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蘇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姓氏蘇的來源

蘇氏系承昆吾 發源河南臨漳

三蘇是文壇上的名人,關於蘇姓的族譜,在蘇洵族譜的後錄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覆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岑胡,次曰?,為彭祖,次曰來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羋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後為蘇、顧、溫、董。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者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

贊助廣告

實際上,這一段蘇姓姓源考據,是可以適用於天下的蘇姓的,因為,《姓纂》上關於蘇姓的來源,也做了同樣的介紹。《姓纂》是這樣說的:“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為周司寇,居河內、扶風、武功。漢,蘇建目河內徙扶風。”

由此可見,頭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後代,他們最初的發源地,則在今河南省臨漳縣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內,所以這個家族也就是遷移到今為甘肅省的河內地方,繼續繁榮滋長,以後子孫才逐漸遍佈於各地,四川眉山那個光輝燦爛的蘇家,自然也是從河內所遷移出來的。

贊助廣告

蘇姓,真可以說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古老姓氏,從3000年前的春秋時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業,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蘇從。

蘇秦,名氣更加響亮,他與張儀同被稱為縱橫家,他提倡合縱以抗秦,結果身佩六國相印,榮宗耀祖,顯赫異常。

到了漢武帝之時,蘇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偉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曉得的蘇武。

宋代的文壇,似乎是蘇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筆題贈“玉堂之署”4個字的蘇易簡;以及慷慨有大志,好為古文詩歌,曾佐歐陽修變文格,晚年自號“滄浪翁”,隱讀以終,著有《蘇學士集》傳世的一代高士蘇子美(舜欽)等。

蘇姓的故事

蘇姓出自己姓。古帝顓頊孫吳回,為帝嚳火正,掌民事,賜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子,為六族,長子樊,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陽,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後名叫槐,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之地,在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蘇門山),稱有蘇氏,有蘇氏部族以蘇草(即紫蘇)為圖騰。夏代末,有蘇氏之國被滅,族人以蘇為氏,四散避難。其中有一支向東南遷居於姑蘇(即江蘇蘇州)。有一支向北遷於鄴西蘇城(今河北臨漳西)。周滅商時,這支蘇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遷襄國的蘇人亭(今河北邢臺西南),後有一部分再遷蘇水之濱(今河北完縣境)。留在蘇嶺的蘇族人歸順了周朝,其頭領蘇忿生入周朝為司寇,被封於溫(今河南溫縣),建立蘇國,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滅。還有一支蘇族人南遷今湖南梅山一帶,後稱為梅山蠻。宋代時再南遷,少部分混入土著,成為瑤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兩廣,成為南方蘇姓先民。

蘇姓分佈

江蘇

蘇姓分佈的重點地區。在江南地區分佈著蘇軾的後裔,其中蘇軾長子蘇邁的後裔主要分佈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鄉、新閘鎮等地,約1500餘人。武進的安家舍鄉前舍周圍的十餘個村莊;薛家鄉晨光村委蘇家村(沿河蘇家村)等村莊,有大量蘇氏分佈。蘇軾幼子蘇過的後裔分佈在常州城,及城東武進洛陽、崔橋、戴溪、運村、鄭陸等地,以及無錫、蘇州、江陰、常熟等地,共2400餘人。太倉、無錫、鎮江、蘇州、南京、宿遷、徐州等地區有蘇氏分佈。在蘇北地區鹽城、建湖、阜寧、響水、濱......餘下全文>>

百家姓蘇性排第幾位?怎麼來歷啊?

以前排42.新的百家姓中排41

蘇 (百家姓典故)

蘇氏系承昆吾,發源河南臨漳。三蘇是文壇上的名人,關於蘇姓的族譜,在蘇洵族譜的後錄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覆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岑胡,次曰,為彭祖,次曰來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羋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後為蘇、顧、溫、董。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者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

實際上,這一段蘇姓姓源考據,是可以適用於天下的蘇姓的,因為,《姓纂》上關於蘇姓的來源,也做了同樣的介紹。《姓纂》是這樣說的:“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為周司寇,居河內、扶風、武功。漢,蘇建目河內徙扶風。”

由此可見,頭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後代,他們最初的發源地,則在今河南省臨漳縣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內,所以這個家族也就是遷移到今為甘肅省的河內地方,繼續繁榮滋長,以後子孫才逐漸遍佈於各地,四川眉山那個光輝燦爛的蘇家,自然也是從河內所遷移出來的。

蘇姓,真可以說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古老姓氏,從3000年前的春秋時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業,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蘇從。

蘇秦,名氣更加響亮,他與張儀同被稱為縱橫家,他提倡合縱以抗秦,結果身佩六國相印,榮宗耀祖,顯赫異常。

到了漢武帝之時,蘇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偉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曉得的蘇武。

宋代的文壇,似乎是蘇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筆題贈“玉堂之署”4個字的蘇易簡;以及慷慨有大志,好為古文詩歌,曾佐歐陽修變文格,晚年自號“滄浪翁”,隱讀以終,著有《蘇學士集》傳世的一代高士蘇子美(舜欽)等。

鄄城蘇老家蘇姓起源

鄄 城 蒙 古 蘇 氏 考

波•少布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歷經朝代更迭、社會變遷之後,在今山東鄄城縣居住著一支自稱元裔的蘇氏蒙古人(大約有二萬人口)。筆者於1995年9月下旬曾赴該縣樑屯鄉蒙古蘇氏聚居地蘇老家村、北王召村進行了實地考察。期間,對蘇氏蒙古人的村舍建築、習俗風情、碑銘古蹟、影象譜牒、志書資料等進行了深入瞭解和初步的社會調查。現根據調查情況,對鄄城蒙古蘇氏作一簡要考證。望同行讀者賜教。

一、史志有載

在鄄城縣蘇老家村,當地蘇姓村民均自稱為蒙古蘇氏。這從他們供奉的祖宗龍牌上可以看出:“始祖蘇氏元朝義王諱克明字進迪號鋼鍤公暨趙鄭太君之神主”,顯然,始祖蘇克明系元朝義王和尚,即元威順王寬徹普化之季子,屬蒙古孛爾只斤氏。和尚是元季朝廷所封的唯一的義王。和尚處在元末明初的戰亂年代。於1368年8月,元朝崩潰前夕,攜家眷遁至山東,易名更姓,沿襲至今,這是一個傳奇般的歷史過程。

考義王和尚一名,系蒙古語音譯詞,並非佛教僧俗稱謂的“和尚”。由於翻譯不準確,後人很難理解其含義。這種情況在《元史》中屢見不鮮。《元史》開篇稱:“太祖法天啟遠聖武皇帝,諱鐵木真,姓奇渥溫氏,蒙古部人。”1實際上是把“姓乞牙惕氏”錯誤的譯成了“奇渥溫氏”。同樣,在《元史》中把義王和尚的父親“浩民其布哈”譯成了“寬徹普化”2,此類誤譯比比皆是,不勝列舉。不過音譯的失誤不會使史料失真。

義王和尚是元朝蒙古貴族,皇室成員,元世祖忽必烈的玄孫。3和尚的曾祖父脫歡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於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封為鎮南王,世襲罔替,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 斃;和尚的祖父老章是脫歡的長子,1301年襲鎮南王,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知樞密院事,至正十二年(1352)晉金紫光祿大夫,至正二十一年“詔加……太傅、和寧王”,4鎮南王由其長子脫不花承襲;和尚之父寬徹普化是老章次子,於元泰定三年(1326)封為威順王。寬徹普化有六子:長子別帖木兒,次子答貼木爾,三子報恩奴,四子接待奴,五子佛家奴,和尚是他的六子。關於和尚,在《曹州府志》中說他官“至兵部侍郎”,5應是正四品;在《元史》中說他在宮廷中任順帝妥歡帖睦兒的侍從,常與順帝共行,護其左右,至正二十四年(1364)中書右丞相孛羅帖木兒,總握國柄,欺君虐帝,和尚心忿而言於帝,受帝密旨“與儒士徐士本謀,交結勇士上都馬、金那海、伯顏達兒、貼古思不花、火你忽都、洪寶寶、黃哈喇八禿、龍從雲,陰謀刺孛羅帖木兒。” 6至正二十五年(1365)七月“值禿堅帖木兒遣人來告上都之捷,孛羅帖木兒起入奏,行至延春閣李樹下,伯顏達兒自從中奮出,斫孛羅帖木兒,中其腦,上都馬及金那海等競前斫死。”7此事在《庚申外史》中也有記載:“帝欲殺孛羅,與之謀。與謀者六人……”8其中主要參與者是和尚。和尚遂因功被封為義王。

寬徹普化父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元季各地農民起義方興未艾,元朝政權危在旦夕。寬徹普化被封為威順王之後,撥付怯薛歹500名,招募親軍1000名,坐鎮武昌,遏守湖廣。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徐壽輝於湖廣行省的蘄春起義(故址今湖北省蘄州),國號天完,建元治平。然後佔領黃岡,攻克武昌,寬徹普化棄城而走,長子別帖木兒被徐壽輝部將倪文俊所執。至正十三年(1353)克復武昌,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倪文俊復陷汚陽府。寬徹普化命其三子報恩奴、四子接待奴、五子佛家奴領兵水陸並進,攻打倪文俊,兵至漢川,水淺船不能前行,倪以火焚其船。四子、五子皆遇害,報恩奴自死,寬徹普化走陝西。至正十六年(1356)十二月,倪文俊陷兵州路(故址今湖......餘下全文>>

蘇姓的歷史發展

源流一蘇姓的起源主要出於己姓,為顓頊高陽氏的後裔。顓頊之子稱,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後任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陸終有六子,後分別發展為六個大部落,為六個姓族。陸終的長子樊,為己姓族,居於昆吾,即今山西省運城東北的安邑鎮,後發展為強大的昆吾部落,史稱昆吾氏,為己姓。 《古今姓氏書辨證·六止》有記載:“黃帝子得姓十四人,而青陽、夷鼓同為己姓。青陽,少昊氏也;夏諸侯有蘇氏,周諸侯郯子,皆其後。有蘇氏女於紂,為之妲己。”周武王時,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稱為蘇忿生,是史料中明確記載的蘇姓第一人。周武王滅商建周,蘇忿生立有大功,是西周開國功臣之一,被周武王授官司寇(負責刑法牢獄),並賜他以家鄉十二邑建立蘇國,都城在今天的溫縣。顓頊後裔古蘇國國君蘇忿生,曾任周武王司寇。 春秋時,蘇忿生建立的蘇國被狄人所滅,其國人便以國名為氏,稱蘇氏。 蘇國的後裔就以國名“蘇”為姓,其得姓始祖為蘇忿生。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配合祖先,蘇姓則是黃帝的直系後裔。源流二來自外族的改姓。秦漢以後,北方部落逐漸強大,不斷南侵擴張,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連綿不斷,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北方民族大量進入中原,中原百姓南遷東移,北方漢人開始大量融入外族基因,加入蘇姓群體的外族有:漢晉時遼東烏桓部的蘇姓人、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時西夏党項族的蘇姓人、金國女真族的蘇姓人。一直到清朝,滿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蘇佳氏、蘇都哩式、蘇爾佳氏等族人改為漢氏蘇姓。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為當地的蘇氏漢姓。    夏朝中期,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在今河南省輝縣西的蘇嶺,史稱有蘇氏。蘇國曆夏商兩代,商末蘇國滅,族人以蘇為氏,蘇人四散。一支蘇人東遷姑蘇,即今江蘇省蘇州市。一支北上鄴西蘇城,即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在周武王滅商後,北上的一支繼續北遷襄國的蘇人亭,即今河北省邢臺西南。接著遷到完縣西南的蘇。而留在蘇嶺的蘇人歸順了周朝,首領蘇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於蘇,國都溫,即今河南省溫縣。春秋時公元前650年蘇國滅於狄。蘇姓第一位出名的蘇忿生被後人祭祀為蘇姓始祖。己姓蘇氏的歷史至少有2600多年。蘇姓的一支南遷湖南省梅山一帶成為梅山蠻,宋初進一步南遷,與土著混居,一部分成為瑤族的先民,大部分成為湖南、廣東、廣西的漢族蘇姓。 先秦時期,蘇姓主要活動地區在河南和河北,戰國時其中一支南遷湖北、湖南(如蘇從),一支西奔陝西。秦漢時蘇姓已經東播遷到山東,西部陝西的蘇姓已發展成為望族(如蘇建)。秦漢以後,北方部落逐漸強大,不斷南侵擴張,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連年不斷,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進入中原,中原百姓南遷東移,北方漢人中開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加入蘇姓群體中的外族主要有:漢晉時遼東烏桓部的蘇姓人,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時西夏党項族的蘇姓人,金國女真族的蘇姓人。到清朝,滿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族人改為漢族蘇姓。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為當地的蘇姓漢族。 西漢時期,在西域(今新疆及中亞一帶)的康居國,有小五王,其中蘇王居蘇疑城。東漢時在今新疆南部的和田為於寅國,其相蘇榆勒擁立廣德為王,在於寅與莎車國的交戰中起過重要作用。在北方的匈奴鮮卑族人,東漢永元年間(公元89—105年)加入了東漢政權對諸胡叛軍的討伐,其中鮮卑多數護蘇拔龐在這次討伐中立功,被封為率眾王並被賜金帛。在東漢時期朝鮮半島的南部三韓中也有麻斯人蘇馬浞,被光武帝封為漢麻斯邑君使,屬遼東郡以東的樂浪郡。東漢靈帝時,在遼東有蘇侯延,......餘下全文>>

姓蘇的祖宗是誰?

歷史來源

一 :「蘇」出自「己」姓。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武王時,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後遷於溫,稱為蘇忿生,春秋時,蘇國被狄族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氏。

二 : 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拔略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蘇」氏。

家族名人

蘇秦 (前?~前317) 字季子,洛陽人,戰國時縱橫家。與張儀同學於鬼谷子。早年曾外出遊說,然窮困而歸,後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使秦不敢東出函谷關,達十五年之久。後客於齊,被殺。

蘇武 (前143?~前60)字子卿,西漢杜陵人(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武帝時出使匈奴,單于脅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漢節。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始得還,拜典屬國。宣帝立,賜爵關內侯,圖形麒麟閣。其著作流傳於今者,有詩四首、答李陵詩及別李陵等。

三蘇 宋蘇洵與二子蘇軾、蘇轍皆有文名,世稱為「三蘇」。宋˙蘇軾˙次韻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見寄詩四首之三:「氈毳年來亦甚都,時時舌問三蘇。」醒世恆言˙卷十一˙蘇小妹三難新郎:「老蘇生下兩個孩兒:大蘇、小蘇。……天下稱他兄弟,謂之二蘇。稱他父子,謂之三蘇。」

蘇軾 (1038~1101)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為蘇洵長子。詩、詞、文、書、畫均有名,為文雄渾奔放,詩亦清疏雋逸,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軾上書痛陳不便,得罪安石,被連貶數州。在黃州時,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累官至端明殿侍讀學士。卒諡文忠。著有東坡集、東坡詞等。

地望分佈:河南河內郡,陝西扶風郡,陝西武功郡。

蘇姓起源參考之二

蘇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臺灣排名第二十三。蘇姓出自古帝王顓頊高陽氏,是陸終長子昆吾的後代。顓頊生稱,稱生老童,老童生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長子姓己,名樊,在夏朝時被封在昆吾,因此叫昆吾氏。昆吾有個兒子後來被封在蘇,建立了蘇國,他的子孫因此而姓蘇。後來,昆吾的後代中有個叫蘇忿生的,被周武王封在溫縣,建立了蘇國。後來,蘇國被滅,蘇國的子民就用蘇作為自己的姓氏。發展與演變:蘇姓世居河內,先秦時有一支徙居湖南,湖北,西漢時期,有蘇姓開始遷居陝西,山東,廣東等地,晉朝時,更是發展到河北,江蘇,浙江。唐代,蘇姓開始進入四川,福建,北宋年間,蘇姓擴充套件到了雲南,臺灣。蘇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溫縣,河內,洛陽,武功,扶風,杜陵,平陵,北海,桂陽,襄陽,邯鄲,藍田,趙郡,漳州,同安,新化,梅州,仙遊,興化,泉州,晉江,南安,永春,龍溪等。

蘇姓起源

關於蘇氏起源,歷代史書有不少記載。

《元和姓纂》:“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

《蘇洵族譜》:“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覆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嶺胡;次曰,為彭祖;次曰求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華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已氏,其後為蘇、顧、溫、董。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避開寇蘇公是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

由上述可知,第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後代。他們最初的發源地,在今河南臨漳縣。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內,所以這個家族也就隨遷到今甘肅河內,在此繁衍滋長。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播遷,......餘下全文>>

蘇字的來歷作文 要一個故事 快點好嗎

來自外族的改姓。漢晉時遼東烏桓部的蘇姓人、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拔略氏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實行漢化,單姓蘇氏。漢晉時遼東烏桓、北宋時西夏党項族、金國女真族均有改蘇姓者。清朝滿洲八旗中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改為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裕固族蘇勒都斯氏以及彝族阿蘇氏、達斡爾族烏爾克氏,亦改姓蘇。[3]

遷徙分佈

夏朝中期,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今河南省輝縣境內),史稱有蘇氏。蘇國曆夏商兩代,商末蘇國滅,族人以蘇為氏,蘇人四散。一支蘇人東遷姑蘇,即今江蘇省蘇州市。一支北上鄴西蘇城,即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在周武王滅商後,北上的一支繼續北遷襄國的蘇人亭,即今河北省邢臺西南。接著遷到完縣西南的蘇。而留在蘇嶺的蘇人歸順了周朝,首領蘇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於蘇,國都溫,即今河南省溫縣。

春秋時公元前650年蘇國滅於狄。蘇姓的一支南遷湖南省梅山一帶成為梅山蠻,宋初進一步南遷,與土著混居,一部分成為瑤族的先民,大部分成為湖南、廣東、廣西的漢族蘇姓。

先秦時蘇姓主要活動在河南、河北,戰國時蘇姓一支遷居湖南、湖北,秦漢之際開始往山東播遷,漢武帝時蘇建討伐匈奴有功,被封為平陵(今咸陽市西北)侯,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

漢末群雄割據,蘇姓一支由河內遷四川眉山,蘇軾、蘇轍即出生於此。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中原蘇姓大舉南遷,晉朝時江蘇、浙江、安徽和廣東等地已有了蘇姓的足跡。

唐朝時蘇姓移民四川,兩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在福建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北宋時蘇姓進一步大批西進川滇,南下兩廣,並越過邊疆進入越南、寮國、泰國。

明清兩朝蘇姓多次移民臺灣,如今蘇姓已成為臺灣的大姓。[4] [5-6]

廣西蘇姓的由來

蘇(Sū 蘇)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後,以封國名為氏。據 《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建立蘇國。後遷都於溫(故城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蘇氏。

2、出自古代少數民族中有蘇氏。據《漢書》所載,遼海烏桓在漢武帝時附漢,他們分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地,其中有改漢姓蘇的。

3、出自古代少數民族有蘇氏或改姓蘇: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改鮮卑族代北複姓跋略氏單姓蘇。

② 清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改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漢姓為蘇。

③ 裕固族蘇勒都斯氏,漢姓為蘇,土族蘇卜氏,漢姓為蘇。

④ 羌族蘇蟒達房名,漢姓為蘇。

⑤ 彝族阿蘇氏,漢姓為蘇……其他少數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顓頊之裔陸終長子。其父陸終娶鬼方氏之女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後均有封國,樊初封於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許昌,後遷至今河南省濮陽),後又封於蘇(一說其子封於蘇),夏桀時被商湯所滅。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於蘇國,後忿生遷都於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初,蘇國為狄所滅,子孫遂以國名為氏,稱為蘇姓,並尊昆吾為其始祖。

百家姓蘇和什麼姓氏一家人

連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30位。根據臺灣在2007年的統計,連姓排名為第73位,是少數沒有出現在中國百家姓中的臺灣首一百個姓氏。 部分蘇、周、連姓本為同宗,相傳蘇姓某一家族因戰火而躲避四處,其中一家躲避至周姓媳婦的孃家,而後蘇姓子孫為感謝相助之恩,將其後代子孫改姓周;另外一家人則躲藏於蓮花池附近,此蘇姓一家為了要讓其子孫瞭解知恩圖報的道理,也將其後代子孫改姓為“蓮”,但為了書寫方便去掉草字頭變成了現今所看到的“連”。

河北蘇姓 由來

歷史來源

一 :「蘇」出自「己」姓。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武王時,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後遷於溫,稱為蘇忿生,春秋時,蘇國被狄族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氏。

二 : 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拔略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蘇」氏。

蘇姓起源參考之二

蘇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臺灣排名第二十三。蘇姓出自古帝王顓頊高陽氏,是陸終長子昆吾的後代。顓頊生稱,稱生老童,老童生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長子姓己,名樊,在夏朝時被封在昆吾,因此叫昆吾氏。昆吾有個兒子後來被封在蘇,建立了蘇國,他的子孫因此而姓蘇。後來,昆吾的後代中有個叫蘇忿生的,被周武王封在溫縣,建立了蘇國。後來,蘇國被滅,蘇國的子民就用蘇作為自己的姓氏。發展與演變:蘇姓世居河內,先秦時有一支徙居湖南,湖北,西漢時期,有蘇姓開始遷居陝西,山東,廣東等地,晉朝時,更是發展到河北,江蘇,浙江。唐代,蘇姓開始進入四川,福建,北宋年間,蘇姓擴充套件到了雲南,臺灣。蘇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溫縣,河內,洛陽,耿功,扶風,杜陵,平陵,北海,桂陽,襄陽,邯鄲,藍田,趙郡,漳州,同安,新化,梅州,仙遊,興化,泉州,晉江,南安,永春,龍溪等。

相關問題答案
姓氏蘇的由來?
姓氏謝的由來?
姓氏胡的由來?
姓氏劉的由來?
姓氏趙的由來?
姓氏羅的由來?
姓氏徐的由來?
姓氏孫的由來?
姓氏陶的由來及歷史?
姓氏楊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