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名字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元宵節名字的來歷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贊助廣告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贊助廣告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餘下全文>>

元宵節的來歷是什麼?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骸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餘下全文>>

元宵節的故事、由來和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錠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參考資料:555

元宵節的來歷五十字

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丹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的由來

在漢武帝時代,有一位大臣叫東方朔,精通天文地理。一天他到宮中的御花園賞梅,不料卻看見一位宮女正要跳井自殺,東方朔連忙上前制止,並問明原委。原來這位宮女叫做「元宵」,家住長安西北,因為進宮後,每逢過節就倍思親,但又無法出宮去探視親人,因此愈想愈傷心,才會想要自殺。東方朔知道後,覺得元宵姑娘很可憐,就決定要幫她,並問清楚元宵的家在何處就告辭離去了。第二天,東方朔到了元宵的家中,將情形說了一遍,並告訴他們他的辦法......。

幾天後,長安城的人民知道東方朔先生在大街上為人們算命,因此紛紛前往,想要讓東方朔為自己算算命。沒想到,每個人算出來的結果都是正月十五都會遭到火焚身;老百姓聽完很害怕,紛紛求東方朔救大家,東方朔說:「正月十五火焚身,就是指那天會有一位其粉色銀驢的姑娘,奉只來燒長安城,但只要在正月十三那天,城裡的白法老人們都到城西十里鋪大道等候,天黑時,那姑娘就會來,只要跪地祈求,全城便可得救。」

果然在正月十三那天來了一位其粉色銀驢的年輕女子(其實是元宵的妹妹喬裝的),全城的白髮老人都求道:「求仙姑不要燒城!」女子說:「我是奉旨燒城的,若玉帝看不見火,豈不怪罪於我!」「這樣吧!你們去求你們的皇帝想辦法吧!」說完便離去了。第二天,東方朔面見漢武帝,並將人民的心聲上奏:「長安在劫,火燒帝厥,十五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聽完也不知如何是好,便請東方朔想辦法。東方朔說:「聽說火神愛吃湯圓,就叫全城百姓做湯圓供奉,另外,還要京都臣民一起做燈,十五晚上掛滿大街小巷,同時燃放煙花爆竹,到時候,滿城的紅光、火球橫飛,這樣玉帝就會以為那是長安大火,這樣一定能瞞過他。」漢武帝聽完大樂道:「先生計策果然是妙計!」東方朔接著說:「皇上聖明,但是皇宮中不宜如此。」武帝說:「這簡單,只要那天晚上,讓宮中的嬪妃及侍衛都到街上去,混在百姓當中,這樣玉帝就不知道要燒誰了!」東方朔又說:「妙極!還有就是聽說宮女元宵做的湯圓最好,十五的晚上讓她提著大宮燈,把名字寫在上頭,在前面開道,臣奉湯圓在後,穿過大街小巷敬奉火神。」武帝:「這事就偏勞先生了。」

元宵節的由來

另一種傳說,1912年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做了大總統,他一心想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的。因為“元”和“袁”、“宵”與“消”是同音的,“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袁世凱就下令把元宵改為湯圓。這便是傳說中湯圓名稱的來歷。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故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節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後,都要吃一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訂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囉囉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後,才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在冬至日還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叫“過冬紙”。人去世未滿三年,後代掃墓應在清明節“過春紙”,以後才“過冬紙”。冬至掃墓,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藉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湯圓也就是元宵,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餘下全文>>

元宵節的來歷簡短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傳統的元宵節始於漢代,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在漢族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都是非常傳統重要的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元宵節給祖人上燈的來歷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燈節、上元節,屆時家家掛燈,人人賞燈。關於元宵賞燈的來歷,這裡有個十分曲折動人的傳說。   漢武帝時,有個足智多謀、詼諧滑稽的東方朔,武帝十分信任他。宮門森嚴,他卻可以隨便出入,以隨時取悅皇上。他外表隨便,內心善良,常為宮中彩女向武帝求情。   這年臘月,一連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去御花園給武帝折幾枝梅花,忽見一個宮女哭著向玩月池中跳去,慌忙上前拉住。細細一問,她叫元宵,家住長安城外山上,家裡還有父母、妹妹,進宮之後再沒見過他們。每逢佳節倍思親,近幾日風雪交加,愁悶不堪,想與家人見見面,又怕武帝不允。思來想去,還不如一死了之,黃泉之下再與父母相會。   東方朔安慰了她一番,答應設法讓她與家人團聚。他出皇宮,離長安,到元宵家裡如此這般地安排了一下,然後就回到長安,在大街上賣起卦來。人們久仰東方朔的大名,爭著前來求籤問卜,得到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語。眾人大驚,紛紛求教解脫的方法。東方朔鄭重地說:“正月十三日,火神君會來長安察看地形,你們可到城西北十里的大路口等候。天到未時(約下午一時到三時),會過來一個騎紅色毛驢的紅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焚燒長安的火神君。你們前去攔路哭求,或許有救。”   人們聽了,互相串聯,相約多邀一些人,去十里鋪大道口等候。正月十三未時,果見從西北方向過來一個騎著紅色毛驢的紅衣女子,眾人連忙上前苦苦哀求。姑娘道:“我是領旨火燒長安的,玉帝到時候要親自站在南天門察看的。你們既然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皇上想想辦法。”   人們拿了火神君賜給的紅貼,回到長安跪在午門前,要把貼子獻給皇上。漢武帝接過侍衛們傳進來的紅貼,見上面寫著四句偈語:“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武帝看了嚇得魂飛魄散,忙請東方朔商量應付的辦法。東方朔稟道:“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裡的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火神君也會知道的。皇上可在十五晚上,讓元宵做湯圓祭獻天神,再傳諭全城百姓家家做湯圓,一齊敬奉駕臨長安上空的火神君,想來她會心軟下來不再放火的。同時,您再下旨讓京城臣民一齊動手做花燈,於十五、十六晚上在大街小巷、內屋外院一齊掛上紅燈,從天上看起來就好像滿城大火,這樣,便能騙過在南天門察看的玉帝。此外,再令城外臣民屆時進城觀燈,皇上與皇后、妃子、宮女,分散在人群中去街上賞燈,驅災解難。”   武帝大喜,依言而行。正月十五,太陽剛向西天斜掛下去,人們已紛紛張燈結綵準備起來。武帝帶了皇后、妃子,皆穿便服,在幾個也穿著便服的親近大臣和侍衛的保護下,混在人群中去街上觀燈。宮女、太監們也三三兩兩上街而去。華燈初上,萬燈爭輝,各種火傘、火馬、轉子蓮、花筒、炮打四門、火龍擺尾等花燈呈奇爭彩,頗為壯觀。元宵的妹妹領著父母也來長安觀燈,當她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忙叫姐姐的名字。元宵早在這裡等候,見父母妹妹果然趕來,忙撲到母親身上。親上團聚,互敘衷腸。   十五夜平安過去了,十六夜也平安過去了,元宵與親人團聚了兩個晚上,心情十分欣慰。由於東方朔的努力,以後每到正月十五,人們就過燈節,並逐漸流傳到各地。這一節日因元宵而起,故稱“元宵節”。又因元宵節要吃湯圓,湯圓以元宵做得最好,所以也稱“元宵”。

元宵節的來歷70字―79字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相關問題答案
元宵節名字的由來?
開齋節名字的由來?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
中秋節名字的由來?
名人的名字的由來?
外國名字的由來?
名人名字的由來和含義?
平年和閏年名字的由來?
漢族名字的由來?
窗花名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