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中國民俗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曆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曆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裡,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鐘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贊助廣告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揹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贊助廣告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檢視曆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餘下全文>>

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的來歷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建國前,繁文縟節較多,封建迷信嚴重。臘八過後,擇吉日掃灰。臘月二十三日辭灶之後,開始忙年,做大棗餑餑等。二十九日“封門”,貼春聯、窗花、過門箋、掛宗譜。三十日晨,供盛飯。下午,上祖墳“送吊子”,請先祖回家過年。門口置“拴馬樁”,院內橫鋪秫秸。晚十時左右,接灶、請神、撒陳(在正間地上撒麥秧)。半夜“發子”,拜先祖,敬諸神,鳴鞭炮。全家自幼至長,依序叩拜,長者受拜後須分壓歲錢。然後喝辭歲酒,吃更年餃子。黎明,本族或近鄰相互拜年。初一晨,吃“錢餃子”。初三日黎明送神。節間,親友互相探拜。農村請媳婦、請女婿,共賀新春。建國後,禮節相沿,迷信活動有所廢除,80年代又有所復燃。

元霄節 農曆正月十五稱元霄節,也叫“上元節”、“燈節”。家家用胡蘿蔔灌蠟油做燈,送至祖墳及院中角落。晚上有放禮花之俗,兒童燃放“解悶”。節間“鬧元霄”,耍秧歌、舞龍燈,熱鬧非凡。

二月二 俗謂小龍抬頭。男子多於此日理髮。農家炒豆,稱“蠍子豆”,意防毒蟲。打“五穀囤”(用草木灰撒成幾個相套的圓圈,內撒五穀雜糧),祈求有個好年景。舊有前往土地廟祭土地神之俗,今已廢。

清明節 祭掃先人墳墓,添土壓紙。建國後,機關、學校等於此日祭掃烈士墓。舊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禁火冷食,並有打鞦韆之俗。

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吃粽子和熟雞蛋。兒童以五彩線系腳脖、手腕。晨“拉露水”,採艾懸於門戶之上,以避瘟疫。新媳婦“送端午”,從孃家帶粽子分送婆家親鄰。

六月六 舊俗吃炒麵,曝衣書。新婿到丈人家“現新”。

七月七 舊稱“乞巧節”。招遠過此節是七月初六,俗雲:“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節間做“巧餅”,兒童以線穿之,稱“穿小果子”。舊時婦女生“巧芽”(以五穀雜糧生芽),供奉姐姐(織女),乞求織女賜給巧手。

七月十五 舊稱中元節,又為鬼節,掛燈為鬼魂照路。此日晚間,掛宗譜、供先祖、吃餃子。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親友以月餅、燒雞等禮物饋贈。晚,宴飲賞月,分食月餅。

十月一 農曆十月初一為秋祭,上墳添土,拜掃先墓。

冬至 俗稱過冬,亦有掛宗譜供先祖之俗。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餃子。

臘八 農曆臘月初八,俗稱臘八,喝“臘八粥”,憋“臘八蒜”。

辭灶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辭灶,又稱過小年。蒸粘糕,供糖瓜,焚燒灶神像。

公曆節日 除傳統節日外,一些紀念性的公曆節日漸為縣民接受,但活動範圍、深廣程度不同。主要有元旦、婦女節、國際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黨的生日、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植樹節等。

中國傳統節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民間傳說多種多樣。如果只用封建迷信的眼光來打量她,則是對這些美麗傳說和人們美好願望的一種褻瀆。

這些神話了的傳說,是屬於普通老百姓的,是他們對生活更加美好的一種希冀,一種期盼。勞作了一年的人們,面對無所改觀的現實生活,寄希望在新的一年能避凶趨吉時來運轉,多收他三五斗;還有一種節日是人們對先人或先哲的思念和紀念,使前人栽樹之德代代相傳;另外一些節日也不乏一些對愛情美滿天倫永樂的憧憬。

就過年來說,她更屬於孩子們,過年是孩子們的童話,是一件新衣,是一串鞭炮,是壓歲錢的紅包,是炸丸子鍋裡飄出的一縷油香,是一段沒有父母呵斥的無拘無束的日子……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餘下全文>>

中國五大傳統節日是什麼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中國的五大傳統節日:春節(含元宵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 重陽節。

中國的七大傳統節日是什麼?

傳統的節日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華之一,是一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會自然形成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響力。這裡,我們著重介紹七個傳統民間節日。

普天同慶新春至——春節

總括:中華民族第一大節,農曆正月初一。源流:春節為寒冬將至,春陽萌動之時,其源頭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臘祭”,據說原是神農氏時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年終祭祀習俗,感謝百神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新年習俗萌芽於先秦,定型於漢,在唐代以後漸從祭神轉向娛人,明清時期開始轉型,禮儀性、應酬性加強。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習俗:全家大團圓,除夕守歲,通宵不眠,零點鐘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屋裡屋外貼門神、對聯、年畫、福字;初一早上出門,相互拜謁,饋贈禮品;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南方人多食元宵與年糕。

火樹銀花不夜天——元宵

總括:農曆正月十五。源流: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起源於漢朝,與宗教文化多有關聯。習俗: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出現在宋朝。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此外,元宵節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吃元宵。

寒食東風御楊柳——清明

總括:陽曆4月5日。源流:清明是唯一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主要指自然節氣,後來成了祭祖先的重要節日。真正成為民俗節日是在唐宋之後。習俗:祭祖掃墓是清明節俗的重點。後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打鞦韆、放風箏也成為遊藝性節目。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有吃寒食的風俗。

艾符浦酒話昇平——端午

總括:農曆五月初五。源流:作為農曆五月初五的節名,始於魏晉時期。其起源說法頗多,流傳最廣的是為紀念屈原。習俗: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掛艾葉菖蒲,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年年乞與人間巧——七夕

總括:農曆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源流: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習俗: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兒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總括:農曆八月十五,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源流:我國的中秋節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礎上發展變化,最後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直到唐初,中秋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習俗:中秋前夕,人們都儘可能和家人團聚,共話豐收,人月雙圓,故又叫“團圓節”。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中秋節的傳說以嫦娥奔月最為著名。

把酒賞菊倍思親——......餘下全文>>

中國傳統四大節日是什麼?

春節:團團圓圓過大年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 中秋節:源於祭月迎寒活動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源於古代的祭月迎寒活動。作為節日,西漢時已初具雛形,晉時已有賞月之舉,到北宋時正式定名中秋節,至今長盛不衰。這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端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民俗專家稱,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東漢孝女曹娥說。作為傳統節日,我國民間過端午活動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習俗活動是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和插艾葉菖蒲,其中,吃粽子最為普遍。 清明:這天祭祖掃墓 清明節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曆史,清明最早開始是一個表徵物候的節氣。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為清明”的說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祭祖掃墓是中原清明節俗的中心內容。

記得采納啊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過年,很簡單啊,百年,紅包,放炮仗,年夜飯,等待穿新衣。陰曆元月初一。

2:元宵,吃湯圓,燈謎。賞燈。陰曆元月十五。

3:清明,上墳,燒紙,擺死人祭。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農曆三月初八.

4:端午,這個麼,紀念屈原咯。龍舟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口,這個就是起源於浙江了,呵呵,我們老家的節日。

5:七夕,這個我知道的比較多,嘿嘿,乞巧節,中國的情人節,活動很多,牛郎織女的節日,當然離不開喜鵲了。喜鵲架起的橋給牛郎織女以及兒子和女兒見面。

6:鬼節,陰曆七月十五。人們做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超渡孤魂。嘿嘿,有點陰森森的感覺`.來自查了下.古謂七月“孟秋”,《禮記•月令》提到:“是月也,農乃登榖,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7:中秋節,月餅必不可少`.月亮.賞月,此為嫦娥和后羿的故事啦.當然離不開月兔和月桂,吳剛也是- -||..中秋人們最期盼回家親人團聚.甚至比過年還期望..陰曆八月十五.

8:重陽:陰曆九月初九.九九重陽.這個我知道的也還可以.- -.九在古代為陽,八卦中的極陽.兩個九,重陽.- -|.道教說法是次日天地間陽氣最重.一般都登高.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我也知道.#99

9:臘八節.紀念灶神.主要是吃臘八粥.農曆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嘎嘎!

10:上巳節,也叫女兒節,俗稱三月三,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古時以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因而稱之為“上巳節”。

在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城鄉人民還登惠山、鴻山、斗山、西高山踏青。不太熟,但是聽我奶奶說過.`

11: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不是很熟#99.《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是古代為勞作而誕生的節日.

12:冬至:農曆十一月二十二 冬至 冬至大如年,膠東有吃餃子的習俗,並且有“冬至的餃子夏至的面,誰不吃誰是王八蛋”的說法,呵呵.

13:小年夜:浙江附近是除夕夜前一晚,- -||.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這一天放鞭炮祭灶,送灶王爺上天。

14忘記說了,過年那兩天有2個節日,一個除夕.一個大年(大年初一)- -||.算一個吧?.習俗差不多說了.`

15:打春:這個就是立春,我國曆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新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知道的差不多就這點了,陰曆的- -.很難想,想了半小時了.- -.

具體中國傳統節日介紹,樓主可以參考我給出的連結,在網站的右下角可以點選進去看到節日的詳細解釋,希望LZ滿意!

參考資料:www.365jieri.cn/...餘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我國傳統節日有八個,下面按照公曆日期排列(說明:公曆日期按照2010年。因傳統節日習慣上按農曆計算,所以公曆日期每年會有差異)。

1. 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公曆2月13日)。

2.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公曆2月14日)。

3.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公曆2月28日)。

4. 清明節——農曆二月廿一(公曆4月5日)。

5.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公曆6月16日)。

6.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公曆8月16日)。

7.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公曆9月22日)。

8.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公曆10月16日)。

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

因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矗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所以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餘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按時間先後的順序

第年第一個節氣: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三月八日:婦女節

三月十二:植樹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四月五日:清明節

五月一日:勞動節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六月一日:兒童節

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建黨日

七月七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農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農曆七月十三:敬老節

八月一日:中國建軍節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九月十日:教師節

十月一日:國慶節

農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農曆臘月初八:臘八節

農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20424.html?wtp=tt

中國六大傳統節日都是哪六個啊?

中國六大傳統節日簡介

春節

春節又叫陰年,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正譁初一有祭灶、祭祖等儀式。

過年要吃餃子,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半夜子時,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餃諧音交,有“喜氣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清明節

清明節一說是由古代的寒食節演變而來。為群眾性的祭掃祖墳的活動。古代清明節的傳統食品大致有這樣幾種,如糖稀(古名“餳”,即以麥芽或谷芽熬煎為液的糖漿)、麥粥、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雞蛋以及攪拌了鹽醋的生菜。

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端午節也稱端午、端陽。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午節、五月節、浴蘭節……”家家門頭插艾草,兒童戴香囊,脖子、手脖、腳脖系五彩線。日出前取河水洗臉,吃粽子。

閩南的棕子有鹼棕、肉棕和豆棕。鹼棕是在糯米中加入蘇打液蒸熟而成。

七夕節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中秋節

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賞月,古已有之。而又盛行於宋代。仲秋節的傳統習俗是賞月、祭月、吃月餅。仲秋節吃月餅的習慣在我國曆史悠久。

重陽節

六朝時期登高古俗得到光大,重陽節俗形成,糕類自然成為節令食品。如童謠所謂:“七月劉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唐宋時重陽食糕俗流行,唐稱麻葛糕,宋人已習稱“重陽糕” 。

重陽糕,又叫“菊糕”、“花糕”,古稱“蓬餌”。據說它源自秋糧收割後的歲時飲食風俗“嘗新”,後來發展成一種應節食品。它以麵粉、米粉(江米和黃米)、小米和豆等為原料,再加上棗蒸制而成。從唐朝起,重陽糕上要用竹籤插重陽旗,這種小旗以五色紙縷為花紋,中嵌“令”字,取吉慶之意。重陽吃糕,也因為“糕”與“高”同音,寓有步步高昇、前途光明的意思。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民俗節日?
中國民俗節日大全?
中國民俗節日有哪些?
中國民間節日?
中國民族節日大全?
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
我國的民俗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的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風俗?
我國的民俗節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