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白族的節日習俗是什麼

居住:

白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佈於雲南省各地及貴州省畢節地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縣。

語言文字:

白族人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種方言。絕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語言,並通曉漢語。

民族藝術: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雲》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宗教信仰:

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民族節日: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

贊助廣告

每逢節日,除必備節日食品之外,還要進行拜佛、祭天和敬祖等祭祀活動。年節最為隆重。自臘月起家家都要置辦年貨、殺豬、磨豆腐、舂餌塊和糯米粉。除夕時,各家主事人都要帶著飯菜、茶酒用托盤順著天地、大門、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順八進行祭拜。然後全家人吃團圓飯。隆重的團圓飯在餐桌中央擺一個大的銅火鍋,必上豬頭肉,周圍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餚。

祭祀:

中元節和祭天是專門祭祀性節日,特別是每年陰曆七月的中元節,是祭祀祖先亡靈的節日,如果是新喪之家祭祀更要隆重,屆時要準備八大碗饌餚祭奠,其中有千張肉、排骨、酥肉、釀茄子、百合、羊肚菌,以及膾魚包肉餡,每道菜不僅用料講究,做工精備,並且要富有觀賞價值。如是直系親屬或姻親戶,在發喪前還要做名為“三滴水”全席來弔唁。所謂“三滴水”全席是指有果品、牲禮(做成鳳魚獅象狀的菜餚)和八大碗三大類。

贊助廣告

食俗:

白族通常習慣於日食三餐。農忙季節或節慶期間,則多加早點和午點,平壩地區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製為主,常吃乾飯,外出做活隨著攜帶盒飯,就地冷餐。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大都喜飲酒,釀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項主要副業。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釀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幹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糯米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製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斯間講究先上茶點,後襬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揹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禮儀:

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講究的茶禮,即斟茶三道:第一道為純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紅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幾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進餐時,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並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餘下全文>>

西南地區彝族的、白族的節日風俗

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節日風俗,如蒙古族的獻哈達,藏族的雪頓節,西南地區彝族、白族的火把節也有著獨具特色的藝術樣式,比如,安徽的黃梅戲,河南的 豫劇,浙江的越劇,四川的川劇。藏戲則被稱為藏文化的精髓。

參考資料:。。。。。。。。無

白族傳統節目

大理白族三月街,會期是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

繞三靈,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舉行。屆時白族群眾朝拜金龜寺、聖源寺、崇聖寺,同時在寺廟前的草地上通宵盡情歌舞。

另外還有一些節日屬於地方性的,各地的白族有各地的風俗節日。其中三月街最為出名,大理州民族節(三月街)好像有7天的假期。

白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5分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遠近聞名。?

三月街

古代亦稱觀音市或觀音會,據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夏曆三月舉行,地點在大理城西蒼山中和峰腳下。節日內容原是佛教廟會,舉辦隆重的講經拜佛活動。近年來 ,已逐漸演變成物資交流會。每到會期,各族人民雲集這裡進行貿易,舉行賽馬、射箭、歌舞等活動。?

火把節

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日舉行丹是白族人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這天,每個村 寨都要豎立高大火把,各家立起小火把。夜幕降臨,大小火把一齊點燃,猶如千萬條火龍在 漫山遍野賓士,人們遊行田間,捕蟲滅害。剛生嬰兒的家庭,在大火把下請鄉親們喝"喜酒 ",祝賀母子平安。

繞三靈

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舉行。屆時白族群眾朝拜金龜寺、聖源寺、崇聖寺,同時在寺廟前的草地上通宵盡情歌舞。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火把節是白族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白族火把節的舉辦時間是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日,節日前夕 ,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等。

火把節的中午,人們帶上小火把、 紙錢、香燭、供品,到祖墳前掃墓、祭奠。小火把點燃後,撒三把松香薰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後方能回家。墓地如離家甚遠,則在家裡祭祀。

太陽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飯,扶老攜幼出門觀賞火把和跑馬。跑馬的有大人、有小孩。繞火把跑三圈後,才能向遠處馳騁。不跑馬的,就挨家挨戶欣賞各家門前的火把,看誰家火把精緻美觀。在全村的大火把點燃之前,年輕的媳婦們打著傘,背上新生嬰兒在火把下轉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指向對方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

火把節近尾聲時還要跳火把。午夜前後,把狂歡時燃燒著的火柴棍堆成篝火。男女青年一個接一個地從篝火上來回跨越兩三次,祈求火神“禳災祛邪”。還要看誰跳跨得高、跳得遠,直到興盡為止。

白族風俗的論文(1000字)

白族是最喜歡熱鬧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種節日不斷,數量之多,不亞於中西節並重的香港。著名的節日有三白街、繞三靈、石寶山歌會、蝴蝶會、浴佛節等。這些節日代代相傳,歷史遠久、民族風情濃郁,熱鬧異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 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 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信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 ,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為: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必須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譁,禁止觸控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須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 。活動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頂上的一棵大樹下進行,全寨人蔘加。這棵大樹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白族大理三月街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雲南省遐邇聞名的物資交流大會和白族人民的傳統盛大節日,每年農曆三目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舉行。從佛教講經廟會演變而來,已 有1000多年曆史,屆時除商貿盛會外還伴有賽馬和歌舞等活動,每年參加者數以十萬計。1991年起,被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節”。徐霞客在他的記述中讚道:“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千騎交集,男女雜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

白族,分佈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人口一百五十九萬人。善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白族服飾非常好看,因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幾朵粉色的小花繡在白衣服上,顯得格外漂亮;頭飾也很有特色,頭冠以風、花、雪、月為題,冠左邊有一縷穗,代表“雪”,他的長短就是代表人的大小(年齡)。白族人稱女士為“金花”,稱男士為“阿鵬哥”(不包括小孩)。

白族人待客用“三道茶”來代表對客人的尊敬、熱情。三道茶是白族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傳統節日

白族

三月街 農曆三月十五日 侗年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曆二月

漁潭會 農曆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農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曆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駭十日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曆三、四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鄂倫春族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

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節日風俗,如蒙古族的( ),藏族的( ),西南地區的彝族、白族( ),也具有著獨具

我國少數民族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佔大多數,他們雖然都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但飲食習慣不盡相同。北方的朝鮮族、回族,新疆的維吾爾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區以及北方平原地區的民族主食品種繁多,五穀雜糧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間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歡用竹筒做飯,做出的飯帶有新竹的清香;流動性較大的遊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麥等做成炒麵;廣西山區的瑤、侗等族愛吃用油炒後泡開的茶葉加鹽煮成濃湯,然後沖泡炒大米花和炒黃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數民族將麵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饢(波斯語“麵包”之意)作為日常主食;他們還特別喜歡吃“帕羅”,這是一種用羊油、羊肉、蔥頭、胡蘿蔔、葡萄乾等做的甜米飯,用於捏團抓食,通常被人們稱為“抓飯”,此外,新疆維吾爾族的烤羊肉串、朝鮮族的冷麵和回族的炸饊子,也都各具特色。

我國某些少數民族還有忌食的習俗,如遊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魚類;穆斯林忌食豬肉等,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習俗。

反映在戀愛婚喪方面,如深受男女青年喜歡的哈薩克族的“姑娘追”和布依族的對歌“丟花包”,回族實行的無棺土葬和藏族實行火、水、天葬。這些習俗的形成受宗教信仰和傳統習慣的影響,有著複雜的社會和歷史原因。我國民族風俗多種多樣,民族文化異彩紛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馳名,樂曲節奏悠揚、向以鼓鈸、歡樂自在。蒙古族牧民精騎善射,射箭、賽馬、摔跤是一年一度“那達慕”大會的精彩節目,傳統的演唱形式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好來寶”,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哈薩克族的服飾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戴黑絨圓高統帽,女戴圓頂繡花棉帽等等。

滿族

明朝末年,滿族英雄努爾哈赤經過30年的努力,統一了中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滿洲民族,即滿族。他把滿洲人分別組織在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族之中,實行全民皆兵。後來,滿族政權還陸續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1644年,八旗鐵騎入關,佔領北京,席捲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遼闊的清帝國。

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繫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一樣;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滿族男人留髮梳瓣,穿馬蹄袖袍褂,繫腰帶;婦女頭頂盤髻,穿寬大直統旗袍,不纏足。今天,旗袍已經成為典型的東方婦女服飾,風靡全球。

我國的滿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遼寧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朝鮮族

我國的朝鮮族主要生活在東北三省和內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他們居住的地區是我國北方的“水稻之鄉”。

朝鮮族的房屋屋頂由四個斜面構成,房屋正面開三扇或四扇門,室內用磚或石平鋪成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朝鮮族婦女的傳統服裝是短衣長裙,以長布帶打結。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褲腿寬大。朝鮮族能歌善舞,姑娘們愛盪鞦韆和在跳板上飛騰,小夥子則喜歡一對對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鮮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麵、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他們散居全國各地,是我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他們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聚居區。

回族的形成與發展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在我國也稱回教。回族喜歡環清真寺而居,在農村往往自成村落。他們的生......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白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水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回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傣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高山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漢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苗族的傳統節日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