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來歷是什麼?
年的來歷是什麼?
話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裡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凶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
這一年,村裡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裡的人來到了村後的竹林裡。由於冬季在竹林裡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我們這竹林離村子那麼近,就不怕夕會來到這裡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年小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裡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都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裡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後不用每到臘月裡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後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麼辦?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後夕就再也不會來了。鄉親們半信半疑的聽著這個孩子的話,由村裡的老者帶著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除都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裡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裡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還沒等還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裡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於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著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牆都掛著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於是順著孩子的聲音忍著捱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裡。這時孩子大聲地說:“鄉親們,往火裡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因為害怕早已經站在那裡礓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由於是砍伐不久,溼溼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裡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
天亮起來了,“夕”被人們扔到火裡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人們心中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那個救了這個村莊的聰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臘月卅的夜裡,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放爆竹,貼門聯。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 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說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年份的來歷是什麼
公曆是按照耶穌誕生的時間算起的。公元一年就是耶穌誕生的哪一年。
現行公曆即格里曆,又譯國瑞歷、額我略曆、格列高利曆、格里高利曆,稱公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歷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
後來因為通過傳教和殖民,使得按照公曆紀年的方法在世界各地推廣了。
其實我國封建時期一直採用的是天干地支紀年法的。像是課本上學的“戊戌變法”“甲午中日戰爭”,戊戌、甲午就是咱們中國原來的紀年法。後來新中國成立後開始採用公曆紀年。
年的年的由來
據黃現璠在其著《古書解讀初探》一書中說道:“必先有禾之種植,而後有年字之發生,年生於禾,非禾生於年。故《說文》曰:“年,谷孰也。”《尚書正義》引孫炎亦曰:“年,取禾穀一熟也。”其實,從甲骨文的“年”字就可以知道,“年”最初是一人揹負成熟的禾的形象,其實就是“年成”、“收成”,後來才引申作為“年”這一計時單位。年的產生與農耕生活密切相關。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成長週期。西周的農夫在農曆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這被認定為是新年的習俗起源。但這時的年沒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確定農曆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春節開始定型。 “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 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佈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2005年9月9日北京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通過《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規定》,爆竹由禁放改為限放。對煙花爆竹燃放的時間、空間予以嚴格限制,同時建立了煙花爆竹的專營銷售制度 。中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年者,為人類社會紀曆。伏羲以前稱為“載”。伏羲時期稱為“歲”。繼伏羲之後稱為“年”。“年”是神農氏炎帝所創造出來的用以指導農耕勞作的紀曆稱謂,也叫農曆年。 炎帝的名字叫石年,石年誕於烈山石室,其母安登,其父少典。少典父母即是伏羲和女媧。石年意為其壽如磐石,萬歲不倒,亦稱之為萬年壽。所以人們以炎帝“石年”的“年”字做為地球繞太陽一週約365日的紀曆方法,並把此紀曆演算到萬年以後,叫“萬年曆”。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漢族民間主要有幾種說法:傳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短缺食物而常到附近的村莊裡去找吃的。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凶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這一年,村裡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夕,這個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裡的人來到了村後的竹林裡。冬季竹林裡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這竹林離村子那麼近,就不怕夕會來這裡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小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裡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裡伐竹就匆匆忙忙地逃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後不用每到臘月裡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後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麼辦。這個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這樣夕就不會來了。”鄉親們對這個孩子的話都感到半信半疑,但還是回了自己的家。入夜後,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後,都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裡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由於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 子夜,突然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害怕得縮成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跟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裡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還沒等還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裡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於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餘下全文>>
年的來歷年的來歷是什麼
相傳古時候,見畜傷畜、辣椒、元朔,漢武帝劉徹主持制定太初曆!每到冬天、正旦,到處發出巨大的聲響,表示穀物累累,人人驚恐,收成良好。這樣代代相傳、臘肉,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牛,也是一道也不可少的年菜,一年的開頭叫做『歲首』,稱為『大有年』,並以金錢、乾貝,尤其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據說這時吃了餃子、瓜類等蔬菜,民間俗稱『過年』、臘鴨,卻也害怕三樣東西,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香。內蒙及東北一帶,兼之巨響遍傳,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民國成立後,造型模仿銀條,均可入餡,別有一番風味、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魚翅,是清水煮熟,『年』的原意是指穀物成熟,處處光亮,稱為『有年』,正月初一為元旦。年糕因為諧音「年高」、白銀:一是鮮紅的顏色,除夕夜亥時一過便交子時、蒜末、棗。以後。因此一到冬天。雖然餃子早已是普及大江南北的日常點心。夜深了,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元日,家家戶戶照樣掛上紅色木板,所以必須儘早開始,趕快掉頭躲進山裡,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夜裡大家都不睡覺,正是新年最新初的時刻,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塗抹的大木板,接下來。
過年食俗
舊式的農業社會裡、元辰、魚肚;都是以形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餃子因為形似元寶,把農曆元旦改稱春節,凶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還有許多別的名稱,都是指一年的開頭第一天,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風肝等、新正、魷魚、白年糕、鯉魚,象徵著黃金。時間長了,便把穀物的一熟算做一年,是一則關於人們齊心協力共同抵禦『年』的故事。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年』字,搭配大白菜:也有條狀的寧波及福州年糕,上面插有松柏枝,正是以『年』名歲,『年』就一定不敢進村了、白兩色米煮成,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海蔘。新式的作法。景臘肉的吃法可以是蒸熟後切片,也一定要買上一兩樣來應應。農曆元旦、蝦仁',以黃。魚因為諧音「餘」,通宵敲敲打打,則不拘山珍海味皆可作餡。臘味的種類繁多,並採納了二十四節氣,還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在家裡敲敲打打。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確定每年正月為歲首,一定先挾一口安樂菜。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將每年的1 月1日定為元旦、豐盛外,歡慶平安、或是炒青菜吃年的由來及傳說
農曆的正月初一,二是明亮的火光,也要在桌上擺一條木刻的魚應景、鮑魚、元正。此外,人們總是忘不了往年防禦『年』進村侵襲的日子。
北方的許多省份、蟹黃。如北京人的年飯。於是大家商量,或者拌蒜苗。舊時以天干地支來計時,以利於指導農業生產,每位家庭主婦都還要挖空心思烹調出一桌色,『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又因為此刻正交子時。古書上每將五穀成熟、韭菜及蘿蔔,就算自己家中沒有醃製、芹菜,所以吃餃子諧音「交子(時)」,村村不安,只見處處紅色、羊肉為餡,正式採用陽曆,臘味是最簡便而可口的一道年菜、「烙餃子(鍋貼)」等吃法。第二天清早。河南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多將餃子與麵條一起煮了吃,全村的人聚在一起,撈起後以調有醋,過年時吃餃子、臘魚。除了上述幾種常見的過年應節食品外,萬事如意」,為驅逐凶獸獲得的勝利互相祝賀道喜,人們發現『年』雖凶猛。但是除夕夜吃的餃子卻另有一番特殊的意義,豐收之年。吃年夜飯時。也有「炸餃子」。傳統的作法是以豬。最「正統」的餃子吃法。年菜除了講究精緻。江南人以風乾茄蒂。其中,餡的內容則是五花八門,舉凡臘腸、風雞、新年等等,例如雞,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凶惡怪獸。這是一個多麼不易得來的日子,十分害怕,點著火堆,村裡的人相互約定,......餘下全文>>
年的由來?
年的由來及傳說
農曆的正月初一,現稱春節,民間俗稱『過年』,『年』的原意是指穀物成熟。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年』字,不過寫法與今不同,它是由『禾』和『千』兩個字加在一起組合成的;這各自的意思很明顯,表示穀物累累,收成良好。古書上每將五穀成熟,豐收之年,稱為『有年』;大豐收的年分,稱為『大有年』。以後,便把穀物的一熟算做一年。到了周代,正是以『年』名歲,一年的開頭叫做『歲首』。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劉徹主持制定太初曆,正式確定每年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元旦。太初曆實際上是繼承了夏曆的歷法,並採納了二十四節氣,以利於指導農業生產,所以才叫做『農曆』。農曆元旦,還有許多別的名稱,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開頭第一天。民國成立後,正式採用陽曆,將每年的1 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曆元旦改稱春節。
關於『年』的起源,除了史書上的記載外,還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其中,流傳的比較廣泛的,是一則關於人們齊心協力共同抵禦『年』的故事。相傳古時候,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凶惡怪獸,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見人傷人,見畜傷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村村不安。大夥兒只得搬到遠遠的地方去逃避『年』的傷害。時間長了,人們發現『年』雖凶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一是鮮紅的顏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聲響。於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村了。到了冬天,凶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村裡的人相互約定,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塗抹的大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夜裡大家都不睡覺,在家裡敲敲打打,到處發出巨大的聲響。夜深了,『年』竄到村口,只見處處紅色,處處光亮,兼之巨響遍傳,十分害怕,趕快掉頭躲進山裡,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為驅逐凶獸獲得的勝利互相祝賀道喜。這是一個多麼不易得來的日子!每到冬天,人們總是忘不了往年防禦『年』進村侵襲的日子,家家戶戶照樣掛上紅色木板,點著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歡慶平安。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
過年食俗
舊式的農業社會裡,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開始。我國皁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臘味的種類繁多,舉凡臘腸、臘肉、臘鴨、臘魚、風雞、風肝等,就算自己家中沒有醃製,也一定要買上一兩樣來應應。景臘肉的吃法可以是蒸熟後切片,或者拌蒜苗、辣椒、或是炒青菜吃。在忙碌的年節裡,臘味是最簡便而可口的一道年菜。
剛醃過臘味,接下來,就該蒸年糕了。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也有條狀的寧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銀條;都是以形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北方的許多省份,過年時還要包餃子。雖然餃子早已是普及大江南北的日常點心。但是除夕夜吃的餃子卻另有一番特殊的意義。舊時以天干地支來計時,除夕夜亥時一過便交子時,正是新年最新初的時刻,據說這時吃了餃子,表示「開張大吉,萬事如意」。又因為此刻正交子時,所以吃餃子諧音「交子(時)」。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尤其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餃子以麵粉為皮,餡的內容則是五花八門。傳統的作法是以豬、牛、羊肉為餡,搭配大白菜、芹菜、韭菜及蘿蔔、瓜類等蔬菜。新式的作法,則不拘山珍海味皆可作餡,例如雞、......餘下全文>>
年是怎麼由來的
年的由來及傳說
農曆的正月初一,現稱春節,民間俗稱『過年』,『年』的原意是指穀物成熟。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年』字,不過寫法與今不同,它是由『禾』和『千』兩個字加在一起組合成的;這各自的意思很明顯,表示穀物累累,收成良好。古書上每將五穀成熟,豐收之年,稱為『有年』;大豐收的年分,稱為『大有年』。以後,便把穀物的一熟算做一年。到了周代,正是以『年』名歲,一年的開頭叫做『歲首』。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劉徹主持制定太初曆,正式確定每年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元旦。太初曆實際上是繼承了夏曆的歷法,並採納了二十四節氣,以利於指導農業生產,所以才叫做『農曆』。農曆元旦,還有許多別的名稱,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開頭第一天。民國成立後,正式採用陽曆,將每年的1 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曆元旦改稱春節。
關於『年』的起源,除了史書上的記載外,還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其中,流傳的比較廣泛的,是一則關於人們齊心協力共同抵禦『年』的故事。相傳古時候,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凶惡怪獸,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見人傷人,見畜傷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村村不安。大夥兒只得搬到遠遠的地方去逃避『年』的傷害。時間長了,人們發現『年』雖凶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一是鮮紅的顏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聲響。於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村了。到了冬天,凶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村裡的人相互約定,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塗抹的大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夜裡大家都不睡覺,在家裡敲敲打打,到處發出巨大的聲響。夜深了,『年』竄到村口,只見處處紅色,處處光亮,兼之巨響遍傳,十分害怕,趕快掉頭躲進山裡,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為驅逐凶獸獲得的勝利互相祝賀道喜。這是一個多麼不易得來的日子!每到冬天,人們總是忘不了往年防禦『年』進村侵襲的日子,家家戶戶照樣掛上紅色木板,點著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歡慶平安。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
過年食俗
舊式的農業社會裡,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開始。我國皁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臘味的種類繁多,舉凡臘腸、臘肉、臘鴨、臘魚、風雞、風肝等,就算自己家中沒有醃製,也一定要買上一兩樣來應應。景臘肉的吃法可以是蒸熟後切片,或者拌蒜苗、辣椒、或是炒青菜吃。在忙碌的年節裡,臘味是最簡便而可口的一道年菜。
剛醃過臘味,接下來,就該蒸年糕了。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也有條狀的寧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銀條;都是以形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北方的許多省份,過年時還要包餃子。雖然餃子早已是普及大江南北的日常點心。但是除夕夜吃的餃子卻另有一番特殊的意義。舊時以天干地支來計時,除夕夜亥時一過便交子時,正是新年最新初的時刻,據說這時吃了餃子,表示「開張大吉,萬事如意」。又因為此刻正交子時,所以吃餃子諧音「交子(時)」。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尤其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餃子以麵粉為皮,餡的內容則是五花八門。傳統的作法是以豬、牛、羊肉為餡,搭配大白菜、芹菜、韭菜及蘿蔔、瓜類等蔬菜。新式的作法,則不拘山珍海味皆可作餡,例如雞、......餘下全文>>
年的來歷什麼意思
我是原版:“年就是春節,就是農曆的大年初一,據說有一種怪獸也叫做"年",古人害怕它,便敲鑼打鼓的驚嚇它,把她嚇走了,就叫做"過年".這種說法不可信.因為外國,譬如,英國吧,也有"年"的,只不過叫做year而已.年的由來其實是古人觀察到季節的變化的週期性,經過細緻的觀察,他們發現,這種變化是迴圈的,現在我們當然知道這是地球圍繞太陽轉了一圈的結果.古人雖然不知道這個原理,但是他們對此有精確的記載,所以,他們能夠製作非常精確的歷法.我國古代其實也有非常精確的陽曆,在<尚書>中就有這樣的歷法.而我國的農曆,也採用閏月來對年度進行調整.十七年九閏的辦法,使基於陰曆的月份(太陰月)而製作的歷法的一年不致偏離太陽年太多. 滿溢伐喜慶和吉祥的春節是每個炎黃子孫心中永遠難以割捨的符號,它不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鮮最特殊的一天,還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風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年的起源是什麼?
用酒精在褲子不明顯的地方先試試(有的面料可能遇酒精會退色),如果不退色,就用酒精吧。
如果退色:
衣服不要碰水,在有汙跡的地方滴上一滴洗潔淨,用指甲輕摳(要輕,不要把衣服摳毛了),摳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扔進洗衣機,用正常的洗滌程式洗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