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花朝節是什麼時候?具體習俗有哪些?

花朝節又稱“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農曆二月初二舉行,也有十月十二、十月十五元宵節的。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補充回答: 花朝節,簡稱花朝,又稱花神節、百花生日等。節期因地而異,中原和西南地區以夏曆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說這是與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這種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贊助廣告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開、綠枝紅葩的時節,為花朝節的活動提供了繁麗豐碩的天然背景。這一天花販在出售蒔花時,照例用紅布條或紅紙束縛花枝,許多養花人家亦將彩帛紅紙等懸掛在花枝上,謂之"賞紅"或"護花"。詩云:"春到花朝碧染叢,枝梢剪綵嫋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正是此俗的寫實。眾多的花農花販及從事其他種植業的農民,率於此日會集花神廟前,殺牲供果以祝神誕,或演戲文娛神,引得成群結隊的遊客前來觀看,形成熱鬧的廟會場景。好事者或擇園亭勝地舉辦類似今日花展的"鬥花會"、"撲蝶會",或於夜晚聚眾提燈遊行,謂之"花神燈"。在廣西龍州、寧明等地,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節這天聚集平壩對歌之俗,歌中必有歌頌百花仙子的內容,迄情深意濃處,則互拋繡球,流連忘返。

贊助廣告

傳統的花朝節如今已流變為更加絢麗奪目的時令性花市花展,群眾性的賞花風潮往往經月不退,遠遠超過了古代的一日之期。但是,若追溯這一傳統習俗的來歷,竟是掩映迷離,令人看不清楚。

據《廣群芳譜》所引《翰墨記》、《秦中歲時記》,過花朝節的習俗在唐代已經流行於長安、洛陽等地。《博異記》、《鎮洋縣誌》還為其起源提供了一個美麗的傳說:唐朝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變的豔麗女子入其花園,對他說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風神)出頭阻撓,故請他幫忙解難。崔氏遵彼指教,置備彩帛,畫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說十二日)五更時分,他將彩帛懸於園中的花枝上。屆時果然狂風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護持,一朵也沒被吹落。喜愛花卉者爭相仿效,因以成俗。由於懸彩護花的時間必須安排在五更,故稱&qu譁t;花朝"。

按上述解說,花朝應屬追述崔玄微懸彩護花的紀念性節日。但是在宋元以來的一些史地風俗記載中,花朝卻是慶賀花神誕辰的祭祀性節日,就是說懸彩花枝的意義並非護花,而是祝誕。如《鑄鼎餘聞》卷四引《崑山新陽合志》雲:"二月十二日,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賞紅。"《清嘉錄》雲:"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虎丘花神廟擊牲獻樂以祝仙誕,謂之'花朝'。蔡雲《吳歈》雲:'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清稗類鈔·時令類》中也載有慈禧太后於花朝節到頤和園剪綵系花,觀看"演花神慶壽事"的記述。至於花神是誰,說法不一。《花木錄》稱"魏夫人弟子善種花,號花姑"。《月令廣義·歲令一》謂"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即花神也"。《夷堅支志》丁卷一○中也有花神的描述,是三位紅裳豔麗的女子。大約花神為女性形象是約定俗成的。

此外,還有人認為花朝節的由來與發展同佛教有密切關......餘下全文>>

花朝節的傳統風俗

夏曆二月十五祭日、八月十五祭月。周曆改為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所以周禮以來,二月十五一直是和春分同等地位的仲春之氣。帝王在春分祭日,更多在禮法和宗教上,由於民間不能隨便祭祀日月,因此民間對春分秋分的熱情和美好慶祝逐漸轉移到古夏曆,既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上。並賦予了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和中秋團圓這樣的地位,所謂春花秋月,世間最美,花朝對月夕,一春一秋。花朝,在二月十五,是春天中最美的日子;月夕,在八月十五,是秋天中最美的日子,他們分別以春花和秋月畫出了最美的一首詩,被民間所接受乃至憧憬。可惜唐宋以後,花朝逐漸被清明所代替,活動也轉加在了清明上,春天中集大成者的日子無論花朝還是上巳都集合在清明上;只有秋天中的七夕、中秋、重陽還存在著。關於花朝的日子,由於被春分所替代,民間對古祭日的概念並不是十分確定,這並不像中秋,與滿月這樣非常明確的訊號,因此日期有很多,但都在仲春,有二月二(龍抬頭)、二月十二、二月十四、二月十五四種說法。準確應是二月十五望日,因為從對應的角度上。雖然不是明確的女兒節,但也在民間被成為姑娘會,女孩在這一起也藉此相聚玩耍,互相認識結交朋友。未出閣的女子最愛賞紅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祈禱自己像花一樣朝氣與美麗。賞紅一般與拜花神連為一體,清以前貴族士人也賞花剪綵,祭花神,到了後來逐漸變為女兒的專利,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說到:“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遊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南宋《夢粱錄·二月望》“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漸聞風俗,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望之時,最堪遊賞。”《中華全國風俗志》“二月望為花朝節。蓋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也。”《廣群芳譜》引《翰墨記》、《秦中歲時記》,過花朝節的習俗在唐代已經流行於長安、洛陽等地。 (男女出遊。賞花遊春)幽人雅士,賦詩唱和,並出郊外各名園賞花;有的花農植花栽花插花載盆景,花市各色的花品,逛花市。唐宋時期好雅集,貴族士人郊遊雅宴,於花下設行障坐席,女子游春野步,遇名花則設席藉草,以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幄,於亭邊流水邊烹茶對吟,傳花令,抽花籤,鬥草,寫詩,賞花,飲酒賦詩,觀看歌舞,歡聲笑語,持續不斷,落花滿天飛,拂了一身還滿,醉倒於花下,甚是風雅。日本也有花朝節,櫻花會,其風雅即如同唐宋,貴族於櫻花下行雅,後來民間每個家庭帶著家人於花下飲宴歌舞,不醉不歸。在宋代以前,過花朝節的一些高雅習俗只限於一些士大夫和知識分子之中,在民間並不普及,自北宋開始,其活動又有了新內容,增加了種花、挑菜(採摘野菜)祭神等,並逐漸擴大到民間的各個階層。明代:“幽人雅士,賦詩唱和,並出郊外各名園賞花”清以前士人貴族的過節方式一直變化不大。並興寫關於花的詩詞,不僅雅士文人,童叟百姓皆在那天為最愛的花抒寫下動人的篇章並進行評賞。祭花神(廟裡燒香或者於花樹下祭祀行禮祭拜)為花神設神位。清詩: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 (賞花;女孩貼紅紙紅線或五彩紙,綢帶在花枝上,即獻給花神的禮物來裝扮花神,憑自己的喜好裝飾花樹打扮的越漂亮者為魁,邊祈福,邊賞花。)清顧祿《清嘉錄·二月》:“(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閨中女郎剪五色彩繒粘花枝上,謂之賞紅。”“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綵嫋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夜間在花樹枝梢上張掛“花神燈”,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夜晚聚眾提燈遊行,謂之“花神燈”《博異記》、《鎮洋縣誌》記載了賞紅的習俗:唐朝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變的豔麗女......餘下全文>>

花朝節的節日風俗

2016年3月10日,中國傳統農曆二月初二,是漢族傳統節日花朝節。當天,在位於江西廬山西海核心的花源谷景區,桃花、海棠花、櫻花競相綻放,成為一片絢爛的鮮花海洋,不少身著漢服的少女沿青石花徑,拾階而上,焚香祭拜花神,為春天祈福。同時,不少遊客也徜徉其中,拍照留念。

花朝節要簡介。

花朝節 簡介   花朝節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   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因地而異,中原和西南地區以夏曆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說這是與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這種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花朝節在公曆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節氣“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定其中一天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當的。世界上像中國那樣定出花的節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中華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傳統。“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這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夜間在花樹枝梢上張掛“花神燈”,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叢中,賞花談情;文人墨客觸景生情,吟詩作畫……對於各地花匠或花卉愛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藝的好時節。   花朝節 歷史   我國是花的國度。它的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於“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於種花養花,被後人尊為“花神”,並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   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一書:“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遊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農曆二月十五,這一點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樂事》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   花朝節在全國盛行,據傳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690-705年)。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在那時,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傳統佳節。但到了宋代,花朝節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即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可見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   花朝節至遲在唐代即已形成,因為在唐代的詩文及史籍中,關於花朝的記載已很是常見,如司空圖的“傷懷同客處,病眼卻花朝”(《早春》)、盧綸的“虛空聞偈夜,清淨雨花朝”(《題念濟寺暈上人院》)。而在成書於後晉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的《舊唐書》的《羅威傳》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致”這樣的文字記載。民間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在花朝節這天曾親自於御花園中主持過“挑菜御宴”。而嗜花成癖的武則天在自己執政期間(公元690-705年),每到花朝節這一天,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花糕賞賜給群臣。在那時,人們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歲時節日。   “花朝節”的節期因時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十五日、十二日、二日的不同,如《提要錄》一書說:“唐以二月十五為花朝。”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而清人汪灝在《廣群芳譜·天時譜二》中引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餘下全文>>

花朝節是什麼

農曆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這是紀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時有“花王掌管人間生育”之說,故又是生殖崇拜的節日。中國古代的農耕、魚獵全靠人力完成,人數越多,才越能顯出生產力的強盛,所以在古代,人們是希望子孫繁衍,人口眾多的。關於花朝節的記載,南宋楊萬里的《誠齋詩話》謂“東京二月十二日為花朝”。

2015年花朝節是什麼時候 花朝節的由來和習俗

花朝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又稱花神節,或稱作“百花生日”,其時間在各朝代地區不同,中國早期有以農曆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為花朝節而種。清代以後則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與南北氣候不同有關。西南少數民族則以二月初二為花朝節。花朝節的風俗各地也有所不同,有種花、賞花等等。

明代,馬中錫《宣府志》載:“花朝節,城中婦女剪綵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節日期間,人們結伴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或"護花"。

關於花朝節的詩詞,不太常見的

詠花朝

清人蔡雲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

滬城歲事衢歌

清人張春華

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綵嫋東風。

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

早春

司空圖

傷懷同客處,病眼卻花朝。草嫩侵沙短,冰輕著雨消。

風光知可愛,容發不相饒。早晚丹丘去,飛書肯見招。

題念濟寺暈上人院

盧綸

泉響竹瀟瀟,潛公居處遙。虛空聞偈夜,清淨雨花朝。

放鶴臨山閣,降龍步石橋。世塵徒委積,劫火定焚燒。

苔壁雲難聚,風篁露易搖。浮生亦無著,況乃是芭蕉。

.

【摘紅英】(賦花朝月晴) 作者:劉辰翁

花朝月。朦朧別。朦朧也勝簷聲咽。親曾說。令人悅。落花情緒,上墳時節。

花陰雪。花陰滅。柳風一似鞦韆掣。晴未決。晴還缺。一番寒食,滿村啼鴂。

【滿江紅】(花朝雨作)

黃公紹

客子光陰,又還是、杏花阡陌。欹枕聽、一窗夜雨,怎生禁得。銀蠟痕消珠

鳳小,翠衾香冷文鴛拆。嘆人生、時序百年心,萍蹤跡。

聲不斷,樓頭滴。行不住,街頭屐。倩新來雙燕,探晴訊息。可煞東君多著意,柳絲染出西湖色。待牡丹、開處十分春,催寒食。

【尉遲杯】 作者:柳永

寵佳麗。算九衢紅粉皆難比。天然嫩臉修蛾,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水。恣

雅態、欲語先嬌媚。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憐才深意。

綢繆鳳枕鴛被。深深處、瓊枝玉樹相倚。困極歡餘,芙蓉帳暖,別是惱人情味。風流事、難逢雙美。況已斷、香云為盟誓。且相將、共樂平生,未肯輕分連理。

.【引駕行】 作者:柳永

紅塵紫陌,斜陽暮草長安道,是離人、斷魂處,迢迢匹馬西征。

新晴。韶光明媚,輕煙淡薄和氣暖,望花村、路隱映,搖鞭時過長亭。

愁生。傷鳳城仙子,別來千里重行行。又記得臨歧,淚眼溼、蓮臉盈盈。

消凝。花朝月夕,最苦冷落銀屏。想媚容、耿耿無眠,屈指已算回程。

相縈。空萬般思憶,爭如歸去睹傾城。向繡幃、深處並枕,說如此牽情。

劉公子

虞美人(壽女人·二月十一)

攙先四日花朝節。紅紫爭羅列。傳言玉女降生朝。箕宿光聯婺宿、燦雲霄。

媥衣紅袖齊歌舞。稱頌椒觴舉。君仙列侍宴瑤池。王母麻如同壽、更無期。

漢宮春 立春日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閒。閒時又來鏡裡,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漢宮春(四舞階蓂)

年代:宋

作者:宋無名氏

作品:漢宮春

四舞階蓂,花朝節後,二月陽春。觀音降誕,當年對此良辰。誰知好日,固多同、重現前身。已壯門楣全四德,富將偕老卿卿。天意不如人願,堅柏舟節義,安富尊榮。徐君兩雛,戲彩歌舞萊庭。勤教子、不厭三遷,何異軻親。福壽麻姑伴侶,長笑傲武陵春。

“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漸聞風俗,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望之時,最堪遊賞。”

————南宋《夢粱錄·二月望》

“二月望為花朝節。蓋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也。”

————《中華全國風俗志》

“燕地寒,花朝 節後,餘寒猶厲。”

————袁巨集道《滿井遊記》...餘下全文>>

花朝節是哪一天?

農曆二月十五,花朝節。

花朝的節物風俗

1 祝神廟會

傳說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祀奉她的就不僅僅限於花農了,還包括耕種莊稼果蔬的農人。長江三角洲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家還常供奉著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許多地方,不少農人都要聚集於花神廟內設供,以祝神禧,東北一帶還講究用素饌來供奉。有的地方還要演戲娛神,通常是由十二伶優分扮每年十二越的各月花神故事。由朱熹的詩,也可以看出人們對花神的感情。人們紛至沓來,就此形成廟會。這天夜裡,要提舉各種形狀的“花神燈”,在花神廟附近巡遊,以延伸娛神活動。

2 遊春撲蝶

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賞花之餘,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縱觀二三月間的傳統佳節會發現,這一時期會有一系列遊春的節日——春節拉開了迎春的序幕,花朝節前後構成遊春的高潮。撰有名劇《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寫有竹枝詞形容花朝踏青歸來的盛況:“千里仙鄉變醉鄉,參差城闕掩斜陽。雕鞍繡轡爭門入,帶得紅塵撲鼻香。”

宋時開封一帶的花朝曾流行“撲蝶會”,是當時民間頗有趣味的遊藝活動。

3 種花挑菜

這一天,各地還有栽花種樹的習俗,有點今天植樹節的味道了;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薺菜正是鮮嫩的時候。“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4 晒種祈豐

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晒各類種子,據說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預卜的方法很簡單:是日忌雨,晴則帶來百物豐熟的吉兆。

5 製作花糕

唐代的節日文化與飲食文化都十分發達。據傳武則天嗜花,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這種糕有著花瓣的馥郁和穀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宮廷坊上一時分外流行。

古代怎麼過花朝節,有哪些具體步驟

花朝節又稱“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農曆二月初二舉行,也有十月十二、十月十五元宵節的。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補充回答: 花朝節,簡稱花朝,又稱花神節、百花生日等。節期因地而異,中原和西南地區以夏曆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說這是與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這種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開、綠枝紅葩的時節,為花朝節的活動提供了繁麗豐碩的天然背景。這一天花販在出售蒔花時,照例用紅布條或紅紙束縛花枝,許多養花人家亦將彩帛紅紙等懸掛在花枝上,謂之"賞紅"或"護花"。詩云:"春到花朝碧染叢,枝梢剪綵嫋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正是此俗的寫實。眾多的花農花販及從事其他種植業的農民,率於此日會集花神廟前,殺牲供果以祝神誕,或演戲文娛神,引得成群結隊的遊客前來觀看,形成熱鬧的廟會場景。好事者或擇園亭勝地舉辦類似今日花展的"鬥花會"、"撲蝶會",或於夜晚聚眾提燈遊行,謂之"花神燈"。在廣西龍州、寧明等地,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節這天聚集平壩對歌之俗,歌中必有歌頌百花仙子的內容,迄情深意濃處,則互拋繡球,流連忘返。

傳統的花朝節如今已流變為更加絢麗奪目的時令性花市花展,群眾性的賞花風潮往往經月不退,遠遠超過了古代的一日之期。但是,若追溯這一傳統習俗的來歷,竟是掩映迷離,令人看不清楚。

據《廣群芳譜》所引《翰墨記》、《秦中歲時記》,過花朝節的習俗在唐代已經流行於長安、洛陽等地。《博異記》、《鎮洋縣誌》還為其起源提供了一個美麗的傳說:唐朝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變的豔麗女子入其花園,對他說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風神)出頭阻撓,故請他幫忙解難。崔氏遵彼指教,置備彩帛,畫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說十二日)五更時分,他將彩帛懸於園中的花枝上。屆時果然狂風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護持,一朵也沒被吹落。喜愛花卉者爭相仿效,因以成俗。由於懸彩護花的時間必須安排在五更,故稱"花朝"。

按上述解說,花朝應屬追述崔玄微懸彩護花的紀念性節日。但是在宋元以來的一些史地風俗記載中,花朝卻是慶賀花神誕辰的祭祀性節日,就是說懸彩花枝的意義並非護花,而是祝誕。如《鑄鼎餘聞》卷四引《崑山新陽合志》雲:"二月十二日,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賞紅。"《清嘉錄》雲:"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虎丘花神廟擊牲獻樂以祝仙誕,謂之'花朝'。蔡雲《吳歈》雲:'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清稗類鈔·時令類》中也載有慈禧太后於花朝節到頤和園剪綵系花,觀看"演花神慶壽事"的記述。至於花神是誰,說法不一。《花木錄》稱"魏夫人弟子善種花,號花姑"。《月令廣義·歲令一》謂"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即花神也"。《夷堅支志》丁卷一○中也有花神的描述,是三位紅裳豔麗的女子。大約花神為女性形象是約定俗成的。

此外,還有人認為花朝節的由來與發展同佛教有密切關係。明田汝成《熙朝樂......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花朝節風俗?
藏族的春節風俗?
傣族的潑水節風俗?
花朝節活動?
回族開齋節風俗?
花朝節是農曆?
傣族潑水節風俗?
廣東春節風俗?
維吾爾族的春節風俗?
花朝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