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不是易經?
周易和易經有什麼區別?
不是同一本書,
易經分為,《連山易》《歸藏易》《周易》
前兩種失傳戶,現在通常說易經,就是指《周易》。這個回答基本正確
如果我要專門研究占卜八卦之類的,是看周易還是易經? 先看周易,但是估計一開始你看也看不明白,如果想學占卜,主要看你想學哪一方面的,是六爻還是梅花,還是八字,建議先看看梅花,然後六爻,期間可以看看周易這本書,當然周易也不是一看就能看懂的,最少也要50遍以上吧!
周易和易經是一本書嗎?
很多人認為易經就是周易,其實易經不等於周易。
如果按形成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連山易,然後是歸藏易,最後是周易。
連山易,開頭的第一卦是艮。艮為山,這也說明了遠古時期,人們為了更好的生存,遠離洪水、野獸之害,所以選擇生活在高處,因此,連山易體現了遠古時期人對山的崇拜。
歸藏易,是以坤卦開頭。坤代表收藏,遠古的人們,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產品開始有了剩餘,所以需要收藏,因此這個時候產生的歸藏易。
目前連山錠歸藏易已失傳,傳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燒了。
周易的成書時間應該在商末,周易,以乾卦為第一卦,以未濟卦為最後一卦,未濟是未完結,周而復始,周流不息的意思。
所以,易經包括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由於前二部已失傳,所以一般情況下,易經就指周易了
什麼是真正的周易?
目前有關周易的話題很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去年有司馬南大戰巨天中,今年又有劉大鈞先生作客鳳凰衛視,孰是孰非,年青人恐怕不易分辨。本人研究易學已二十餘年,在此發表一些看法,以備一說。 自伏羲畫卦以來,易經從創始發展到應用研究已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目前易學大致可以分為象數,義理二大派別,這兩派孰優孰劣?是應以義理為主還是應以象數為主?目前雖然尚無定論,但在官方的文化教育學術研究的機構中,海峽兩岸均以義理派為主。問題在於,象數派自漢朝京房被宦官誣殺之後,一直都沒能再理直氣壯的站起來,只是在一般民間社會和“士”這個階層半明半暗地自然流傳著。必須指出,上述這種現象是一種歷史的錯誤的現象,是中國人在易學研究中出現的一種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嚴重的錯誤行為。現在是終結並糾正這個錯誤的時候到了,“必也正名乎!”真正的正直的易學之士必須窮本溯源,澄清歷史還周易以原來的真面目。 本文主要闡述論證下列幾大問題: 一、易經(周易)現在出版的版本,海峽兩岸都以朱熹的集註版為誰,而朱子的這個版實質就是孔子刪述後的版本。請注意:中國過去曾有一副對聯是稱頌孔子的話,記得很清楚是八個字:“刪述六經,垂憲萬世。”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版本都是被孔子的刪述過的內容。那末請問孔子以前或未經孔子“刪述”過的易經是什麼樣子的?其內容大概如何?這個問題以前從未有人提出過。這裡面還有一個連帶問題:“連山”“歸藏”是自然失傳的,還是被孔子“刪述”掉的?(“連山”“歸藏”就是夏商二易)這個問題極為重要,它牽涉到二個問題,一是周易的原貌,二是孔子在這個問題上的功過。還有一種可能,在春秋百家爭鳴時期,這“百家”是從哪裡來的?除了一部份的“家”是原來就存在的學科外,更多的一些新“家”,大都是從老“家”(老學科)中分化,獨立出來的新學派。這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所產生的不可避免的現象。既然如此,周易也不會例外。周易也會像其它諸家一樣進行發展,分裂甚至擴張出新的學派(家)。如有名的“鬼谷子”“陰陽家”“兵家”“縱橫家”“老子”都可以說是和周易的淵源關係很深,或原本屬於周易的一部份,爾後在發展過程中擴張獨立成為新的學派。 二、誰是正統?易學分為象數和義理兩大派,這兩派到底哪一派是正統?也就是說到底哪一派才是真正的易學?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大陸只承認義理派的合法性,不承認象數派的合法地位。即使在臺灣,在正式的大學講堂上,象數派也沒有什麼真正的份額。(聽說前一段時間,臺灣大學有試講象數的情況)而若干自然科學家們(不分政治信仰)幾乎都目之為“偽科學”。如此等等,象數派要想恢復到京房前的輝煌狀態實為艱難。因此只有把若干問題闡述論證清楚並徹底地毫不留情地駁倒義理派和偽科學論,並將自然科學家們所提出的責難給予有力的有效的回答,象數派才能真正地重新站起來。“必地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現在是為周易象數學正名的時候到了。 三、我既要批駁義理派和一般的責難,又要狠狠抨擊周易象數中江湖派的欺騙行為,重新將正統的周易象數學告知民眾,使廣大民眾對周易象數學有一個比較正確的概念。 4、闡述周易象數的基本原理(六爻八卦)和周易象數學的最重要的衍生物——八字算命的主要原理。 5、綜合評論兩岸三地(海峽兩岸,三地是:中國大陸,臺灣,港澳)的象數發展狀況,以及其它若干情況。 6、“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黃石老人傳給張良的那本書才是全本真本的《周易》。 ——關於什麼是真正的正統的完整的周易 “刪述六經,垂憲萬世”。這是前人頌揚孔子的一副對聯,很多人都知道。不過當我們細細品味這副對聯時,我們可以發現所謂“刪述”就......餘下全文>>
易經是誰寫的,周公嗎,周易是不是易經
多數易學愛好者會說它不是出於一人一時之手。因為《易經》包括卦符、卦序、卦名、卦辭、爻辭五個部分。這五個部分不可能同時定型。如果不帶成見地客觀地看待卦爻辭的話,卦爻辭是不能全部作為過去的卜辭之集合的,因為每一卦的爻辭都有相近的話題,寫作風格極為類似,這並非過去隨機的卜辭所能做到的,但過去的卜辭做為一些寫作素材還是有可能的。卦辭的寫作方法與爻辭的寫作風格也不完全類同,卦辭與爻辭似並非同人所作。官方參與整理過:卦序和卦名的作者是周文王。卦辭的作者是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因此又稱《周易》。
易經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對一部流傳六、七千年的書,要追溯它出於何年何月,作者何入,恐怕不是一件尋常之事。但對於像《易經》這種震動世界的寶典,人們去追溯它,考證它,以便找出更能破譯寶籍 的理論依據,情之所鍾,自然無可非議。於是千百年來,無數學者窮經皓首,花畢生的精力去論證、考究它,但如果僅是為了論證誰是《易經》的作者,追蹤其具體成書年月,卻實在沒有多大的意義。有的學者甚至為孔子對《易經》說的一句話“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竟也引出大規模的爭論,如清朝康有為據經摘典地對孔子《論語》中的這句話一再提出質疑,便是一例。筆者認為,今天我們重視學易,主要是充份理解《易經》的本質意義及其運用,不必要在《易經》的旁支側流上爭長論短,也大可不必對幾千年前的歷史細節處處考證,為此而耗盡畢生精力。 對於《易經》的起源。今天我們完全可以用歷代為大多數學者認可的理論依據與事實來達成共識。 《易經》一書,最早由伏羲氏創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西伯侯姬昌)改變了伏羲氏的座標系,創立了後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並寫了每一封的卦辭,歷史上稱為《周易》。這也可以說是最早的《易經》。 至於《易經》中的繫辭按當代大易學家劉大鈞教授考證了很多歷史資料,得出的結論是,《繫辭》成書於老子以後,莊子以前,而《彖傳》、《說卦》、《文言》等文也應在莊子以前。《文言》早於《繫辭》,《彖傳》早於《文言》,《大象》早於《彖傳》,《說卦》早於《繫辭》也早於《彖傳》和《大象》。 中山大學楊維增教授認為,《周易古經》成書於殷周之際。這是一知占筮書,通過一定的筮法起卦和占斷,即利用六十四封和三百八十四爻( yao)的變化來預測吉凶。這標誌著古人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力量,由迷信轉向科學的人類覺醒,是科學與迷信相混淆的—種認知體系。春秋戰國的大聖人孔子及其弟子們熟讀《周易古經》,創作《周易大傳》,把蘊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來,並且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周易》成為一本關於宇宙和人類的充滿偉大哲理的書,標誌著哲學從神學中脫胎而出的人類新覺醒。自從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周易》一躍而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 總而言之,《周易》包括經和傳(《易經》講占筮,《易傳》講哲理)是—本充滿著中國古代人智慧的重要經典。 話說神祕的著作《易經》 《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祕的著作,因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 周易 》,並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從其編排體例及文字內容看,是占卜用書。本條目討論寬泛的易經,即包括《易經》和《易傳》在內;在古籍裡僅提到名字的“連山”、“歸藏”(無論是否事實存在)則不予討論。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偷偷將《易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 關於其作者,《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由於成書很早,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和《易傳》二者的結合。 有人認為,占卜之書的性質並不能掩蓋《易經》作為一部偉大著作的價值。占卜起源於人類解釋世界的渴望,哲學的萌芽從原始宗教中生髮出來,《易經》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證。中國哲學中陰陽相生相剋、對立統一的基礎理論,便是根植於《易經》。後人從《易經》中發展出了複雜的哲學系統,儒家和道教的學說均明顯受到《易經》的影響。今人更是從《易經》中解讀出哲學、政治、歷史、軍事、民俗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根據《周禮》的記載,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經......餘下全文>>
《周易》是不是還有一個版本?
按照上面的思路,世間所說的《周易》,此乎存在兩個版本:一個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易經》,另外一個則是密而不傳的《易象》。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僅僅是《易經》,而《易象》好像已經流失了,重見天日。如果《左傳》中“文王以聖德,能作《易象》故也”這個理由能夠成立,而且《易經》和《易象》不是一個版本,那麼,著作權應該歸於周文王的,應該是《易象》,而不是《易經》。如果真是這樣,《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又是誰推演的呢?有人認為,把伏羲的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的就是周文王,支撐的史料是《史記》和《漢書》中的記載。太史公在《史記》中有兩處記載:第一處是在《報任安書》:“蓋文王拘而演《周易》。”第二處是《周本紀》:“西伯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順承了司馬遷的這種說法:“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當然,也有人對此表示了懷疑。早在司馬遷之前,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要略》就說:“八卦可以識吉凶,知禍福矣,然而伏羲為之六十四變。”這說明,把八卦推演為六十卦的其實是伏羲本人,而不是文王。後來,東漢的鄭玄又提出了神農氏重卦的觀點,東晉的孫盛提出了夏禹重卦的觀點。這些人雖然在具體觀點上存在分歧,但他們一致相信:夏之《連山》、殷之《歸藏》都已經是六十四卦的形式了。因此,這個將八卦推演為六十卦的人,應該在夏、商、週三代之前,至少不能晚於三代,但肯定不是周文王。如此說來,周文王把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確實是值得懷疑的。而我們看《史記》中的兩處記載,太史公在前面都用了一個“蓋”字,表明他本人對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也沒有十分的把握。正如唐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所說的:“太史公言‘蓋’者,乃疑辭也。”很可能的結果是:“文王拘而演《周易》”僅僅是原來有的傳說,司馬遷不知其詳,做了一個“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的錯誤猜測。而班固坐實了此說,可能更是以訛傳訛,錯上加錯了。而且,《漢書·藝文志》說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這裡,所謂上、下篇即是上、下經,亦即《易經》的卦、爻辭部分。但《易經》爻辭裡記載的某些事情是發生在文王之後的,根本解釋不通。於是,後來的馬融、陸績等人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認為文王只寫成卦辭,而爻辭部分是周公完成的。當然,這一切都是推測,我們只能保持者高度的懷疑精神,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如果今天我們看到的《易經》並非周文王所作,那麼,“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傳說又如何解釋?如果《易經》真的是文王所作,那麼,夏之《連山》、殷之《歸藏》中已經出現六十四卦的現象如何解釋?《易經》爻辭裡記載的某些事情是發生在文王之後又如何解釋?這些矛盾,很容易讓我們做這樣一個假設:還存在另外一個版本的《周易》,就是《易象》。今天我們見到的《易經》是繼夏之《連山》、殷之《歸藏》之後的六十四卦形式,卦辭和爻辭的內容仍然是用來占卜的,與周文王無關。而著作權歸於周文王的應該是《易象》,周文王正是在殷人的占卜之術中發現了“德”,才找到了推翻商朝的法寶的。因此,《易象》作為周朝的治國之寶,一直藏於祕府之中,旁人不得而知。《史記》中記載,周文王在西岐“陰修道德”,才不斷壯大,推翻商朝的。而“德”即是“得”,“德”不僅是一種品質和個人修養,而且還是“君人南面之術”。有“德”才有“得”,無“德”即無“得”。否則的話,“修德”何必偷偷摸摸(“陰”)呢?由此可見,《易象》是文王、周公用以教導周貴族如何“王天下”的統治方略,是“君人南面之術”,向來藏之祕府,並不傳佈於民間,一般人極難見到。當初,周公受封於魯,因其輔......餘下全文>>
中國的易經是不是迷信?
要想知道周易是不是迷信,首先要明白迷信的定義。查字典你就會得知,迷:是迷失,信:信仰。組合起來也就是迷失的信仰。《現代漢語成語詞典》中說:迷信 是迷戀於一種不實際的信仰。綜合全面的意思是:迷戀於一種帶有個人崇拜性質的信仰就是迷信。而周易則是我們中華古人集體創作的結晶,沒有作者(個人崇拜),沒有年代,只是有一個傳說中的伏羲氏是最初的創作者,但是在書中並沒有崇拜的意思。再說周易是中華古人用以占卜和教育人的“工具書”,所以說,說學周易或周易是迷信,實在有些牽強和荒誕。周易占卜中的靈驗程度幾乎讓人瞠目結舌,由於艱澀難懂,一些少耐心的人便稀裡糊塗地說他是迷信,未免過於武斷和頭腦簡單。外國人都拿周易當作一部占卜和哲學的經典,反而被中華的一些狂躁者隨意地說成迷信,這是令研究周易的同行們所不齒的、也同時是無奈的。又因為他的哲理思想非常地系統、隱蔽,這種哲理深藏於占卜的卦中,需要經過深入地研究才能得到這種完美的思想,更會令一些無緣的人擦肩而過,於是他們為了自己的臉面問題佯裝懂得,隨意地稀裡糊塗地說是迷信,實質上他們並不懂周易,只是略知皮毛而已。實質上每一個真正懂周易的人,都不會有這樣門外漢的所謂迷信的觀點。
<易經>到底是不是科學?
易經是哲學,是包攬天下萬物的哲學。唯物主義者可以用它來解釋天下事物的生存演化規律,唯心主義者也可以用它來解釋天下事物的生存演化規律,只不過是各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利用它。 因為易經哲理高深,加上被人在不同程度的神化,在現代科學還解釋不了的情況下,被誤認為是迷信是錯誤的。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如果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的宇宙思維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系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