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姓的名人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7月01日

楊姓名人的故事(簡短)

我們平時喜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話原出自一位楊姓學者之口。這人名叫楊震,是東漢時代人物,很有學問,專研孔孟之學,為人也很正派,人稱他“關東夫子”。楊震曾任東萊太守,道經昌邑縣時,縣令王密去謁見他。兩人長談至深夜,王密從懷中取出10斤金送給楊震。楊震拒絕接受,王密說:“不怕,暮夜無人知曉。”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謂無知?”

這楊震確實是廉政的典型,他拒絕受賄,正氣凜然。“君子不可以欺暗室”的古訓和楊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

到了南宋,楊氏家族又出了一個傑出人物,這就是楊時,人稱“龜山先生”。

贊助廣告

楊時本來已考中進士,卻不願做官,專喜研究學問。他仰慕著名理學家、宋代程朱學派創始人之一程頤的學問和人品,大老遠從家鄉(楊時是福建將樂人)跑到湖南程頤那裡求教。當時程頤年歲已老,只講學,不收弟子。楊時為了做程頤的入室弟子,數次登門求師不得。一次,隆冬大雪,程頤正在午睡。楊時不敢進去打擾,一直站在門外等候,任大雪紛紛飄淋,滿身皆白。雪落到地上耽雙腳也埋進雪裡。到程頤醒來時,楊時腳下已積雪盈尺。程頤為楊時的求知好學精神所感動,破例收他為弟子。楊時終於也成為大學問家,被譽為“閩學四賢”之一。門下學生多達1000餘人,不少成為有名的學者,也是有影響力的人物。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朱熹,便是其學生李侗的弟子。朱熹後來成為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世人乃並稱“程朱”。

贊助廣告

楊震以清廉自律而聞名,楊時以尊師好學而傳為佳話。“程門立雪”的典故是整個楊姓人家的光榮,楊姓人就拿這個典故作自己的堂號。我們可以見到,以前潮汕楊氏的祠堂裡,掛的匾額不是“四知堂”就是“立雪堂”,甚至楊姓人取名也常常跟這兩個典故掛上了鉤。如當代潮汕書法家楊鍇的祖父,潮汕二三十年代的著名教育家、書法家和孔學宣傳者就叫楊雪立(其人非本籍潮汕人,是清末民初由浙江入潮“四知”與“立雪”是堂號,楊姓的郡望是弘農(今陝四省南部一帶)。這個系出姬姓的姓氏,因地而得姓。周文王封自已的兒子伯僑為楊侯,建立楊國。

楊國原在今山西省洪洞縣一帶。國滅之後,其子孫遷到華陰(陝西南部)一帶居住。漢、唐時置弘農郡。弘農是楊氏的第二個發祥地,也是主要居住地。因此,楊姓人

古代姓楊的名人事蹟

楊姓名人

楊堅(公元541-604年),姓楊,名堅,鮮卑姓普六茹,名那羅延.隋文帝楊堅,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時楊堅為隋王,後廢北周靜帝而稱帝,建隋朝,為隋朝開國皇帝,統一中國,為日後盛唐打下堅實基礎.在位24年,被子楊廣謀殺,終年64歲,葬於泰陵(今天陝西省縣西南20裡).

楊廣(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楊堅的次子,是個很有才華、頭腦精明,是位積極、有進取心的人.修築“京杭大運河”.對於國政,他也有恢巨集的抱負,並且戮力付諸實現.主政後,他巡視邊塞拓、開通西域、推動大建設.然而最終因人民負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窮兵黷武,遂以殘暴留名於世.有人拿商紂王、秦始皇等與他相比,並稱暴君.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在人民大起義的打擊下,部下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將他縊死於江都(今江蘇揚州).

楊震:名聲最大的古代楊姓名宦.勤奮好學,博覽群經,東漢時有“關西孔子”的稱譽.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其“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拒賄成名言佳句.當時漢安帝乳母王聖及中常侍樊豐等貪汙驕橫,他多次上疏切諫,被樊豐所誣罷官,後自殺.楊震子孫世代任大官,其“弘農楊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楊杏佛:又名楊銓,最早透露紅色中國真相的勇士.1931年間,正當國民黨加緊“圍剿”江西紅軍的時候,國民黨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楊杏佛去江西后寫了一篇對江西時局的考察報告《赤禍與中國之存亡》,作為中央研究院檔案印行.這篇考察報告中全篇記述了中共在江西蘇維埃運動的實際情形,與當時國內一些國民黨御用報紙專門對共產黨和紅軍進行的造謠誣衊形成鮮明對照.因參與並領導中國人權保障同盟,於1933年6月18日被國民黨特務暗殺.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  楊虎城:國民黨最著名的愛國將領.1908年拉起打富濟貧的隊伍.1911年辛亥革命時率隊加入陝西民軍.任營長、遊擊支隊司令.1924年加入國民黨.任國民軍第三軍第三師師長,馮玉祥的國民聯軍第十路總司令.1929年4月率部投靠蔣介石.任新編第十四師師長,第十七路軍總指揮.後任陝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任用南漢宸等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1935年至1936年,在“剿共”軍事失敗和中共的爭取下,覺悟到應聯共抗日,與張學良部東北軍一起,停止與紅軍作戰.1936年12月12日與張學良一起發動“西安事變”,對蔣介石“兵諫”,促成了國內和平.1937年4月被蔣介石強迫辭職,6月出國.1937年11月回國抗戰,被蔣介石囚禁共達12年之久.1949年9月17日被蔣介石指使軍統特務殺害於重慶.

楊振寧:最早獲得諾貝爾獎金的華人之一.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1922年生,畢業於清華大學.1946年赴美留學,從事物理研究.主要成就是與李政道合作發表了關於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於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獎金.

楊簡:楊姓歷史名人中壽命最長的人.南宋哲學家.生於1141年,卒於1225年,享年84歲.著名唯心主義哲學家陸九淵的弟子,官至寶謨閣學士.

楊炯:楊姓成名最年輕的人.唐代著名詩......餘下全文>>

楊氏歷史名人故事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

楊廣:楊堅的兒子,開鑿大運河,徵高麗!

楊家將那一家子

楊戩:有天眼的那個,鎮守南天門,不知道歷史上有沒有

楊振寧:物理學家

楊利偉:中國第一個上天的人

這是我知道的,下面附上別人知道的。

楊朱:戰國時期哲學家,主張"人人不損一毫"。

楊章:秦朝華陰侯。

楊敞:西漢丞相。

楊震:東漢太尉,為官清廉,四世三公。

楊修:漢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楊駿:車騎將軍,臨晉侯。

楊播:北魏上柱國。

楊纂:北周名將。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即隋文帝。北周外戚,於西元581年建立隋朝。勵精圖治,改革兵制,於西元589年滅陳,結束了自漢末三國以來400餘年的分裂局面。

楊廣:隋文帝次子,即隋煬帝。戰功顯赫,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影響後世千年。駕馭遼東,通西域,暢通絲綢之路。

楊炯:初唐四傑排名第二,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初唐四傑”。

楊貴妃

楊玉環(楊貴妃):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楊行密:字化源。五代吳國開國君主。廬州合肥人。少為群盜,佔據廬州,唐昭宗拜為淮南節度使,封吳王,悉有淮南江東地,在位十五年。後其子溥稱帝,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楊業:初事北漢,驍勇善戰,賜姓劉,名繼業。北漢亡,歸宋,刺代州,積功遷雲州觀察使,後潘美以忠武軍節度使北征,業副之,連拔應、寰、朔各州。會契丹國母蕭氏率眾南下,復陷寰州,業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業赴敵,既戰而敗,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後代楊延昭,楊文廣一直為北宋王朝捍衛疆土,楊家將的忠勇事為後人傳誦。

楊延昭:民間俗稱“楊六郎”,楊業之子,久經沙場,智勇兼備,防守邊關20餘年,因操勞過度,57歲時病逝于軍前,皇帝甚哀。

楊士奇:(1366.2.3~1444)明代大臣、學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漢族,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楊榮:(1371—1440年7月30日),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永樂十六年五月至二十二年八月(1418年-1424年)任當朝首輔。

楊溥:(1372—1446年8月6日),字弘濟,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也做一楊傅)正統九年三月至十一 年七月(1444年-1446年)任當朝首輔。時人稱為“南楊”。他與楊榮同為建文二年進士,同授編修,但是兩人的仕途經歷卻大不相同。楊榮因其後被檢入內閣,又不斷跟隨成祖北征而成為永樂朝的近臣。楊溥卻因為被選侍太子朱高熾為洗馬,成為太子身邊的官僚,也因此而遭到漢王朱高煦奪嫡的威脅,並且一度為這場奪嫡鬥爭而入獄。

楊延和:(1459——1529),漢族。字介夫號石齋,四川新都人。年十二,舉於鄉,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進士及第。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楊廷和之子,公認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明代文學家,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江西廬陵。

楊一清:(1454年-1530年),字應寧,號邃庵,諡文襄,漢族,明朝鎮江丹徒(今屬江蘇省)人。明朝政治家、文學家。

楊繼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號椒山,追諡忠愍。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北河照村)人,明代著名諫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因彈劾嚴嵩而死,被奉為北京城的城隍。著有《楊忠愍文集》......餘下全文>>

姓楊的名人及他們的傳奇故事

楊再興(?—1140),南宋抗金名將。原是曹成部將,後降於岳飛,成為岳飛部將,跟隨岳飛抗擊金軍,曾試圖單槍匹馬衝陣擒獲金兀朮,失敗後仍能單騎而還。紹興十年(1140年),楊再興與金人在小商橋相遇,楊再興寡不敵眾,中箭無數,奮戰而亡。

早期經歷

紹興元年(1131年),曹成擁眾十餘萬,佔據道州、賀州,楊再興為曹成部將[1] ,跟隨曹成南下,劫掠嶺南。

紹興二年(1132年),曹成派兵守衛莫邪關,岳飛派遣張憲前往攻打,張憲帳下郭進先登破關。莫邪關失守後,岳飛第五將韓順夫見曹成軍已散,於是解除鞍馬脫掉盔甲,用所擄掠的婦女在旁助興喝酒。楊再興率領部眾趁機偷襲韓順夫營,砍掉韓順夫一條手臂,韓順夫重傷而死。[2]

岳飛軍敗後,又派遣糧軍統制王經,前軍統制張憲去攻打楊再興,楊再興與王經等接戰,又將岳飛的弟弟嶽翻斬殺。[3] 但楊再興最終還是被張憲擊敗,逃往廣西。[4] 張憲引軍緊追不捨,楊再興走投無路,跳入深澗,張憲準備殺死他。楊再興讓張憲綁他去見岳飛,岳飛見到楊再興,驚奇他的相貌,卻不殺楊再興,讓他報效國家。[5]

四處征戰

紹興三年(1133年),朝廷命岳飛平定盤踞吉州的彭友、李滿等人和盤踞虔州的陳顒、羅閒十等人。四月,岳飛所部行至吉州,分遣統領王貴、張憲進兵,生擒彭友、李滿等人。岳飛乘勝進攻虔州,分兵攻打叛軍的幾百座山寨,各處山寨紛紛陷落。九月,楊再興以平定吉、虔之功,受到詔書褒賞。[6]

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屯駐襄陽以圖謀恢復中原,派遣楊再興到西京長水縣的業陽。郭德任安中等擁兵五萬,侵略犯鄧州界,楊再興與張憲商議後決定採取假敗誘敵的計策,派人與偽齊軍挑戰,鴦退後,偽齊軍率軍追趕,楊再興與張憲設伏兵伏擊,殺死偽齊將領孫都統和統制滿在,斬殺敵兵五百多人,俘虜官兵一百人,其餘的黨羽逃散。[7] 次日,楊再興又與偽齊軍在孫洪澗展開戰鬥,擊敗敵人二千人,收復長水縣,繳獲糧食二萬石供給軍民,全部收復西京險要地區。又得到偽齊留下的馬匹一萬匹,糧草數十萬。中原地區群起響應。[8]

而後楊再興又到蔡州,焚燬偽齊軍糧草。[9]

商橋戰死

傅伯星《血戰小商河》

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撕毀和約,集中兵力再次攻宋。岳飛派遣李寶、孫彥與金軍戰於曹州,又派遣楊再興、牛皋等領兵前去接應,與金軍大戰,大破金軍二十萬,完顏宗弼敗走。[10] 金軍統帥完顏宗弼大怒,不久之後會合龍虎大王、蓋天大王及韓常等十二萬大軍的兵力進逼郾城,在臨潁駐紮。[11] 劉錡告急,朝廷命岳飛前往救援,岳飛派遣張憲等先去救援,又派遣楊再興、牛皋等分佈經略西京等郡。[12] 岳飛派兒子岳雲抵擋金軍,激戰數十個回合,金軍支撐不住。楊再興單騎獨馬衝入金軍之中,準備活捉完顏宗弼但沒有抓到,殺死金軍數百人後返回。[13] 而後楊再興與李璋率領三百名騎兵,分為兩隊,靠近臨潁。楊再興在小商橋同金軍遭遇,楊再興與金軍大戰,殺死金軍士兵二千多人以及金軍將領萬戶撒八孛堇、千戶一百人。但終因寡不敵眾,中箭無數而死。後來金軍得到他的屍體,焚燒之後,共得到箭鏃竟有兩升之多。

姓楊的名人和事蹟作文

孫子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人.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

479年)屬於同時代而略晚.孫子是齊國貴族和名將的後裔.他的祖先原是陳國的公子--陳完.公元前672年,陳國發生內亂,陳完便逃奔至齊國避難,改稱

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書(即孫子的祖父)曾經是齊國大夫,在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戰攻,齊景公便把樂安封給了田書,同時還賜“孫”為姓,以表示對田

書嘉獎.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在吳國的都城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過起了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在吳國,孫

子結識了伍子胥.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在諸候爭霸中,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闔閭,為圖霸業,欲攻打楚國,但是,一時難以選出合適的將領.伍子胥常與

吳王論兵,他曾向吳王推薦說:孫子“精通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誠得此任為將,雖天下莫敵,何論楚哉!”經

過伍子胥七次向吳王推薦,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

孫子晉見吳王之後,呈上所著兵書十三篇.吳王看後,讚不絕口.據有關資料記載,為考察

孫子的統兵能力,吳王挑選了100多名宮女由孫子操練.這就是人們所傳說的孫子“吳宮教戰斬美姬”的故事.吳宮操練之後,吳王任命孫子為上將軍,封為軍

師.從此,孫子與伍子胥共同輔佐吳王,安邦治國,發展軍力.公元前506年冬,吳國以孫子、伍子胥為將,出兵伐楚.孫子採取“迂回奔襲、出奇制勝”的戰

法,溯淮河西上,從淮河平原越過大別山,長驅深入楚境千里,直奔漢水,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重創楚軍.接著五戰五勝,一舉攻陷楚國國都郢.“柏舉之戰”

後,楚國元氣大傷,漸漸走向衰落,而吳國的聲威則大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吳國不僅成為南方的強國,而且北方的齊、晉等大國也畏懼吳國.對於孫子的歷史功

績,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寫道:“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候,孫子與有力也”.

莊子

莊子(約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人(今城關鎮東城路).曾為漆園吏,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

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

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視權貴如腐鼠

《莊子·秋水》載:惠施在

樑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道:“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

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隻鳥,其名為鳳凰,您可聽說過?這鳳凰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隻貓頭鷹

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好鳳凰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樑國來嚇我嗎?”

寧做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

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

貴,還......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楊的名人有哪些?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聚集地:

遷徙分佈

楊姓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楊為晉所滅後,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陝西境,後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至漢代時,楊姓已廣泛分佈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陝西省境遷去。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的楊氏,便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晉、唐這一時期,是楊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為突出,在此時期,多因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唐代的"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氏大舉南遷。至宋代起,楊氏已廣泛分佈於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起播遷中心。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於今河南、山西、陝西三省間地以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又一線。此後便逐漸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直至編及全國各地。

臺灣的楊亦然成為現今臺灣的第十大姓。楊氏入臺其始祖是明朝永樂年間福建漳州的楊巷摘,最先入臺把楊姓帶入臺灣。以後的清朝康熙年間、雍正年間、乾隆年間不斷有楊氏入臺開墾定居。

堂號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裡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裡行賄。楊震堅決不受,並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為堂號。

歷史名人:

楊 業:又名繼業。北宋名將,曾敗契丹十萬之眾於雁門關。公元963年宋大舉攻遼,他被迫接受主帥潘美和監軍王俔之命,孤軍奮戰.

楊延昭:北宋名將,楊業之子,號稱楊六郎。

楊 炯:唐代著名詩人。十二歲被稱為神童,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為"初唐四傑"。

楊萬里:南宋詩人,其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家。

楊 漣:明朝人,上疏彈劾魏忠賢24大罪,被迫害致死。

楊 雄: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曾作《太玄》、《法語》,主張儒家的倫理學說。

楊深秀:清末人,光緒進士,戊戌政變發生後,與譚嗣同等同時被害,為&qu......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楊的名人有誰?

楊子:即楊朱,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    楊雄:西漢著名文學家。    楊敞:西漢丞相。    楊震:東漢著名文學家。    楊彪:(142~225)字文先,弘農華陰人,東漢光祿大夫,臨晉侯。    楊修:(175~219)字德祖,弘農華陰人,東漢丞相主簿,是楊彪之子。    楊儀:(?~235)字威公,荊州襄陽人,官至蜀漢中軍師。    楊洪:(?~228)字季休,益州犍為武陽人,官至蜀郡太守、越騎校尉、關內侯。    楊大眼:北魏名將。    楊纂:北周名將。    楊堅(541-604年):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開皇之治”。    楊廣(569~618年):隋朝皇帝(隋明帝),戰功顯赫,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    楊素:隋朝名臣,詩人,傑出的軍事統帥。    楊炯: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楊巨源:唐代詩人。    楊國忠(?-756年),:唐朝天寶年間著名權臣。    楊玉環:唐玄宗的貴妃,古代四大美人之一.體態豐盈,容貌美豔。    楊行密:五代吳國開國君主。    楊業(?-986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之首。    楊延昭(958—1014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第二代。    楊文廣(?-1074):北宋抗夏名將,“楊家將”第三代。    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    楊么:南宋農民起義領袖。    楊輝:南宋傑出數學家。    楊萬里: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時:南宋思想家,洛學大家。    楊文:南宋抗蒙名將。    楊璟:明開國將領,封營陽侯,後追封芮國公,諡武信。    楊憲:明初名臣。    (明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明朝前期三大楊姓政治家,文學家;“仁宣之治”時期的治世名臣;“臺閣體”詩文代表人物.合稱“三楊”。    楊洪:明朝前期戍邊名將。    楊昺(bǐng):明朝永樂壬辰進士,歷任廣西、福建、山東道御史及浙西分按。    楊一清:明朝中期軍事家,戍邊名將。    楊廷和:明代名臣,明朝中期內閣首輔,文學家。    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繼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    楊璉:明代東林黨代表人物,正直士大夫。    楊鶴:明末崇禎時將領,任職三邊總督。    楊遇春:清朝前期戍邊名將。

歷史上姓楊的名人

歷史名人:

楊 業:又名繼業。北宋名將,曾敗契丹十萬之眾於雁門關。公元963年宋大舉攻遼,他被迫接受主帥潘美和監軍王俔之命,孤軍奮戰.

楊延昭:北宋名將,楊業之子,號稱楊六郎。

楊 炯:唐代著名詩人。十二歲被稱為神童,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為"初唐四傑"。

楊萬里:南宋詩人,其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家。

楊 漣:明朝人,上疏彈劾魏忠賢24大罪,被迫害致死。

楊 雄: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曾作《太玄》、《法語》,主張儒家的倫理學說。

楊深秀:清末人,光緒進士,戊戌政變發生後,與譚嗣同等同時被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楊秀清:清代太平天國起義主將,被封為東王。

楊貴妃:名太真,小字玉環。深得唐玄宗寵愛,以容貌美麗聞名於世,通曉音律。

楊振寧: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

楊姓稱帝王者有十幾人,先後建立有隋、吳等政權。唐代楊氏任宰相者11人。

姓楊的古代名人的故事50字

楊玉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胖美人.又名楊太真,是唐玄宗的貴妃,又稱楊貴妃.她體態豐腴,肌膚細嫩,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給唐玄宗的兒子李瑁為妃,後因為美貌被唐玄宗召進宮中,封為貴妃,深受寵愛.楊氏一家因此而顯貴,堂兄楊國忠操縱朝政,敗壞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馬嵬驛,兵士譁變,楊貴妃被迫自縊而死.

姓楊的來源和一個名人的故事作文350

郝姓的由來 郝姓起源參考之一 「郝」源出 : 一 :以邑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商王帝乙時,子期受封於郝鄉(山西太原),其後以邑名為氏。 二:少數民族的姓氏。據《舊唐書.南蠻傳》所載,唐王朝南方土蠻有郝,楊,劉三大姓。又漢代烏桓有郝氏。 家族名人 郝隆, 字仕治,晉代人,官荊州刺史桓溫的南蠻參軍。農曆七月七日,人們都在晒衣服,唯有郝隆睡在院中,有人問他為甚麼,他答道:「晒我腹中的書罷了。」 地望分佈:山西太原郡,陝西京兆郡。 郝姓起源參考之二 郝姓在大陸是第七十一大姓,但是在臺灣郝姓並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之列。郝姓的遠祖起源於商代。據史書記載,商湯建立商朝以後,傳了數代到帝乙,帝乙封兒子期於郝鄉(今山西太原一帶),後來,期的子孫便以地名為姓氏,姓郝。因此,郝姓起源於商王朝的王室之姓,子姓。除了上述這一支外,郝姓還有幾支出於少數民族之後,據姓氏考略記載,漢魏時期活動在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烏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為姓的人。唐代時候,南方某地的少數民族有郝,楊,劉三個姓氏。另外,據某些郝姓家譜記載,在我國南方還生活著一些由其他姓氏改姓而來的郝姓氏族,屬於郝姓的另外支派。在郝姓的發展過程中,從商朝王室“期”而來的郝姓氏族還發展出了“太原”和“京兆”兩大郡望,歷史上大多數郝姓名人也都出自太原和京兆,世稱太原望,京兆望。通志氏族略雲:出於郝胥氏,商帝乙時封子期於太原郡郝鄉,因以為氏。 郝姓起源參考之三:郝 一、 姓氏起源: 1、 出自華夏部落。 2、 出自子姓,其始祖為帝乙。 3、 出自複姓。據《新唐書·宰相書·宰相世系》所載,相傳炎帝神農氏又稱郝骨氏(一作郝省氏或郝胥氏),為太昊(伏羲氏)的輔佐,其後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這一支的。 4、 為古代烏桓國姓氏。古代烏桓國以太陽為圖騰,其都城後來也以赤色為記,即今內蒙赤峰一帶。烏桓國後來與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漢文化,其人有以圖騰顏色起漢姓稱赤或赫,有以地為姓稱郝,其中赫、郝又多誤記誤傳,混淆起來。 5、 為古代南方姓氏。據《舊唐書·南蠻傳》所載,唐代土蠻有郝、楊、劉三姓,“世為長襲封王”。 二、 遷徙分佈: 始於商末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至漢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繁衍地區。到了宋代,郝姓雖說已分佈於北方大部分地區,但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於郝姓南遷,是比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現了郝姓人家。這也是導致明、清兩代,郝姓仍以我國北方分佈居多的主要原因。歷史上郝姓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但據《舊唐書·南蠻傳》所載,唐代土蠻有郝、楊、劉三姓,為南方三大姓氏之一。由於古代文字記錄較少,多數人物事件皆口頭流傳,古音郝、何同音,加之郝字古體書寫較繁,因此許多書寫記錄多用何字替代。經過多年流傳,南方大部分郝姓漸漸改為何姓。 現在郝姓在海外也有分佈,美國、加拿大、巴西、新加坡、日本、德國、英國以及南非等國都有郝姓華僑。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晒書堂:晉朝時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陽下晒,以防發黴或蟲蛀。郝隆為桓溫南蠻參軍,他脫了衣服,跑到太陽下摩著肚皮晒太陽。人家問他幹什麼,他說:“晒書啊!---我的書都在肚子裡。” 【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時相當今山西五臺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京兆郡:據顏師古《急就篇注》雲:“郝,京兆鄉名,因地以命氏”。西漢武帝置,其治所在今陝西周至一帶。 四、歷史名人: 郝晏:秦之上卿,相傳是期的......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楊姓的名人故事?
張姓的名人故事?
韓姓的名人故事?
蔣姓的名人故事?
陳姓的名人故事?
淩姓的名人故事?
宋姓的名人故事?
孫姓的名人故事?
關於幹姓的名人故事?
朱姓的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