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的寓意?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中秋節的意義

“萬里無雲鏡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

——中秋節的當代意義

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緩慢發展而來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秋時節,人們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更多地被賦予了情感色彩。

1、團圓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是民族凝聚的促進劑,有著強大而又神祕的力量,“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產物,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高度體現,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花好月圓之夜,就是骨肉團圓之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

贊助廣告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叫,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寄情明月,這又是情感釋放方式。

人世間總是離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與人生的失意總是難以避免,因此,追求團圓就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需要,還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

2、和諧

中秋慶賀著期待著豐收,因此也期待著和諧。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飯吃也;諧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講話也。希望我們的祖國“政通人和”,社會“和諧有序”,外交上要堅持“和平共處”,國與國之間要“和而不同”,幹事業要“和衷共濟”,處世要“和光同塵”,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做生意信奉“和氣生財”,待人要注意“和藹可親”,說話要“和顏悅色”,批評要“和風細雨”,等等,不一而足。

贊助廣告

“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群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說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3、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於家庭的重視。

月是民族和諧、家庭幸福的象徵。自古以來,中秋節不僅是小家團圓的日子,更是舉國歡慶的時刻。從時令上看,中秋是“秋收節”。當然,現在看來,名義上拜月亮,其實念念不忘的應該是自己的祖先吧,還有就是思念那些遠方不能夠團圓的親人們。總之,中秋節,就是團圓節,就是溯宗追遠,就是一家團聚的節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4、許願

再次,該節日也可以成為一個許願的節日。當然,這裡有一些功利的色彩。通過在節假日對於月亮許願,如事業問題、健康問題、婚姻問題、家庭問題,往往也是比較靈驗。當然,我們不應當用這種功利來交換對於祖宗的祭拜吧!當你對祖宗的祭拜是出於真心的話,我相信心誠則靈,那你許的願望,在今後的實踐當中必然是能夠實現的。但如果你是懷著虛情假意來祭拜,那必然是好的不靈、壞的靈!你會後悔莫及!

5、人情之美

中秋之夜,從前家家戶戶於庭中設供桌,擺放月餅、藕、菱、西瓜、石榴、毛豆等節令食品祭月。本世紀初,我到松江農村作民俗調查,村民告訴我,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們都會設供桌,置香斗供品,以祭天齋月。這些習俗,反映了人們對月亮、對自然的敬畏,這種敬畏中又滿含對月亮、對自然的親近與喜愛之情。這不是......餘下全文>>

中秋節的意義 是什麼?

最主要的就是團圓啊,我爸媽就希望我趕緊帶個女朋友回去,準備在 陌 聲 上找個,哈哈

中秋的含義代表什麼?為什麼中秋?

搜尋詞條

中秋節

[zhōng qiū jié]

更多圖片(27張)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元旦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文名:中秋節、中秋節(繁)

外文名:ちゅうしゅうせつ(日)추석(朝韓)Mid-Autumn Festival(英)

別名:團圓節,秋夕,八月節等

時間:農曆八月十五日

習俗:賞月、祭月、吃月餅等

假期:一天(中國)

流傳地區: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

分享

歷史沿革

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的意義

中秋節意義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2013年中秋放假通知:9月19日至21日放假調休,共3天。9月22日(星期日)上班。

中秋吃月餅的意義

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製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遊戲取樂

中秋節有什麼意義

節日的起源與曆法有密切的關係,中秋節的起源絕不例外。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是因為八月十五日是秋季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節,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謝土地等神靈的祭禮,也稱秋報。上古及中世的秋社不必在八月十五。中秋節節期的確定應該還與人們祭月、賞月的習俗有關,先秦時代就有夕月,是皇家於秋分時候祭月的禮儀。中秋的月兒最圓最亮,最堪清賞。後世的人們在這一天,將秋社及祭月、拜月、賞月、觀潮、賞桂,饋食月餅等節俗活動融合,並逐漸賦予這個節日以團圓等新的意義,從此,一個極富蘊意的節日就形成了。  從純屬農事祭禮的秋社,轉而成為象徵家庭、家族團圓幸福的團圓之節,耐人尋味。秋社與團圓,從心理層面說,自然也存有某種共同的追求。祈求農豐或舉行向天地神靈酬謝收穫之祭禮,其蘊含的無疑是對豐厚物質及富足幸福生活的祈願;而期盼團圓,不也就是對美滿、幸福生活的祈盼嗎?但兩者之間的差別也不難分析,前者似更關注於物質的豐足,後者則似尤矚目於對和諧的家族、人倫關係的追求,因此更具精神性。然則中秋的團圓品格的形成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中國人對親情,對和諧的家族、和諧的人倫關係的追求是超過對物質的追求的。反過來,中秋節俗的存在,又對中國人的重親情、重家族及人倫關係和諧的精神氣質起了潤物細無聲的熔鑄作用。所以,即使在文革的所謂破四舊時期,人們也不能忘情於中秋節,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它紮根於極為深厚的傳統倫理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秋之夜,從前家家戶戶於庭中設供桌,擺放月餅、藕、菱、西瓜、石榴、毛豆等節令食品祭月。清代顧祿《清嘉錄》載吳地百姓中秋每戶瓶蘭、香燭,望空頂禮,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謂之‘齋月宮'。本世紀初,我到松江農村作民俗調查,村民告訴我,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們都會設供桌,置香斗供品,以祭天齋月。這些習俗,反映了人們對月亮、對自然的敬畏,這種敬畏中又滿含對月亮、對自然的親近與喜愛之情。這不是十分難得的麼,這不是人們追求人與自然共處與和諧的表徵麼?同時,暫時放卻勞作,闔家男女老少,歡聚賞月,一邊嘗食月餅、節物,一邊談談家常,這圖景似乎是普通平淡的,但我們也可以在其中體味到庶民生活的趣味與美,體味到我們中國人的人情之美。  中秋節賞月等習俗的形成同樣耐人尋味。中秋之夜,人們親朋相攜,步出戶外,賞明月,嘗節物其樂融融。除了賞月,南方不少地方有觀潮之俗,唐宋之時,錢塘江觀潮就盛況空前,蘇東坡出知杭州期間,曾多次觀潮,還寫下《中秋夜觀潮》的一首七律。另外,揚州之曲江也是觀潮的好去處。中秋前後還是金桂飄香的時節,賞桂之風也久盛不衰。中秋的存在,讓人們自覺地去體驗、感受圓月、月下境界與各種風物之美,這時,大自然的生命氣象與人們的內在情感體驗之間會相應相合,人們對月亮,對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於是變得靈敏,賞月之際,每每使人逸興遄飛,形之歌詠,豈是偶然!迷人的月光大大激活了人們的想象力,月中蟾蜍、月中兔,嫦娥奔月以及月桂,吳剛的神話傳說,讓這個節日充滿了神祕氣息,使很多中秋詩文呈現瑰奇幽麗的面貌。中秋詩文之多,真可謂不計其數。有的作品,甚至唱徹中華大地。然則中秋節的節俗,不僅讓我們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獲得審美享受,而且它還不斷地在陶冶著、提升著我們的審美趣味。  中秋是全民的節日,但從前有的地方婦女在中秋有她們獨特的節俗活動,如拜月,俗傳中秋是月亮生日,月亮被稱為女神。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吳地有走月亮之俗,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直到天明雞唱,猶婆娑月下。近日蘇州民俗博物館中,就有一組大型群雕,形象地刻畫......餘下全文>>

中秋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中秋節。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 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空格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空格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 空格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藥,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 空格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裡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希望採納

中秋節的形象標誌寓意

中秋:標誌以嫦娥逐月為設計元素,還原了中秋賞月、拜月望嫦娥的民間活動,寓意中秋月圓人團圓的美好願景。

嫦娥奔月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的含義?

“萬里無雲鏡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

明天,便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了,報章上的中秋也分外熱鬧,但是,熱鬧之後,人們已難品嚐到真正的中秋的味道。每當此時,復興中秋的話題便在媒體上眾說紛紜。

在中國,明月從來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它負載著悠久的神話傳說和深邃的文化內涵。“明月夜、短鬆崗”的追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期盼,“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懷想,在遊子的心中,月是父母,是兄弟,是兒女,是愛人,是千山萬水無法阻遏的濃濃親情。

月是民族和諧、家庭幸福的象徵。自古以來,中秋節不僅是小家團圓的日子,更是舉國歡慶的時刻。從時令上看,中秋是“秋收節”。從淵源上看,我國古代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禮制,中秋又叫“祭月節”。祭月的風俗始於魏晉,盛於唐宋,甚至被定為國節,燒斗香、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中秋活動極大地豐富了起來。一個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時刻與農事巧妙結合,把月圓之夜作為舉國同慶的節日,使得原本純粹的自然現象有了豐富的人文寓意。

如今,中秋這一傳統節日在市場經濟的滾滾商潮中彷彿日益壯大,各類活動“盛況空前”,只是月餅成了唯一的主題,天價月餅、黃金月餅、巨型月餅……人們也四處奔走,忙於送禮請客,功利主義和媚俗之風以規模經濟的方式盛行,而傳統似乎早已被淡忘,月餅喧賓奪主地成了中秋的主角,人們談論和關注更多的是商業利益和網路關係,中秋佳節的本意似乎早已隨歷史的塵埃煙消雲散了。

在傳統的文化中,月餅不過是中秋祭品的一種,是中秋的點綴。如今,祭月這種美好的情景已成了遙遠的回憶。在喧囂的城市,已經很少有人拜月了,月餅已離月遠去,被人為披上了華麗的外衣,帶著蒼白的心靈,附著奢侈的饋贈,作為顯擺的禮品,包裹著心照不宣的祕密在大街小巷遊走。這樣的月餅是寡味的,這樣的明月是孤獨的。

中秋望月,仰觀著我們民族的歷史和未來,中國正在開放包容的道路上追求著文明覆興、大國崛起的夢想,在今天,我們不能只是在即將失去民族文化的時候,才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憂傷;不能只是在精神家園荒蕪湮沒的時候,才詠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落寞。

文化是月的魂。我們不但要讓傳統文化植根於市場沃土中,還要不斷賦予“中秋望月”新的時代內涵,重新找回“中秋望月”的時代感覺。

讓中秋迴歸它的本意,讓月光點亮我們心中文明進步的光芒。

中秋的意義?

中秋的起源與意義

中秋節,俗稱八月半,也叫月節。中秋有二種演算法,一是據四季算,因四季之中,七、八、九為秋,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稱中秋;另一種演算法則據節氣,按照二十四節氣,一季共六個節氣,秋季的六節氣分別是立秋、處暑、百露、秋分、寒露、霜降,而秋分則是秋季之中,此時正是秋糧收割之際,一年汙水拋散土地上,收穫在即,因此,家家拜祀土地神,答謝神的保佑,於是出現一系列儀式和風尚活動,此外加上我國古代即有拜月習俗,因此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賞月之風。

而中秋節正式成為歲時節日,應起於唐朝,唐書太宗紀,以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以後就成為年中節日,至宋代更為普遍,常在中秋舉行歡宴的活動,到了元末明初更具有創新的意義。據風俗史話等說法,元人統治中國之後,漢人基於民族大義,準備在中秋之夜,以豎花燈為訊號,月餅中預置「殺韃子」的紙條,約定趁蒙古人酒食之後,殺之起義。因此明太祖建國之後,為紀念這種舉動,獎令舉行中秋,成為流傳久遠的風俗。

民國之後採用陽曆,北京內務部就將農曆八月十五訂為秋節,藉便民時。政府遷臺後,也正式明令公佈為國定節日。

有關月亮及中秋月的傳說 [起源][意義][傳說][活動]

由於中秋節主要活動內容是賞月、拜月、玩月,所以又稱中秋節為「月節」或「月夕」,因此月亮就成了中秋節不可或缺的主角。早在戰國以前,古人就傳說月中有座月宮,而月宮中有「蟾蜍」,故人們又俗稱月宮為「擔宮」又因圓月如盤,故又稱「蟾盤」或「蟾光」。到了漢代,傳說中月有蟾蜍之外,又稱多了一隻玉兔。由於月中有蟾兔之說廣泛流傳,所以古人又常以「金兔」、「玉兔」或「蟾兔」作為月亮的別稱。到了唐代,則進一步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因學仙有過被謫,令他在月宮伐桂樹,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但是關於月宮最美麗動人的傳說莫過於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了,相傳暴君后羿向西釘母求得不死之藥,而後羿之妻姮娥竊食後成仙奔月,變成了蟾蜍。姮本作「恆」,因為避淮南王劉恆的諱,故寫作姮娥。「恆」乃「常」之意,所以後代又寫常娥或嫦娥。

在唐朝,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遊夜宮的傳說了。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相關問題答案
關於中秋節的寓意?
關於中秋節的民俗?
關於中元節的古詩?
關於中元節的詩詞?
過中秋節的意義?
關於立秋節氣的古詩?
李白中秋節的詩句?
有關於端午節的歌曲?
關於七夕節的詩句古詩?
中國中秋節的習俗?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