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9月19日

關於除夕的資料

1.節日起源

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 春節等史籍

2.節日風俗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風俗一致,過年包餃子;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湯圓、或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贊助廣告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圓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少數地方風俗不同,比如貴州,桌上的魚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餘”)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

傳統除夕夜(5張)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年夜飯

貼春聯

貼窗花

貼福字

貼年畫

燃爆竹

上墳

壘旺火

贊助廣告

(清朝《大同縣志》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 壘旺火是內蒙古和山西等一些地的傳統春節習觸。在民間,點旺火有紅紅火火、旺氣沖天的寓意。

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圍起一圈,有的做遊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看評論火堆大小,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

生旺火之風俗習慣後來在朔州地區又有發展。不但在過年時生,就連平日辦婚喪大事或者重大節日時都生旺火,有的是在冬季為了取暖,比如冬季或正月裡室外唱戲,就生旺火,讓觀眾烤旺火;有的是在夏季以圖吉利比如:農村人們在結婚時生旺火,新娘繞著旺火轉,類似南方的“跳火盆”)

這是精簡的一部分 詳情可參考百度百科—除夕

詳細介紹除夕那一天的習俗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風俗習慣: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

在漢族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漢族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1]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漢族民......餘下全文>>

關於除夕的習俗

早晨:掃塵

除夕一大早,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起來了。首先是掃塵。儘管在臘月廿四已經“掃塵土”,但除夕的清理衛生是為“過年”做鋪墊的,舊俗在過年的三天裡,家中不再掃地,以避免把“財運”掃走。故在除夕一大早,人們便將室內和院落清掃乾淨,將垃圾扔掉,以示辭舊迎新。過年期間燃放爆竹的紙屑則不再清理,寓意新年財源廣進,五彩斑斕。

上午:貼春聯

貼春聯是除夕上午的重要內容。春聯要在正晌午時(即十二時)之前貼好,稱作“封運”或“封門”,超過十二時則認為不吉。

舊時市場上沒有出售現成的春聯,都是自家購買紅紙自撰春聯或請村鄰的文化人代撰。每到年關在即,便是那些文化人最風光的時候。燒熱的土炕上放一張方桌,以教師為主體的文人揮毫潑墨,為前來求聯的村鄰寫完一家又一家,其樂融融。

春聯的內容多取吉祥和諧之句,正門貼“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人家福滿門”之類,同時還要貼左右對稱的大福字和以尉遲敬德與秦瓊為原型的門神畫像,意在阻擋鬼魅的侵擾。老年人房間貼“福如東海闊,壽比南山高”之類;新婚夫婦房間貼“長天歡翔比翼鳥,大地喜結連理枝”之類;臥室牆上貼“抬頭見喜”,豬圈馬廄貼“肥豬滿圈”、“牛馬成群”;車上貼“車行萬里”,船前貼“船頭無浪行千里,舵後生風送萬程”。春聯橫批多是“吉星高照”、“永珍更新”、“山河似錦”、“百業興隆”等四字句。橫批下懸貼用薄彩紙剪刻的吉祥圖案掛帖,五顏六色,隨風擺動,煞是好看。

此外,還要貼窗花、掛紅燈籠。至除夕中午時分,轉眼之間,家家戶戶春聯映紅,街頭巷尾墨香四溢,節慶的氣氛一下子就被烘托得熱烈起來了。

據史料記載,五代時期後蜀皇帝孟昶撰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桃符對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副真正合格的春聯,儘管這位不問國事花天酒地的後蜀皇帝寫完對聯的第二年便被北宋滅亡了,卻因這副對聯留名後世。春聯是中國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

中午:團圓飯

除貼春聯外,除夕中午的團圓飯可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午餐。其特點是家口齊全,菜餚豐盛。家人無論在何方就業,都要風塵僕僕趕回到父母身邊吃團圓飯,共享天倫之樂。午餐必備的菜餚有魚,寓意富富有餘;雞,寓意吉祥如意;豆腐白菜,寓意幸福發財;粉絲,寓意人長壽、運長久;桃罐頭,寓意逃脫災禍,祛病安康;美酒,寓意天長地久,生活美好。其他菜餚則因家庭經濟狀況而異。

新中國成立前,受僱於財主或工商戶的長工、夥計,除夕中午也會受到僱主的款待,是一年中最後一餐。如果僱主端酒向夥計敬酒道聲“辛苦了”,並當即把該付的工資全部付清,就表明第二年你被解僱了,吃完這頓飯後就捲鋪蓋捲走人;如果僱主一再地向僱工敬酒,席間不提結賬之事並談好下年的待遇,說明僱主會繼續用你。所以對這些僱工來說,這是一頓決定下年命運、提心吊膽的午宴,令人生出些許酸楚。

對於那些負債的人來說,除夕就更不好過了。舊時過了小年之後,債主就會派人四處追債,還不起債者只得東躲西藏,稱為“躲債”,躲過了除夕午餐之後才能回家,因為討債人也回家吃團圓飯去了。舊俗春節期間不討債,春節討債會被當成癧鬼,不得善終。因此負債者只要躲過了除夕中午,這場債就算暫時躲過去了。

下午:請年

除夕午宴之後,家中男主人便鄭重地將宗譜懸掛到堂屋對門的牆上,稱作“請宗譜”,並設香案、擺供品,置燭臺,做好祭祖準備。除夕下午掛宗譜,也是老輩傳下的規矩。

家庭主婦們便開始忙活晚餐了。這一餐無一例外都吃餃子,俗諺說的“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指的就是此餐,稱作“請年餃子”。餃子形似元寶,寓意財源廣進,又......餘下全文>>

除夕的資料有哪些

除夕的資料: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除夕的英語簡介

www.wbw.com.cn/ShowText.asp?Number=997

中國傳統節日中英對照:春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Spring Festival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for t......餘下全文>>

關於除夕的資料10-20字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2007年,除夕依《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節假日,2014 年,除夕依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進行調整,不再作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春節簡介。(200字左右)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而且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上有自己的特點。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3108.htm

春節的介紹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相關問題答案
除夕簡介?
除夕介紹?
除夕夜的祝福簡訊?
除夕夜祝福簡訊?
除夕不放假?
關於除夕的詩句古詩?
孔姓的來源簡介?
除夕在什麼時候?
除夕夜是幾月幾號?
關於除夕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