陽。

我國漢族傳統的四大節日是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陰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

清明節:陰曆三月間,即陽曆四月五日前後;

端午節:陰曆五月初五;

中秋節:陰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及舞龍燈等活動。

我是漢族的人,那我的民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漢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節日,有的一直延續至今,有的則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淡化了。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歲,初一要拜年。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

節日名稱日期(農曆)說明春節正月初一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立春節立春從這天到立夏期間都被稱為春天。人日正月初七傳說女媧創造蒼生,並於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穀日節正月初八

天日節正月初九

地日節正月初十

元宵節正月十五亦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天穿節正月二十

填倉節正月廿五

正月晦晦日

中和節二月初一太陽生日春龍節二月初二龍抬頭、龍頭節花朝節二月十五花神節、百花之神生日。春分節春分

上巳節三月初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寒食節冬至日後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清明節清明於此日祭祖掃墓。碧霞元君節四月十八

端午節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等。雨節五月十三關公磨刀日分龍節五月二十

夏至節夏至

天貺節六月初六六月六、晒蟲節、蟲王節、回孃家節觀蓮節六月廿四蓮花生日七夕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傳說鵲橋相會之日,是亦乞巧許願之日。秋日拔禊七月十四

中元節七月十五又稱盂蘭節、盂蘭盆節,俗稱七月半、鬼節等,有祭祀靈魂等習俗。地葬節七月廿九

天灸日八月初一天醫節中秋節八月十五又稱秋夕、八月節、月節、團圓節等。習俗有賞月、吃月餅、玩燈籠等。重陽節九月初九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習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寒衣節十月初一又稱授衣節、冥陰節,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下元節十月十五“水官大帝”禹的生日,又稱“消災日”、“下元水官節”。冬至節冬至

驅儺日臘月初七

臘八節臘月初八相傳是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的日子,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尾牙節臘月十六

祭灶日臘月廿三小年除夕除夕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

我國漢族人民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是什麼

將中國較重要的傳統節日統計歸納為20個,其中來自日月時令交會的,或與之有關係的有16個: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已節(三月三日),清明節,天貺(kuang)節(六月六日),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都與時氣節奏大有關係;幾個表面與時氣無關的,比如端午節,臘八節(十二月初八),祭灶節(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節,細查古制,也有時令的講究。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此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都回夭折,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方法預防,避五毒乃是過“端午”之初衷。臘八,祭灶以及除夕節,都是春節的“伴節”,自然也是與時氣相關的,而其餘四節正月初七的“人勝節”,四月初八的“浴佛節”(釋家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鬼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水宮大帝誕辰)”則來源於傳說,神化和宗教. 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已節(三月三日),清明節,天貺(kuang)節(六月六日),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端午節,臘八節(十二月初八),祭灶節(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節。 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除夕。

1、春節: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2、元宵節: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3、端午節: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源於紀念屈原;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4、七夕: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漢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白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苗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藏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羌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蒙古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侗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瑤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土家族傳統節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