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胡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請問姓氏胡字的由來??

胡姓目前在全國排列第13位,在常州地區排列第30位。先秦時期,漢族通稱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為“胡人”,後來人們常把胡姓稱為“胡人”後代,其實這並不準確,胡姓中確有來自胡人的,但更多的胡姓乃出自媯和姬姓:一是相傳為舜的後裔陳國開國國君胡公瞞(媯姓)的後代;二是周(姬姓)封宗室為鬍子國,後人以胡為姓。據現有史料記載,常州最早的胡姓,是南北朝時樑朝胡穎,於梁武帝蕭衍天監初年任蘭陵令,距今已達1500年。第一位常州籍金榜題名的胡姓,是宋景德二年(1005)高中進士的胡晏。古今常州胡姓多書畫家,宋代胡宿、胡世將、胡交修、胡宗愈四代人均是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常州地區與胡姓有關的地名、史蹟有43處。

贊助廣告

胡姓來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期。據說,那時有一個以白頭翁為圖騰的部落,便是胡姓的先民。有確切記載的是西周、春秋的鬍子國。鬍子國有兩個:一為歸姓,位於今天的安徽阜陽,後被楚國所滅;一為姬姓,位於今天的河南郾城,是周王室之後。

胡姓與陳姓有著不解之緣,稱陳姓先祖胡公滿為先祖。胡公滿又叫媯滿,舜帝之後,是周武王姬發的乘龍快婿,被分封在陳國(河南淮陽),為陳姓之祖。但陳姓有五個分支,號稱“媯 五姓”,胡姓便是其中之一。經過若干年的變遷,胡姓便獨立為一個大姓了。

以白頭翁鳥為部落圖騰的胡姓部落後來被別的吞併了。據推斷,胡姓是“東夷族中鳥夷的一支”。胡姓的最早祖先叫胡曹,有記載說:“胡之得姓,莫古於胡曹。”可以肯定的是,西周、春秋時出現的胡姓諸侯國,是胡部落名稱的延續,這就和以白頭翁為圖騰的胡部落聯絡了起來。

贊助廣告

百家姓;姓胡的來歷

本人也曾搜尋過“胡”姓的來歷,最初起源可能有兩個,一是今河南淮陽,二是今安徽阜陽。經過不斷的遷移、繁衍,“胡”氏的數量及範圍逐漸擴大、在《百家姓》是前20的大姓。忘了告訴你,本人也姓胡。

胡字的來歷

胡姓氏的來歷及寶貝名字的來歷 上古周朝時有個胡國,是諸侯國,王族被封為子爵,所以世代被尊稱為鬍子。胡國公族後代以後就用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另一支胡姓源起也在周朝時候,有位胡公滿,因為他是遠古舜帝的後代,所以被周武王優待,安居一方,形成大族。胡公滿後代中就有人姓胡。胡姓的先人還有如:〔胡廣〕是漢代人,在朝中做官,深知人情事故,又精明能幹,再加上做了太尉官以後,又仔細研究了朝中的典章規矩,所以當時人都來請教他。〔胡大海〕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大將,不但武藝高善謀略能打伏,而且軍紀很好,他的隊伍每到一處都受歡迎,所以他被後人稱為儒將。胡藝璇名字的來歷: 曾經... 胡姓貳的來歷 上古周朝時有個胡國,是諸侯國,王族被封為子爵,所以世代被尊稱為鬍子。胡國公族後代以後就用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另一支胡姓源起也在周朝時候,有位胡公滿,因為他是遠古舜帝的後代,所以被周武王優待,安居一方,形成大族。

胡這個姓氏的來歷

胡姓的由來 胡姓:以諡為氏 胡姓為當今中國第13大姓,佔總人口的1.31%。 關於胡姓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主要的兩種說法均與陳地有關:一是以陳胡公諡號為氏;二是以國為氏,春秋有胡國,子爵,其地在陳國附近,是附庸於陳國的一個小國。 古代姓氏學著作認為,以諡為氏是胡姓的主要源頭。唐代林寶《元和姓纂》上說:"胡,帝舜之後,胡公封陳,子孫以諡為氏,系出媯姓。"林寶所依據的是出於漢代的《世本》一書,《世本》中對胡姓來源的解釋是:"周武王封虞滿於陳,諡胡公,因氏"。 這裡 們要討論的是,媯滿為什麼得了一個"胡公"的諡號?或者說,"胡"字包含著一個什麼樣的美好意義? 關於媯滿諡號"胡公"的由來, 們從周代的諡法中也許能找到一些線索。《逸周書·諡法解》雲:"保民耆艾曰胡,彌年壽考曰胡。"胡,即是年老高壽的意思。也就是說,媯滿年高壽長,人樂其壽,故以其壽而諡之曰"胡"。 但是,是誰最先以胡為姓的?遍查古代姓氏書籍,難以考究。廣州市胡海先生為調查全國安定《胡氏族譜》,從1991年8月到1996年9月,自費踏 13省,遍尋資料,歷千辛萬苦,從民間浩翰的家譜史料中,做出結論,認為陳國最後一個國君陳胡公20世孫陳閔公亡國後,他的兩個兒子逃往陽武戶牖避難,其中陳衍,生子二:長子名璉、次子名璵。璉以國為氏,姓陳;璵以胡公諡號為氏,姓胡。璵生澄,於是有胡氏一系。此為一說。但從胡公媯滿到其21世孫璵,其間相距六百餘年,若以胡公諡號為氏,當在胡公孫輩三、四代之間,不一定會延續到21世。有的胡氏族譜上說,胡氏始於陳胡公長子申公犀侯。胡公有二子,長子名犀侯,為申公,以胡公諡號為氏,姓胡;次子名皋羊,繼兄即位,為相公。此又為一說。 對胡氏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是源於鬍子國,以國為氏。春秋時有兩個鬍子國,一為姬姓胡國,在今河南郾城一帶,與鄭國相鄰,與陳國不遠。一為歸姓胡國,在今安徽阜陽一帶,與陳國相鄰,這個胡國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小國,而是陳國的一個附庸國。《左傳》載,"十五年吳王僚使公子光伐陳,取胡、沈而去。"這裡的胡國和沈國,都是附庸於陳國的子國。陳國後期國力衰弱,自顧不遐,胡國先為吳國所掠,後亡於楚國。歸姓胡國亡國後,後人分為兩支,一為胡姓,一為歸姓。 關於胡公的這兩個來源,宋代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胡氏,子爵。其地在今潁州汝陽西三裡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滅之,其後以國為氏。或雲:胡公滿封於陳,其後亦為胡氏。"他在這裡提出了兩個來源,但最早的姓氏書籍、早在漢代的《世本》認為胡姓源於陳胡公,且大多數胡姓族譜均記為源於陳胡公,所以 們還是取胡姓以胡公諡號為氏,與陳姓同源之說。 胡氏家譜源流甚早,現有確切文字可查的是宋代修的族譜。朱熹有《胡氏族譜序》存於世,《序》雲: 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於陳,子孫以諡為姓,歷漢文恭公,以迄晉關內侯質為立譜之鼻祖,相傳二十五世,中間序昭穆,別疏戚,因流溯源,由本達枝,作譜以傳,庶幾不忘本也。胡氏子孫繼此能自振於時,則斯譜之傳愈久愈光,由一世及千萬世,莫可量也。 胡姓的郡望在唐代以前,主要在安定、新蔡兩地,其中安定聲望最高。安定郡在今寧夏固原。安定成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兩晉時期,據《元和姓纂》記載,西漢時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門名戶,佔系陳國",即為陳國胡公滿的後裔。東漢時,太尉胡廣為安定人。三國時,魏荊州......餘下全文>>

百家姓 姓氏胡的來源

胡姓的由來

胡姓:以諡為氏

胡姓為當今中國第13大姓,佔總人口的1.31%。

關於胡姓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主要的兩種說法均與陳地有關:一是以陳胡公諡號為氏;二是以國為氏,春秋有胡國,子爵,其地在陳國附近,是附庸於陳國的一個小國。

古代姓氏學著作認為,以諡為氏是胡姓的主要源頭。唐代林寶《元和姓纂》上說:"胡,帝舜之後,胡公封陳,子孫以諡為氏,系出媯姓。"林寶所依據的是出於漢代的《世本》一書,《世本》中對胡姓來源的解釋是:"周武王封虞滿於陳,諡胡公,因氏"。

這裡我們要討論的是,媯滿為什麼得了一個"胡公"的諡號?或者說,"胡"字包含著一個什麼樣的美好意義?

關於媯滿諡號"胡公"的由來,我們從周代的諡法中也許能找到一些線索。《逸周書·諡法解》雲:"保民耆艾曰胡,彌年壽考曰胡。"胡,即是年老高壽的意思。也就是說,媯滿年高壽長,人樂其壽,故以其壽而諡之曰"胡"。

但是,是誰最先以胡為姓的?遍查古代姓氏書籍,難以考究。廣州市胡海先生為調查全國安定《胡氏族譜》,從1991年8月到1996年9月,自費踏 13省,遍尋資料,歷千辛萬苦,從民間浩翰的家譜史料中,做出結論,認為陳國最後一個國君陳胡公20世孫陳閔公亡國後,他的兩個兒子逃往陽武戶牖避難,其中陳衍,生子二:長子名璉、次子名璵。璉以國為氏,姓陳;璵以胡公諡號為氏,姓胡。璵生澄,於是有胡氏一系。此為一說。但從胡公媯滿到其21世孫璵,其間相距六百餘年,若以胡公諡號為氏,當在胡公孫輩三、四代之間,不一定會延續到21世。有的胡氏族譜上說,胡氏始於陳胡公長子申公犀侯。胡公有二子,長子名犀侯,為申公,以胡公諡號為氏,姓胡;次子名皋羊,繼兄即位,為相公。此又為一說。

對胡氏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是源於鬍子國,以國為氏。春秋時有兩個鬍子國,一為姬姓胡國,在今河南郾城一帶,與鄭國相鄰,與陳國不遠。一為歸姓胡國,在今安徽阜陽一帶,與陳國相鄰,這個胡國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小國,而是陳國的一個附庸國。《左傳》載,"十五年吳王僚使公子光伐陳,取胡、沈而去。"這裡的胡國和沈國,都是附庸於陳國的子國。陳國後期國力衰弱,自顧不遐,胡國先為吳國所掠,後亡於楚國。歸姓胡國亡國後,後人分為兩支,一為胡姓,一為歸姓。

關於胡公的這兩個來源,宋代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胡氏,子爵。其地在今潁州汝陽西三裡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滅之,其後以國為氏。或雲:胡公滿封於陳,其後亦為胡氏。"他在這裡提出了兩個來源,但最早的姓氏書籍、早在漢代的《世本》認為胡姓源於陳胡公,且大多數胡姓族譜均記為源於陳胡公,所以我們還是取胡姓以胡公諡號為氏,與陳姓同源之說。

胡氏家譜源流甚早,現有確切文字可查的是宋代修的族譜。朱熹有《胡氏族譜序》存於世,《序》雲:

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於陳,子孫以諡為姓,歷漢文恭公,以迄晉關內侯質為立譜之鼻祖,相傳二十五世,中間序昭穆,別疏戚,因流溯源,由本達枝,作譜以傳,庶幾不忘本也。胡氏子孫繼此能自振於時,則斯譜之傳愈久愈光,由一世及千萬世,莫可量也。

胡姓的郡望在唐代以前,主要在安定、新蔡兩地,其中安定聲望最高。安定郡在今寧夏固原。安定成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兩晉時期,據《元和姓纂》記載,西漢時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門名戶,佔系陳國",即為陳國胡公滿的後裔。東漢時,太尉胡廣......餘下全文>>

胡姓氏的由來,祖籍在哪裡?

一、 姓氏源流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后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衝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二、 遷徙分佈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併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它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臺灣。臺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臺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百家姓裡面 胡 排第幾位?

趙(zhào) 錢(qián) 孫(sūn) 李(lǐ)

周(zhōu) 吳(wú)  鄭(zhèng) 王(wáng)

馮(féng) 陳(chén)  褚(chǔ) 衛(wèi)

蔣(jiǎng) 沈(shěn) 韓(hán) 楊(yáng)

朱(zhū)  秦(qín)  尤(yóu) 許(xǔ)

何(hé) 呂(lǚ)  施(shī)  張(zhāng)

孔(kǒng) 曹(cáo)  嚴(yán) 華(huà)

金(jīn) 魏(wèi) 陶(táo) 姜(jiāng)

戚(qī) 謝(xiè) 鄒(zōu) 喻(yù)

柏(bǎi) 水(shuǐ) 竇(dòu) 章(zhāng)

雲(yún) 蘇(sū) 潘(pān)  葛(gě)

奚(xī) 範(fàn) 彭(péng) 郎(láng)

魯(lǔ) 韋(wéi) 昌(chāng) 馬(mǎ)

苗(miáo) 鳳(fèng) 花(huā) 方(fāng)

俞(yú) 任(rèn) 袁(yuán) 柳(liǔ)

酆(fēng) 鮑(bào) 史(shǐ) 唐(táng)

費(fèi) 廉(lián)  岑(cén) 薛(xuē)

雷(léi) 賀(hè) 倪(ní)  湯(tāng)

滕(téng) 殷(yīn)  羅(luó)  畢(bì)

郝(hǎo) 鄔(wū)  安(ān) 常(cháng)

樂(yuè)  於(yú) 時(shí)  傅(fù)

皮(pí) 卞(biàn) 齊(qí) 康(kāng)

伍(wǔ) 餘(yú) 元(yuán) 卜(bǔ)

顧(gù)  孟(mèng) 平(píng) 黃(huáng)

和(hé) 穆(mù)  蕭(xiāo) 尹(yǐn)

姚(yáo) 邵(shào)  湛(zhàn) 汪(wāng)

祁(qí) 毛(máo) 禹(yǔ) 狄(dí)

米(mǐ) 貝(bèi) 明(míng) 臧(zāng)

計(jì)  伏(fú)  成(chéng) 戴(dài)

談(tán) 宋(sòng)  茅(máo)  龐(páng)

熊(xióng)  紀(jì) 舒(shū) 屈(qū)

項(xiàng)  祝(zhù)  董(dǒng) 樑(liáng)

杜(dù) 阮(ruǎn)  藍(lán)  閔(mǐn)

席(xí)  季(jì)  麻(má) 強(qiáng)

賈(jiǎ)  路(lù) 婁(lóu)  危(wēi)

江(jiāng) 童(tóng) 顏(yán)  郭(guō)

梅(méi) 盛(shèng)  林(lín)  刁(diāo)

鍾(zhōng) 徐(xú) 邱(qiū) ......餘下全文>>

姓氏胡的由來1000字數

1、出自媯姓,以人名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

2、出自姬、歸姓,以國名為氏:

① 一個是姬姓胡國,在河南省漯河市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

② 一個是歸姓胡國,在安徽省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

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後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為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另漢代太御胡廣,本姓黃,後改為胡姓,其子孫以胡為氏。又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後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后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衝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後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後世子孫皆為胡姓。

■得姓始祖

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省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陽、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雲世後諡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諡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故胡氏後人尊胡公滿為胡姓的始祖。

希望以上內容對您有幫助,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如果有疑問,請補充。

最後,祝您生活愉快!

中國姓氏由來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裡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隻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誌。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姓氏胡的由來?
姓氏謝的由來?
姓氏蘇的由來?
姓氏劉的由來?
姓氏趙的由來?
姓氏羅的由來?
姓氏徐的由來?
姓氏孫的由來?
姓氏陶的由來及歷史?
姓氏楊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