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春節有哪些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傣族過春節的習俗

傣族新年習俗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歷大約是農曆清明節以後的第七天。節日期間,傣族同胞舉行熱鬧非凡的潑水、賽龍船、放高升活動。潑水活動是傣族人民過年的最高潮,也是傣歷年中最精彩的場面,因而通常稱做歷年節為“潑水節“。

這一天,人們互相潑水,用水錶達真誠的友誼,純潔的愛情,心中的祝福。潑水有文潑水和武潑水之分。文潑水是對長者,舀起一勺淨水,說著祝福的話,拉開對方的衣領,讓水沿著脊樑流下去。被潑的人高興地接受祝福,不得跑開。武潑水則沒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頭迎臉地潑。被人潑的水越多,說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潑的人越感到高興。

贊助廣告

傣族習俗/禮儀

傣族人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晒衣服時,上衣要晒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晒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等佛家聖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開門節,均為小乘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都和當地漢族一樣。

贊助廣告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桌子,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稱為“去拉曼”,意思為保護神,每年要祭拜兩次,栽秧前祭拜是為了祈求豐收,秋收後祭拜是為了感恩。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唸完祭詞後,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傣族每年農曆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參考資料:wenda.tianya.cn/...d2dbaf

傣族的風俗習慣到底有哪些?

族自治縣(1955年10月16日)、雲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1980年11月22日)、雲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1980年11月25日)。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漢代稱“滇越”、“撣”,唐、宋稱“金齒”、“黑齒”、“白衣”,元、明、清則稱作“白夷”、“擺夷”、“百夷”。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通常人們把內地和邊疆的傣族分別稱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漢族,吸收漢文化較多,稱為漢傣,訛傳為“旱傣”,保持民族特點較多的西雙版納、孟連、瑞麗等地傣族稱為“水傣”。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傣繃”等。

傣族龍舟比賽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現通行的西雙版納和德巨集兩種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來。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尤以傣歷、傣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傣歷年為陽曆年,而月為陰曆月,一年分寒、熱、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曆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傣醫和蒙、藏、維一起,成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四大民族醫藥體系。傣族地區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南木諾娜》、《蘭戛西賀》、《阿鑾的故事》等。傣劇有100多年曆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地區的西雙版納橡膠增產顯著,“普洱茶”馳名中外,地方和鄉鎮企業發展很快,有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等廠礦企業。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曆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晒衣服時,上衣要晒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晒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魚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鬆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晒乾,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濁,使味變酸,然後晒乾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呂有助於消化。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晒乾,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糰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餘下全文>>

傣族過春節的習俗 20分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歷大約是農曆清明節以後的第七天。節日期間,傣族同胞舉行熱鬧非凡的潑水、賽龍船、放高升活動。潑水活動是傣族人民過年的最高潮,也是傣歷年中最精彩的場面,因而通常稱做歷年節為“潑水節”。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打樣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平易近除舊佈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陽曆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縱情快樂等。

這一天,人們互相潑水,用水錶達真誠的友誼,純潔的愛情,心中的祝福。潑水有文潑水和武潑水之分。文潑水是對長者,舀起一勺淨水,說著祝福的話,拉開對方的衣領,讓水沿著脊樑流下去。被潑的人高興地接受祝福,不得跑開。武潑水則沒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頭迎臉地潑。被人潑的水越多,說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潑的人越感到高興。

傣族春節習俗: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傣族怎樣過年?

傣族過年習俗:

1、擲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汙,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2、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將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美、鼓聲好即獲獎。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在傣族過年習俗中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汙,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采,有自己的歷法、語言文字,並以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音樂、午蹈、民歌、民間傳說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響甚廣。傣族主要聚居在熱帶,亞熱帶的平壩地區,村寨多臨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戶一座竹樓、竹籬環繞,果樹、翠竹掩映、環境十分優美。四周田地肥沃,物產豐富。傣族人民性格溫和,喜愛歌舞。

傣族過年從哪一天算起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歷大約是農曆清明節以後的第七天。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汙,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請介紹幾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比如傣族潑水節。

各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和習慣,例如:彝族嫁人要跳火盆啊,還要哭孃家啊,還有,許多民族的春節都不是在同一天的。龍舟節,劃龍船,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很多民族也有不同的節日,舞獅龍啊,拜訪親戚,串門啊,等等......

各名族都有什麼春節傳統節日?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餘下全文>>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傳統節日

白族

三月街 農曆三月十五日 侗年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曆二月

漁潭會 農曆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農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曆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駭十日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曆三、四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鄂倫春族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

少數民族是怎樣過年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重大節日來歡慶。

達斡爾族:年年高。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伐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蒙古族:酒肉不盡。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罈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壯族:賀吉祥。居住在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居住在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被大家認為是最勤勞的姑娘。

景頗族:射荷包。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杆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裡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哈尼族:盪鞦韆。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小夥子們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裡,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傣族:擲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高山族:“圍爐”。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淨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滿族:掛旗過年。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夥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

白族:“放高升”。雲南白族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

侗族:蘆笙會。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彝族:跳虎。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

撒尼族:食湯圓。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餘下全文>>

雲南省過年時舉行哪些活動來慶祝?

雲南民俗風情

傣族潑水節:傣族的新年,雲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潑水”的形式來慶祝,所以傣歷新年,又稱“潑水節”。“潑水節“是雲南少數民族的數百種節日中,影響最廣,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之一。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區,全州各地都有“潑水節”,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舉辦的“潑水節”規模最大,盛況空前。

“潑水節”一般從傣歷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開始。這一天彬彬有禮的傣家兒女,取來清潔的水,用樹枝蘸取,互相潑灑,以示為您洗去一年的塵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裡清潔平安。現在的“潑水節“已演化成群眾性的狂歡活動,“水花放,傣家狂”,人們提桶端盆取得水來,見面就迎頭蓋瞼地潑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象徵著佔祥、幸福、健康。青年男女手中相互潑出晶瑩明亮的水珠,還混合甜蜜的愛情。街市裡、廣場上到處見人們在相互追逐潑澆。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唱,空中朵朵水花四濺,大地一片歡聲笑語,“潑水節”成了一個歡樂的海洋。 景洪市的潑水節期間,還舉行極富民族特色的鬥雞、跳孔雀舞、傣族青年男女擲彩繡荷包、放高升以及在瀾滄江裡進行划龍舟比賽,放孔明燈等民族娛樂活動。

彝族火把節:雲南的彝族、白族、納西族、哈尼族、僳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都有共同的節日--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時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

火把節古代又稱"星迴節"。關於星迴節的起源,其說法各不相同:納西族是為紀念一位保護人間五穀豐收而犧牲的天將;僳僳族是為歡迎諸葛亮南征而點燃火把前去驅散前進路上的瘴氣,趕走猛獸;彝族是為除蟲害、慶豐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則是為慶賀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燒死欺壓撒尼人的魔王。 每年農曆6月24日至25日(陽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彈著月琴、大三絃,吹著蘆笙來參加火把節。

火把節的內容程式是:白天人們飲酒祝賀節日並進行摔跤、鬥牛活動。武定縣、祿勸告縣等地的彝族還開展射箭、賽馬、打鞦韆等活動。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長約2米、直徑約20-30公分的幹鬆柱火把點燃。人們高舉火把彙集在村頭、寨邊或廣場上,然後在松林、田間賓士,表示驅除蟲害邪惡,以求豐收幸福。 每年逢火把節的晚上,從昆明到路南縣石林風景區的中外遊客有數萬人至十幾萬人,每個人手持火把,與彝族人民彙集在石林風景區,把整個大地照得通紅,形成燦爛耀目的火海。為給旅遊者助興,當地政府還在石林風景區組織放禮花,整個夜空五彩繽紛,使觀者目不暇接。

白族三月街:雲南大理三月街,相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開始歷時一週左右的三月街,不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資交流盛會,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歡聚的節日。三月街每年都按時在蒼山東麓、大理城西舉行。這期間"諸商雲集,環貨山積"。各族人民都要把好的工藝品、土特產拿到三月街出售,把最優秀的文藝節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選最好的騎手參加賽馬。 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三月街的規模越來越大。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有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及幾十個國家的外國友人蔘加這一盛會,在全國或雲南亦屬少見。

哈尼族長街宴:每年農曆12月初(陽曆10月10日左右),是元陽縣俄扎鄉哈播村哈尼族的春節--昂瑪突節。昂瑪突節是哈尼族人民祭護寨神、拜龍求雨的節日。每當節日的頭天,村中龍頭就到村頭的龍樹林中央擺設祭桌,宰殺無雜色毛的龍豬,敬請龍來和大家共度佳節。請龍完畢,龍頭就把龍豬肉切成與全村戶數相等的塊數分給各家各戶吃。 昂瑪突節的第二天,家家戶戶要做黃糯米、三色......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傣族春節有哪些風俗?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
春節有哪些習俗?
傣族有哪些風俗?
雞年春節有哪些對聯?
春節有哪些傳統美食?
回族有哪些風俗?
水族的有哪些風俗?
苗族有哪些風俗?
蒙古族有哪些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