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八苦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7日

"佛說,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此句出自哪裡? 5分

四聖諦,十二因緣。講八苦六苦三苦

八苦應是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工會苦 愛別離苦 求不得苦 五蘊盛苦.

人生八苦的寓意是什麼?

佛教雲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復記憶,事實上,十月胎獄之苦,且不必說,即出生之際,一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生門,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脫離母體之後,為外界灼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細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嬰兒出生後呱呱大哭,實是肉體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詩云:“公道人間惟白髮,貴人頭上不會饒。”老,是任何人無以避免的。韓愈祭十二郎文雲:“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賦過人,或攝生有術,到了七十歲八十歲,上述現象總會發生。又何況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數十年之後,除了生理機能衰退外,因過去勞苦積累而貽留的腰痠背痛風溼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至於衰老對於女人,則更為殘酷,因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著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齒,傾城傾國而雞皮鶴髮,老態龍鍾,固然使人感慨,但誰又能逃出這個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墮地之日起,就與病結下不解之緣。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潰瘍肺結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也許有人說,科學進步,新藥日出,只要有錢,何愁治不好病?其實不然,特效藥固然層出不窮,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見,如小兒麻痺症,癌症,在近年來日漸增多。進一步說,即是藥物能治癒身體上的疾患,但由於社會競爭劇烈而致精神緊張憔慮所引起的神經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鬱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豈是藥石所能奏效的? 本來四大假合之身,難免有寒熱失調的時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時間還好受,倘長年纏綿病榻,日與藥物為伍,這種痛苦,豈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鋼鐵鑄成的機器,其壽命也不過由數年到數十年,一個血肉之軀的人,到底能支援多久?秦皇漢武求長生之藥,只留下千古笑柄。蓋宇宙永珍,生住異滅,周而復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法爾如是,安有例外?佛經上說,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報終仍當墮落,不出六道輪迴。 既然如此,則死之於人,也就不足為異了!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每一個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壯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時死前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離,呼吸困難,心裡有千言萬語,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時嬌姿稚子,環繞榻前,生死離別,悽慘無比,尤以將死未死之際,這一生所作所為,善善惡惡,一一自腦海映過。對於那些善的,無愧於心的,會感到欣慰寧靜,但對那些惡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將會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這時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獄相見,神識受業力牽引,墮入惡道,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之痛苦,尚有甚於此者乎? 五、愛別離苦:語云:“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死離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喪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食,或因迫於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 六、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愛人,恩愛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歡的子女,或生離,或死別,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衝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聚會在一起。像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能夠終身不見,豈不眼前清淨?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隨形,好像再也沒有分散的......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人生為什麼會有八苦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愛別離、五陰盛。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會苦。七愛別離苦。八五受陰苦。汝等當知。此八種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諦實是苦。集諦者。無明及愛。能為八苦而作因本。當知此集。諦是苦因。滅諦者。無明愛滅絕於苦因。當知此滅。諦實是滅。道諦者。八正道。一正見。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業。五正精進。六正語。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諦是聖道。若人精勤。觀此四法。速離生死。到解脫處。汝等比丘。若於此法。已究竟者。亦當精勤為他解說。

贊助廣告

生苦:人生世上,入輪迴糾擾,諸苦紛至沓來,因此生即是苦。

老苦:氣力衰減,精神日下,色身朽壞,盛年之日不復再,此為老苦。

病苦:身病煎熬五官,心病煎熬心識,此是病苦。

死苦:人之限將近,若殘燭將滅,或壽盡而終,或遭天災人禍而亡,此乃死苦。

怨憎會苦:仇怨憎惡,揮之不去閥反而集聚,此謂怨憎會苦。

——以上五苦,均屬苦苦,就是壞事所生之苦

愛別離苦:生死無常,聚散無定,親愛之人不得共處,此即愛別離苦。

求不得苦:世間萬物,心有愛樂而不能求得,此名求不得苦。

——上述二苦,屬於壞苦,即好事破滅離散之苦

五陰盛苦:色想受行識謂之五陰,集眾苦於一身,入色身苦擾不得脫,此是五陰盛苦。

——此苦屬行苦,諸行無常,輪迴流散之苦耳

阿彌陀佛!

人生八苦和七情六慾是什麼?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六慾: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

佛教中人生八苦中的五陰熾盛是什麼意思?

五陰熾盛苦: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轉本加極:想陰熾盛,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後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三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 什麼叫做“五陰熾盛”呢?那“陰”字,是“遮蓋”的意思。有五種事情(五種事情,就是色、受、想、行、識五種。凡是有形像可以指得出來的,都叫做“色”。“受”是受著的種種苦的、樂的境界。“想”是心裡頭轉著的種種好的、壞的念頭。“行”是心裡頭持的念頭,一個去了一個又來,接連著沒有停歇的意思。“識”是分別那種種境界的意識),遮蓋了人的本性,可以使得人的心裡頭迷迷惑惑,造出各種的業來。所以那五種事情,就叫他“五陰”。因為有了這種五陰,那貪、瞋、痴的心,就著牢在這個五陰上頭,像火碰著了乾柴一樣,就會烈烈烘烘的燒起來,所以叫做“五陰熾盛”。這“熾盛”兩個字,本來是“火勢旺得厲害”的解釋。現在借這“熾盛”兩個字來,譬喻這五陰的。並且譬喻這五陰的迷惑人,容易得很,像乾柴容易著火一樣。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何解?

總的來說,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逆的。看任何的事都要用平常心去對待,一切隨緣。

人生有八苦,都有哪八苦。

佛說: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我等凡人,難脫八苦,因此墜入輪迴地獄中。

人生總是苦樂參半,知其樂,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說,所想,所做,所為,所用,所棄,所喜,所怨,所憂,所慮。皆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發。那麼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坎坷迷離,傷痛落失,眾叛親離,流離失所,凡此種種都為苦之表象。糾其根源與禪說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說的人生八苦,瞭解人之痛苦之源。

人生第一苦——生苦。佛說,現實世界是痛苦的,我們生活在在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

生生死死,何時盡?痛苦源於本身,痛苦源於活著。所以人生下來的第一聲就是大聲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佛說,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麗的想念都將削隱於日漸深刻的皺紋。活的同時,已經死了。人得本體隨時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對與昨天來說你已經老了,生息代謝的變化人怎麼能控制呢?

人生第三苦——病苦。佛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顛沛於殘酷的現實之中,有誰能保證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穀雜糧那有不生病的,隨時的病痛讓人飽受病之苦。

人生第四苦——死之苦。佛說,死亡也許並無所謂痛苦,死亡的事實給活著的人帶來的恐懼遠遠超過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開始,輪迴是下一個生命體的誕生,但死時的留戀是痛苦的。

人生第五苦——愛別離苦。佛說,愛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現,愛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統一,愛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統一。但愛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佛說,人的慾望不能與慾望的物件聚合為一體,慾望就象拉長的橡皮筋找不到掛靠的地方就會彈回來打中自己,痛苦。追求著痛苦著,同時也在失去著。

人生第七苦——怨憎會苦。佛說,當愛不能彌合時,就會用感性方式來實現——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會被反彈而傷及自己,所有內在的怨恨都會傷及別人。貪戀、私慾為痛苦之源。

人生第八苦——五陰過盛苦。佛說,人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假象,就會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記得以前聽過的潘多拉的故事,潘多拉由於受到眾神亥祝福而變成一個完美幸福的女人,但是由於太完美而讓她覺得生活少點什麼,於是她打開了那個盛滿罪惡的盒子。聽這個故事的時候還很小,當時覺得很奇怪,這個女人怎麼這麼笨啊,放著好好的幸福不要,偏偏要去碰那個罪惡的盒子。現在想想,如果世界真的有朝一日變成天堂,沒有戰爭沒有飢餓沒有罪惡只有幸福和安寧,那那個時候的人們生存的動力會變成什麼呢?沒有黑暗的陽光是否還能像現在那樣讓我們奮不顧身?人生八苦,真的很苦嗎?抑或是那顆小小的枇杷糖,入口苦澀最後卻甜蜜清涼,回味悠長

佛家所說的人生八苦中的“五陰盛”是什麼意思?

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 五陰:色,受,想,行,識。 瑜伽二十七卷十四頁雲:謂蘊有五。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云何色蘊?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 此復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 若勝,若遠,若近,總名色蘊。云何受蘊?謂或順樂觸為緣諸受, 或順苦觸為緣諸受,或順不苦不樂觸為緣諸受。復有六受身。 則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總名受蘊。云何想蘊? 謂有相想,無相想,狹小想,廣大想,無量想, 無諸所有無所有處想。復有六想身。則眼觸所生想, 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總名想蘊。云何行蘊?謂六思身。 則眼觸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復有所餘除受及想諸心法等, 總名行蘊。云何識蘊?謂心意識。復有六識身。則眼識、 耳鼻舌身意識。總名識蘊。 二解 集論一卷一頁雲:何因蘊唯有五?為顯五種我事故。謂身具我事, 受用我事,言說我事,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彼所依止我自體事。 雜集論一卷三頁雲:於此五中,前四是我所事。第五即我相事。 言身具者,謂內外色蘊所攝。受等諸蘊受用等義,相中當說。 彼所依止我自體事者:謂識蘊,是身具等所依我相事義。所以者何? 世間有情,多於識蘊計執為我;於餘蘊計執我所。 三解 集異門論十一卷一頁雲:五蘊者:一、色蘊,二、受蘊,三、想蘊, 四、行蘊,五、識蘊。云何色蘊?答: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 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云何受蘊?答:諸所有受,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 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受蘊。云何想蘊?答: 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 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想蘊。 云何行蘊?答: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 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 說名行蘊。云何識蘊?答: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 略為一聚,說名識蘊。如彼卷一頁至十二頁廣釋。 四解 法蘊足論九卷九頁雲: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五種蘊。何等為五?謂色蘊,受蘊,想蘊, 行蘊,識蘊。是名五蘊。云何色蘊?謂諸所有色, 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是名色蘊。云何受蘊?謂諸受、 等受、別受、受性、受所攝,是名受蘊。復有二受,說名受蘊。 謂身受,心受。云何身受?謂五識身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 是名身受。云何心受?謂意識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心受。 復有二受,說名受蘊。謂有味受,無味受。云何有味受? 謂有漏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有味受。云何無味受? 謂無漏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無味受。有作是說: 欲界作意相應受,名有味受。色無色界作意相應受,名無味受。 今此義中,有漏作意相應受,名有味受。無漏作意相應受, 名無味受。如有味受,無味受,如是墮受,不墮受,耽嗜依受, 出離依受,順結受,不順結受,順取受,不順取受,順纏受, 不順纏受,世間受,出世間受,亦爾。復有三受,說名受蘊。 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云何樂受?謂順樂觸所生身樂心樂, 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受。 複次修初第二第三靜慮順樂受觸所起心樂,平等受受所攝, 是名樂受。云何苦受?謂順苦觸所生身苦心苦,不平等受受所攝, 是名苦受。云何不苦不樂受?謂順不苦不樂觸所生身舍心舍, 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不苦不樂受。複次修......餘下全文>>

佛教有人生八苦,基督教有什麼呢?

佛教有8苦,那是佛的概括。其實不是隻有8種苦難,而是無數種。

無論什麼宗教,人生的苦難都是相同的。

但不同的宗教,使用了不同的術語,有不同的概括程度。

不要誤認為:

佛說八苦,所以,信佛的人,有8種苦。

天主教說七罪宗,所以,信主的人,有7種苦。

七罪宗,其實也不是基督教的,而是天主教的理論。

類似於佛教中的“煩惱”。

七罪宗,不是七宗罪。

“宗”的含義是根本。意思是:罪行有許許多多種,但最根本的,就是那7種根源所導致。

而七宗罪,那是另外的含義了:有7種罪惡。這意思是大相徑庭的。

佛教的理論是:

因為無明,而導致了煩惱。因為煩惱,而形成了許多惡業。從而需要解脫。

要想解脫,就必須消除無明。

天主教的理論是:

因為原罪,而導致了七罪宗。因為七罪宗,而形成了許多罪行。從而需要得救。

要想得救,就必須消除原罪。

基督教的理論是:

因為神的預定,導致了人生的苦難。

也因為神的預定,而使一部分人可以信耶穌,從而可以得救。

基督教是“信耶穌得救”,天主教是“悔改得救”。

基督教的理論,不但與佛教大相徑庭,而且也與天主教差別巨大。

而天主教的理論,與佛教術語不同,含義相近。

人生的苦難,究竟從何而來?

基督教認為:來自於神的主權。神有權決定,降福還是降災。

所以,人必須向神禱告。

天主教認為:不是來自於神,而是來自於:人的私慾。(雅各書1:13--15)。

佛教認為:不是神仙決定的,而是來自於:人的惡業。

所以,人必須悔改。

相關問題答案
?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