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的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8月28日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

百度

1個提問有了新回答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

匿名 | 2013-09-13 | 分享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告訴我吧.

10分鐘內有問必答前往下載

我來解答

推薦回答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飲食習慣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麵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飲食習慣,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拉麵、混沌等。饢是在饢坑裡烤制的象餅一樣的食品,晾乾後一、二個月也不壞,通常早餐、待客、送禮和出遠門時作為乾糧。抓飯是用羊肉,清油和胡蘿蔔燜制的一種主食,是新疆特有的飯食。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產綿羊,由此維吾爾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習俗。講究的羊肉串肉質鮮嫩,味鹹辣,孜然的特殊味濃郁。 與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飯,也是維吾爾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在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地區,逢年過年,婚喪娶嫁的日子裡,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習慣是請客人圍坐在桌子旁,上面鋪上一塊乾淨的餐單。隨後主人一手端盤,一手執壺,逐個讓客人淨手,並遞給乾淨毛巾擦乾。然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巾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飯”。維吾爾族抓飯的種類很多,花色品種十分豐富。

贊助廣告

傳統節日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於每年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舉行。古爾邦含有犧牲、獻身之意。傳說“先知”伊不拉音夢見“安拉”(真主),“安拉”命令他宰殺自己的兒子獻給神,當伊不拉音忠實地執行“安拉”命令的時候,“安拉”又命天神送來一隻羊代替他的兒子。從此,就有了宰羊祭祀的古爾邦節。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宰羊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肉孜節又叫開齋節、爾德節。每年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過肉孜節前,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婦可以不守齋。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維吾爾族的民風民俗

民族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麵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葡萄乾、哈密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100字

1、維吾爾族禮節:待人接物很講禮貌,在路上遇到尊長和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後把身體向前傾三十度,並連說:“艾斯拉姆艾來孔!”當行路人無處進餐和住宿時,只要說明來意,主人雖不相識,也會殷勤招待;走路讓長者走在前面,談話讓長者先談。

2、入坐讓長者坐在上座,吃飯,先端給長者;小輩在長者面前不喝酒、吸菸;老人無論到哪裡去作客,他騎的馬不論是卸鞍子,還是飲馬、餵馬,都由年輕人去做,走時,年輕人給老人備鞍,扶老人上馬;家裡來了客人,全家都出來歡迎,然後女主人以十分真誠的態度,用盤子端來茶水;老人吃飯時或到別人家裡去,常常雙手摸臉做“都瓦”(祝福儀式)。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功,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維吾爾族有自已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

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婚俗

男女青年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碼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食俗

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麵條等。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包子、麵條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節慶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

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

民族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麵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弗,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葡萄乾、哈密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維吾爾族在新年有什麼習俗?

維吾爾族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和古爾邦節。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肉孜節過後的第七十天是古爾邦節,意譯為“宰牲節”。有經濟條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請親友鄰居來家做客。 以上兩個節日,各清真寺都打鼓、吹奏嗩吶歡慶,召喚維吾爾族男人們到各自所在地的清真寺內會禮,向真主祈禱。會禮功後,先上墳,然後各家請阿訇到家誦經。

這是維吾爾族的教歷新年~

對於元旦和春節他們沒有什麼習俗

維吾爾族的節日風俗是什麼?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和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節日風俗。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等。

古爾邦節。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

過肉孜節。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節日期間殺羊或駱駝,到清真寺去作聚禮,唱歌跳舞,並舉行賽馬、刁羊和摔跤等活動。

諾魯孜節。“諾魯孜”一詞來自古伊朗語,意為“春雨日”。相當於伊朗古太陽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曆3月22日。達一天相當於漢族的春分,故而“諾魯孜”節也叫迎春節。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對他們來說,每年3月20號到22號的諾魯孜節是最重要的節日。諾魯孜節的儀式在20號的黎明開始,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裝,各家的家長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樹枝,將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一圈,預祝他們在新的一年平安快樂。然後,家長要把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群從煙上通過,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跟著,人們就要做"諾魯孜飯"(就是家家戶戶用剩餘的糧食和食物,再配上多種佐料煮成的稠粥)。從當天午時起,維吾爾人成群結隊地相互拜年,等到諾魯孜節過後,在農村,緊張的春耕生產也就開始了。 諾魯孜節是伊朗和中亞的節日,是為進入春耕生產,綠化、美化、淨化環境做準備的節日。

維吾爾族的春節習俗

諾魯孜節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傳統節日。在新疆,維吾爾,哈薩克,克爾克孜,烏茲別克等突厥民族都慶祝這個傳統的節日。 “諾魯孜”一詞來自古伊朗語,意為“春雨日”。相當於伊朗古太陽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曆3月22日。

維吾爾族把一天的時間分為日出更、午時更、日落更、星現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諾魯孜節儀式在節日的黎明更開始。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著民族盛裝舉行各種節日活動。各家的家長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燒起一堆松柏樹枝,將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一圈,預祝他們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樂。然後,家長把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群在煙上通過,祈求新的一年裡,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

節日當天日出更以後,維吾爾人要做“諾魯孜飯”,家家戶戶用剩餘的糧食和食物,加上多種佐料(也加野生調味佐料)煮成稠粥,稱作“克缺”或“沖剋缺”(豐盛粥)。做這種飯時,不再宰牲畜。從當天午時更起,維吾爾人成群結隊地相互拜年。到日落更以後,每戶請客吃飯,男女老少分別跳舞和唱歌,盡興表達對新春的歡悅之情。

“諾魯孜”節過後,在農村,緊張的春耕生產就開始了。諾魯孜節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歷史,內容與漢民族的春節相似。該節日形成初期,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突厥部落的先輩過著遊牧生活,他們在晚冬初春把晝夜時差持平之日稱之為“日生”、“年頭”,並把此日開頭的月稱之為“羊羔月”。此時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復甦、牲畜產仔的時節,這時牧民們—面興高采烈歡度節日,一面清點安全越冬的牲畜,準備開始草原放牧。隨著以牧轉農、定居、城郭程序的發展,該節日增添了更豐富的內容。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史料上以“九回鶻”記載的西回鶻用塔吉克語稱此節為“諾魯孜節”。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節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礎上,增添了濃郁的“藝術節”色彩。

如今,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全世界有30多個包含維吾爾族在內的突厥民族在同一時間慶祝諾魯孜節。維吾爾族相傳至今的節日形式主要包括:(1)每年晝夜時差相等時分即3月20日——22日夜晚零點選打諾魯孜節鼓,普告天下節日來臨;(2)聽到鼓聲的人們自發地彙集到擊鼓地點唱歌跳舞,直至天明,這是諾魯孜節麥西萊甫開幕的標誌,第二天從日落開始至次日太陽冉冉升空為止。這是琴師、歌手、舞手顯示才能的最好舞臺;(3)次日,人們洗浴淨身,換下冬裝,吃諾魯孜節飯,鄰里間相互贈送諾魯孜節飯以示祝賀新年。原先有恩怨糾紛的人們相互間拜年諒解和好,甚至離異夫妻間協商破鏡重圓;(4)早餐後,鄰里中的男人匯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幫助居住區內貧困殘疾者進行討論,自願捐助貧困者;(5)家家戶戶全部動員,對家裡戶外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掃除,拆洗衣物被褥; (6)為鳥雀築巢,為它們繁殖打基礎;(7)上墳,在親人墳頭上施灑穀物;(8)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維修或重建橋樑,清理池塘,做好引進春水的準備,並全面動員,植樹造林,美化環境;(9)該節也稱之為踏青節,家家戶戶連續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歷史發展程序中產生出來的系統的迎新年節日,是為進入春耕生產,綠化、美化、淨化環境做準備的節日,是藝術的節日、體育的節日。

諾魯孜節上的叼羊比賽

維吾爾族民風民俗的文字

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饌。吃法別緻的抓飯、手抓羊肉是維吾爾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婚事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饢、烤包子、油饊子則是維吾爾族的傳統的食品。 維吾爾族的服飾色澤豔麗、五彩繽紛,華麗堂皇,種類繁多。婦女愛著彩色連衣裙,帶鮮豔或潔白的頭巾,喜愛耳環、耳墜、項鍊、手鐲、戒指等裝飾物,顯得雍容華貴、儀態大方。男性愛穿西服、繡花襯衫,還喜歡在腰間繫一條腰帶。 進入新疆地區旅行,無論在街上、商店裡都可以看到豔裝麗姿的維吾爾族姑娘。她們大都梳有數十條的辮子。她們編織的工藝品,如掛毯、地毯之類,毯子四周全是一條條如同辮子的小掛穗來裝飾,這正是維族人民所欣賞和追求的一種美的形式。

相關問題答案
維吾爾族的風俗特點?
維吾爾族的風俗?
關於維吾爾族的風俗?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
維吾爾族的風俗文化?
維吾爾族的民俗文化?
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
維吾爾族的民風民俗?
維吾爾族的春節風俗?
維吾爾族的飲食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