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6日

漢族有哪些節日

●正月

初一:春節(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立春節(於立春日)

初七:人日節

初八:穀日節

初九:天日節

初十:地日節

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燈節)

二十:天穿節

廿五:填倉節

晦日:正月晦

●二月

初一:中和節(太陽生日)

初二:春龍節(龍抬頭、龍頭節、土地會、春社日/屬春秋兩社日之一)

十二:花朝節(花神節、百花之神生日)

十五:撲蝶會

十九:觀音誕

春分節(於春分日)

●三月

初三:上巳節(女兒節)

寒食節(冬至日後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節(於清明日)

●四月

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誕辰)

立夏節(於立夏日)

贊助廣告

十八:碧霞元君節

●五月

初五:端午節(端節、端五、端陽、重午、蒲節、天中節)

十三:雨節(關公磨刀日)

二十:分龍節

夏至節(朝節,於夏至日)

●六月

初六:天貺節(六月六、晒蟲節、蟲王節、回孃家節)

十九:觀音會

廿四:觀蓮節(蓮花生日)

●七月

初七:七夕節(乞巧節)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瓜節)

廿九:地葬節

●八月

初一:天灸日(天醫節)

十五:中秋節

●九月

初九:重陽節

十九:觀音會

●十月

初一:寒衣節(授衣節、冥陰節)

十五:下元節(下元水官節)

●十一月

冬至節(於冬至日)

●臘月

初七:驅儺日

初八:臘八節

贊助廣告

十六:尾牙節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漢族的習俗和節日

漢族節日:漢族的主要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春節:春節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舊俗春節臨近,一般人家均買活魚養在缸內,等到春節時食用,寓意“年年有餘(魚)”或“吉慶有餘(魚)”。除此之外,家家還要剪窗花,貼年畫,掛春聯,貼“福”字。貼“福”字講究倒著貼,寓意“福到了”。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過大年的氣氛非常濃。

除夕晚,民間又叫“三十”,除夕的“除”字,原意是“辭別”,也就是辭舊歲迎新年。

除夕之夜,外出的家人要趕回家,與全家人團聚共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家家都備有豐富的菜品,用雞、鴨、魚、肉、海鮮及各種新鮮蔬菜烹製出各種美味佳餚,這頓飯必有魚(餘),預祝“年年有餘”。除夕夜一般要守歲,半夜零點,鐘聲一響,鞭炮齊鳴,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北方人通常吃餃子,南方人則吃湯圓,不少地區有吃年糕的飲食習俗,寓意一年的好運更比一年高(好)。

春節期間,有相互拜年、饋贈禮物的習俗,人們見面要相互道“過年好”。許多地方還有逛廟會、耍龍燈、舞獅子、扭秧歌等民間活動。

(2)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上元節、燈節。這天要吃江米(糯米)面元宵或水磨麵湯圓。餡芯大致有白糖玫瑰、黑芝麻、豆沙、什錦、椰奶等。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元宵節之夜,還有猜謎語、觀燈等民間活動,更增添了節日熱鬧的氣氛。

(3)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由於五為陽數,所以又叫端陽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粽子多為三角形,品種很多,有小棗粽、豆沙粽、火腿粽、鹹肉粽等。一些地區除了吃粽子外,還有喝雄黃酒,櫻桃的習俗。此外,還有賽龍舟的民間活動。

(4)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普遍都很重視這個節日,閤家團聚,賞月,品嚐各式月餅,吃應季的水果,如葡萄、石榴、柿子、各種瓜類等。各地區都有傳統月餅,如北京的自來紅等。每至中秋佳節,人們爭相購買月餅,饋贈親友,互祝團圓。

(5)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

重陽節要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另外,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飲菊花酒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6)冬至: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做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這一天,北方地區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還有一些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冬至這個節氣經過數千年的延續發展,也形成了它自己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面蔽等。曰

(7)臘八節:臘八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臘八粥作為我國的節令小吃,主要由糯米、花生仁、蓮子、黃豆、赤豆、綠豆、百果、紅棗等乾果熬煮而成。臘八粥其味多樣、清香可口、營養豐富,除含有人體正常飲食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B族維生素和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質及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因此在有的地方,臘八粥又稱為福德粥,意思是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除臘八粥外,還有臘八面、臘八蒜等風味食品。它們即可滋補身體,又能增添喜慶。...餘下全文>>

我國漢族傳統的四大節日是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陰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

清明節:陰曆三月間,即陽曆四月五日前後;

端午節:陰曆五月初五;

中秋節:陰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及舞龍燈等活動。

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1、春節:於陰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其主要節日活動有:操辦年貨、伏、做新衣、撣塵、祭灶、祭祖、吃團圓飯、守歲、貼春聯、掛年畫等;節日期間人們還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餃子、吃元宵、舞獅、扭秧歌、玩花燈等;

2、清明節:於陰曆三月間,即陽曆四月五日前後;主要節日活動有:主要有掃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風箏、盪鞦韆等;

3、端午節:於陰曆五月初五;主要有賽龍舟、吃粽子、掛鐘馗像、掛香袋、飲雄黃酒、插菖蒲、採藥等活動;

4、中秋節:於陰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及舞龍燈等活動

漢族的主要節日有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漢族的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工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目前,國家法定休假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還有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在所有的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

漢族有什麼特殊節日

我們漢族人,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獨具特色矗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花朝節、上元節、立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元旦節等等等等,很多。想詳細瞭解每一個節日,請問百度百科。

漢族有哪些特殊的節日

漢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節日,有的一直延續至今,有的則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淡化了。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歲,初一要拜年。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裡,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其中,多為佛教。

立春是漢歷(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歷來為漢族人民所重視,早在宋代,立春習俗就已十分豐富了。

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漢歷(農曆)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社日是古人祭祀社神的節日。從天子到百姓都要封土立社加以祭祀。據《禮記.祭義》記載,天子為天下百姓總立的社稱“太社”,為自己立的社稱“王社”;諸侯為封國內百姓總立的社稱“國社”,為自己立的社稱“侯社”;大夫以下不為自己立社,而是聯合其邑里的群眾共立一社,稱“置社”。這樣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社供官員百姓祭祀。

龍抬頭:又名中和節。《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節期以觀測東方蒼龍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從天象上看,每當春分時刻,黃昏時角宿出現於東方地平線,而其它六宿尚隱於地平線下,故名龍抬頭。

夏至日,蒼龍七宿位於正南,秋分後潛於地平線下直至來年春分。故《說文解字》釋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由於一年中陰陽平衡、天地同和的日子只有春分、秋分,都稱之為中和節,秋分之中和節稱中秋節,春分之中和節即為中春節。後世將中秋節固定於農曆八月十五,便又把半年前的二月十五稱為花朝節,春花秋月,對應絕妙。由於龍神出頭,人們總要祭祀龍神,祈求風調雨順。

上巳節是漢族人民的一個節日。按通常的說法,漢以前節期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後固定為漢歷(農曆)三月初三,不一定為巳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漢朝以來定為農曆五月初五,沿襲至今,成為我國民間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

漢族的節日習俗

1、貯財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在除夕之夜,家中一切物件皆視為 “財”都宜“貯”之,以保來年財源滾滾,吉利昌盛。

2、搶銀水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東一帶、川西一帶。每年正月初一這天,人們爭 相早起擔井水,稱為搶銀水。民間認為:誰最早擔回水,誰這一年就會最興旺 發達。滿缸清銀水,象徵財源湧進。有的地方還用搶回的銀水燒茶,獻於堂屋 的神龕之下,祈求神靈保佑發財。

3、燒頭香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部分地區。舊時春節期間,人們習慣於到寺廟 上香。大年初一,許多人竟相趕早,爭著到屆裡上第一柱香,認為這樣可帶來 好運。

4、成都燈公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成都地區。每年春節前後舉行。早在唐代,成都便 已流行元宵賞燈的習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產後,成都燈會集中到青羊宮舉辦。 一年一次,新燈會在保留原來燈節特色基礎上,從品種、式樣、規模、影響等 方面都大大發展了,成為春節期間人們遊樂的重要去處.

5、自貢恐龍燈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自貢地區。每年春節前後舉行。屆時,自貢市人民 公園內燈火輝煌,熱鬧非凡。在燈會使用的燈具中有傳統的紙紮彩燈、絹花彩 燈、玻璃彩燈,還有運用新技術和新材料製造的瓷器彩燈、霓虹彩燈、水下彩 燈、低壓流水燈、氣體放電燈、程式控制燈等。內容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 影視故事、民風民俗和科幻人物等。彩燈造形中,恐龍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 且最具特色和魅力,並蜚聲海內外。亥習俗現仍流行。

6、成都花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成都地區。每年春天舉行。由成都花市演變而來。 成都花市在唐寧時便十分興盛,舉辦日期為農曆二月十五日,民間認為這一天 是百花的生日,百花盛開,最堪遊賞。屆時,遠近的花農們把自已精心培育的 名花異卉運到成都,集中展覽和出售。花會期間,成都及附近區縣的名小吃均 入園擺攤設點,供遊人品嚐。

7、雨水節回娘屋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西一帶。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 禮物回孃家拜望父母親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 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製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 處,據說,這樣可保儘快懷孕生子。該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8、梓潼廟會

漢族節日習俗。又稱梓潼大廟廟會。流行於梓潼縣一帶。每年農曆的二月 和八月的初一至十五日先後舉辦兩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廟會一度被禁 止。80年代以來,該習俗重新流傳,活動內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以觀賞和 參加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娛活動及旅遊觀光為主。

9、春社踩橋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安縣瞧水一帶,每年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屆時, 來自德陽、綿陽、什邡、北川、江油、茂縣等地的群眾,匯聚於瞧水場,到太 平橋進行踩橋活動。

參考資料:《中華五千年》

漢族節日有哪些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

中華民族的漢族傳統節日與習俗

過年前夕,人們忙著大掃除,購買年貨,禁忌,春聯及門神,鞭炮,舞龍無獅迎新春,節祭祀祖先、敬神拜佛。花市“開檔”,居民吃過了“團年飯”,大都喜歡去逛花市。買花過年的俗例,是點綴新歲生氣勃勃,也是好兆頭諧音“生意發發”,希望一年順景,萬事勝意。到了子夜,以前家家戶戶燃放炮竹,正是“炮竹一聲除舊,桃府萬戶更新”。由零時開始,虔誠的人們便到寺廟去參神,祈福菩薩保佑,心想事成,橫財就手。

年初一早上,人們都忙碌起來,換了新衣鞋襪,外出到處拜年。春節期間,人們除了拜年、春茗、剩餘的時間都去找尋娛樂。一般商號和工廠都是過了年初七“人日”才開市。

恭喜歡聲未過,又到元宵佳節,亦是中國的情人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到處張燈結綵,百藝紛陳,元宵燈會,猜燈謎,吃湯圓。

正月廿六日,又是俗稱“觀音開庫,善男信女,聯群結隊,到觀音堂去進香,不論老少,都去求籤問卜,祈望帶來財運。

三月,清明節是華人極重視的一個節日,慎終追遠,所有的孝子賢孫,攜備鮮花香燭,到處都是去墓園上墳掃墓拜祭先人的人潮。人們也放紙鷂,插柳,掛紙。

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這是紀念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節日,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香囊。

七月初七日乞巧節,唐詩長恨歌中:“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憶惻纏綿的詩句,已很少被青年的一代來欣賞,牛郎織女的故事已屬於“老土”,青年人已忘記了這個節目。在以前,乞巧節是頂神祕的,一個月之前,姑娘們已把穀子培秧,到了“七夕”,姊妹們就團聚在家裡,或者到別家去,衣著光鮮,髮鬢簪花,擺好香案,案上生果糕餅,一盆青綠的秧苗,焚香“慕仙”,希望得到一位如意郎君。

七月十四日是盂蘭節、俗稱“鬼節”。家家戶戶舉行“燒衣”,在門口拜祭遊魂野鬼,除了果品飯送,燃點香燭,還燒一大堆金銀衣紙、撒溪錢。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中秋節祭月,吃月餅,點燈籠。中國人最注重親情,認為中秋節是一年中的“大節日”,家家戶戶團聚“賞月”,出外工作的都趁假期趕著回來,一家大小,共敘天倫之樂。除了吃月餅以外,許多家庭都喜歡自制湯丸,只做甜的,冬節才做鹹的,象徵一家“團圓”的意思。

九月初九日是重陽節,重陽節賞菊喝酒,賽風箏,採茱萸。人們為了對先人的追思,也一樣上墳拜祭。在以前,許多人喜歡在“重九”這一天去轉運,希望能把“衰”氣盡除。

冬至則祭祖吃湯圓。

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歷制有關,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大約有二十個,其中來自日月時令交會的,或與之有關係的有十六個: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巳節(三月三日)、清明節、天貺節(六月六日)、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

相關問題答案
漢族的節日有哪些?
漢族的節日?
我們漢族的節日有哪些?
漢族的節日是什麼?
漢族的節日風俗?
苗族的節日有哪些?
傣族的節日有?
哈尼族的節日?
傣族的節日風俗?
回族的節日民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