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姓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0月04日

樓姓的起源是什麼,祖先是誰?

一、姓氏淵源: 1、源於姒姓,出自黃帝第五世孫禹,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黃帝歷五世而生禹。大禹,姓姒,號文命,生於公元前2277年,禹治水有功而被帝舜封於姒,賜姒姓,後受舜禪讓而稱帝。逝世於公元前2213年,終年六十四歲。大禹之子姒啟建夏王朝。至大禹第十四世孫桀,無道,夏王朝為侯國商所滅。其子姒仲和、姒仲禮避禍於會稽,改姓為婁氏。周武王姬發滅商紂後,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尋訪到大禹的第三十六世孫婁衢。姬發對婁衢說: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遂改其姓為“樓”,舉婁衢為諫議齊侯,封於杞(今河南杞縣),以主夏祀,號東樓公。自此,大禹的婁氏子孫遂以樓為姓氏,稱樓氏。在中國的歷史上,姒姓,以及姒姓婁氏、姒姓樓氏,皆同宗同源。 2、源於羌族,出自古代東漢時期白馬羌豪族大家樓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廣漢塞外白馬羌豪樓登等率族人五千餘戶內屬,漢光武帝封樓登為歸義君長。自此,白馬羌樓氏族人逐漸漢化,取諧音漢字樓為姓氏,稱樓氏。 3、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貴族蓋樓氏、賀樓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五胡十六國時期至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族蓋樓氏、賀樓氏部落,為北魏王朝的中堅力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巨集力主遷都於洛陽後所舉行的漢化改革政策中,一併改為樓氏。二、樓氏播遷:據《烏傷香山樓氏分遷圖》的記載: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大禹第六十四世孫樓大溜自兗州遷蕭山。東漢時期,大禹第七十七世孫樓日乞,字重玉,號雄樵,“經文緯武,熟嫻韜略”,官至三軍總都尉,加授麒麟閣護軍都憲,進位太師,逝世後諡“忠成”,御葬於烏傷(今浙江義烏)之香山。樓日乞有二子:長子樓驥,字德卿,仍回會稽;幼子樓良,字秀卿,為守父墓,留居烏傷。浙江、上海、山東德州兗州、河南杞縣、陝西咸陽、湖南廣安、廣西昭平等地的樓氏族人都奉樓日乞為始祖。唐朝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大禹第九十七世孫樓濡自香山遷蕭山長山,可惜均因史料久佚,無從詳考。大禹第一百零二世孫樓晉(公元853~950年),字彥孚,號指城,自烏傷遷仙岩(今浙江溫州樓塔一帶)。孫樓晉是樓塔樓氏族人的始祖。樓晉是著名的唐朝末期戰將,追隨當時的杭州都知兵馬使、太子賓客兼侍御史、兩浙節度使、天下兵馬都元帥錢鏐東征西討,在攔襲義勝軍節度使劉漢巨集和活捉稱帝越州的叛將董昌諸戰役中,屢建勳業。後錢鏐成為吳越國國王,樓晉則累官至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兵部尚書。樓晉曾多次領軍在仙岩一帶活動,認為這裡山環水繞,人居環境優越,便於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由烏傷遷於仙岩肇基發族,至今已傳四十世,有八千餘人。樓氏人口總數佔全國的0.01%,約十六萬餘,在浙江杭州(臨安、富陽)、寧波(鄞縣、奉化、慈溪、餘姚)、金華(義烏、東陽、永康)、麗水、蕭山樓塔鎮、諸暨等分佈較多。三、郡望堂號: 1.郡望: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婺城區、金東區、蘭溪市)、烏傷(今義烏)、永康、吳寧(今東陽)、豐安(今浦江)、太末(今龍遊)、新安(今柯城、衢縣)、定陽(今常山)、平昌(今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縉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後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樓姓的遷徙分佈

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絕非僅出東樓公、鮮卑蓋樓氏、賀樓氏這幾個來源,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九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二十五位,人口約二十七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0169%左右,多以代郡、東陽、洛陽為郡望。禹姓姒。商滅夏後,大禹的子孫易姒為婁,隱居不仕。直到西周成王姬誦追封皇室後裔時,發現大禹36世孫婁雲衢在會稽,便把他召來,賜“木”為“樓”,封東樓公,食邑杞國(今河南杞縣)。此後,雲衢的子孫便姓了“樓”,並將杞國作為樓氏的發祥地。東漢時,大禹77世孫樓日乞,字重玉,號雄樵,“經文緯武,熟嫻韜略,”官至三軍總都尉,加授麒麟閣護軍都憲,進位太師,卒諡“忠成”,御葬於烏傷(今浙江義烏市)之香山。他有二子:長子良驥,字德卿,仍回會稽;幼子良(馬咼),字秀卿,為守父墓,留居烏傷。浙江、上海、山東德州兗州、河南杞縣、陝西咸陽、湖南廣安、廣西昭平等地的樓姓人,都奉重玉為始祖。大禹第102世孫樓晉(853—950),字彥孚,號指城,自烏傷遷仙岩(今浙江蕭山樓塔一帶)。他是樓塔樓姓人的始祖。但據《烏傷香山樓氏分遷圖》: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大禹64世孫樓大溜自山東兗州遷浙江蕭山;唐·神龍二年(706),大禹97世孫樓濡自香山遷蕭山長山。樓晉是唐末戰將,追隨杭州都知兵馬使、太子賓客兼侍御史、兩浙節度使、天下兵馬都元帥錢鏐(後為吳越國國王)東征西討,在攔襲義勝軍節度使劉漢巨集和活捉稱帝越州的叛將董昌諸戰役中,屢建勳業,累官至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兵部尚書。他多次在仙岩一帶活動,認為這裡山環水繞,人居環境優越,便於唐·乾寧四年(897)由烏傷遷此肇基發族。至今已傳39世,有8000餘人。據粗略統計,自南宋至清代,樓氏有舉人4名,武舉人2名,貢生7名;在清朝一代,有22人分別出任知縣、縣丞、典史、訓導和參將、守備、巡檢等文武官職。自元末名醫樓英始,樓氏族中業操岐黃、仁術濟世者代有傳人,如:明代的樓淇霆、樓宗望,清朝的樓全、樓邦源等等,不唯醫名播於吳越間,且有著作問世。今浙江省的杭州市臨安區、蕭山區樓塔鎮、富陽縣、湖州市安吉縣、寧波市鄞縣、奉化縣、慈溪縣、餘姚市、金華市、義烏市、浦江縣、東陽市、永康市、麗水市、諸暨市、嵊州市、台州市、三門市,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昭平縣,河南省原陽市,上海市,北京市,湖北省的武漢市,河北省的滄州市滄縣,江蘇省的宜興市,海南省,臺灣省等地,均有樓氏族人分佈。

贊助廣告

樓姓的歷史

樓姓是大禹的後代   樓、婁同源於姒姓,黃帝歷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賜姓姒,受舜禪讓而稱帝.子啟建夏朝.禹14世孫桀無道,夏為商所滅。其子仲和仲禮避禍於會稽,改姓婁.周滅商後,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36世孫雲衢公,曰: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舉為諫議齊侯,封於杞(河南杞縣)。以主夏祀,號東樓公。子孫遂以樓為姓。   當今樓姓人口約佔20萬,現在在浙江省杭州(臨安,富陽),寧波(鄞縣,奉化,慈溪,餘姚),金華(義烏,東陽,永康),麗水、蕭山樓塔鎮。諸暨。分佈較多。台州、三門等地也有。樓姓望居代郡(今河北省蔚縣西南)、東陽郡(今浙江省金華一帶)。

百家姓裡有沒有姓樓的?

百家姓裡只有婁姓,樓姓在千家姓裡有

樓姓的姓氏源流

樓(Lóu 樓)姓源出有: 源於姒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禹之後婁衢,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傳說,黃帝歷五世而生禹。大禹,姓姒,號文命,生於公元前2277年,由於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修己)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舜帝便賜予禹姒姓。後來禹因治水有功,後受舜禪讓而稱帝。大禹逝世於公元前2213年,終年六十四歲。大禹之子姒啟打破了傳統的禪讓制度,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體系夏王朝。傳至大禹第十四世孫姒癸(姒履癸),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因此成湯起而反之,率領其他諸侯國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湯賜姒癸為“桀”,關在巢邑(今安徽巢湖)反省,因而史稱其為“夏桀”。在夏王朝覆滅時,夏桀之子姒仲和、姒仲禮兄弟倆避禍於會稽(今浙江紹興),以牧牛為生,因此改姓為婁氏。“婁”字古義為“系牛”,就是牧牛。到了周武王姬發滅商紂之後,建立了西周王朝,追封歷代先帝后裔,因此尋訪到了大禹後代少康一支的第三十六世孫婁衢。據傳,當時周武王對婁衢說:“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遂改其姓為“樓”,並舉婁衢為諫議齊侯,公爵,封於杞邑(今河南杞縣),以主夏祀,號稱“東樓公”。自此,大禹後裔中的婁氏子孫一脈遂以“樓”為姓氏,稱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姒姓婁氏、樓氏族人同宗同源,皆尊奉大禹為得姓遠祖、姒仲和、姒仲禮為得姓先族、婁衢(東樓公)為得姓始祖。 源於趙姓,晉文公之大夫趙衰(公元前622年逝世)的兒子趙嬰被封在樓(今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此後趙嬰又稱樓嬰,而後人取樓為姓。由於趙氏是上古嬴姓的分支,所以這個起源是嬴姓的子譜系。它在2600年前從趙姓分支出來。2008年為止,約有22萬人姓樓,是中國總人口的0.018%,使其成為中國第269最常見姓氏。樓姓人口的分佈極為不均,主要在中國東部沿海的浙江省,隨後是上海市、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江西省。早在宋朝(960年—1279年)時期,有約7萬人姓樓,而浙江已經有很大的樓姓人口。蒙古帝國入侵中國及元朝的短暫統治之後,截至明朝,樓姓人口下降到3萬2000人,仍然主要分部在浙江。 源於官位,出自古代譙樓守,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譙樓,就是城樓,亦稱戍樓,負責職守城池、瞭望敵情、防禦攻擊之敵的重要城池構築體。一般地,在矩形建築結構的城池中,譙樓建築在各個城門正上方以及城牆四角;而在圓形建築結構的城池中,譙樓則按八向分建,即東、東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東,各方位均建有譙樓,派重兵把守值崗。譙樓在一座城池中是極其重要的,負責職守譙樓的將領在防禦軍隊中都是該城軍政長官的心腹親信,官職稱謂就是“譙樓守”,在漢朝時期,譙樓守的兵餉比同級別的其他軍官要高四成。在譙樓守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稱譙樓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譙氏、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煩將,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樓煩將,西漢初期由漢高祖劉邦設定的官位,是為軍隊中專門以弓箭射擊進行遠距離攻擊、防禦的部隊之指揮軍官,在作戰中,指揮官在戰車小樓上觀察敵情,發令射擊,因此稱“樓煩”。在樓煩將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稱樓煩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下都尉,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樓下都尉,是三國時期孫吳國模仿漢朝時期的“榷酤”所設定的一種官位,屬於文職官吏,專職負責掌管典氽酤事,就是管理釀酒業,負責酒業銷售與稅收,並選取精釀保障王室貢與。在樓下都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即稱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船將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樓船將軍,是秦朝時期即有的官職,時......餘下全文>>

樓姓的家譜文獻

浙江東陽大磉杞國樓氏宗譜四卷,(清)樓祥纂修,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唐]樓昱;始遷祖為[宋]樓孟通。浙江東陽少溪樓氏重修宗譜六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宋]樓良奇。浙江東陽象塘樓氏宗譜,(清)樓繼生等纂修,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唐]樓昱;始遷祖為[]樓秉玉。浙江東陽大磉杞國樓氏宗譜四卷,(清)樓仲賢等纂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唐]樓昱;始遷祖為[宋]樓孟通。浙江東陽興賢少溪樓氏重修宗譜五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宋]樓良奇。浙江東陽杞國樓氏宗譜十六卷,(清)樓國柄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唐]樓昱。浙江東陽杞國樓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唐]樓昱。浙江東陽興賢少溪樓氏宗譜,(清)樓國順等纂修,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宋]樓良奇。浙浙江東陽杞國樓氏宗譜六卷,(清)樓仲振等纂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唐]樓昱。浙江江東東陽杞國樓氏宗譜,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唐]樓昱。浙江蕭山仙岩樓氏宗譜,(清)樓予棠等纂修,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唐]樓彥孚;始遷祖為[唐]樓士器。江諸暨楓江樓氏宗譜,(清)樓實蕃纂修,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宋]樓淮。浙江會嵇上顯潭樓氏宗譜,(清)樓祈龍修。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東陽興賢少溪樓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清)樓啟登等纂修,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宋]樓良奇。浙江東陽杞國樓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唐]樓昱。浙江東陽杞國樓氏家乘,(清)樓隆悅等纂修,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唐]樓昱。浙江東陽杞國樓氏宗譜八卷,附一冊,(清)樓元黨等纂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唐]樓昱。浙江義烏善溪樓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宋]樓焰;始遷祖為[宋]樓景榮。浙江東陽峴陽樓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蕭山仙岩樓氏宗譜,(清)樓汝煌,樓永奎纂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唐]樓彥孚;始遷祖為[唐]樓士器。浙江東陽興賢少溪樓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宋]樓良奇。浙江諸暨暨陽浣江樓氏宗譜,(清)樓汝球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元]樓亨三;先祖為[元]樓亨四。浙江會嵇上顯潭樓氏宗譜三卷:(清)樓維城等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隋]樓璽;始遷祖為[宋]樓皓雲。浙江東陽杞國樓氏宗譜十卷,(清)樓元魁等纂修,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唐]樓昱。浙江蕭山仙岩樓氏宗譜,(清)樓錫蕃等纂修,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唐]樓彥孚;始遷祖為[唐]樓士器。浙江諸暨暨陽樓氏宗譜,(清)張棣萼等纂修,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餘下全文>>

姓樓的祖先是誰

(1)樓、婁同源於姒姓,黃帝歷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賜姓姒,受舜禪讓而稱帝.子啟建夏朝.禹14世孫桀無道,夏為商所滅。其子仲和仲禮避禍於會稽,改姓婁.周滅商後,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36世孫雲衢公,曰: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舉為諫議齊侯,封於杞(河南杞縣)。以主夏祀,號東樓公。子孫遂以樓為姓。

(2)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白馬羌豪有樓氏;

(3)鮮卑人原有的姓氏為漢姓,並定門第等級。所改之漢姓,以音近於原鮮卑姓者為準。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記)”。拓跋氏為首姓,改姓元氏,是最高的門第等級;另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陸氏,賀賴氏改姓賀氏,獨孤氏改姓劉氏,賀樓氏改姓樓氏,勿忸於氏改為於氏,紇奚氏改姓嵇氏,尉遲氏改姓尉氏。這八姓貴族的社會地位,相等同於北方最高門第崔、盧、鄭、王四姓。

樓姓人口約佔全國的0.01 .現在在浙江杭州(臨安,富陽),寧波(鄞縣,奉化,慈溪,餘姚),金華(浦江,義烏,東陽,永康),麗水、蕭山樓塔鎮。諸暨。分佈較多。台州、三門等地也有。

有姓樓的嗎?

樓、婁同源於姒姓,黃帝歷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賜姓姒,受舜禪讓而稱帝。子啟建夏朝,禹14世孫桀無道,夏為商所滅。其子仲和仲禮避禍於會稽,改姓婁。周滅商後,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5世孫少康之後)36世孫雲衢公,曰:“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舉為諫議齊侯,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以主夏祀,封號東樓公。其後代子孫遂以祖上封號“樓”為姓,稱為樓氏。2 出自古代少數民族姓氏  東漢時,白馬羌豪有樓氏。3 出自北魏蓋樓氏和賀樓氏  南北朝時,北魏有蓋樓氏、賀樓氏,入中原後從漢俗,一併改為樓氏,望居山西代郡。

樓姓的歷史名人

東陽郡:即古縉州,後稱婺州。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浙江金華婺城、金東、蘭溪)、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遊)、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縉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後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並於信安縣(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甯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為金華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代 郡:亦稱代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始置代郡。秦朝時期先為代郡,後為代縣。漢朝初期為代國,後改回為代郡,治所在桑乾縣(今山西寧武),東漢時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陽高)。晉朝時期移郡治到代縣(今山西代縣),晉永嘉後期廢黜,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蔚縣西南一帶。北魏時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代郡堂:以望立堂,亦稱代國堂、高柳堂、平城堂。東陽堂:以望立堂,亦稱縉州堂、婺州堂。洛陽堂:以望立堂。

百家姓中可有姓樓的呢?

1、出自姒姓,為西周時夏代少康之後,以祖上封號為氏。樓、婁同源於姒姓,黃帝歷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賜姓姒,受舜禪讓而稱帝。子啟建夏朝,禹14世孫桀無道,夏為商所滅。其子仲和仲禮避禍於會稽,改姓婁。周滅商後,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5世孫少康之後)36世孫雲衢公,曰:“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舉為諫議齊侯,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以主夏祀,封號東樓公。其後代子孫遂以祖上封號“樓”為姓,稱為樓氏。 2、出自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白馬羌豪有樓氏。 3、出自北魏蓋樓氏、賀樓氏所簡改。南北朝時,北魏有蓋樓氏、賀樓氏,入中原後從漢俗,一併改為樓氏,望居山西代郡。 當今樓姓人口約佔全國的0.01%,現在在浙江省杭州(臨安,富陽),寧波(鄞縣,奉化,慈溪,餘姚),金華(義烏,東陽,永康),麗水、蕭山樓塔鎮。諸暨。分佈較多 。台州、三門等地也有。樓姓望居代郡(今河北省蔚縣西南)、東陽郡(今浙江省金華一帶)。

希望採納

相關問題答案
樓姓的來源?
趙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孔姓的來源簡介?
遊姓的來源?
鍾姓的來源?
範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滿族金姓的來源?
百家姓肖姓的來源?
袁姓的來源?
孫姓的來源的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