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姓的來源?
韓姓來歷
“韓”姓字演變
1、源自姬姓,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①為唐叔虞之後裔,以國名為氏。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封姬叔虞於唐,史稱晉國。春秋時期,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以後,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叔父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至戰國初,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韓國曆經八代,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被秦所滅。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韓姓。
②屬黃帝之孫韓流後裔,以祖名為氏。黃帝之子昌意,在被貶謫到若水時,生子韓流。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
③屬黃帝傳承。西周滅商,平定管叔、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武王之子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
④屬曲沃桓叔之後。西周時期,昭侯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周僖王三年(前679年),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桓叔後裔曲沃武公為晉君。後來,秦滅韓,俘韓王安,置潁川郡。韓國滅亡後,國人以韓為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2、少數民族改姓而來:
韓姓淵源
①鮮卑族改韓姓: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
②滿族改韓姓:滿族哈勒塔喇氏,滿語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烏拉,後多冠漢姓為韓氏;翰顏氏,滿語為Hanyan Hala,世居赫林臺、嫩河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韓氏;赫濟哩氏,滿語為Hegiri Hala,世居輝發,後多冠漢姓為韓氏。
③錫伯族改韓姓:錫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稱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訥,清中葉後,改為漢姓韓氏;韓吉利氏,世居伯都訥,清中葉後多冠漢姓為韓氏;韓亞喇氏,世居伯都訥,後多冠漢姓為韓氏。
④朝鮮族改韓姓:滿清建國後,世居義州(今朝鮮新義州)、開城府(今朝鮮開城)的朝鮮族人,皆冠漢姓為韓氏。
⑤鄂倫春族改韓姓:鄂倫春族卡格依爾氏,亦稱卡日基爾氏,世居雅魯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韓;哈爾卡拉氏,滿語為Harkala Hala,世居雅魯河(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所冠漢字姓韓。
3、得姓始祖
韓虔(?-前400年),姬姓,韓氏,名虔,晉卿韓武子之子,戰國時期韓國國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
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給虞,其子燮更國號為晉。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其小叔姬萬於韓,姬萬曾孫韓厥以封邑為姓。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建立韓國。韓虔即為韓姓的得姓始祖。
4、遷徙傳播
韓姓繁衍發展主要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及唐宋三個時期。
韓姓最初活躍於陝西和山西一帶,商末周初時進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區。漢晉南北朝時期,韓姓在河南地區發展迅速,尤其以韓國古都陽翟和南陽為中心,形成了潁川郡望。同時韓姓向北部、東北地區、山東、江蘇、浙江、甘肅、四川播迂。唐朝後期,韓姓始入廣東和福建。韓姓在東晉、隋唐時期的北方地區戰亂中,損失較大。宋朝時,中原人群大量南遷,韓姓也隨之遷往廣東、福建一帶。元明清時期,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繼續南遷,有的遷居臺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
韓姓氏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韓(Hán 韓)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唐叔虞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曲沃武公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韓厥7世孫建立韓國,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後,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韓姓,並大都聚居於穎川郡。
2、出自姬姓,為周代晉國的始祖唐叔虞的後代,以邑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兒子被稱為晉侯。晉侯的後代畢萬,曾被封在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畢萬的後代就用封邑為名“韓”作為姓氏。
3、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之後,以國名為氏。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是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虔。韓被秦滅後,韓國國君的後代,有的就以國名“韓”為姓。
4、出自少數民族的複姓改為韓姓。據《魏書·官氏志》載,後魏,鮮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時,以“汗”與“韓”音相近,改單姓韓,稱為韓氏。
5、出自姬姓,為黃帝裔孫韓經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姓氏尋源》載,上古時黃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韓流,其後有韓經,堯時為仙人,韓經之後代有的遂為韓姓。
得姓始祖:韓虔。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把唐封給虞,其子燮更國號為晉。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後,滅掉周成王之弟的建立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姓,稱為韓氏。韓氏一直在晉國為官,到戰國初期,韓厥的七世孫韓虔(韓侯)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到韓襄王倉於前二百三十年被秦所滅,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姓,稱為韓氏。韓虔即為韓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韓姓最早活動在春秋時的晉國,隨著韓虔建立韓國並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又兩次遷都,一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兩次遷都,從而使韓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堅實基礎。秦亡後,韓國宗室韓王信起初被封為潁川王,而後又改封太原,其後裔韓騫為避王莽之亂南遷南陽,這支韓姓在東漢得到很大發展。後周少保韓褒徙居昌黎(在今遼寧省義縣),其子韓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有韓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肅省鎮原),不久又有人從安定安武回遷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韓耆徙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其子韓茂任後魏中書令,徵南大將軍、安定公。韓茂曾孫韓睿素為桂州長史,成為這一時期飛黃騰達的韓姓人。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為避戰亂,大舉南遷,韓姓則有遷往西北、東北、西南、江南者,潁川和南陽的韓姓不少人遷居江南。唐代時有四位韓姓宰相,即韓瑗、韓弘出自南陽,韓休、韓滉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雖出生於河南孟州,卻是韓睿素之後,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後人輯為《昌黎先生集》。韓愈曾貶潮州刺史,為韓姓最早入廣東者。此時,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河東(今山西省太原)、廣陵(今江蘇省揚州)都有韓姓大族,都稱從潁川遷徙而來。南宋時,居於北方和中原的韓姓人遷往江、浙、粵、閩一帶,又據有關學者證實,江浙鄂皖各地的韓姓人多為韓世忠後裔。元明清時期,韓姓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的播遷於南方各省,有的遷居臺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韓姓主要分佈於我國北方的河南、陝西、山西、甘肅、河北、遼寧等省,南方則以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為主。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三、歷史......餘下全文>>
韓姓來源
韓氏的來源(1)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於唐邑,支孫畢萬受封於韓原,其後有韓氏。(2)以國為氏。戰國有韓國,韓國被秦國攻滅,國族後人有的以“韓“為氏。(3)鮮卑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進入中原以後改為漢姓“韓”氏。
安慶地區韓姓的來源
姓氏源流 “韓”,古時又作“涵”,《說文解字》解釋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圍的欄圈。韓的姓氏來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 、黃帝傳承 這是韓姓起源各種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我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黃帝族從陝北的黃土高原開始,沿渭河 黃河向東發展勢力,與炎帝族合二為一,消滅東夷族首領蚩尤,建立了以黃帝族為首的部落聯盟,黃帝因此被稱為我國的人文初祖,中國人也稱炎黃子孫。傳說中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記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顓頊。《山海經》記載:昌意後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顓頊。顓頊是五帝之一。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考古學者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河南湯陰白營等遺址內發現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圓木棍自下而上,疊壘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處都有榫扣合。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 二、 以國為姓 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 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韓國亡國之後,國人便以韓為姓。 三 、韓武子之後 韓國為晉國所滅以後,出了一位韓武子,其名萬,字武子,他因侍奉晉獻公立下大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西南。韓武的子孫便以韓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後 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衝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為曲沃伯。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鬥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五、 亡國後國人以韓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為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趙氏、魏氏、知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範氏、中行氏滅於趙。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為韓、趙、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戰國時期,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 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韓國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餘下全文>>
韓姓起源於那裡?
韓氏系承武子 望出潁川南陽
說起韓姓,不禁使我們想起唐代大詩人杜牡那膾炙人口的文章《阿房宮賦》,杜牡在文中形容阿房宮宮殿的富麗堂皇時,有一段“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的描述,春秋戰國時代韓國的富盛,由此可見一斑。
韓氏姓源,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春秋時代,“封於韓原,因以為姓”;二是少數民族改姓為韓。他們共同組成韓氏姓源。目前韓姓的中國人,除極少數具有外族的血統外,絕大部分均屬姬姓的黃帝后裔。
韓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諸侯之一的韓國。當時的位置,就是現在陝西的東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據《風俗通》的記載,韓姓本來是姬姓。(韓姓,“與周同姓”。也為姬姓。)春秋時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晉國的後裔武子,因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後來他的子孫也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地為氏,就此姓了韓。當時他們的封地韓原,就是現在陝西省韓城縣南邊的地方。
對此,史書上有這樣記載:
“韓之先與周同姓,武子事晉獻公,封於韓原,因以為氏。”(見《風俗通》)
“韓氏,姬姓之別族,出晉穆公之少子曲沃成師,是為桓叔,生萬,此為武子,食採韓原。一雲成王封虞於唐,賜畢萬韓原之地,其在今同州韓城縣南十八里故城。武子生厥,是為獻子。晉景公之時,晉作六卿。獻子在一卿之位,其從姓封,遂為韓氏。”(見《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
韓武子的子孫,以後世代都是晉國的大夫,權傾當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時候,乾脆“三家分晉”,與趙、魏二氏同時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這時的韓國建都在平陽,亦即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可見得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已經比過去擴張了許多。
後來,傳到韓景侯的時候,把國都從平陽遷到陽翟,即現在的河南省禹縣;再傳到韓哀侯,又遷都於新鄭,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新鄭縣。由此可見,韓姓的繁衍,是從最初的陝西,然後擴充套件到山西、河南,最後才遍佈於訂國各地的。
戰國時代曾經顯赫一時的韓國,後來被秦始皇所滅,其宗室繼續以韓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潁川。到了西漢末年,韓騫為了躲避王莽之亂,舉族移居南陽,並且日益繁榮茁壯成為當地的望族。因此,以後的韓姓,以河南潁川和南陽兩地為最多,其他地方姓韓的人,也大多是從這兩地方分支出去的。
由此可以看出,韓姓最早源地是山西,然後,由山西繁衍到陝西、河南,最後播遷到全國各地。
韓姓,自始就是一個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創始祖韓非,他所著的《韓非子》五十餘篇,迄今仍為治法者的必讀經典。
韓氏來源
韓氏系承武子 望出潁川南陽
韓姓願出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回原,日韓武子,是為韓氏。萬生賕伯,賕伯生定伯,定伯生輿,輿生獻子厥,蓋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獻子生宣子,宣子生貞子,貞子生簡子,簡子生莊子,莊子生康子,康子生武子,武子生景子,與趙、魏俱列為諸侯,是為景侯。
韓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諸侯之一的韓國。當時的位置,就是現在陝西的東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據《風俗通》的記載,韓姓本來是姬姓。春秋時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晉國的後裔武子,因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後來他的子孫也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地為氏,就此姓了韓。當時他們的封地韓原,就是現在陝西省韓城縣南邊的地方。
韓武子的子孫,以後世代都是晉國的大夫,權傾當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時候,乾脆“三家分晉”,與趙、魏二氏同時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這時的韓國建都在平陽,亦即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可見得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已經比過去擴張了許多。
後來,傳到韓景侯的時候,把國都從平陽遷到陽翟,即現在的河南省禹州市;再傳到韓哀侯,又遷都於新鄭,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新鄭縣。由此可見,韓姓的繁衍,是從最初的陝西,然後擴充套件到山西、河南,最後才公佈於全國各地的。
戰國時代曾經顯赫一時的韓國,後來被秦始皇所滅,其宗室繼續以韓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潁川。到了西漢末年,韓騫為了躲避王莽之亂,舉族移居南陽,並且日益繁榮茁壯成為當地的望族。因此,以後的韓姓,以河南潁川和南陽兩地為最多,其他地方姓韓的人,也大多是從這兩地方分支出去的。
韓姓,自始就是一個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創始祖韓非,他所著的《韓非子》五十餘篇,迄今仍為治法者的必攻經典。
韓姓在古代是誰的後裔?
“韓”,古時又作“涵”,《說文解字》解釋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圍的欄圈。韓的姓氏來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 、黃帝傳承
這是韓姓起源各種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我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黃帝族從陝北的黃土高原開始,沿渭河 黃河向東發展勢力,與炎帝族合二為一,消滅東夷族首領蚩尤,建立了以黃帝族為首的部落聯盟,黃帝因此被稱為我國的人文初祖,中國人也稱炎黃子孫。傳說中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記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顓頊。《山海經》記載:昌意後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顓頊。顓頊是五帝之一。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考古學者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河南湯陰白營等遺址內發現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圓木棍自下而上,疊壘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處都有榫扣合。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
二、 以國為姓
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 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韓國亡國之後,國人便以韓為姓。
三 、韓武子之後
韓國為晉國所滅以後,出了一位韓武子,其名萬,字武子,他因侍奉晉獻公立下大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西南。韓武的子孫便以韓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後
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衝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為曲沃伯。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鬥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五、 亡國後國人以韓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為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趙氏、魏氏、知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範氏、中行氏滅於趙。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為韓、趙、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戰國時期,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 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韓國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安,置潁川郡......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