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春節的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苗族有什麼節日習俗?

苗族是一種民族文化非常豐富的民族,可以到苗族地區感受一下不同的民風,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苗族的節日主要有這幾種。

開年節

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按照風俗,苗族人民用對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貴州、湖南、重慶)邊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就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腳,用歌聲表達迎新的喜悅。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贊助廣告

四月八

苗族傳統節日,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每逢農唬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著盛裝群集於貴陽市噴水池邊,吹笙奏笛,對歌談心,以紀念、憑弔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踩花山節

踩花山是苗族傳統節日。雲、貴、川等省苗族群眾在農曆正、二月間或四、五月間盛行踩山、跳場,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對歌、跳蘆笙舞、尋求配偶;老農們則來到花場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五穀豐登。居於山區的苗民在節日內還要進行鬥牛比賽。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辦跳獅子和爬花杆的比賽。

贊助廣告

龍船節

龍船節是流行於湘西和黔東南施洞、鬆桃一帶的苗族節日。大都在農曆五月初五進行。這天除了角逐龍舟外,還有跑馬、鬥牛、踩鼓等活動。

姐妹節

在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為苗家“姐妹節”。節日裡,苗家按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節日裡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

苗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佈遼闊,湘西苗族屬其中之一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苗族在服飾、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一、服 飾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飾,男女差別很小,一律是“色彩斑瀾”;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髮,包赭色花帕,腳著船形花鞋,佩以各種銀飾。

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政府指令“服飾宜分男女”之後,變化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換上漢人服裝。如今天的永順、龍山等縣的苗族,其服飾與漢族已無分別。但在花垣、保靖、鳳凰、吉首、古丈、瀘溪等縣境內,苗族的服飾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褲簡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腳。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纏戴時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顏色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釦一般為七顆。有的青年男子,為使人欣羨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層的衣服只扣最下邊的一對鈕釦,第二層衣服扣下面兩對鈕釦……以此類推,一直到扣完最裡層的七對鈕釦為止。這樣,層層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別有一種情趣。

與苗族男子的簡單衣著相反,苗族婦女的服飾十分精美複雜。

頭帕:苗族婦女的頭帕,因地而異。鳳凰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長三尺多,由額頭包至腦後,連耳朵都包在內面。花垣等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摺疊整齊,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齊額眉。吉首縣境內的苗族婦女頭帕較雜,與鳳凰縣相接的地區包花帕,與花垣縣相鄰的地區包黑帕。瀘溪、古丈和吉首東部地區的苗族婦女則包白色頭帕。帕上繡有四對青色花蝶,樸素美觀,獨具風韻。所謂“頭上帕子四個角,四個角上繡飛蛾”,說的就是這種白帕。

首飾: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以製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以銀飾最為普遍。從佩戴的部位分: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籤、扣絆等,而以手鐲和戒指必須常戴。從造型上分,僅耳環一項,就有瓜子吊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圈圈耳環、龍頭耳環、梅花吊瓜子耳環、耙粑耳環、龍頭瓜子吊耳環等等。

衣褲及其他:苗族婦女的衣服,過腰大而長,衣袖大而短,沒有衣領。袖口之大,約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習慣要滾邊、繡花或縷紗,並要加上欄杆花瓣於其問。有的還需在開岔和放擺前後兩面的邊緣刺繡挖雲鉤。衣服式樣一律是滿襟,無對襟式。製作一套苗族婦女的衣褲,縫工、繡工精緻的,需工日數十。褲子較短,褲腳較大。褲筒邊緣的滾邊、繡花或數紗與衣服相同。禮裙長而寬,下腳沿邊滿繡花紋,並滾欄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滿繡花,頭尖口大,後跟上耳,以便穿著。

解放後,在一些苗漢雜居地區,苗族服飾受漢族的影響較大,一些青年已改著漢裝。

二、節 慶

湘西苗族的節慶較多,活動規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趕年場。農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場。年場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異常熱鬧。人們不但可以進行物資交流,還可以參加或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多利用這種機會,物色情侶,談情說愛。歌郎歌娘更是大顯身手,三五結伴,說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盤根,或祝賀,或敘述傳統故事,或即興演唱新詞。唱的人愈唱興致愈高,聽的人愈聽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2.三月三。這是湘西苗......餘下全文>>

苗族的風俗習慣和節日。

“櫻桃會”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的節日,苗語稱為“留枇瓦”。每年春夏之交時,山上的櫻桃熟了,一粒粒一串串紅紅紫紫的掛滿枝頭,姑娘們相邀上山來了,小夥們相邀上山來了,他們鑽進櫻桃林裡,互相對歌,互敬櫻桃,樹上樹下,歌聲悠揚。

苗族青年趕櫻桃會的日子,雖說各地有各地的不同,但大多都在立夏後三天趕,因為這幾天正是山上的野櫻桃熟悉的時節。花垣縣排料鄉巖門寨的年輕人趕櫻桃會,卻必須是在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到底為什麼?這裡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人們因生產工具落後,糧食產量低,不夠吃,居住在大山裡的苗民們便上山摘野果吃來補充糧食的不足。有一年春暮,山上的櫻桃又熟了,居住在仁共山下的苗族青年達西,就邀約寨子裡的姑娘後生上山去採櫻桃。但是,好景不長,季節一過,滿樹滿坡的果子被風一吹,就落光了,沒有了野果充飢,苗家人的日子更難過了,族母娘熊為此愁得消瘦了許多,達西和族人們都非常痛心,特別是達西,更急得不行。他想:如果打得一隻大野獸,足夠全部族人吃個飽就好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族母娘熊,娘熊非常贊同。並告訴他說:“離本地不遠的地方有座‘高業’(即牯牛坡),那裡有許多你說的這種野獸,由一個年輕姑娘看管,你是不是去問她要一些來?”

“好,我馬上就去!”達西按族母的吩咐,去了高業。

高業這地方,滿坡是又肥又壯的水牛,全由一名姑娘看管,達西向那姑娘說明了來意,希望也分一頭牛給自己帶回去,可是姑娘不答應。這些牛,與她相依相伴多年,是仙牛,怎能讓達西帶去殺吃呢?

達西不氣餒,為了想辦法說服姑娘,他打聽到這姑娘愛吃櫻桃愛唱歌,於是,他就天天到仁共山採摘櫻桃就給姑娘,然後和她對歌。他讚美姑娘的美麗,頌揚姑娘的純善,一天又一天,姑娘動心了,她愛上了天天給自己又就櫻桃又唱歌的達西。於是,她揹著哥兄,帶上兩頭最腰最壯的水牛,和達西一起於四月初八這天來到了苗寨成親。同時,把兩頭水牛作為禮物,獻給了族母娘熊,但姑娘沒有讓族人把牛殺吃掉,而是教會他們利用耕牛幫助人犁田耕地。這樣,有了水牛的幫助,達西族人們糧食增產了,夠吃夠穿,再不用上山採野果充飢了。後來,為了紀念達西在四月初八這天帶回了耕牛,人們把四月初八這天定為牛的生日,每年四月初八一到,無論農活再忙,都要讓牛休息一天,而且還要煮上一鍋南瓜灑上鹽水給牛吃得飽飽的以示慶賀,而那些年輕人們則相邀到仁共坡去採櫻桃、唱情歌,以紀念姑娘和達西,這個習俗直到現在仍然保留。並且,由於巖門寨旁的仁共坡位於花垣、保靖、吉首三縣市交界處,訊息傳得更快,附近三縣市苗寨子裡的年輕人都聞訊趕來參加,在山上唱歌、跳舞、打球、活動,巖門寨的四月八與櫻桃會一年比一年做得鬧熱了。

女人不吃雞血

男人不吃死籠雞,女人不吃雞血,這是花垣苗族奇中之奇,怪中之怪的風俗。

在古代,夜郎人不吃雞血。什麼原因呢?傳說是外族人曾用雞血淋死了他們的“金銀樹”,把他們的金銀掠光了,落到了人財兩空的境地。雞血在夜郎成了禁忌品,是隻能用來盟誓表心,結拜兄弟,真誠相待的見證物而已,因之,古夜郎人吃雞、鴨都用棒打,叫做“椎雞”、“椎鴨”。不能說傳說都是虛構的,在夜郎的濮語中確實末有“殺雞”、“殺鴨”的詞彙,只有“打雞”、“打鴨”的詞彙。

傳說古代夜郎人都是白皮細肉的,個個都才貌雙全,不像現在有的嫩白,有的殷紅,像被“雷公”燒過了一樣,俗稱“雷公燒”。夜郎人為什麼會逐漸變醜了呢?

當然也是傳說,那時候還沒有文字,當然沒有人寫書,你到哪裡去查考呢?據說那時候夜郎人出了個王橫人,背叛了祖訓,吃雞不打,用刀殺放血,並放些飯,讓血飯攪在一起,煮熟成了......餘下全文>>

苗族有哪些節日習俗

苗族是一種民族文化非常豐富的民族,可以到苗族地區感受一下不同的民風,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苗族的節日主要有這幾種。   開年節   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按照風俗,苗族人民用對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貴州、湖南、重慶)邊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就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腳,用歌聲表達迎新的喜悅。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四月八   苗族傳統節日,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著盛裝群集於貴陽市噴水池邊,吹笙奏笛,對歌談心,以紀念、憑弔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踩花山節   踩花山是苗族傳統節日。雲、貴、川等省苗族群眾在農曆正、二月間或四、五月間盛行踩山、跳場,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對歌、跳蘆笙舞、尋求配偶;老農們則來到花場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五穀豐登。居於山區的苗民在節日內還要進行鬥牛比賽。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辦跳獅子和爬花杆的比賽。   龍船節   龍船節是流行於湘西和黔東南施洞、鬆桃一帶的苗族節日。大都在農曆五月初五進行。這天除了角逐龍舟外,還有跑馬、鬥牛、踩鼓等活動。   姐妹節   在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為苗家“姐妹節”。節日裡,苗家按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節日裡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

苗族的節日和習俗或活動

苗族的傳統節日習俗:苗族信仰萬物有靈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認為神靈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無論消災除病或求子求財等都祈求神靈與祖先保佑。祈求消災除邪時,由巫師驅鬼。祭神祭祖活動極為隆重,黔東南的“吃牯髒”(鼓社)、黔西北的“吃牛”、湘西的“還儺願”、“椎牛”、“吃豬”以及“趕鬼”、“吃鬼”、“祭鬼”等活動,耗費很大。此外,對自然物(大樹、怪石)或人造物(水井、板凳)的崇拜和祭獻,以酒、肉、魚、雞、鴨、糯米等作祭品。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少數民族群眾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苗族的節日很多,各地的苗族過的節日不完全相同。黔東南部分地區和廣西融水縣盛行過“苗年”,在舊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有踩鼓、跳蘆笙、賽馬、鬥牛、“遊方”等活動。貴陽附近幾縣的苗族,每逢農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裝來到貴陽市噴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對歌談心,紀念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此外,苗族還有龍船節、花山節(五月初五)、吃新節(農曆六、七月間稻穀成熟時)、清明節、趕秋節(立秋)等等。雲南苗族幾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動,這種踩花山雖有迷信內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傳統性的群眾娛樂節日。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財產由男子繼承,主婦在家庭中享有較多的權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養。有的地區,有父子連名的習慣,子名在前,父名在後,平時都只呼本名,不連父名。由於受漢族宗法封建的影響,有的制定字輩、建立宗祠、修纂家譜。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青年通過“遊方”(黔東南)、“坐寨”(廣西融水)、“踩月亮”(雲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會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動,自由對歌,戀愛成婚。雲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擇配良偶。也有父母包辦婚姻的,一般通過親友撮合,講門當戶對。苗族婦女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特別在黔東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區苗族還有“還姑娘”、“轉房”、“妻姊妹婚”等習俗。

苗族過年習俗30字左右

不遠萬里也回家,千金無門票難求,任勞任怨吃盡苦,酸甜苦辣亦有在,身無分文面無顏,初一十五忙拜年,走親訪友串串門,春夏秋冬又一年。

苗族的特色節日和風俗

苗族是一個苗族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

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

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製甜酒、米酒)。

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

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

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四月八

“四月八”是貴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瑤、壯、彝、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日內容不盡相同,其中,規模最為巨集大、場面最為隆重、影響最為深遠者,當首推貴陽市苗族的“四月八”慶祝活動。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這天,貴陽市及鄰縣的苗族群眾都要身著民族盛裝,雲集貴陽市中心噴水池一帶。他們吹響蘆笙、簫笛,唱著山歌,跳著苗家舞蹈,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四月八”的由來傳說甚多,主要是為憑弔“四月八”葬於今噴水池一帶的古代苗族英雄,輩輩相傳,而成習俗。

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努”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民向統治者進行鬥爭。他曾組織各寨苗族頭人在“喝血坳”地主喝雞血,發誓共同聯合,戰鬥到底。並約定四月八日在某山聚眾起義。起義後,義車連連獲勝,一直打到了四川、貴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亞努不幸戰死在貴陽市的噴水池附近。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於每年的四月八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績,為戰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後,統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極其有意義的傳統節日 。解放後經國家民委批准,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一的節日。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是貴州省的貴陽、黃平、鬆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是由紀念苗族英雄亞努發展而來的。每逢節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餈米飯,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在北京的苗族也過四月八節。

每逢陰曆四月初八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銀飾,穿戴新衣,從山頂、山腰、平壩向四月八節日活動場地聚集,這一天要舉行儺戲、上刀梯、下火海、獅子舞、打花鼓、賽歌、吹嗩吶、吹木葉、打秋躚、請求接求、武術、茶燈等優秀的民族民間文藝表演。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紀念活動又增加了經貿洽談、藝術文化研討、旅遊觀光等新內容,......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苗族春節的風俗?
漢族春節的風俗?
蒙古族春節的風俗?
白族春節的風俗?
各地過春節的風俗?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
傣族人民的風俗?
清明節的風俗有哪些?
傣族喜歡的風俗有哪些?
冬至節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