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族歷史?
維吾爾族歷史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關於維吾爾族的族源,說法不一。維吾爾民族人按自己的發展史記載。本民族與突厥族同出與匈奴民族,是匈奴族的單于的兩個王子發生爭鬥分裂,帶領自己的部下逐漸形成了突厥和回鶻兩個不同的民族,回鶻就是維族的先民,所以維吾爾語與其他的突厥族語言基本相同,只是發音上有所區別,包括遠在小亞細亞的已經與當地民族融合很久的土耳其語都和維吾爾語基本相同,維吾爾族人到土耳其一個月就可以完全學會土耳其語和亞塞拜然語,他們聽這兩種語言與聽哈薩克等民族語言沒有什麼區別,就像是在聽方言。而許多民族學家錯誤的認為其先民是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北方遊牧民族丁零以迄鐵勒。在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漢文文獻中對“維吾爾”這個族名有不同的譯寫。4世紀寫作“袁經”,6世紀末、7世紀初寫作“韋紇”,788年以前寫作“回紇”,788年以後至13世紀70年代改寫為“回鶻”,13世紀70年代至17世紀40年代寫作“畏兀兒”,17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則稱“回部”或“纏回”等。還有人認為其族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的“呼揭”、“烏揭”,甚至遠古塔里木盆地的原始土著民族。
唐天寶三年(744年)回紇消滅突厥汗國,居住在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沿岸的回紇人建立了回紇汗國,其統轄範圍包括貝加爾湖西南、葉尼塞河上游、阿爾泰山西南、天山以北、興安嶺以東等廣大地區,後曾佔領過天山以南部分地區、七河流域、真珠河(今錫爾河)、撥賀那(今費爾干納)等地,與唐朝長期友好,曾兩次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亂並與唐多次和親。
唐文宗開梗五年(840年),回鶻汗國破滅,回鶻部眾除一小部分留在原居住地外,絕大部分被迫進行大遷徙。分南下與西遷,南下主要分為二支,其中一支奔向河西走廊,與早在武則天時南渡大漠而徙居於河西的回紇部眾聚合。建牙帳於甘州(今甘肅張掖),被稱為甘州回鶻或河西回鶻。
鹹通二年(872年)在甘州自立可汗,11世紀上半葉為西夏擊敗,後又為蒙古所統治。他們長期繁衍生息,今甘肅省的裕固族,這一支回鶻人的後裔。另一支回鶻部眾來到天山以北,以西州(即高昌,今吐魯番盆地)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鶻政權,史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其政權一直存在到元朝中期,他們與當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生息,相互交流,逐漸融合,發展成為這一部分地區今天的維吾爾族。西遷的第三支回鶻人進入中亞地區,和先於他們進入這一地區葛邏祿等部匯合。因其活動於蔥嶺以西,史稱蔥嶺西回鶻。
在9世紀末到13世紀初,這一支回鶻,聯合其他突厥語系部落建立政權,稱為喀喇汗王朝,其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和西部、伊犁河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東、楚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周圍、錫爾河中游和阿姆河中游的以東地區。他們與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在長期生息中逐步發展為這一地區的近代維吾爾族。另一說認為維吾爾族自古就生活在新疆境內,後與西遷的回鶻人聚合發展成近代維吾爾族。
遼保大四年(1124年)耶律大石率眾西遷,建立“西遼”,轄地包括今新疆及迤西地區,
1211年為乃蠻王屈出律所滅。
1218年蒙古滅乃蠻,其間今新疆的維吾爾族先後受西遼與乃蠻貴族的統治,
1234年併入蒙古察合臺汗國。
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察合臺汗國滅亡,新疆境內分裂為許多割據政權。
17世紀初,天山南部建立了葉爾羌汗國,與清朝維......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的歷史?
1,當然不是。據說,維族來自回鶻,突厥和回鶻又出於匈奴。炎黃只是漢族的祖先。少民基本上是不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的。比如,我是壯族的,認同是中華民族的一員,但炎黃子孫就說不上了,我們有自己的祖先。
2,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最早是那時劃入的。
那時還沒有新疆這個說法,而是叫西域。之前西域有不少小國,但都由強大的匈奴人統一管轄,匈奴人佔據的地區也不止於西域。直到公元前60年日逐王賢撣降漢,西域都護設立。
其實設西域都護之後也有很多小國,但基本可以稱為附屬國了。之後很多年有時屬中央,有時由北方遊牧民族佔據。直到1757年,清乾隆帝再次收復,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
維吾爾族歷史
1,當然不是。據說,維族來自回鶻,突厥和回鶻又出於匈奴。炎黃只是漢族的祖先。少民基本上是不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的。比如,我是壯族的,認同是中華民族的一員,但炎黃子孫就說不上了,我們有自己的祖先。
2,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最早是那時劃入的。
那時還沒有新疆這個說法,而是叫西域。之前西域有不少小國,但都由強大的匈奴人統一管轄,匈奴人佔據的地區也不止於西域。直到公元前60年日逐王賢撣降漢,西域都護設立。
其實設西域都護之後也有很多小國,但基本可以稱為附屬國了。之後很多年有時屬中央,有時由北方遊牧民族佔據。直到1757年,清乾隆帝再次收復,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
維吾爾族的起源是怎樣的?
維吾爾族是中國西攻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自稱“維吾爾”其意為
“團結”、“聯合”。 維吾爾族人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北方遊牧民族
丁零及後來的鐵勒。鐵勒是西突厥汗國的一部分,於7世紀建立了回紇汗國,
與唐朝保持友好的從屬關係。回紇後改稱為回鶻,9世紀時遷入新疆與當地的
各族居民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形成了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有多少年的歷史
維吾爾族族源久遠,與中原相交往迄今已有兩千年曆史;15世紀後也與中亞穆斯林世界有一定的交往。東亞古籍中古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匈奴與突厥汗國,後來成為回紇。而回紇、回鶻、畏兀兒等被認為是維吾爾人祖先的主要來源。另一部分來源是烏古斯人,他們與袁紇構成回紇。
唐天寶三年(744年),回紇擊敗突厥汗國,建立了回紇汗國。安史之亂,回紇協助唐朝出兵平叛;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回紇騎兵攻克叛軍佔領的帝都長安;至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亂告結。唐貞元四年(788年),改稱回紇為回鶻。開成五年(840年),回鶻汗國國破,向西分三支遷移,其中一支南下。鹹通七年(866年),回鶻建立了西州回鶻政權。10世紀中葉,葛邏祿在中亞建立喀喇汗王朝(也有說為回鶻,一說為樣磨、葛邏祿),這對維吾爾族伊斯蘭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時維吾爾族的生產由遊牧為主逐漸轉變到以定居為主。天山一帶和南部原來的印歐語系民族逐步被回鶻同化。
從1124年至13世紀初,今新疆境內的維吾爾族祖先先後被西遼與乃蠻等政權統治。1209年,高昌“亦都護”主動要求臣服於蒙古成吉思汗。同年置達魯花赤監之。1324年併入察合臺汗國之封地,初建都阿力麻裡,即今天得新疆霍城縣水定鎮西北。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西察合臺汗國亡國,西域分裂成許多割據政權。這些割據政權的統治者仍然是察合臺蒙古貴族的後裔。他們出於爭權奪利的需要,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對維吾爾族的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這些蒙古貴族為了便於統治維吾爾族人民,別稜八里的馬哈麻繼禿忽魯帖木兒汗之後,在蒙古族中大力推行伊斯蘭教,使數目相當的蒙古族居民改信伊斯蘭教。在這個時期,生活在維吾爾族農業區的大批蒙古族(蒙兀兒人)相繼被同化於維吾爾族之中。
所以我們基本上認定744年的回紇汗國為維吾爾族先人的第一個王國。而840年開始的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和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的大融合則認為是維吾爾人的誕生,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之後形成了現在的維吾爾族
參考資料:磐龍纏爐 手打整理,歡迎追問
維吾爾族到底有什麼光榮的歷史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hé)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
在中國西北邊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民族——維吾爾族。 總人口達987萬人(2009年),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族共計41.3796萬人(2006年)2007年,新疆人口穩步增長常住人口達2095.19萬,人口出生率為16.79‰。各民族中,維吾爾族有897.67萬人,佔總人口的45.73%。根據史籍記載:維吾爾族原是公元三世紀遊牧於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一帶的遊牧民族。由於受部落間戰爭的影響,各個部落的分支逐漸遷徙西域(今新疆),先後曾被譯為“韋紇”、“烏紇”、“袁紇”、“回紇”、“回紇”、“畏兀(wù)兒”,以後才改為“維吾爾”,沿襲至今,是“團結”、“聯合”之意。 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此外還擅長園林藝術。中國最大面積的葡萄生產基地,即葡萄溝就在離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東南184公里的吐魯番盆地。
維吾爾族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吾爾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民族使用維吾爾語,該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歷史上維吾爾族人民曾先後使用過古突厥文、回紇文、古維吾爾文等。公元10世紀伊斯蘭教傳人後,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經創制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20世紀80年代初,又恢復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
新疆歷史的古代時期
周朝和秦朝時期 參見:月氏人、烏孫、羌人月氏人,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時期活動於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廣大地區,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漢之際最為強盛。公元前176年前後,受匈奴的攻擊,被迫向伊犁河流域遷徙,驅走那裡的塞人而居其地。烏孫,最初活動於河西走廊。秦末漢初,受月氏人的攻擊而依附於匈奴,後在匈奴的支援下,襲擊月氏人,並將其逐出伊犁河流域。 羌人,最初活動於黃河中上游地區。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時期,一部分羌人經河西走廊,沿祁連山、崑崙山向西遷徙,從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跡。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後進入新疆的。 兩漢時期 參見:西域三十六國、漢匈百年戰爭、漢朝治疆歷史、西域都護府、西域長史漢人,是較早進入新疆地區的民族之一。 西漢王朝征服西域是從討伐匈奴開始的。匈奴是秦漢之際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活動的一個實力強盛的遊牧民族,初弱,後強盛。漢朝對北方地區,包括西域的統一管轄,結束了該地區長期以來諸遊牧部落不相統屬的分割局面,為後來全國性的統一局面形成創造了條件。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鞏固其統治,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為此他先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絡,共同對付匈奴。張騫西使加深了中國對西域的瞭解,密切了兩地之間政治、經濟聯絡,擴大了漢朝在西域諸地的政治影響,為漢朝征服西域創造了條件。 公元前121年,漢軍大敗駐牧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軍隊,漢朝在此先後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 漢武帝又命李廣利於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兩伐大宛(在今中亞費爾幹納盆地),使西域的許多城國相繼臣服於漢。前102年,漢軍攻破大宛城(今費爾干納),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大增。前101年,漢朝在在天山南部的輪臺、渠犁等地駐兵數百人進行屯田,並設“使者校尉”地方官員統領之,後“使者校尉”改稱“護鄯善以西使者”。 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在烏壘城(今輪臺縣境內)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以後,或為官、或從軍、或經商,進入新疆的漢人連續不斷。 因匈奴內爭,其主管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率萬餘眾降漢,漢使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迎之,匈奴在西域的統治力量隨之瓦解。於是漢廷使護鄯善以西南道諸地的鄭吉“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曰都護”。西域都護是西漢政府在西域設定的最高軍政機構,治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北),“鎮撫諸國,誅伐懷集之”,並“督察烏孫(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康居(在今哈薩克境內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諸外國動靜,有變以聞,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 西漢時期,隨著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傳播,極大地帶動促進了西域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西域的農作物胡麻、蠶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繼傳入內地,被譽作“天馬”的大宛馬、烏孫馬、各種毛皮也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進入到中原地區。同時,中原地區的絲綢和絲織品也傳入西域並經此西傳歐洲。此外,伴隨著屯田士兵而傳入西域的還有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農業經驗,如鐵鏵、鐵鋤等鐵製農具及代田法,還有掘井技術和冶鐵技術等。 西漢末,外戚作亂,王莽篡權,內地政局不穩天山南北各地復陷入分裂割據狀態。 東漢初年,匈奴南下,重新統治了西域各地。公元73年,東漢王朝派遣大軍攻伐北匈奴,其中漢將竇固、耿忠等率部出酒泉,於天山一帶擊敗匈奴呼衍王部,佔據伊吾(今哈密市)。同時,竇固部將、時任假司馬的班超受命順天山南麓西行收復失地,班超在西域各地人民幫助下,南征北戰,有力地穩定了西域的政治局勢,後受封為西域都護“定遠......餘下全文>>
維吾爾人的歷史?
維吾爾族人口目前有800多萬(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有361.05萬人;到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增至721.44萬人;據1999年版《新疆統計年鑑》,1998新疆維吾爾族人口已達813.95萬人),其人口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滿族、回族,接近或超過苗族,居前四五位。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其中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蘇地區最為集中。另外,在湖南(桃源縣和常德市)、河南和北京等省市也有部分維吾爾族聚居。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自稱"Uyghur"的音譯,具有"聯合"、"同盟"(拉施特《史集》第1卷)和"凝結"的意思。"維吾爾"一名最早見於漢文史籍是在公元4世紀的《魏書·高車傳》,被譯寫為"韋紇",是指高車部落聯合體中的一個部落。公元7世紀開始稱作"回紇"(《新唐書》卷217);788年又改譯為"回鶻"(《資治通鑑》卷233),這個稱呼一直延續至宋及五代。元明時期一般譯為"畏兀兒"。1934年民國新疆省政府正式規定"維吾爾"為漢譯民族名稱。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維吾爾族主要是一個農業民族,有經營農業的悠久傳統,根據新疆的地理環境,發展了綠洲灌溉型農業。維吾爾族的先民開墾了綠洲,修渠引水,併發明瞭"坎兒井"這一獨特的地下引水系統。小麥是維吾爾族農家普遍種植的農業作物。新疆的自然條件利於種植棉花,維吾爾族先民在1000多年前就開始植棉,其中長絨棉質地優良,最為有名。種植瓜果是維吾爾族的特長,主要有葡萄、哈密瓜、西瓜、香梨、石榴、櫻桃、無花果等。
麻煩採納,謝謝!
新疆維吾爾族介紹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維吾爾民族的由來
維吾爾族 分佈區域:新疆的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蘇三地區。 人口:維吾爾族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體民族,人口882.35萬人(2003年),佔新疆總人口的45.62%。 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使用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 歷史:“維吾爾”含有“團結”、“聯合”的意思。歷史上曾有“袁紇”、“韋紇”、“回紇”、“回鶻”、“畏兀兒”的音譯。 維吾爾族的歷史悠久,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5世紀稱鐵勒。唐初稱“回紇”。貞元4年改稱“回鶻”。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攻滅回鶻汗國,大部分人西遷至西域,逐步由遊牧過渡到定居的農業,同時融合了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圍的于田、疏勒、龜茲等古國的土著居民和兩漢以來移居西域的漢族,還有以後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至13世紀初,已形成近代的“畏兀兒”,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維吾爾民族。 生產方式:維吾爾人主要從事農業,部分人從事商業、畜牧業和手工業。 飲食:維吾爾人以麵粉、大米為主食,日常食品有饢、奶茶、薄皮包子等。 文化:維吾爾族有自己豐富的文化,如《突厥語詞典》、《福樂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獻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眾多的樂器,使維吾爾人成為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有叼羊、達瓦孜、鞦韆、摔跤等。在民間還舉行一種包含歌舞、說唱、詩歌朗誦等項內容的麥西萊甫活動。 節日:維吾爾族的節日主要有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等。 宗教:維吾爾族古代曾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襖教(拜火教)和佛教,從公元10世紀初起初步改信伊斯蘭教。 服飾:過去維吾爾男子穿袷袢,女子穿艾德萊斯綢連衣裙,頭戴小花帽。隨著時代的發展,時尚服裝也在維吾爾人中變得流行起來。 婚俗:維吾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一般要經過擇偶、說媒、訂親儀式(克其克恰依)、商定彩禮、訂婚儀式、尼卡(宗教儀式)和婚禮幾個階段。婚禮極為隆重和熱烈,男女雙方家中都要請客,客人贈送禮品,婚禮一般舉行三天。 房屋建築:住房一般為土木結構的平房,經濟條件好的住房講究,設有廊房,並雕花紋或繪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