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是什麼星座?
李白和杜甫的比較?
古云:"仙近於天,聖近於地."
李白的浪漫詩風與杜甫迥然不同.
公元744年,杜甫與李白初次相逢於洛陽,兩位詩壇泰斗一見如故,同飲同醉,攜手同遊,度過了一段彼此難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節度使嚴武的幕客時,生活還算安定。閒暇時常想起與李白相處的日子,這時他們闊別已經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難忘的好時光,杜甫總感慨不已,頗為懷念。
如今正是仲春時節,蓉城景色秀美,心曠神怡,李白若能來此同遊,那該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詩仙,在這兵荒馬亂的動盪年代,將棲息於何處?想到這裡,詩人不禁提筆做詩,寫了一首五律《春日憶李白》,開頭四句是: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杜甫在詩中對李白是這樣讚許的:庾信的詩清新而不俊逸,鮑照的詩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詩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風實在是無人可以匹敵的。
但李白與杜甫在詩歌創作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及價值取向。我們可以從下列幾點來比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詩,很多表現出求仙出世和及時行樂的思想;杜甫的詩,很多表現出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
二、 風格:李白經常用誇張的手法,生動的比喻,抒發出熱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經常用剛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現對社會實況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於浪漫,杜甫偏向於寫實。
三、 擅長的體裁:兩人都能寫各種體裁的詩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詩和絕句寫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詩寫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兩座並峙的高峰。李白的詩更能表現盛唐文人意氣風發、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而杜甫的詩則更能反映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李白天才放逸,詩歌自成一體,是天授的奇才;杜甫當世英才,詩歌兼備眾體,是人能的極致。李白的詩對於後代愛好豪放詩風、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詩人有深遠的影響。杜甫的詩對於後代關懷社會現實、重視詩法變化和字句鍛鍊的詩人影響更大。韓愈說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兩人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兩人的詩,是各有長處的。
關於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之間的比較,在歷史上,已經多如牛毛。百家意見各有特色,而且有其獨到之處。對於李白與杜甫,我也有一點見解,在這裡就作一個簡單的探討。李白少年好學,喜歡文學。“一生好人名山遊”,青年時即離家漫遊祖國的大江南北。後被唐玄宗召為文學侍從,但當時政治日漸腐敗,不滿兩年,便因得罪權貴,憤然離去,繼續漫遊各地。這一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名篇迭出。安史之亂後,李白遭遇不幸,最後在貧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傳奇色彩,如李白的豪飲、劍術和球技,可謂德才兼備、文武兩長。李白,身為一唐代的詩界巨人,被後世推崇為詩仙,已經可見他的才華橫溢。所寫的詩篇也充分的表達了他的豪邁性格。
杜甫的詩風格迥異,杜甫的創作沒有李白那麼奔放,相反杜甫的詩很大的程度上是按照前人的經驗,嚴格遵照各種格式來表達自己。很少有象李白那樣一揮而就的神來之筆。
杜甫對於作詩是一種嚴謹的態度,這也是因為他終生潦倒,顛沛流離。經常為生計而奔波於權貴府邸,靠著自己做的詩詞歌賦來換取一些錢財,我理解為只有結構嚴謹才能博取賞識的緣故。杜甫的處境是非常可悲的,空有一身抱負卻報國無門。
杜甫的抱負可以從他前期作品可以看出。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的才華可以說不下於李白,甚至比李白更為卓越,但是杜甫的評價為什麼......餘下全文>>
下面表述無誤的一項是 A.李白和杜甫是中國唐代詩歌的兩座並峙高峰,他們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史
D 試題分析:A杜甫,被譽為“詩聖”,他的詩才被稱為“詩史”。 B辛棄疾是南宋時期的豪放派代表詞人。 C《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收在小說集《吶喊》中,《祝福》收在小說集《彷徨》中。點評:選擇題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多,既有文學文化常識,也有作品主題、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寫作特色類,還有對作品的品讀、分析等。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將相關知識記牢,這樣就能輕鬆的將正確項與錯誤項區分開來;若有些知識出現遺忘或疏漏,那就要運用排除法,以確定最終選項。
中國詩歌史上雄視今古的“雙子星座”指的是
李白與杜甫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教學文摘 → 李白與杜甫 2005-10-31 → 手機版
公元744年,杜甫與李白初次相逢於洛陽,兩位詩壇泰斗一見如故,同飲同醉,攜手同遊,度過了一段彼此難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節度使嚴武的幕客時,生活還算安定。閒暇時常想起與李白相處的日子,這時他們闊別已經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難忘的好時光,杜甫總感慨不已,頗為懷念。
如今正是仲春時節,蓉城景色秀美,心曠神怡,李白若能來此同遊,那該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詩仙,在這兵荒馬亂的動盪年代,將棲息於何處?想到這裡,詩人不禁提筆做詩,寫了一首五律《春日憶李白》,開頭四句是: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杜甫在詩中對李白是這樣讚許的:庾信的詩清新而不俊逸,鮑照的詩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詩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風實在是無人可以匹敵的。
但李白與杜甫在詩歌創作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及價值取向。我們可以從下列幾點來比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詩,很多表現出求仙出世和及時行樂的思想;杜甫的詩,很多表現出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
二、 風格:李白經常用誇張的手法,生動的比喻,抒發出熱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經常用剛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現對社會實況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於浪漫,杜甫偏向於寫實。
三、 擅長的體裁:兩人都能寫各種體裁的詩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詩和絕句寫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詩寫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兩座並峙的高峰。李白的詩更能表現盛唐文人意氣風發、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而杜甫的詩則更能反映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李白天才放逸,詩歌自成一體,是天授的奇才;杜甫當世英才,詩歌兼備眾體,是人能的極致。李白的詩對於後代愛好豪放詩風、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詩人有深遠的影響。杜甫的詩對於後代關懷社會現實、重視詩法變化和字句鍛鍊的詩人影響更大。韓愈說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兩人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兩人的詩,是各有長處的。
李白和杜甫詩歌風格比較
本文選自:《研究性學習平臺》,原文地址:meiwen.blogchina.com/2484947.html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唐代詩歌的乃至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我們分別稱他們為“詩仙”“詩聖”.他們共同經歷了唐王朝由極盛到動亂的歷史。面對這個亂世,他們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和個人性格。
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於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中國文學史》)他的詩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巨集大。他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發展出自己獨到的風格。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於安史之亂時期並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並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揹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杜甫“沒飯不忘君”,藝術風格沉鬱頓挫.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詩派更是杜甫視為宗祖.他的影響力巨大.
李白年少時博覽群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他還仗劍任俠,“十五好劍術,遍於諸侯”。(《中國文學史》)他年少是曾廣有遊歷。這一切都對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響......餘下全文>>
譽為唐朝詩壇"雙子星座"的兩位詩人是誰
李白與杜甫他們是唐代以至中國古代詩壇上耀眼的“雙子星座”,李白是繼屈原屈原以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
他們是唐代以至中國古代詩壇上耀眼的“雙子星座”,李白是繼屈原屈原以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李白思想性格中最突出的是“蔑視權貴”,杜甫最突出的是“憂國憂民”,李白詩歌風格表現出“豪放飄逸”,杜甫詩歌風格為“沉鬱頓挫”。兩人都共同完成了時代歌手的任務。
哪兩個人的創作代表著唐代詩歌文學的兩座高峰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唐代詩歌乃至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是歷史上兩位偉大的詩人,他們生活的時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時期。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樑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巨集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