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氏的姓氏來源?
戚 姓人口有多少
戚姓是佔中國人口較多的第二百二十七位姓氏,江浙地區是戚姓佔優勢的地區。當今戚姓人群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9%,,總人口大約有36萬。
戚姓的分佈
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二十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二百十四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十三位,人口約四十四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8%左右。公元前205年,楚漢相爭,彭城(徐州)一戰,劉邦戰敗,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廟東,今無)戚員外家。戚員外見劉邦相貌堂堂,將來必富貴,就把其女兒戚姬許配給他。戚姬姿容豔麗,嫋嫋婷婷,劉邦一見傾心,遂當晚拜堂成親。戚姬後來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定陶稱帝,建都洛陽,後遷長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宮。如意聰明伶俐,劉邦說他酷肖自己,甚為寵愛。如意10歲時,封為趙王。劉邦晚年,疏呂后而寵戚姬,當時,戚夫人常隨劉邦外出打仗,而令呂后守候宮中。劉邦以太子劉盈性格軟弱,欲廢之而改立趙王,因大臣固爭,而未能如願,由是呂后嫉恨戚姬及趙王。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呂后為皇太后,大權獨攬。她下令將戚姬囚禁。剪去她的頭髮,頸上再給她戴上鐵鎖,穿上罪人衣服,罰她舂米。戚姬兒子雖封為趙王,但遠在河北不得相見。她常常一邊舂米,一邊悲歌:“子為王兮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使誰告汝。”呂后為絕後患,遣使召回趙王,欲殺之。惠帝知母后意,乃親自迎趙王入宮,同起居共飲食呂后未得其便。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趙王年幼,不能早起。呂后聞其獨居,使人攜毒酒強迫趙王飲下而毒殺之。接著以酷刑加戚姬,斷其手足,挖其雙眼,又薰聾雙耳,藥啞喉嚨,扔到豬圈裡,稱之為“人彘”。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絕,病年餘不能起,使人對母后說:“這不是人做得出來的事。我為太后之子太后所為如此,我將何以治天下。”從此縱情酒色,不問政事。戚姬被害,戚家被剿,為避族滅之禍,戚姓人曾改姓齊,遷徙別居。漢文帝劉恆即位,為戚姬昭雪,並在戚家寨修廟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復原姓。當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陸和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時候,衛國大夫孫林父受封於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其支系子孫就世代以封地名“戚”為姓。戚亡國以後,其子孫後代逃到山東省東海郡,並且逐步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因此,戚姓世稱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省郯城北)。
姓戚的人為什麼那麼少,他們是戚繼光的後代嗎
戚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零六位(206)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四。(0.04%≈47.32萬)
尋根溯源 戚姓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據《萬姓統譜》、《姓氏考略》及《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春秋時衛大夫孫林父食採於戚(故城在今河南濮陽北戚城),其支庶以邑為氏。此支詳情:黃帝--玄囂--橋極--帝嚳--棄--不窟--鞠---公劉 --慶節--皇僕 -- 差弗 -- 毀渝 --公非 --高圉 -- 亞圉 --公叔祖類 --古公稟父-- 公季-- 昌(即周文王)-----康叔(文王第八子,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建立衛國)------ 康伯-----考伯---- 嗣伯--疌伯 ------靖伯------- 貞伯----- 頃侯------釐侯------武公(公元前813--前758)----惠孫(武公之子) ....林父(惠孫七世孫)---戚
2、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公族之後有戚姓。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景頗族泡戚氏,漢姓為戚;今滿、蒙古、回、白、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0.04%≈47.32萬)
宗族特徵
①戚姓是一個具有三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可謂人才濟濟,尤以抗倭英雄戚繼光最為有名。 ②戚姓來源比較純正,出自其他源流的戚姓人與戚姓的主源相比,無論是影響還是人口都有很大差異。
名人精粹
1、戚夫人:濟陰定陶人,漢高祖寵姬。生趙王如意,高祖欲廢太子,立趙王為太子。呂后用張良計得以保全太子地位。高祖駕崩,呂后殺趙王,囚戚夫人,斷其手足,去眼薰耳,飲以啞藥,置於廁所,名曰人彘。
2、戚 鰓:西漢初將領。初從劉邦為郎,以都尉守蘄城,後以中尉封臨轅侯。
3、戚 袞:吳郡鹽官(今浙江餘杭)人,南朝陳學者。通《三禮》,梁武帝策為高第,除揚州祭酒從事史,不久兼太學博士。梁敬帝時升為江州刺史。陳宣帝時卒於始興王府尋事參軍任上。有《周禮音》等。
4、戚同文:宋州楚丘(今河南滑縣)人,宋代學者。聚徒教授,門人登第者五十六人,范仲淹亦在其中。尚信義,好施與,不言人短。藏書甚富,好為詩,有《孟諸集》。長子戚維,出身進士,官至職方郎中、太常少卿;次子戚綸,亦進士出身,官至樞密直學士,有《論思集》。
5、戚 仲:常州毗陵(今江蘇常州)人,宋代畫家。善絳色山水,師楊士賢,兼畫虎,師李迪。多喜作江海團扇面,有《江潮湧月圖》最佳。
6、戚文秀:常州毗陵人,宋代畫家。工畫水,筆力調暢。所畫《清濟灌河圖》,中有一筆長五丈,自邊際起,超騰四折,通貫于波浪之間,與眾毫不失次序。
7、戚如琥: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宋代官吏。篤於修身齊家之道,見諸實用,不為空言。以進士授郴州教授,遷國子博士。出知台州,尋改袁州,政績大著。
8、戚崇僧: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元代學者。詩文精麗綿密,後潛心性理之學。自奉清約,不以時好改其度。有《春秋纂例原指》、《四書儀對》和《復古編》等。
9、戚 賢:滁州全椒(今屬安徽)人,明代官吏。嘉靖進士,任吏科給事中時,多次直言劾佞臣。官至刑科都給事中。
10、戚繼光:山東登州人,明朝抗倭名將,著名軍事家。嘉靖間承襲父職,因於浙閩沿海滅倭有功,升都督同知,代總兵官。最後官至左都督。有《紀效新書》、《練兵紀實》、《止止堂集》。 11、戚麟祥:浙江德清人,清代官吏。康熙進士,官侍講學士,能占卜,時人謂頗靈驗。有《瓶谷筆記》。
12、戚學標:浙江太平人,清代學者。乾隆進士,官河南涉縣知縣......餘下全文>>
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姓戚氏的人數多少
試題答案:【答案】D 試題解析:【解析】試題分析:此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我國人口特點的認識。根據教材知識,結合題文中的資料,“我國人口約13.7億”說明我國人口總量大;60歲以上人口上升2.93個百分點,說明老齡化速度加快;“每10萬人中大學生的比例以及文盲率”說明我國人口素質偏低。其中②在題文中沒有體現,所以正確答案選D考點:我國人口的特點
1041725有誰知道戚姓的發源地與歷史?8
戚(Qì)姓源流單純,出自姬姓,為春秋時衛國大夫孫林父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姓譜》、《萬姓統譜》、《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書辨證》、《通志·氏族略》等資料所載,戚姓源於姬姓孫氏,起源於春秋時期,戚姓的始祖是衛國大夫孫林父。
春秋時衛武公有個兒子叫公子惠孫,惠孫的子孫稱為孫氏。惠孫的七世孫孫林父在衛獻公時任上卿。孫林父因在國內失寵,先後出奔晉國和齊國,衛殤公時歸國,受封於戚邑(今河南省濮陽市戚城)。當時,戚邑是晉、鄭、吳、楚各國交通要塞 ,瀕臨黃河,有險可據,平原沃野,堪稱樂土。孫林父的支庶子孫戀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因此,戚姓的姓源只有一個,即孫氏的戚邑。後衛國滅亡,戚姓族人逃往東海,形成望族。
孫林父。追溯起來,戚姓應該是一個具有3000年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國人口當中,當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這個少數姓氏卻在明朝出現了一個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將戚繼光。 戚姓是發源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姓氏,關於戚姓的來源,據《萬姓統譜》上有這樣的記載:“衛大夫孫林父食採於戚,其支庶以為氏,望出東海。”由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時代的衛國,以封地為姓,後來,成為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東海的望族。另有一說是衛大夫孫林父當初被封的采邑“戚”地並不在山東境內,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公孫敖會晉侯於戚。”書中並附註說:“戚,衛邑。”這個地方是後來中國戚姓的發源地。現在河南省濮陽縣還儲存著古戚城的遺址。故戚氏後人奉孫林父為戚姓的得姓始祖。
戚姓在大陸和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公元前205年,楚漢相爭,彭城(徐州)一戰,劉邦戰敗,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廟東,今無)戚員外家。戚員外見劉邦相貌堂堂,將來必富貴,就把其女兒戚姬許配給他。戚姬姿容豔麗,嫋嫋婷婷,劉邦一見傾心,遂當晚拜堂成親。戚姬後來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定陶稱帝,建都洛陽,後遷長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宮。如意聰明伶俐,劉邦說他酷肖自己,甚為寵愛。如意10歲時,封為趙王。劉邦晚年,疏呂后而寵戚姬,當時,戚夫人常隨劉邦外出打仗,而令呂后守候宮中。劉邦以太子劉盈性軟弱,欲廢之而改立趙王,因大臣固爭,而未能如願,由是呂后嫉恨戚姬及趙王。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呂后為皇太后,大權獨攬。她下令將戚姬囚禁。剪去她的頭髮,頸上再給她戴上鐵鎖,穿上罪人衣服,罰她舂米。戚姬兒子雖封為趙王,但遠在河北不得相見。她常常一邊舂米,一邊悲歌:“子為王兮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使誰告汝。”呂后為絕後患,遣使召回趙王,欲殺之。惠帝知母后意,乃親自迎趙王入宮,同起居共飲食呂后未得其便。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趙王年幼,不能早起。呂后聞其獨居,使人攜毒酒強迫趙王飲下而毒殺之。接著以酷刑加戚姬,斷其手足,挖其雙眼,又薰聾雙耳,藥啞喉嚨,扔到豬圈裡,稱之為“人彘”。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絕,病年餘不能起,使人對母后說:“這不是人做得出來的事。我為太后之子太后所為如此,我將何以治天下。”從此縱情酒色,不問政事。戚姬被害,戚家被剿,為避族滅之禍,戚姓人曾改姓齊,遷徙別居。漢文帝劉恆即位,為戚姬昭雪,並在戚家寨修廟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復原姓。當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陸和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時候,衛國大夫孫林父受封於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其支系子孫就世代以封地名“戚”為姓。戚亡國以後,其子孫後代逃到山東省東海郡,並且逐步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因此,戚姓世稱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省郯城北)。
戚勰
漢代時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為表臨侯,顯赫多年,他的爵位......餘下全文>>
齊姓的起源(祖先),大致分佈,人數百分比?
齊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87位。
一,起源:
1. 源於姜 姓,出自周 朝功臣姜太公子牙的封地齊 國,屬於以國名為氏。齊氏家族發源於營丘(今山東淄博臨淄)。齊國改君姓後,姜姓王族後裔子孫多有以國名為姓氏者,以懷故時擁國之輝煌和失國之悽慘,稱齊氏、鈄氏等。
2.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衛國大夫、著名的哲學家齊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齊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齊氏。
3. 源於氐族,出自秦、漢之際古武都氐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武都氐族,是一個非常長期的氏族群體, 因其自戰國末期就生活於武都地區而地名。 武都,鄲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
4.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中葉以後,齊步樵氏、齊穆克氏、齊布齊努特氏、齊理克氏多冠漢姓為齊氏。主要有以下部分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齊氏。
⑴.蒙古族齊步樵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
⑵.蒙古族齊穆克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
⑶.蒙古族齊布齊努特氏,出自蒙古陳巴爾虎部,世居巴爾古(巴爾虎,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
⑷.蒙古族齊理克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
⑸.蒙古族墨爾秦氏,亦稱墨勒齊氏,世居臺罕(今內蒙古科爾沁罕烏拉高格斯臺自然保護區)。除冠漢姓為齊氏外,也有秦氏、莫氏等。
5.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如:
(1)齊達哷氏多冠漢姓為齊氏、戚氏;齊克騰氏多冠漢姓為齊氏;
(2)喜塔喇氏所冠漢姓為齊氏、趙氏、圖氏、祝氏、文氏、孫氏、希氏、奚氏、喜氏、線氏、祁等;
(3)奇德哩氏多冠漢姓為齊氏、祁氏。
(4)齊達哷氏,亦稱戚代勒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齊氏、戚氏。
(5)滿族齊克騰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冠漢姓為齊氏。
⑹.滿族奇德哩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齊氏、祁氏。
6. 源於赫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中葉以後,赫哲族奇楞氏多冠漢姓為齊氏。
7. 清朝時期,雲南麗江府石鼓、中江等一帶地區的納西族土把總,源於納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二,得姓始祖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因為商末呂國人,又名呂尚,炎帝后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垂釣於渭水之濱,被周文王禮聘為輔助大臣。武王伐商時,任統兵師氏(簡稱師),被尊為師尚父,號太公望,又號太師尚父。在牧野會戰中,殲敵立功,是周朝的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於齊,建都營丘,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地位在各封國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齊後,原齊國王族乃以國為氏,稱齊姓。
齊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為得姓始祖。
三,分佈
齊姓在中國分佈較廣,尤以中國東北三省和河北、河南為多。
四,關於姓氏人數及百分比
我國進行過多次人口普查,但未按姓氏公佈過人口數量、排名及佔比。網傳的各種姓氏人數佔比是一些學者經過較大數量的抽樣,得出的結果,不同學者得出的資料差別較大。
例如,李姓7.9%、王姓7.4%、張姓7.1%這個是根據1980年代的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的資料中選取六大方言區上百個城鎮的50多萬人的樣本測出來的。1990年的《新百家姓》就用了這個統計結果。因為這個統計是最早公佈的關於我國人口姓氏的統計,所以被引用得很廣,在網上以訛傳訛被當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
而齊姓人數有120萬、140萬、150萬、172萬等說法。人數排名有123位或134位等結果。
所以,齊姓佔......餘下全文>>
姓氏是怎樣傳下來的?
戚姓 一、姓氏源流
戚(Qī)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春秋時衛國大夫孫林父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姓譜》、《萬姓統譜》、《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書辨證》、《通志·氏族略》等資料所載,戚姓源於姬姓孫氏,起源於春秋時期,戚姓的始祖是衛國大夫孫林父。春秋時衛武公有個兒子叫公子惠孫,惠孫的子孫稱為孫氏。惠孫的七世孫孫林父在衛獻公時任上卿。孫林父因在國內失寵,先後出奔晉國和齊國,衛殤公時歸國,受封於戚邑(今河南省濮陽市戚城)。當時,戚邑是晉、鄭、吳、楚各國交通要塞 ,瀕臨黃河,有險可據,平原沃野,堪稱樂土。孫林父的支庶子孫戀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因此,戚姓的姓源只有一個,即孫氏的戚邑。後衛國滅亡,戚姓族人逃往東海,形成望族。
得姓始祖:孫林父。追溯起來,戚姓應該是一個具有3000年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國人口當中,當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這個少數姓氏卻在明朝出現了一個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將戚繼光。 戚姓是發源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姓氏,關於戚姓的來源,據《萬姓統譜》上有這樣的記載:“衛大夫孫林父食採於戚,其支庶以為氏,望出東海。”由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時代的衛國,以封地為姓,後來,成為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東海的望族。另有一說是衛大夫孫林父當初被封的采邑“戚”地並不在山東境內,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公孫敖會晉侯於戚。”書中並附註說:“戚,衛邑。”這個地方是後來中國戚姓的發源地。現在河南省濮陽縣還儲存著古戚城的遺址。故戚氏後人奉孫林父為戚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戚姓在大陸和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公元前205年,楚漢相爭,彭城(徐州)一戰,劉邦戰敗,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廟東,今無)戚員外家。戚員外見劉邦相貌堂堂,將來必富貴,就把其女兒戚姬許配給他。戚姬姿容豔麗,嫋嫋婷婷,劉邦一見傾心,遂當晚拜堂成親。戚姬後來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定陶稱帝,建都洛陽,後遷長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宮。如意聰明伶俐,劉邦說他酷肖自己,甚為寵愛。如意10歲時,封為趙王。劉邦晚年,疏呂后而寵戚姬,當時,戚夫人常隨劉邦外出打仗,而令呂后守候宮中。劉邦以太子劉盈性軟弱,欲廢之而改立趙王,因大臣固爭,而未能如願,由是呂后嫉恨戚姬及趙王。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呂后為皇太后,大權獨攬。她下令將戚姬囚禁。剪去她的頭髮,頸上再給她戴上鐵鎖,穿上罪人衣服,罰她舂米。戚姬兒子雖封為趙王,但遠在河北不得相見。她常常一邊舂米,一邊悲歌:“子為王兮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使誰告汝。”呂后為絕後患,遣使召回趙王,欲殺之。惠帝知母后意,乃親自迎趙王入宮,同起居共飲食呂后未得其便。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趙王年幼,不能早起。呂后聞其獨居,使人攜毒酒強迫趙王飲下而毒殺之。接著以酷刑加戚姬,斷其手足,挖其雙眼,又薰聾雙耳,藥啞喉嚨,扔到豬圈裡,稱之為“人彘”。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絕,病年餘不能起,使人對母后說:“這不是人做得出來的事。我為太后之子太后所為如此,我將何以治天下。”從此縱情酒色,不問政事。戚姬被害,戚家被剿,為避族滅之禍,戚姓人曾改姓齊,遷徙別居。漢文帝劉恆即位,為戚姬昭雪,並在戚家寨修廟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復原姓。當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陸和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時候,衛國大夫孫林父受封於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其支系子孫就世代以封地名“戚”為姓。戚亡國以後,其子孫後代逃到山東省東海郡,並且逐步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因此,戚姓世稱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餘下全文>>
戚氏族譜
一、威海戚氏祖籍明直隸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第六甲南新莊(現屬江蘇省興化市),二世祖戚林於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因軍功升正千戶,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奉調威海衛,也因此安家。 族譜創始於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478年),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第五次續修,距今已六十多年。族大人眾,繁衍極盛,六修族譜已不容再拖。十八世戚桂慶自2003年始,先後與戚志起、戚道芝、戚道言、戚道善、戚道初、戚道貢、戚道長、戚文彬、戚務俊、戚合慶、戚國緯、戚務峰、戚務林、戚務璽、戚務山、戚務經、戚務模、戚務章、戚繼承、戚其玉、戚其友、戚其勇、戚國文、戚喜緒、戚其召、戚波、戚文桐、戚本玲(女)、戚彬等族人代表多次研討後,決心完成這一任務,並做了大量走訪、核實與纂補工作。為了擴大影響,廣泛聯絡,徵足資料,特建立本網站,將原族譜及已續寫內容載於網頁上,望海內外族人及知情者及時提供補充、修改意見。
二、威海戚氏自七世祖始分為二十一支,原族譜共六卷,世系支派及有關內容分別於六卷中.
三、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43年)三修族譜時議定“志道務其本居由習正傳敬身斯可貴立德方為賢”二十字,自十六世起,向後每歷一世同名一字,以因名而明世系。但後來不少族人已不按此法命名;早期移居外省後又失去聯絡者,其後代另立族譜而定的命名之字,有的雖與原二十字中某字同,但表示的世次卻不同。
四、第五次續譜止於1938年,這次女兒上譜也只能從1938年以後出生者開始。
五、請提供資料者寫明上譜人學歷、最高職銜及事業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六、原族譜中有十餘字現字型字型檔中不存,暫用□表示。
七、續修族譜定稿後積極籌資,力爭2008年年底付印。
八、最近遼寧省瓦房店市戚喜緒專程來威尋根問祖,結果非常滿意。回去與族人商定後,寄來當地所續戚氏族譜,並表示願將其中有關內容編於威海戚氏族譜中。這充分說明,威海戚氏族人無論離別多久,相距多遠,親情是永遠也割不斷的。
網 址:www.whqszp.com
聯絡人:戚桂慶
地 址:戚家夼4號樓2單元503室
郵 編:264200
電 話:0631-5312128 2786369
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滿族姓氏、現姓齊、原來怎樣稱呼
清滿洲八旗姓喜塔喇氏、齊佳氏等均有改為齊姓者。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齊墨氏,滿語為Cimo Hala,世居義州(今朝鮮新義州“義州古城”),似元朝時期乞顏部之其木德氏,所冠漢姓待考。
⑵.滿族齊達哷氏,滿語為Cidare Hala,亦稱戚代勒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齊氏、戚氏。
⑶.滿族齊佳氏,滿語為Cigiya Hala,為滿族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齊家營(今內蒙古寧城齊家營子)等地
⑷.滿族齊克騰氏,滿語為Cikteng Hala,漢義“箭桿”,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冠漢姓為齊氏。
⑸.滿族喜塔喇氏,亦稱奇特拉氏、奇塔喇氏、祁他氏、喜特勒那氏,滿語為Sitara Hala、Citela Hala,漢義“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國學者史祿國認為,喜塔喇氏與瓜爾佳氏同屬“闊雅裡滿洲”。另外,在朝鮮史籍《龍飛御天歌》中,記載有哈蘭都達魯花赤姓“奚灘”,乃明朝時期女真望族,曾冠漢姓為“劉”,有學者認為喜塔拉即其演變而來。喜塔喇氏世居尼雅滿山(今遼寧新賓)、蜚悠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長白山蓋吉(今長白山地區)、佛克順(今遼寧新賓)等地,所冠漢姓為齊氏、趙氏、圖氏、祝氏、文氏、孫氏、希氏、奚氏、喜氏、線氏、祁等。興祖直皇后之父喜塔拉·阿古都督、顯祖宣皇后之父喜塔拉·達格皆封為國戚舅,亦即太祖高皇帝之舅。四世祖阿古都督之女喜塔拉·哈芬不哈為清顯祖宣皇帝之後、清太祖高皇帝佟·努爾哈赤之母。滿清開國初,官拜世襲福陵章京品級,隸屬正白旗滿洲。清初隨清帝入關,住北京巴彥伏洛(富饒的澤池,今北京頤和園一帶)。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旨自北京移駐丹東岫巖、鳳凰城地區。
⑹.滿族奇德哩氏,滿語為Cideri Hala,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姓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齊氏、祁氏。
“生”是一個姓嗎?今天見到一個姓“生”的,不知道百家姓裡是否有這個姓呢?
生是一個姓
生讀音作xìng,亦可讀作shēng、shāng
淵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之後裔筠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呂筠生的後裔子孫中,除了呂氏一族外,還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生氏,望族於今山西太原、山東滕州兩地,姓氏讀音作xìng。
淵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周武王之弟蔡叔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少典氏第三十九代、黃帝軒轅氏第二十八代蔡叔,後裔分衍有十個姓氏,其中就有歸生氏、生氏二支。歸生氏、生氏二支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歸氏、生氏,但仍有歸生氏複姓延續至今。
淵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呂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晉國有上大夫呂甥,又名陰飴生、瑕呂飴生。其後代子孫有生姓其後裔分衍有甥氏。 在史籍叮萬姓統譜》中記載:“甥亦作生。晉呂甥之後也。即瑕呂飴生,亦作陰飴生,故又為生氏。”在古代,“甥”、“生”二字通假,因此又稱為生氏。該支生氏,實際上與呂氏、甥氏同宗同源,姓氏讀音作shēng。
淵源四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帝乙庶長子微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少典氏第十五代、黃帝軒轅氏第四代帝嚳:帝嚳次妃有娀氏,生契(商朝祖)為堯司徒,封於商,賜姓子氏。周武王滅商紂王后,封其子武庚於邶。後管叔、蔡叔挾武庚反叛,周公徵而滅之,後以帝乙之元子微子封於宋邑,為西周之賓,建有宋國。子姓微子之宋國傳三十二世,最終在戰國時期被齊、魏、楚三國共滅,三分其地。滅國後的宋國子民,分衍有一百二十四個姓氏,其中就有微生氏。微生氏後大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微氏、生氏,但依然有尾生氏、微生氏,複姓延續至今,姓氏讀音作sh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